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赵敏 《植物保护》1993,19(4):49-50
我县晚稻田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稻虱。自1981年以来,田间自然种群数量年度间,各代间变化均很大,据1981—1991年田间系统观测资料统计,,在自然情况下,白背飞虱在杂交稻上第三,四代群体发生数量明显高于常规稻。三代发生量:杂交稻平均为30.30只/丛,常规稻平均为7.75只/丛,杂交稻比常规稻平均高3.91倍;四代发生量:杂交稻平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属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是我国发生普遍的水稻重大害虫,也是全州县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全州县发生为害的主要种类为褐飞虱Niaparvata lugens(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rucifera(Horváth)。20世纪80年代以前,稻田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褐飞虱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白背飞虱的数量迅速上升,成为为害水稻的主要种群,并且发生程度加重,进入21世纪褐飞虱比例又攀升。笔者对全州县植保站30多年的灯诱数据和田间系统观察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大冶地区一年发生5代,种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灰飞虱为辅.常年第三(1)代白背飞虱、褐飞虱主峰迁入在5月~6月,以迁入量和种群比例决定当年的发生程度;第四(2)代稻飞虱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常造成迟熟早稻穿顶、枯秆;第五(3)代稻飞虱发生期正值高温季节,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数量逐步上升,进入8月上旬以后,如盛夏不热,阵雨较多,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褐飞虱迅速繁殖成为优势种群;9月上、中旬,第六(4)代褐飞虱常在中稻田造成为害,出现中稻、一季晚稻大面积穿顶倒伏;第七(5)代褐飞虱发生情况较复杂,大多年份晚秋气温较高,有利本地虫源大量繁殖,加上北方中稻收割后大量褐飞虱向南回迁,遇适合气候条件大量成虫降落我市继续为害,常造成双季晚稻、迟熟一季晚稻大面积倒伏.  相似文献   

4.
杂交稻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我国南方稻区的3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测定,结果有9个组合兼抗褐稻虱和白背飞虱,仅抗其中1种飞虱的各占6个。采用经过改进的生存率及蜜露测定法,研究了杂交稻组合对两种飞虱的抗性机制,证明:杂交稻多数组合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制以耐害性为主,其中部分组合兼有一定程度的抗生性;而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多数组合表现以抗生性为主。对白背飞虱在某些地区推广杂交稻后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原因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及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90年以来该地区水稻预测圃两种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种飞虱在该地区的发生及迁出规律.结果表明,该地田间稻飞虱为害呈明显双峰型,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前后发生均重.在20世纪90年代,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上、中旬,近10年高峰期集中在8月下旬,白背飞虱在20世纪90年代田间发生高峰日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近10年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旬;1990年-1999年,褐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中旬,近10年高峰期在8月下旬;1990年-1999年,白背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近10年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表明近20年,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延迟,白背飞虱高峰期提前;褐飞虱迁出峰期延迟,白背飞虱迁出峰期提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粳4号、佛山油占,特优18号3个不同抗性品系水稻田中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稻虱)发生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抗性对稻飞虱的种群数量影响显著。抗虫和中抗性品种稻田飞虱,早稻和晚稻均保持在较低数量水平。稻飞虱的种类以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为主,占78.6%,其次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占21.4%。文中还揭示了当年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其抗虫性机理。  相似文献   

7.
李懿静  李春光  林英  王东  黄文 《广西植保》2007,20(Z1):69-71
稻飞虱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县1a可发生7~8世代,主害代是第3代(早稻)和第6代(晚稻);田间主要的稻飞虱种群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等,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并重发生[1].  相似文献   

8.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武陵山区,全县稻田面积23万亩,稻飞虱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8—15万亩,损失产量500—1000万斤。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南岭及其以南稻区杂交水稻和常规中迟熟品种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引起我地稻飞虱种群发生了几个新的变化:1.白背飞虱、褐稻虱始见期及迁入主峰明显推迟。2、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危害程度逐年加重。3、8月上、中旬褐稻虱主害时期,褐稻虱、白背飞虱混合种群的危害现象日渐突出。4、随着白背飞虱、褐稻虱种群发生数量高峰期的延  相似文献   

9.
两种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是稻飞虱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南京江浦稻田8月上旬前以稻虱缨小蜂为主,主要寄生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卵,8月中旬以后则以拟稻虱缨小蜂占优势,主要寄生于褐飞虱卵。水稻苗期灰飞虱卵寄生率平均为27.3%,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寄生率,杂交稻田为10.87%和21.5%,晚粳稻田为20.67%和19.6%。白背飞虱寄生卵量与总卵量间里直线相关,而褐飞虱寄生卵量与总卵量间呈幂回归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18.2128+0.2075x和Y=0.006807x~(1·4887)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国水稻上为害较严重的害虫。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水稻品种的更替,杂交稻和迟熟品种的推广,施肥水平提高及气候因素,两种飞虱的种群水平不断提高,大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助。研究证实,白背飞虱、褐飞虱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并已明确我国的初始虫源主要来自国外地区。但在各稻区两种稻飞虱在早、(中)晚稻上主害代的虫源性质有所不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菌两类噬菌体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染白叶枯病的稻叶、种子和田水中先后分离到24株噬菌体,测定了它们在琼胶平板上形成噬菌斑的大小、血清学反应、热钝化温度、铁盐的钝化作用、寄主范围、一级生长曲线以及在电镜下观察它们的形态。根据测定结果,可将它们区分为两个类群。第一群称为XOP 1型,以OP-3为代表,其噬菌斑直径为3~5毫米,热钝化温度为58℃/10分钟,易为三价铁盐所钝化;寄主范围较窄;潜育期为40分钟,上升期3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35个。第二群称为XOP 2型,以OP-12为代表,噬菌斑小,热钝化温度68℃/10分钟,对三价铁盐不敏感,潜育期80分钟,上升期5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8个。它们都是蝌蚪形,但OP-3的尾部细长而不能收缩,OP-12的尾部短粗而能收缩。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e effects were determined of paraquat dichloride and Lissapol NX, consutuents of the commercial formulation Gramoxone W, on the rate of oxygen uptake by cultures of Fusarium cutmanmt and Trkkoderma viride. When applied separately, paraquat dichode was less inhibitory than the wetting agent; when applied together, the inhibitory effect wa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ose obtained separately. Synergism was also observed between paraquat dichloride of commercial purity and a solution containing the additives used m Gramoxone W but without the paraquat dichloride. This effect is thought to be due to increased permeation of paraquat dichioride into fungal mycelia in the presence of a wetting agent. Older cultures were less affected than younger ones by the coniponents of Gramoxone W.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dditives used in formulating herbicides may be critical in determining fungitoxicity.
Effets des constituants du Gramoxone W sur les taux de respiration de champignons du sol  相似文献   

13.
 君子兰软腐病是君子兰花卉最重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茎、叶。发病后轻者影响生长,失去观赏价值,重者全株毁灭。  相似文献   

14.
PCR应用技术进展简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虽然PCR技术自1985年诞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遗传工程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15.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目前在我国传播迅速,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对1985、1986两年自北美进口之西洋参种子带菌检验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7.
芦笋茎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分布广、为害重的毁灭性病害。研究证实,临沂市芦笋茎枯病病原为Phoma asparagi Sacc.。该菌分生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适温为23—26℃,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分钟和60℃10分钟,发芽和生长最适pH为7。分生孢子生长在分生孢子器内,单个分生孢子常温下可活10天,菌块内可活25天,孢子器内则长达240天。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不发芽,加糖液发芽率略有提高,在文竹和芦笋茎煮液中发芽率最高;条件适宜时2小时产生芽突,5小时发芽率达98.21%。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区高粱丝黑穗病菌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做好抗二化螟水稻的鉴定工作,作者于近年探索了二化螟饲养及大量保存技术。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感虫条件下抗性表现在3级以上的品种,需进行室内、室外多次重复的人工接虫鉴定才能肯定抗性。这就需要积累大量的虫源。作者采取的办法是天然饲料饲养幼虫加上低温保卵、幼虫和蛹。研究表明:前、后期卵均比中期卵耐低温。  相似文献   

19.
CONTROL OF CLUB ROOT OF BRASSICA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