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长汀低效林改造治理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测定,分析其随治理时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治理年限不断增加,乔木层物种单一稳定,物种数量增加,灌木和草本层物种数量逐渐减少;乔木层生长状况随着治理时间增加有大幅提升,灌草层的生长状况与植物种类密切相关;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群落垂直结构及...  相似文献   

2.
择伐作业对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4种不同强度择伐作业(弱度13.0%、中度29.1%、强度45.8%和极强度67.1%)对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及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与中度择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较小,原林分乔木层优势树种的地位仍保持甚至略有提高;而强度择伐和极强度择伐则引起林分结构一定的变化,一些优势树种的地位削弱,而另一些树种的优势地位上升。但采伐作业不利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发展,尤其是林冠强度破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大,而轻度与中度择伐作业有利于原有物种保持与恢复,这可能与不同强度择伐作业引起林地光照条件、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的不同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白山露水河林区2003年和2013年两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固定样地资料,利用相对生长法,对长白山露水河林区各林分类型的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露水河林区各林分类型乔木层生物量平均为175.07t/hm2,其中天然林平均乔木层生物量要高于人工林。天然林中针叶树种和慢阔类树种积累生物量的能力较强,而人工林中以人工红松林的乔木层生物量最高。半数以上林分类型随着林龄的增长,乔木层生物量逐步升高;其他林分类型变化趋势不一。长白山露水河林区各林分类型的乔木层生产力平均5.00t/(hm~2·a),总体看来,人工林的生产力比天然林高。人工林中乔木层生产力最高的是人工红松林,这与人为抚育有关,而天然林中以针叶混交林乔木层生产力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为林分资源调查的技术手段,采用"多站式"扫描方法来获取栓皮栎林标准地内林木树种、树高、胸径、胸高断面积等测树因子,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3个指标分析了北京市西山林区栓皮栎林样地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乔木层共包括15个树种,其中,栓皮栎种群在密度和断面积累积量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是乔木层的建群种和优势种;(2)栓皮栎林整个林分混交度较低,平均混交度0.306,各树种混交度以栓皮栎、栾树为最低,其它伴生树种以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为主;(3)栓皮栎、元宝枫、刺槐、辽东栎种群在空间结构单元中以优势木、亚优势木和中庸木为主,分别占种群总株数的64%,68%,64%和59%,其它树种优势度不明显;(4)栓皮栎林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28,说明该林分水平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赤桉林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反映群落稳定性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长量和生物量等常用指标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人工赤桉(Eucalyptuscamaldulensis)林密度普遍偏高,结构比较简单,群落稳定性较差。3种密度的赤桉林群落,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植被层的群落分异性越大,林分中主要分布优势种(乔木为赤桉,林下植物为扭黄茅),其他种群的数量极少,林下植被层的结构比较简单,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物种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等4个指标不断减小,群落物种多样性在不断降低,结构合理性越差;群落生长量和生物量的变化,基本随赤桉林的密度增加而减小,密度最小的林分F1的生物量是其他2种高密度林分生物量的2倍以上。各林分林木生长缓慢,即使密度最小的林分F1的年平均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分别只有0.72cm和0.78m。为了增加干热河谷地区人工乔木林群落的稳定性,使其逐步实现正向演替,发挥其应有的生态防护功能,应该考虑降低乔木层群落密度。  相似文献   

6.
北京西山侧柏水源涵养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用"多站式"扫描方法来获取侧柏水源涵养林标准地内的林木树种、树高、胸径、胸高断面积等测树因子,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3个指标分析了北京西山林区侧柏水源涵养林公顷级样地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侧柏林乔木层共包括21个树种,物种丰富度较高。其中,侧柏种群在密度和断面积累积量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是乔木层的建群种和优势种;(2)整个侧柏林混交度较低,平均混交度0.261,属混交不良的范畴。其中,侧柏、刺槐、火炬树以零度、弱度混交为主,分别占种群总株数的85%、58%、57%,其他伴生树种以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为主;(3)侧柏、油松、栓皮栎、元宝枫、刺槐种群在空间结构单元中以优势木、亚优势木和中庸木为主,分别占种群总株数的57%、67%、89%、66%和71%,其他树种优势度不明显;(4)侧柏林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42(大于0.517),说明该林分水平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人为干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从景观破碎、保护历史、种群行为机制和种群大小4个方面讨论了人为干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提供依据。一般人为轻度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提高,对比研究武夷山人为干扰甜槠林与郁闭稳定甜槠林结果表明,人为干扰甜槠林高等植物物种丰富相对于郁闭稳定林分提高了76.32%;但人为干扰甜槠林的群落优势度却远低于郁闭林,故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是生态系统对外界轻度干扰的一种适应,是恢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种对策,一旦干扰超过其调节能力,将难以恢复为原来的群落类型。生物在各自进化和适应的过程中由于生态位泛化或特化,许多物种仅局限于非常小的生态位空间,这些物种一旦遭遇到观破碎则很可能从地球上消失,如黄连和短萼黄连对阴湿条件的适应与要求,导致其濒临灭绝;另一些种类由于在群落中零星分布,如斑叶兰、羽萼悬钩子、浙江红花油茶、多种粗叶木(Lasianthus spp.)和一些紫金牛(Ardisia spp.)等,当生境缩小或受到干扰时则濒临灭绝。地史上古老的地区或自然保护历史较长的地区可能拥有更多的物种。保护历史较长的福建省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在1200m^2面积内有128种高等植物,同一地带的鼎湖山及和溪周边地区的南亚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均低于此。许多植物是动物传布植物,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影响了这些植物的传布,生境的改变也影响着植物的传布,另一些物种传布到新区域而不能萌发或完成其生活史。地方种群小于一定数量时其灭绝的可能性也增加。  相似文献   

8.
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是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发展。对大明山区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和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大明山中山区和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发展速度存在很大差异。中山区采伐森林后炼山种植杉木 ,经过 2 0年的自然恢复 ,在 60 0 m2的调查面积里出现了 178个物种 ,其中乔木层就有 58个物种 ,并且 2 0年左右就能形成以阳性阔叶先锋树种与中生性阔叶树种为共优势的森林群落 ,大约 60~ 10 0年就能形成中生性的常绿阔叶林。而在低山丘陵区 ,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 ,恢复期为 2 0~ 30年的群落 ,在 4 0 0 m2 样地上仅出现 2 2个物种 ,乔木层只有 3个物种 ;而且由于人为的干扰不断 ,这一地区的马尾松林很难恢复到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 ,只能发展成相对长期稳定的人为偏途顶极。 2 .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 ,物种数量的变化呈前期迅速增加 ,中期减少 ,后期维持一定水平的发展趋势。 3.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变化在群落的不同层次表现不同 ,乔木层在 1~ 2 0年间个体数量呈递增趋势 ,2 0年后表现为递减趋势 ;灌木层的个体数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而草本层的个体数量则呈非线性发展。4 .β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低效柏木林改造8年后的5种模式(麻栎+杂交竹模式(LZ)、纯杂交竹模式(CZ)、柏木+桤木+杂交竹模式(BZQ)、柏木+麻栎模式(BL)、柏木+杂交竹模式(BZ))作为研究对象,柏木纯林(CB)作为对照,对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土壤抗冲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LZ外,林分改造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抗冲性能,其大小顺序为BZQ>BZ>CZ>BL>CB>LZ。方差分析显示,BL和CZ以及CZ与BZ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模式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表明在纯柏木林分中间植其他树种能有效提高林分土壤抗冲性,改造效果以BZQ最优。(2)林分改造显著增加了林分物种多样性,且表现出灌木层>草本层的趋势。灌、草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以BZQ相对较高,CZ和LZ相对较低,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抗冲性指标之间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草本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抗冲性指标之间均呈显著(p<0.05)甚至极显著(p<0.01)相关。(3)林分改造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酶活性。不同模式同一土层表现出BZQ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最大,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CB各微生物数量最少,酶活性最低。不同模式同一土层以及同一模式不同土层间的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抗冲性能与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放线菌数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菌数量和总微生物数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4)柏木低效林改造模式中0-10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依次为CZ>BZQ>BZ>CB>BL>LZ,与土壤抗冲性顺序不同,可能是由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所致。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后人工恢复植被演替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区火烧迹地森林植被人工恢复规律,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分析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后人工恢复兴安落叶松林的植被恢复演替过程。结果表明:火后初期,林分灌木和草本物种数迅速增多,随着火后年限的推移,灌木和草本物种数均减少,草本物种数减少较多;乔木和灌木盖度随火烧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草本盖度呈下降趋势。对物种相似度研究发现,火烧后不同年限样地灌木相似度较大,而草本植物年限相近样地相似度较高,年限相距较大的不同样地相似度较低,而且随着年限的增加,不同样地间的相似度降低。重度火烧后,人工恢复对林分恢复起到加速作用,经研究,火后25年人工恢复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基本恢复到未火烧落叶松天然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中山区低效林改造对枯落物水文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川西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低效林,其生态功能极弱。通过萌蘖更新技术对岷江上游中山区低效灌丛林地进行改造,定位监测对枯落物水文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低效林改造1年后,枯落物层厚度和贮量均有明显的改善,总贮量较改造前提高了32.68%,厚度从未分解层向半分解层或分解层转化的趋势加快;(2)改造低效林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较改造前增加了39.60%,影响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的主要因素是枯落物贮量和分解程度;(3)改造林地枯落物对降雨拦截能力有一定的提高;(4)岷江上游中山区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S=klnt p),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反曲线关系(V=p k-t1)。今后应加强对改造林地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土壤的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以系统综合地讨论这一地区低效林改造的生态效果。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国家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祁连山森林生态站排露沟流域土壤物理性质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随深度而变化,变化幅度大小顺序为:山地栗钙土>山地森林灰褐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不同类型土壤容重变动在0.45~1.38 g/cm3之间;(2)土壤总孔隙度大小顺序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森林灰褐土>山地栗钙土,不同植被下土壤总孔隙度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土壤毛管孔隙在不同植被下,各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土壤非毛管孔隙,山地栗钙土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和山地森林灰褐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土壤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为:山地森林灰褐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栗钙土;毛管持水量与含水量均表现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森林灰褐土>山地栗钙土,各类型土壤含水量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We compared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primary forest avifauna among primary forests, selectively logged forests and mixed-rural areas (e.g. villages and agricultural areas) of Peninsular Malaysia. We found that forests that were selectively logged at least 30 years ago contained only 73-75% of the 159 species of extant primary forest birds, with an increased proportion of dominant species. We estimated that only 28-32% of the primary forest species utilized the mixed-rural habitat, and that the number of species that bred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might be even lower. The microhabitat of different species most affected their vulnerability to disturbance. Most small, arboreal frugivores and omnivores, and insectivores that fed from tree trunks, showed greater persistence in the mixed-rural habitat than ground dwelling bird species, which were affected most by disturbance. Resource abundance and variables that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forest disturbance such as the density of large trees, density of dead trees, canopy cover density and shrub volume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rimary forest birds. Large primary forest reserves and a revision of short-cycle logging regimes (ca. 30 years) are needed if we are to conserve the lowland rainforest avifauna of Peninsular Malaysia and other parts of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14.
封禁措施对窿缘桉水土保持林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揭示封禁措施对窿缘桉林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位于广东茂名市小良水保站3片处于不同封禁保护期的桉树水土保持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生物量、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以及凋落物现存量进行了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封禁措施的实施,使林下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肥力迅速上升,水肥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群落结构的发展,封禁20年的桉林凋落物现存量为1103.4g/m2,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7125%,分别为未封禁桉林的4.69倍、4.15倍,封禁10年桉林的1.04倍、1.01倍。封禁措施实施后,随着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先后侵入,物种品种逐渐丰富。封禁20年的窿缘桉林在空间层次上具有明显的乔、灌、草3层结构,乔木出现了除窿缘桉以外的亚层,封禁10年的窿缘桉林也有较明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而未保护的桉林在20年后仍只有单一的窿缘桉乔木层。封禁20年的桉林群落的生物量达347.841 kg/m2,分别为封禁10年和未封禁桉林的1.17倍和1.53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直观地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体现重大生态工程的巨大作用,实现林业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保育土壤物质量及价值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截至2015年,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量分别为13.17亿t/a和8 203.72万t/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2.36亿t/a和1 738.23万t/a;2)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价值分别为905.29和2 408.92亿元/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455.44和699.69亿元/a;3)桦木林和阔叶混交林固土效益突出,而红松林和樟子松林固土效益不显著;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保肥效益均最好,樟子松林保肥效益较差;4)对森林实施保护,能有效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森林保育土壤生态效益得到相应的提升.研究为评估天保工程区森林的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野外调查和试验研究,提出不同灌木树种的合理利用与布局,并对大力发展和合理经营灌木林,充分发挥灌木林的多种生态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并根据该区立地条件和生产方式提出主要灌木树种适宜性分区。(1)南部半湿润沙棘、二色胡枝子适宜区;(2)中部半干旱柠条、山桃、刺槐适宜区;(3)北部干旱沙柳、柽柳、毛条适宜区。  相似文献   

17.
 以琅琊山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对样地林分进行每木检尺,并对林下更新状况及土壤特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块样地共出现树种8种(胸径≥3.0 cm),分属7科9属,以槭树科和榆树科为主;群落垂直结构简单,灌木层和草本不甚明显。乔木层中的五角枫、榉树、化香3个树种居绝对优势地位,琅琊山落叶阔叶林的树种多样性较低。不同林分土壤理化特性表现为: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EC值、有机质、速效P及速效K含量都较高,N含量中等,综合养分条件较好;土壤pH(H2O)值、速效N和全N是影响各调查林分林木生长及林下更新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琅琊山森林的自然更新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森工集团天保工程生态效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年底和2015年底,长白山森工集团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森林生态站长期监测数据,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全指标体系,连续观测与清查(简称森林生态连清)体系,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研究区天然林生态系统,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服务进行评估,量化并揭示长白山森工集团天保工程生态效益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天保工程实施后,天然林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均呈现增加趋势,物质量增加量分别为涵养水源7.78亿t/a、保育土壤2 255.32万t/a、固碳释氧量191.87万t/a、林木积累营养物质6.35万t/a、释放负离子0.22×10”个/a、吸收污染物量2 879.16万kg/a、吸滞PM10总物质量122.43万kg/a、吸滞PM2.5总物质量18.38万kg/a;价值量增加381.75亿元/a,6项服务的价值量贡献顺序依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涵养水源为研究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主导功能.天保工程实施后,保育土壤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增加量最大,占总增加量的27%,涵养水源次之,对该区天然林生态效益影响最大.该研究为天保工程的后续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Habita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are global conservation concerns, but animal species do not respond to these threats in the same manner. At the Biological Dynamics of Forest Fragments Project (BDFFP), located 80 km north of Manaus, Amazonas, Brazil, the distribution and persistence of six native primate species differ among fragments that were isolated in 1980s. We identified both landscape and species characteristics predicting the presence of primates in these forest fragments. Fragment size positively and distance to nearest forested area negatively predicted primate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fragments; however,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not straightforward because these two variables were correlated. The proportion of fruit in a species’ die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predicting its presence in the forest fragments, with species relying primarily on frugivory faring poorly. Home range size was the second-best predictor of a species’ presence; however, some species with large home ranges were present in the 10-ha forest fragment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individual primate species traveled in and out of the fragments varied, suggesting that 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primary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animals’ use of the matrix. We conclude that in addition to conserving large tracts of habitat, reducing the isolation of the forest fragment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forest corridors and through the presence of additional forest fragments within the agricultural matrix may increase animal movement across the landscape. Such changes to the matrix may be critical for those species that do not readily traverse non-forested areas.  相似文献   

20.
针对辽西水土保持林中油松纯林集中成片、松毛虫猖獗的树种结构现状,采用了廊道式、斑块式、林中空地、林中沟壑、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和营造混交林7种调整方法,对油松纯林进行了树种结构调整试验.根据不同树种水分利用、生长情况等综合指标,筛选出了14个适合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的树种.通过不同调整类型的对比试验及适地适树原则,划分并营建了适合辽西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的3种调整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林中的油松纯林经树种结构调整后,林分中松毛虫不再大发生,水土保持功能有了明显提高,林木生长加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倍增加.调整后的水土保持林形成了3种林分类型: 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为生态型水土保持林;在条件中等的地方为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在条件较好的地方为商品用材型水土保持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