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上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ASD7、IR36、粳籼89(JX89)、Mudgo四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和感性品种TN1为材料,比较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这些品种上的行为反应。褐飞虱对抗性品种表现出明显的非嗜好性。褐飞虱自4h、白背飞虱自8h以后,各品种上的着虫量与TN1差异显著,而其它各品种上的虫量无明显差异(Mudgo除外)。白背飞虱选择各抗性品种的百分率明显大于褐飞虱(Mudgo除外);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飞虱数量无时间上的规律性。两种稻飞虱在抗性品种和TN1上的取食量差异显著。取食同一品种时,白背飞虱在IR36、JX89上的取食量大于褐飞虱,且相互间差异显著。两种稻飞虱在四个抗性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明显多于TN1;两种飞虱在ASD7和JX89上的取食痕数量差异显著,白背飞虱的数量明显少于褐飞虱。在所有水稻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与取食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白背飞虱 Sogatella farcifera(Horva'th)是我国水稻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自70年代末以来,由于国外虫源的变化,我国南方水稻品种的改良,种植水平的提高,以及耕作制度的变化,白背飞虱种群骤然上升,严重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不仅在早、中稻上是主要优势种,而且在晚稻上也造成较严重的危害。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同属刺吸性害虫,其发生规律相似,但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面有其不同的特点。有关产量损失和防治指标的研究,国内外均有过报道。日本秋田县研究了稻株对白背飞虱的可容忍的密度水平,认为水稻后期,  相似文献   

3.
稻飞虱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田间主要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及其不同虫态造成危害,为准确预测预报稻飞虱对水稻产量的损失提供依据,开展了这项研究。一、研究方法:1、盆栽试验:A、处理:试验设①白背飞虱小若虫(二龄);②白背飞虱大若虫(四龄);③白背飞虱长翅型雄虫;④白背飞虱长翅型雌虫;⑥白背飞虱短翅型雌虫;⑥褐飞虱小若虫(二龄):⑦褐飞虱大若虫(四龄);⑧褐飞虱长翅型雄虫;⑨褐飞虱长翅型雌虫;⑩褐飞虱短翅型雌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杀虫剂对转Bt水稻品种华恢1号(Huahui 1,HH1)靶标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及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数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镇的广福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种植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分别对其进行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处理,然后对经2种处理后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田中靶标害虫二化螟幼虫数量及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总虫量(若虫数量和成虫数量之和)进行调查,并对这3种害虫田间种群数量的年份、水稻品种、杀虫剂影响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转Bt水稻种植对二化螟幼虫数量影响显著,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未显著影响二化螟幼虫数量。转Bt水稻种植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成虫数量和总虫量无显著影响;而施用杀虫剂处理显著降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水稻稻田内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数量及总虫量,并显著降低白背飞虱成虫数量。2014年和2015年,施用杀虫剂和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田内二化螟幼虫数量极低或未调查到;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二化螟幼虫数量仅在2014年显著低于未施用杀虫剂对照亲本水稻。2014年,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和对照亲本水稻上白背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1 037、1 376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分别降低至233、253头/百丛;未施用杀虫剂转Bt水稻上和对照亲本水稻上褐飞虱总虫量最大值分别为4 120、2 413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后降低至367、410头/百丛;2015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发生规律与2014年相同。表明转Bt水稻可显著降低二化螟幼虫数量,但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没有降低,而施用杀虫剂可有效降低褐飞虱及白背飞虱数量。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华南双季稻区水稻抗稻飞虱种质资源‘Rathu Heenati’(RHT)和广东省超级稻主栽品种‘玉香油占’上褐飞虱、白背飞虱及田间捕食性天敌的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和‘玉香油占’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1年内在华南双季稻区存在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晚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高于早稻,其中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数量要大于褐飞虱,而晚稻情况相反,褐飞虱的发生数量显著大于白背飞虱。当害虫虫口密度较低时,‘玉香油占’对上述两种害虫的控制作用与‘RHT’水稻差异不显著,但当稻飞虱数量急剧增加,‘RHT’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就显著强于‘玉香油占’。抗性水稻‘RHT’和‘玉香油占’田的捕食性天敌如蜘蛛、盲蝽和隐翅虫虫口密度均低于感虫对照品种‘Taichung Native 1’田。捕食性天敌年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蜘蛛在3个品种水稻上早、晚稻各有1次发生高峰;盲蝽在晚稻有1次发生高峰,在早稻发生数量很低;隐翅虫在早稻有一个发生高峰,晚稻发生虫口密度较低。通过比较3个品种上害益虫口比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早、晚稻3个品种的害益虫口比均呈现“双峰型”,‘RHT’和‘玉香油占’对水稻害虫稻飞虱具有十分显著的控制作用。本文还讨论了华南双季稻区抗虫品种的培育和改良以及与其他防治措施配套综合防控稻田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为摸清稻飞虱在滇西南的越冬情况,云南临沧市各县(区)植保植检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稻飞虱越冬调查。根据2015—2019年越冬调查数据,表明在不同类型田均能查到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成、若虫,卵未查到,越冬虫源的主要寄主为再生稻。在本地越冬的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白背飞虱虫量较大、褐飞虱次之,灰飞虱虫量低;不同越冬时段之间,白背飞虱虫量12月最高、1—2月逐渐下降,褐飞虱虫量12月较低、1—2月有所上升;不同年度间,白背飞虱越冬虫量呈上升趋势,褐飞虱越冬虫量除2016—2017冬季较高外,其余年度均较低。经初步分析,本地越冬虫源面积较小、虫量较低,对来年春季初始虫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l 和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Horuath 为我国稻区的重要害虫,常年混合发生。从田间调查的情况看,两种飞虱的生活习性包括栖息分布和产卵行为等皆有一定的差异,尤其表现在稻株上的垂直分布。为探讨它们在水稻上的垂直分布和相互关系,为稻飞虱田间虫量调查和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于1990年在浙江农科院养虫室进行了有关的研究。材料和方法1.品种和虫源:供试品种为处于分蘖期的粳稻秀水48,试验时稻株的平均高度为46cm,地面到心叶基部的平均高度为15cm。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皆于当年7月采自浙江龙游田间,饲养一代后供试验用。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和自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特别是褐飞虱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为严重,对我国当前水稻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核心种质及其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现有核心种质资源状况,结合我国水稻核心种质研究存在的问题,联系国外种质研究的新动向,提出我国水稻新种质研究中构建抗褐飞虱兼抗自背飞虱的核心种质,为解决我国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育种种质基础狭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ERF)在植物诱导抗虫反应中的作用,通过克隆1个水稻ERF转录因子基因OsERF7,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反向遗传学及生物测定,探究其在水稻防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害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机械损伤处理与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均能在中后期诱导OsERF7的表达。沉默OsERF7能显著降低水稻上褐飞虱及白背飞虱卵的孵化率,并延长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与野生型水稻相比,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沉默突变体品系R1和R30上的卵孵化率分别只有野生型水稻上的62.5%~68.3%和68.0%~76.0%,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则延长0.37~0.45 d。沉默OsERF7不影响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水稻防御相关信号分子—茉莉酸(JA)、水杨酸(SA)、乙烯(ET)和过氧化氢(H_2O_2)的含量。表明转录因子OsERF7作用于防御相关信号途径的下游,并且负调控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大冶地区一年发生5代,种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灰飞虱为辅.常年第三(1)代白背飞虱、褐飞虱主峰迁入在5月~6月,以迁入量和种群比例决定当年的发生程度;第四(2)代稻飞虱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常造成迟熟早稻穿顶、枯秆;第五(3)代稻飞虱发生期正值高温季节,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数量逐步上升,进入8月上旬以后,如盛夏不热,阵雨较多,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褐飞虱迅速繁殖成为优势种群;9月上、中旬,第六(4)代褐飞虱常在中稻田造成为害,出现中稻、一季晚稻大面积穿顶倒伏;第七(5)代褐飞虱发生情况较复杂,大多年份晚秋气温较高,有利本地虫源大量繁殖,加上北方中稻收割后大量褐飞虱向南回迁,遇适合气候条件大量成虫降落我市继续为害,常造成双季晚稻、迟熟一季晚稻大面积倒伏.  相似文献   

11.
水稻叶鞘3种氧化还原酶活性在褐飞虱胁迫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水稻抗褐飞虱的机制,分析了褐飞虱为害对感、抗虫水稻品种叶鞘中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苗期群体接虫方法对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褐飞虱为害前后水稻叶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受褐飞虱为害后,抗虫和感虫品种叶鞘中SOD活性均上升,表明无论是抗性植株还是感性植株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能力;POD活性在抗虫品种中下降,而在感虫品种中增加,表明抗性品种较感性品种具有更强的酶促抗氧化性能,从而对褐飞虱胁迫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CAT活性在抗虫品种中增加,而在感虫品种中大幅下降,这与其对褐飞虱抗性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田间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主要寄生性天敌索线虫科线虫的寄生动态及防控效果,于2013—2015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通过田间调查和线虫罩笼法研究了索线虫科线虫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寄生动态以及优势种长沙多索线虫Agamermis changshaensis Bao,Luo et Luo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长沙市,索线虫科线虫寄生白背飞虱始见期为6月底至7月初,1个月后出现高峰期,基本与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同步;对褐飞虱寄生高峰期早稻多发生在7月中下旬,而晚稻在8月底至9月中旬。索线虫科线虫对白背飞虱雌虫、高龄若虫和雄虫最高寄生率分别为16.95%、14.81%和7.69%;而对褐飞虱雌虫、高龄若虫和雄虫最高寄生率分别为43.33%、20.93%和11.63%。2014年和2015年罩笼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45 d长沙多索线虫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分别为36.11%和33.19%。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多索线虫可以作为水稻稻飞虱绿色防控的一种重要辅助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不同飞虱取食后稻株的选择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3种类型水稻品种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不同飞虱取食后稻株和未取食稻株的选择性差异。结果表明,褐飞虱在籼稻浙852和粳稻秀水11上主要选择白背飞虱取食后的稻株,在籼粳杂交稻协优9308上表现为差异不明显;白背飞虱则在浙852上主要选择褐飞虱取食后稻株。对3个品种稻株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飞虱取食诱导稻株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以及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以后取食的稻飞虱的寄主选择之间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稻飞虱田间种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东省稻田发生的稻飞虱主要种群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种群的变化与水稻品种布局的改变关系密切。70年代主要种植感褐飞虱的常规稻,稻田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80年代大面积推广种植感白背飞虱的杂交稻,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要种群,90年代优质稻种植发展迅速,区域性品种布局发生了变化,以种植优质稻、常规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褐飞虱为主,以种植杂交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三个品系均种植一定面积的地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交替出现为害,互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5.
李懿静  李春光  林英  王东  黄文 《广西植保》2007,20(Z1):69-71
稻飞虱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县1a可发生7~8世代,主害代是第3代(早稻)和第6代(晚稻);田间主要的稻飞虱种群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等,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并重发生[1].  相似文献   

16.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诱导水稻防御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2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诱导的水稻防御反应差异,于室内测定了水稻在分别受褐飞虱或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其茉莉酸、水杨酸、乙烯、H_2O_2以及挥发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尽管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的为害均可以诱导水稻茉莉酸、水杨酸、乙烯和H_2O_2等防御相关信号分子以及一些水稻挥发物含量的增加,但是二者的诱导作用存在差异。水稻在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茉莉酸的含量在3 h时就显著升高,12 h时含量达到最高;而受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6 h时茉莉酸含量才显著升高,72 h时含量达最高;并且在2种稻飞虱为害的3~48 h内,白背飞虱为害诱导的茉莉酸含量始终显著高于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24 h后诱导的水杨酸含量、为害48 h后诱导的乙烯含量、为害72 h后诱导的H_2O_2含量及为害24 h后诱导的挥发物释放量分别是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1.28、1.45、4.10和1.77倍。表明水稻能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为害,从而做出针对害虫种类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并且水稻对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所做出的防御反应比对褐飞虱的更强烈。  相似文献   

17.
秀山县2006年稻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稻飞虱是秀山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大发生频率高,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严重。秀山县稻飞虱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褐飞虱.水稻生长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2006年,稻飞虱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加之栽培管理条件及气候条件适宜.秀山县白背飞虱大发生.发生面积达3.0万hm^2.是继2001年之后连续第6个大发生年份。褐飞虱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达1.0万hm^2,是1998年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包括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Stal 和白背飞虱 Sogatalla fucifera Horvath)为我国水稻上的首要害虫。近十几年来,每年发生面积均在1.5亿亩以上,即使在防治的情况下,每年为害所造成的稻谷损失高达10亿公斤以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除我国两广地区南部及其以南  相似文献   

19.
对2005年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针对我国2005年水稻褐飞虱暴发成灾,从药剂使用角度分析了我国褐飞虱成灾的原因。外来虫源大量迁入、种植制度和水肥管理对褐飞虱有利、农药的诱导作用是3大主要因子。农药诱导褐飞虱猖獗主要包括对非靶标生物的杀伤、施药技术不尽合理、药剂品种使用不当、耐药性或抗药性增加等因子。  相似文献   

20.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在印度马海阿,普拉德西,龙塔·普拉德西和皮贾贝引起严重损失。该虫与褐飞虱一起生活在水稻植株的基部并造成危害。我们用两个水稻抗虫品种研究了抗虫遗传,这两个品种是 Balamawee 和 ARC10464。将两个品种与不抗虫品种 TN_1杂交。同时也将 Balamawee 和 ARC10464杂交,以了解抗虫基因的等位关系,通过群体筛选评价 F_1代和 F_2代群体对白背飞虱的抗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