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跃进  栗克森 《植物检疫》1992,3(3):165-168
谷斑皮蠹是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其幼虫耐药力特别强,常用的溴甲烷检疫熏蒸处理方法,用药量都很高,易造成过高无机溴残留物的产生。试验结果表明,溴甲烷和磷化氢混用,不仅能增效,减少用药量,而且还能缩短熏蒸时间。在25±1℃和80%~90%的相对湿度下,100:0.5、100:1、100:5和100:10几种混用比例,都能增效,但混用中磷化氢的浓度越大,增效越显著。从实际熏蒸情况来考虑,最佳混用比例应该为100:3左右。  相似文献   

2.
1984—1986年作者等进行水果熏蒸处理苹果蠹蛾研究,得出溴甲浣、二硫化碳处理苹果(2个品种),梨(6个品种)的熏蒸安全范围及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的杀虫效果。溴甲烷在15—18℃100%杀虫效果的CT值(浓度×时间)为90;22—24℃为60—70;28—30℃为50。二硫化碳在15—18℃为600;22—23℃为520;28—30℃为300。处理苹果、梨的残留量的分析研究得出,用40克/米~3溴甲烷处理4小时,80克/米~3二硫化碳处理6小时,散气12小时,只在皮层发现溴甲烷残留0.07—0.09ppm,二硫化碳0.15—0.16ppm。果肉内均未检出这两种熏蒸剂的存在。在熏蒸处理安全范围内处理的水果,其味道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溴甲烷熏蒸对桃蛀果蛾的毒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溴甲烷熏蒸处理桃蛀果蛾结果进行机率值法分析,推算出在25℃温度条件下溴甲烷熏蒸处理1.5h和2h,达到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幼虫死亡率99%的浓度时间乘积(CT值)分别为43.79g·h/m3和46.77 g·h/m3;15℃和10℃温度条件下熏蒸处理3h,达到桃蛀果蛾幼虫死亡率99%的溴甲烷浓度分别为50.84 g·h/m3和118.55 g·h/m3.研究表明,溴甲烷熏蒸对桃蛀果蛾幼虫的毒性作用随着溴甲烷熏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熏蒸剂浓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溴甲烷熏蒸效果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溴甲烷、环氧乙烷混用熏蒸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朝哲  王旭  单松华 《植物检疫》2002,16(4):212-215
当前熏蒸杀虫技术已较成熟 ,应用药剂主要是溴甲浣 ;熏蒸灭菌则是当前口岸除害处理技术的薄弱环节 ,常使用环氧乙烷。但是高浓度环氧乙烷易燃、易爆 ,不利于口岸熏蒸灭菌处理工作的开展。在研制开发新型、更优良熏蒸剂困难的情况下 ,遇到同时要消毒灭菌和杀虫时 ,合理混用现有的熏蒸剂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溴甲烷和环氧乙烷的毒理学研究表明溴甲烷、环氧乙烷混合应用对杀虫效果无负面影响。本研究以溴甲烷常用杀虫剂量为基准 ,结合环氧乙烷的杀菌特长 ,探索较为安全的溴甲烷、环氧乙烷混合熏蒸处理灭菌技术 ,并在口岸病、虫等多类别有害生物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7种药剂及其混用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及增效作用。结果显示:7种药剂中噻虫胺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315.1 mg/L,其毒力倍数是呋虫胺的3.23倍;其次为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值分别为473.1和543.1 mg/L。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按5∶5、4∶6、3∶7、2∶8和1∶9的质量比混用,其LC50值分别是215.6、307.1、334.1、232.6和240.7 mg/L,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2∶8和1∶9混用的共毒系数分别达203.9和210.5,增效最显著;噻虫胺与丁烯氟虫腈按5∶5、4∶6、3∶7、2∶8和1∶9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09.2、356.9、338.1、402.4和392.6 mg/L,除5∶5混用表现为相加作用外,其余配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1∶9混用共毒系数为182.1,增效显著;噻虫胺与杀虫单按5∶5、4∶6、3∶7、2∶8和1∶9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79.4、540.0、454.8、737.0和878.7 mg/L,其中3∶7混用的共毒系数为127.9,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余配比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烯氟虫腈、杀虫单混用增效作用明显,可以作为防治黄曲条跳甲的高效药剂。  相似文献   

6.
新熏蒸剂-氧硫化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熏蒸剂是指在所要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能产生杀死有害生物的气体的化学药剂.世界上熏蒸剂的种类很有限,常用的有20余种,而在口岸系统最为常用的熏蒸剂是溴甲烷.溴甲烷具有广泛杀灭昆虫、线虫、真菌和杂草的特性,是一种应用范围最广、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影响最为深远的熏蒸剂.  相似文献   

7.
咖啡豆象是严重为害大蒜的害虫,历年来一直影响着大蒜的品质和困扰着大蒜出口创汇。由于咖啡豆象的钻蛀性和部分药剂、剂量和处理时间易对大蒜产生程度不同的药害,尽管已有人做了一系列的防治和灭虫试验,但一直没有得到较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选用了较为常用的熏蒸剂如磷化铝,溴甲烷和二硫化碳在不同的剂量和处理时间,对大蒜和咖啡豆象进行了灭虫、大蒜的安全范围和发芽率的熏蒸试验和磷化铝的残留量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磷化铝和溴甲烷均可作为大蒜灭虫熏蒸剂,但磷化铝比溴甲烷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杀虫效果稳定之优点。  相似文献   

8.
为判断溴甲烷和硫酰氟对舞毒蛾不同虫态的杀灭效果,在25℃下,分别在经过气密性检测的熏蒸桶内投入16、20、24、32 g/m3的溴甲烷和40、56、72、88 g/m3的硫酰氟,熏蒸处理舞毒蛾卵、幼虫、蛹和成虫4.5h.结果表明,经过4.5h熏蒸,杀灭舞毒蛾卵、1龄幼虫、蛹和成虫的溴甲烷浓度分别为32、20、24和16 g/m3,杀灭上述虫态硫酰氟浓度分别为88、56、72和40 g/m3.本文结果表明,舞毒蛾卵为最耐受溴甲烷和硫酰氟熏蒸的虫态,在目前口岸实际熏蒸处理中应充分考虑熏蒸剂对舞毒蛾卵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9.
硫酰氟是一种低沸点(-55℃),对人畜毒性较低(与溴甲烷比较)的新熏蒸剂,国内尚在试制阶段。为了研究其能否作为粮食熏蒸剂,我们进行了熏蒸粮食杀虫效果及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张英华  叶保华 《植物检疫》1997,11(3):160-162
应用溴甲烷熏蒸剂对豆类中所携带的灰豆象Calosobruchusphaseoli(Chevrolate)进行检疫熏蒸处理试验的结果表明,灰豆象对溴甲烷熏蒸剂耐药性较低。几种虫态相比之下,卵耐药性最低,蛹耐药性最强,而幼虫耐药性程度居于二者之间。在熏蒸处理平均温度为18℃以下较低温度条件下熏蒸,卵和幼虫10mg/L,10h;蛹15mg/L、10h、10mg/L,24h,其各虫态校正死亡率均可达100%。在熏蒸处理平均温度为26.5℃以上较高温度条件下熏蒸,卵5mg/L,10h、3mg/L,24h;幼虫5mg/L,24h及10mg/L,10h;蛹15mg/L,10h或10mg/L,24h,以上各虫态校正死亡率也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1.
熏蒸环境温度为5℃、10℃的条件下,设计6~10个不同剂量分别开展溴甲烷和硫酰氟熏蒸杀灭紫穗槐种子携带紫穗槐豆象(Acanthoscelides pallidipennis)老熟幼虫的毒力试验,应用PoloPlus软件进行机率值分析的结果表明:在5℃条件下,预计紫穗槐豆象老熟幼虫达到99.9968%死亡率所要求的CT值(Lct_(99.9968))为溴甲烷2855.7g.h/m~3、硫酰氟3973.5g.h/m~3,熏蒸24h所需剂量为119.3g/m~3、158.7g/m~3;在10℃条件下,Lct_(99.9968)为溴甲烷2145.2g.h/m~3、硫酰氟1436.3g.h/m~3,熏蒸24h所需剂量为88.1g/m~3、59.0g/m~3。因此,随着熏蒸温度的提高,硫酰氟对紫穗槐豆象老熟幼虫的毒力作用增长明显,可作为进出口紫穗槐种子检疫处理的有效熏蒸剂,但熏蒸的环境温度须高于10℃。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溴甲烷和硫酰氟对捆包苜蓿草的熏蒸穿透效果,本文分别使用溴甲烷和硫酰氟对捆包苜蓿草进行了帐幕熏蒸,并研究了2种熏蒸剂在苜蓿草不同深度内的穿透。结果表明,随熏蒸进行,2种熏蒸剂均可逐渐穿透到捆包苜蓿草内部(60 cm深度),其中溴甲烷完全穿透至60 cm深度的时间为24 h,高浓度熏蒸48 h后,苜蓿草内部20 cm、40 cm和60 cm处的溴甲烷浓度仍仅有外部空间的77.3%、57.8%、56.2%;硫酰氟完全穿透60 cm深度的时间为8~12 h,高浓度熏蒸48 h后,20 cm、40 cm、60 cm深度内的硫酰氟浓度分别是空间硫酰氟浓度的102.2%、101.8%、97.2%,苜蓿草内部硫酰氟浓度与外部空间浓度基本达到平衡。这些结果表明,硫酰氟熏蒸对进境捆包苜蓿草的穿透力强于溴甲烷。  相似文献   

13.
土壤熏蒸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土壤熏蒸剂可有效防治土传病虫害,但效果最好的熏蒸剂溴甲烷由于破坏臭氧层,已被禁止用在农业上(必要用途豁免除外)。碘甲烷、氯化苦、异硫氰酸甲酯、1,3-二氯丙烯、二甲基二硫、硫酰氟、棉隆及威百亩是国际上已经登记使用的土壤熏蒸剂;甲酸乙酯、乙二腈、糠醛、丙烯醛是有希望开发为新的土壤熏蒸剂品种。国内已经商品化的土壤熏蒸剂品种有4种,分别为氯化苦、威百亩、棉隆和硫酰氟,二甲基二硫正在登记当中。本文系统综述了上述熏蒸剂在应用、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氯化苦、棉隆及威百亩将会占据着国内土壤熏蒸剂的主要市场。二甲基二硫的登记也将会改善国内熏蒸剂品种匮乏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DDT 是防治白翅叶蝉的良好药剂。25?T 乳剂1∶200和1∶300倍液的毒效均在90%以上;1∶400倍液的毒效为75—95%。2.5—5?T 粉剂的毒效也达90%以上。田间使用 DDT 防治白翅叶蝉的残效期约为10—12天。666单独用来防治白翅叶蝉效果甚差,但与 DDT 混合使用有增效作用,残效期与单独使用 DDT 相似;二者混用是最合理的施用方式,可以节省 DDT 用药量,减低药费,同时对多种稻虫可收综合防治之效。25?T 乳剂和6%可湿性666按1∶1∶400及1∶1∶600混用,其毒效相当于单用 DDT 1∶200及1∶300者;用1∶1∶500喷射效果比单用 DDT 1∶300者还略高;5% DDT 粉剂和0.5f6粉剂按1∶1混用,其毒效也和单用5% DDT 粉剂相接近。  相似文献   

15.
为防止花卉种子所携带的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危害,常采用熏蒸方法对种子及所携带的病虫进行熏蒸处理。本试验应用溴甲烷、硫酰氟、磷化铝、二硫化碳、环氧乙烷5种主要常用熏蒸剂,熏蒸处理在20±0.5℃、种子含水量一般在10%以下,采用不同剂量和处理时间,3次重复,对29种花卉种子进行了熏蒸处理安全范围试验,同时还对花卉种子熏蒸后的耐药性进行了测验和分析,并结合种子熏蒸处理对危害种子的害虫杀虫效果加以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采用熏蒸剂进行土壤消毒可有效控制设施作物及高附加值作物的土传有害生物,其中熏蒸效果突出的熏蒸剂溴甲烷由于会破坏臭氧层而被禁用,导致土传有害生物熏蒸治理过程中缺乏高效稳定的熏蒸产品。二甲基二硫是一种新型熏蒸剂,对有害线虫具有高活性,可兼治部分土传病原菌及杂草。广谱、安全和高效等优点使其成为最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溴甲烷替代药剂,或将改善国内杀线虫熏蒸剂缺乏的局面。该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二甲基二硫对土传有害生物的防控活性、作用机制和降解、散发逃逸、扩散分布及残留等环境行为,以及对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非靶标生物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二甲基二硫的开发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12个船次进境原木溴甲烷熏蒸除害处理数据,对气温、原木材种、原木新鲜度、原木直径、堆垛效果等因素进行数量化,建立起始浓度与投药剂量及各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溴甲烷熏蒸剂起始浓度为基准变量,气温、材种、原木直径、原木新鲜度、堆垛效果为说明变量,采用数量化回归途径建立溴甲烷熏蒸气体起始浓度预测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室内浸渍法测定了双甲脒与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混用对麦长管蚜( M acrosiphum avenae F.)的增效作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与双甲脒均以2∶1比例混合时 ,增效作用最为显著;但当溴氰菊酯与双甲脒以15∶1混用,氰戊菊酯与双甲脒以1∶10混用 时会产生严重的拮抗作用,与分别使用各单剂时相比效果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对貯粮为害最大的卡氏长螨用氯化苦进行熏蒸无杀卵毒效,而活动阶段(包括幼虫期、若虫期及成虫期)颇为敏感,致死中量为每升0.28毫克。仓内各种熏蒸方法试验结果,间歇熏蒸法的防治效果较好,能在一定时期内抑制螨害。在七种药剂或配方中,以二溴乙烷和溴甲烷具有更好的杀卵毒效,其致死中量分别为每升2.5毫克和3.4毫克。根据对螨卵的毒效反应,将熏蒸剂分成三种类型:(1)无反应型,如氯化苦。(2)数量反应型,如二氧乙烷。(3)特效型,如二溴乙烷和溴甲烷。  相似文献   

20.
按孙云沛法测定了氯嘧磺隆与咪唑乙烟酸混配的联合毒力作用,盆栽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筛选了两者混用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氯嘧磺隆与咪唑乙烟酸混用具有增效作用;对禾本科杂草狗尾草1〖DK1〗∶5和1〖DK1〗∶7的配比具有增效作用;对阔叶杂草龙葵1〖DK1〗∶7配比的增效作用最大,1〖DK1〗∶10和1〖DK1〗∶17的配比也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两者混用没有拮抗作用。并通过筛选得到了两者混用防除稗草和反枝苋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