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0年,中赞友谊农场的投资经营可以看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非农业合作的新起点.以此为标志,中非农业合作彻底走出了单纯以援助为主的合作模式,转而走上了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援助与开发相结合的发展道路..20多年来,中非农业合作地位不断提升,合作主体分工不断明确,合作内容也更加多样和深入.虽然在实践进程中,中非农业合作尚存在一些问题,但中非农业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非洲援助由来已久,而目前更是发展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非洲双方借助中非合作论坛等对话机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贸易合作。当前,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中非农业合作提供更好的契机。选取农业投资、农产品贸易、农业援助、农业技术合作、农业人力资源合作等视角,对中国与非洲农业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了中非农业合作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国与非洲的长期发展合作已经在双边政府层面达成共识。技术援助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途径,配套建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国对非洲进行技术援助的重点项目,然而,该项目的具体运行尚无可借鉴的成熟模式。本文通过对中国首个在非洲建成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行实地考察,以此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当前中国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项目运行的现状,指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运行存在政府层面的后续跟进支持不足、运营过程物资进口效率低下、硬件设施规划不完善、中方人员物资安全保障有待加强、与当地部门或研究机构实质合作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2000年起,中非农业合作在"互利双赢"的战略下进入新阶段,国内农业企业投资非洲成为新型合作方式并且逐渐加强。本文综合分析对这一现象的国内外研究,发现企业作为投资方式是新时期的战略需求,是中非双方各自在发展现阶段受国内国际因素影响而相互需要而共同推动的结果。但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着有许多潜在风险以及西方的质疑。总体而言,企业在经济效益,可持续性以及政治意义上较以往合作方式更有进步意义,这也是企业投资较之以往的对外援助更有效率的原因。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但对企业缺少深入而直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府在农业领域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对外援助,促进了中非农业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目前,企业"走出去"没能与政府开展的援助项目有效地结合起来。企业应在中国对非洲农业合作战略规划框架下,科学选择投资的国别及进入路径;同时,政府也应出台配套的宏观策略,用好农业援外平台,推动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提升农业援外与企业"走出去"互相借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锐  张蕙杰  陈天金  张帅 《农学学报》2021,11(8):98-103
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有利于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危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发展中国家全球粮农治理话语权。本文立足于当前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战略机遇,围绕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合作、技术示范、人力资源培训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并指出在合作机制、推广深度、高新技术、可持续效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由此提出创新中非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丰富合作模式、加强推广力度、拓展合作领域、提高科技含量、促进科技与产业相结合,以及推进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非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非洲农业合作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本文梳理了新时期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和投资政策及其所呈现的中非减贫合作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并根据中国对非洲农业政策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减贫路径,即注重中国农业发展和减贫经验的示范性和启示性,突出非洲国家减贫实践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促进对非洲减贫工作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坚持以"开发性扶贫"推动非洲减贫目标的实现4个方面。同时,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在推进中国对非洲减贫合作的制度化和机制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对非洲农业政策及其减贫路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长期以派遣常驻专家、设立示范中心等方式为载体,基于中国经验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是其核心内容,较少考虑非洲本土农业知识。本文选择的是一项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项目,它将农业技术的研发看作非洲本土农业知识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非洲本地的合作机构、农民纳入整个系统,促进多方互动,推动了外部支持和本土资源的结合。中国项目得以嵌入当地的农业发展秩序,提升了各方资源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过是一个契机,体现了援助嵌入当地秩序、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理念和实践创新;同时,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沟通互动的成本,是一个让创新理念得以成为可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已向非洲国家援建了220多个农业项目。这些项目对于提升非洲国家农业发展能力、粮食安全水平和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政府对境外农业援助项目的监管和量化评估有关工作并未完全开展。本文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政府支持数量较多的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例,根据对境外农业援助项目开展的监测评价工作,以监测评价所了解到项目进展情况和项目成效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依据监测评价的情况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非农业合作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分析中非农业合作的优势、非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中非农业合作需要掌握的关键点,为中非农业合作的可持续性提供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1.
对加强中非农业合作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59年,中国向几内亚政府无偿提供粮食援助.这是中非农业合作的最早起点。对非洲的农业合作主要集中在开展技术合作、兴办加工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人员培训等方面。中非农业合作大体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非洲中资涉农企业中非棉业为案例,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产生的制度根源和路径机制层面探究其与中国对非农业援助政策有机结合的可能性。本文发现,中非棉业在企业战略或企业利益最优化目标下,其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呈现出制度遵循和随机适应的路径特征。其中,中非棉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展现出的随机适应特征,是其区别于西方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路径的重要方面。同时,该路径特征对促进农业技术在东道国传播、促进当地人员能力提升、承担国际援助项目并提高援助项目的有效性等方面成效明显,这对中国对非农业援助政策提供了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充分阐释了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功能定位,并指出了其4个主要功能,即农业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农业技术试验、推动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4个功能是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统一整体。已建成的中非农业示范中心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源自于在这4个功能实现方面有所偏颇。最后,针对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中方人员积极性,积极开拓资金来源、协调推进示范中心各功能的实现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农业合作创新的影响机理,产业集聚降低了技术交易成本,从而推进农业合作创新。结合农业技术的特点,提出了农业合作创新的三种模式:农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农业科技示范模式和农业技术转化模式。合作创新应健全产业集聚区内的制度规范,促进各创新主体合理分工与合作;完善技术转让机制,发挥企业的主导地位;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5.
中非农业合作稳步推进,合作的风险逐渐显现,合理评估中非农业合作风险并根据风险差异选择合作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5个非洲国家,以组合赋权法和改进的物元可拓模型为工具,构建新发展格局下中非农业合作风险评价模型,并基于风险评价结果提出政策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非洲地区进行中非农业合作整体风险较大;政治和社会管理水平、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水土资源禀赋等因素是开展中非农业项目合作的主要风险因素;不同国家的风险特征和优势禀赋差异明显,应结合风险差异和国别特征在各国开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合作项目以增进双方合作效率和合作可持续性。由此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拓宽农业项目合作领域,拓展合作主体;激发金融在中非农业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利用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经验。  相似文献   

16.
陈云芬 《云南农业》2011,(12):61-61
自200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成立以来,云南陆稻在周边国家试验示范的步伐加快。今年,云南省农科院结合中国援助的老挝北部九省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中心项目建设,在老挝乌多姆赛省“老挝北部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中心”组织实施“老挝陆稻高产示范及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当地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协同创新体系服务三农的新模式。该体系的具体做法为科技特派员以带政策、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方式在农业企业、示范基地等应用推广;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到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利益共同体;与鹰潭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结成农科教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协同创新推动发展;直接指导驻地村种养大户科学化生产和进行对农民科技种养殖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18.
中亚是中国著名"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农业合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介绍了中国和中亚农业的合作现状,从贸易、科技、投资等方面对中国和中亚农业合作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中国和中亚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放在农业投资和农业援助的综合效益评价方面。此外,畜产品互补性及贸易流量预测也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跨境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搭建、跨境农业技术培训服务、跨境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和跨境农业产业园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模式特色鲜明并走向成熟。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总结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成功经验与面临的问题,由此提出了健全跨境农业技术市场体系、促进跨境农业科技合作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健全跨境农业科技合作体系、构建跨境农业科技合作组织协调机制以及提供跨境农业科技合作配套服务支撑体系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自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对外交往和经济技术合作迅速发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内容日益广泛,合作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多渠道引进外资,弥补农业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渠道主要有多边、双边和外商直接投资三大类。其中多边渠道包括世界银行贷款、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粮食援助、国际农发基金贷款、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援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技术援助、欧共体财政技术援助、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和技术援助;双边渠道主要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的贷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