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江西省典型水稻土对铅的吸附解吸特性.【方法】以江西省2种典型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铅在水稻土中的吸附-解吸特性,并利用保留因子对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潴育型水稻土的吸附能力较强,明显大于潜育型水稻土,但潴育型水稻土的解吸能力小于潜育型水稻土,各初始浓度下,潜育型水稻土的解吸率为4.88%~28.81%,而潴育型水稻土解吸率为4.90%~20.56%;2种水稻土对铅的吸附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相对较好;铅的环境风险随铅含量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且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水稻土.【结论】研究表明与潴育型水稻土相比,潜育型水稻土更容易受铅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江西省典型水稻土对铜、铅的吸附解吸特性。[方法]以江西省2种典型的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铜、铅在水稻土中的单一和竞争吸附-解吸情况,并利用吸附分配系数对铜和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等比例条件下两种水稻土对铜和铅离子的吸附量为铅大于铜,且潴育型水稻土的吸附能力明显大于潜育型,但两种水稻土对铜和铅离子的解吸量则为铜大于铅,且解吸能力为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与单一体系相比,竞争条件下水稻土对铜和铅离子的吸附量均明显降低,但解吸率则明显升高;水稻土中铜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大于铅,铜和铅离子的环境风险随p H升高而减小,且铜和铅共存时明显增大。[结论]研究表明在铜和铅离子共存于水稻土时,与铅污染相比,应重视和尽量避免铜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以江西省2种典型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铜、镉在水稻土中的单一和竞争吸附-解吸情况,并利用吸附分配系数对铜和镉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等比例条件下水稻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亲和力为铜大于镉,吸附能力潴育型水稻土明显大于潜育型;与单一体系相比,竞争条件下水稻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均明显降低,但解吸率则明显升高;铜和镉的环境风险随p H升高而减小,且铜和镉共存时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江西省典型水稻土对镉、铅的吸附解吸特性。[方法]以江西省2种典型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镉、铅在水稻土中的单一和竞争吸附-解吸情况,并利用吸附分配系数对镉和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等比例条件下两种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吸附量为铅大于镉,且潴育型水稻土的吸附能力明显大于潜育型,但两种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解吸量则为镉大于铅,且解吸能力为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与单一体系相比,竞争条件下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吸附量均明显降低,但解吸率则明显升高;水稻土中镉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大于铅,镉和铅离子的环境风险随p H升高而减小,且镉和铅共存时明显增大。[结论]研究表明在镉和铅离子共存于水稻土时,与铅污染相比,应重视和尽量避免镉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江西省典型水稻土对镉、铅的吸附解吸特性.[方法]以江西省2种典型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镉、铅在水稻土中的单一和竞争吸附-解吸情况,并利用吸附分配系数对镉和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等比例条件下两种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吸附量为铅大于镉,且潴育型水稻土的吸附能力明显大于潜育型,但两种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解吸量则为镉大于铅,且解吸能力为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与单一体系相比,竞争条件下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吸附量均明显降低,但解吸率则明显升高;水稻土中镉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大于铅,镉和铅离子的环境风险随pH升高而减小,且镉和铅共存时明显增大.[结论]研究表明在镉和铅离子共存于水稻土时,与铅污染相比,应重视和尽量避免镉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有机酸对水稻土中铅离子吸附解吸的影响,为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和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对治理江西省水稻土的铅污染具有现实意义。【方法】以江西省潜育型和潴育型2种典型水稻土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不同种类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水稻土中铅离子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在相同pH条件下,柠檬酸抑制了对铅离子的吸附,丙二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均不同程度的促进了2种水稻土对铅离子的吸附,且潴育型的吸附量大于潜育型;而柠檬酸促进了对铅离子的解吸,丙二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2种水稻土对铅离子的解吸,且潴育型的解吸率小于潜育型;在不同pH条件下,2种水稻土对铅离子的吸附量均随pH升高而增大;而2种水稻土对铅离子的解吸率均随pH升高而减小。【结论】加入柠檬酸有利于减少水稻土对铅的吸附,而丙二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均增加了铅对水稻土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类型黄壤性水稻土耕层氧化铁形态及剖面分异特征,在贵州省内分别对潴育型、淹育型、潜育型黄壤性水稻土共11个典型剖面进行调查与室内分析。结果表明:(1)3种水稻土剖面风化发育程度高低排序为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2)不同类型水稻土耕层氧化铁形态各异,其中耕层游离铁含量排序为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耕层无定型铁含量排序为潴育型潜育型淹育型,络合铁含量排序为潴育型淹育型潜育型,而晶质铁含量排序为淹育型潜育型潴育型;(3)氧化铁在剖面中分异程度表现为游离铁、晶质态铁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剖面加深而增加,无定型铁、络合铁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剖面加深而减少。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黄壤性水稻土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江冲积土壤硫肥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长江冲积土壤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无为县开始沿江而上至宿松县,长江冲积土壤有效S有减少的趋势。2.从平均值来看,水稻土有效S大于灰潮土;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水稻土。3.灰潮土有效S含量不高,但潜在供S能力较强。C-O-S是主要潜在硫库,其次是惰性S和难溶S。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型红壤性水稻土及其起源土壤的表层腐殖质 H/F 值,由红壤→渗育型→潴育型→潜育型水稻土逐渐增大。晶胶率是区分不同水型红壤性水稻土的良好发生指标。渗育型水稻土剖面晶胶率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潴育型 W 层晶胶率较其它土层高;脱潜型 P 层晶胶率高于其它土层;潜育型 G 层晶胶率<1.0。红壤性水稻土磁化率大大低于起源土壤,不同水型水稻土具有不同的磁化率剖面.磁化率剖面也可作为水型的划分依据。母质对水稻土的粘粒硅铝率、粘粒铁富集系数、质地及耕层有机质含量都有明显的影响。红壤性水稻土分类中土属的划分必须对母质因素加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0.
植烟土壤特性与施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勇 《福建农业》2007,(6):21-21
一、植烟土壤主要类型 水稻土根据水型的不同分为:渗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和潴育型水稻土三个亚类。渗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山间谷地两侧的梯田,成土母质以坡积物为主。潴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平源和山垅开阔处,成土母质多为冲积物、坡积物或冲洪积物。潜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山垅、谷地及低洼地带,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部分为冲洪积物。不同亚类的水稻土又可分为不同土属,适宜植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土属:  相似文献   

11.
紫色水稻土对镉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斌  赵秀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39-8142
[目的]了解紫色水稻土对镉吸附解吸特性,为紫色水稻土中镉的归趋阐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次平衡法进行酸性、中性和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对镉的吸附解吸试验,用吸附等温方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考察吸附能力和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3种土壤对镉吸附量均随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能力以石灰性土最高,酸性与中性土相近,且吸附等温线均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很好地拟合。3种土壤镉解吸量和解吸率均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石灰性土的解吸率最低,而酸性和中性土的解吸率均高于50%。吸附能力与土壤性质有明显关系,其中pH为重要因素,非晶质铁锰氧化物和黏粒等对土壤镉吸附解吸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3种土壤中,石灰性土壤对镉的固持和缓冲能力最强,而外源镉进入酸性和中性土壤后的环境风险较高。土壤性质对镉的吸附和固定有重要影响,其中pH为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烯啶虫胺在热带地区风化程度较高的酸性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根据叶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 验准则曳中土壤吸附试验规定,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烯啶虫胺在3 种不同热带土壤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烯 啶虫胺在3 种热带土壤上的吸附过程能用Freundlich 方程和Langmuir 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合,且吸附行为存在较大 的差异,其Kf值分别为水稻土1.530 L/kg,铁质湿润雏形土3.153 L/kg,暗红湿润铁铝土2.724 L/kg。烯啶虫胺在3 种 热带土壤上的吸附属于难吸附等级,解吸较为容易,易在热带土壤中移动,在施用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此 外,烯啶虫胺在3 种热带土壤上的吸附主要是分配作用,且吸附自由能驻G 均小于40 kJ/mol,属于物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潜育性水稻土有效磷含量比非潜育性者低50~90%;有效磷占全磷的比例和植株吸磷量都比非潜育性水稻土低。水稻土中以Fe—P与有效磷的相关系数最大,依次为Al—P、O—P和Ca—P。潜育性水稻土上Fe—P、O—P(酸性土)、Al—P及有机磷量均低于非潜育性水稻土,与有效磷的趋势一致,是其缺磷的主要原因。潜育性水稻土对磷的吸附固定能力强,磷酸吸持容量高,无定形铁含量高。这是潜育性水稻土缺磷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旱地和水田土壤DOC吸附-解吸对pH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pH对农田土壤DOC吸附-解吸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对两种土壤添加不同DOC量后分别在pH 4、pH 6和pH 8条件处理下的吸附和解吸试验进行研究,分析不同pH反应条件下土壤对DOC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并计算土壤对DOC吸附和解吸的参数,探讨DOC吸附和解吸对pH的响应,初步探析吸附对DOC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在pH 4、pH 6和pH 8条件下对DOC的吸附量差异显著(P0.05)。随着DOC初始浓度的增加,在pH 4、pH 6和pH 8条件下旱地土壤对DOC的平均吸附量为4.90、2.98和8.86 mg/g,水田土壤对DOC的平均吸附量为4.12、3.10和8.90 mg/g。土壤DOC吸附方程的拟合效果受到pH的显著影响。吸附平衡后,DOC溶液的单位吸光度值E254、E260、E272和E280(芳香性、疏水性组分)的变化率随pH增加而降低。两种土壤对DOC芳香性、疏水性组分的吸附能力受土壤类型影响较小,但受土壤环境pH的影响显著。两种土壤对DOC的解吸量随pH升高而降低。酸性条件下(pH 4),DOC的净吸附量旱地土壤显著大于水田土壤,但在pH 6和pH 8时两种土壤的净吸附量差异不显著。由于红壤区两种土壤多呈酸性,这可能是造成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DOC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显示江汉平原及周边丘峦存在大量富硒土壤资源。按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所采用的双层网格化采样模式,采取单位土壤硒量的方法,按照直线公式计算土壤硒资源量,并分别从土壤类型及成土母质的特征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汉流域经济区表层(0~0.2 m)土壤硒资源量为5 314.69 t,深层(0~1.8 m)土壤硒资源量为38 764.66 t;区内两大储硒类型为灰潮土、潴育型水稻土,且土壤硒主要集中分布在第四系的成土母质类型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重金属形态与有机碳(SOC)含量的相关性,为深入理解土壤负载SOC和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以及评价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海南省琼海市和定安县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和抛荒地)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砷(As)、铬(Cr)、铜(Cu)、锌(Zn)、铅(Pb)以及S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并对重金属形态含量、富集度、生物有效性及重金属与SOC和MAOC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表现为:水田Cr>Zn>Pb>Cu>As,旱地Cr>Zn>Pb>As>Cu,抛荒地Cr>Zn>Cu>Pb>As;土壤重金属形态以残渣态存在为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富集指数呈现:水田Cr>As>Cu>Zn>Pb,旱地As>Cr>Cu>Zn>Pb,抛荒地As>Cu>Cr>Zn>Pb;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Cr、Cu、Zn和Pb的生物有效性系数较小,处于较稳定的存在状态,生态潜在风险较小,而As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潜在威胁。土壤中SOC和MAOC含量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均表现为水田>抛荒地>旱地,土壤中SOC和MAOC含量与部分形态的Cr、Cu、Zn和Pb之间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结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不仅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还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和性质以及有机物类型含量产生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部分重金属赋存形态含量与SOC和MAOC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As除外),对深入理解海南土壤污染状况、土壤自净能力与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可为海南土壤质量提升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fate of Bt insecticidal protein released by Bt rice plants in paddy soils is a key issue in its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s of soil water content, pH, and temperature on the degradation of Cry1Ab protein expressed in the leaves of Bt rice KMD2 were studied in the laboratory. Three types of paddy soils were used, i.e., blue clayey paddy soil, pale paddy soil on quaternary red soil, and marine-fluvigenic yellow loamy paddy soil. Ground powders of KMD2 leaf blades were mixed with each type of soil, and degradation dynamics of Cry1Ab were measured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Cry1Ab was high at the early experimental stage, but slowed down steadily at middle and later stages, which could be described by exponential equations, with the half-life period of degradation determined as 1.8-4.0 d. The soil water content, pH, and temperature could affect the degradation of Cry1Ab, but the effects of soil pH and temperature were relatively greater. In general,Cry 1 Ab degradations were slower under lower soil pH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especially for marine-fluvigenic yellow loamy paddy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