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不同组植原体检测和鉴别的特异性探针已有报道,为了筛选出适合于我国不同组植原体检测和鉴别的特异性探针,建立管芯片检测和鉴别植原体技术,并对我国发生的疑似植原体病害进行鉴别。[方法]通过PCR扩增结合管芯片杂交技术,对收集到的15种植原体侵染的植物样品及其健康对照进行检测和鉴别。[结果]建立了管芯片检测和鉴别植原体技术体系。15种病害样品中,13种获得显著的阳性杂交信号,并且所有的健康对照都呈现为阴性。13种植原体病害依16Sr DNA直接测序可分为16SrⅠ、Ⅱ、Ⅴ、XIX四组植原体。在所有探针中,植原体的通用探针(Pp-502)可以检测到所有确定的植原体样品。16SrⅠ组特异性探针(PpⅠ-465)可以确定16SrⅠ组的泡桐丛枝、苦楝丛枝、桑树萎缩和莴苣黄化4种植原体样品。16Sr II组特异性探针(PpⅡ-629)仅可以确定16Sr II组的花生丛枝、甘薯丛枝和臭矢菜丛枝3种植原体样品。但16Sr V组的枣疯病、樱桃致死黄化和重阳木丛枝及16Sr XIX组的板栗黄化皱缩植原体与其他组专化性探针皆有明显的交叉杂交信号。相比于PCR扩增的凝胶电泳检测,管芯片检测的灵敏度提高了1 000倍。对疑似植原体病害的诊断结果显示河南濮阳的红花槐丛枝的病原应为16Sr V组植原体,福建福州的长春花黄化丛枝应为16SrⅠ组植原体;而北京戒台寺牡丹黄化皱叶和内蒙古包头柳树丛枝未出现任何植原体专化的杂交信号。[结论]管芯片杂交技术作为一种检测和鉴别植原体的方法,可应用于我国植原体病害调查和诊断,并为植原体的鉴别和分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验应用PCR扩增、iPhyClassifer分析、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海南省灰叶丛枝病病害进行了分子检测及其病原的鉴定、系统进化研究.iPhyClassifer结果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为花生丛枝组(16SrⅡ组)16SrⅡ-A成员.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16SrⅡ、16SrⅡ-A成员...  相似文献   

3.
植原体检测和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原体是一种广泛传播的植物病害病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各国的研究人员对植原体造成的病害,一直进行着不懈研究。利用传统的组织和化学检测技术,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又建立了许多植原体的鉴定和检测的新方法,为探索植原体的遗传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就植原体被发现以来,对此病害检测和鉴定技术的发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越冬病枝水培与PCR结合检测枣疯病植原体的存活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感染枣疯病的婆枣为材料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其一,采集越冬期和越冬前后的枣疯病枝条并对越冬期枝条进行水培,通过萌芽的症状观察和PCR检测,发现病枝条韧皮部和萌芽内均可扩增出1.5 Kb的枣疯病植原体特异性条带,此结果表明,枣疯病植原体可以在-10℃左右的地区在枣树枝条内安全越冬;其二,利用PCR技术检测了冬季轻病树的病枝、根部、主干及树冠内未表现症状的枝条韧皮部,结果只在病枝内检测到植原体的存在,而在其它部位都未发现植原体.  相似文献   

5.
《林业科学》2021,57(5)
【目的】了解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为本地区植原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普查法获得病害发病率,评估病害危害程度。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P1/P7及R16F2n/R16R2对感病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得到16S r DNA序列。再用植原体在线分类鉴定工具i PhyClassifier以及MegaX软件分别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基于16S r DNA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确定病害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通过在线分析软件MUSCLE比较相关序列的同源性。【结果】根据调查发现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发生于大约101°35'—101°53'E和23°56'—24°20'N之间,主要是在低海拔400~600 m温度相对较高的干热河谷地区,说明高温有利于植原体病害的发生。该处连续3年发生此病害,2018年7月调查得知其平均发病率为38.9%,属中度危害。PCR扩增获得约1 246 bp的羽脉山黄麻丛枝病植原体16S r DNA序列(株系:TLWBYN01,登录号:MN513329)。分析表明TLWBYN01与翠菊黄化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的参考菌株(M30790)相似度为99.8%,因此该植原体为‘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相关菌株,属于16S r I组成员。TLWBYN01的F2nR2片段虚拟RFLP模型与16S r I-X亚组的参考模型番木瓜束顶植原体(登录号:JF781308)最为相似,相似系数为0.98,17种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图谱显示与16S r I-X参考株只有MseI不同,因此该植原体属于16S r I-X亚组的变种。比较得出TLWBYN01与16S r I-X亚组成员番木瓜束顶植原体(JF781308)和印度葫芦植原体(LT594117、LT594118)同源性分别为99.2%和99.6%。【结论】玉溪市新平县发现的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属局部常发病害,中度危害,但一旦感染,就会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羽脉山黄麻丛枝植原体属16 Sr I组成员,也是报道较少的植原体16S r I-X亚组的一个变种,且羽脉山黄麻为新发现的植原体新寄主。  相似文献   

6.
针对柳树枝条因原核生物植原体引起的畸形,丛枝、小叶等表现和枝条感病部位后期表现出增生及木质化现象。通过2年对该病害的特性和发生规律进行观测,开展了以四环素与阿维菌素复配法防治柳树植原体病害的试验研究。综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树木输液法可有效的控制植原体对柳树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桉树人工林“滞长症”植原体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以来,在广东、广西地区出现了大面积桉树商品人工林无性系生长停滞的现象,为了确定该病症是否由植原体侵染引起,用直接PCR和巢式PCR扩增植原体16SrDNA的方法对具有典型症状的样品进行了植原体检测,结果并没有检测到植原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安市城区花灌木病害发生情况进行全面普查研究,调查受害植物74种。对比以往相关资料记载,新发现花灌木病害种类243种。本次补充名录共新记载病害115种,其中细菌病害1种,生理病害1种,植原体病害1种,线虫病害1种,真菌性病害111种,真菌病原菌分属于32属。通过本次调查基本明晰了当前西安市绝大多数园林花灌木病害类型及危害程度,对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及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竹类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竹类病害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国内外竹类病害的种类、分布、病原和寄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于国内竹类病害,从引起病害不同种类病原(真菌、细菌、植原体、线虫和其他病原)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其中竹类真菌病害种类多且危害严重,细菌和植原体病害缺乏深入研究,线虫病害研究较少,病毒病害和螨害也值得关注。对我国竹类病害未来研究前景及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竹类病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特异性检测和鉴定16SrⅠ组植原体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实现16SrⅠ组植原体的快速检测。【方法】以植原体tuf基因作为靶标,通过序列比对,设计多组具有特异性的LAMP引物组,筛选出一套适用于16SrⅠ组植原体的特异性检测体系。以16SrⅡ组、16SrⅤ组、16SrⅩⅨ组植原体样品按照此检测体系进行反应,来验证其特异性;同时将稀释后的感病组织样品同步进行PCR和LAMP检测,以确定其检测灵敏度。对来自不同省市的6份田间样品以及9份组培样品进行检测,以验证其检测的稳定性。【结果】16SrⅠ-LAMP在恒温63℃条件下40 min内完成扩增,能检测5种分别引起泡桐丛枝、苦楝丛枝、桑树萎缩、莴苣黄化和长春花绿变病的16SrⅠ组植原体,不能检测其他组植原体包括16SrⅡ组的花生丛枝、甘薯丛枝、臭矢菜丛枝、16SrⅤ组的枣疯病、红花槐丛枝、樱桃致死黄化和16SrⅩⅨ组的板栗黄化皱缩植原体。通过在反应液中加入钙黄绿素肉眼判断绿色为阳性结果,褐色为阴性结果,与用荧光定量设备进行判读扩增曲线的结果一致。相比于PCR检测,16SrⅠ-LAMP检测的灵敏度提高了8倍;16SrⅠ-LAMP能够快速检测出来自不同区域的田间泡桐发病样品、感病泡桐组培苗和嫁接传病脱毒苗。【结论】以tuf基因作为靶标,建立能同时检测5种16SrⅠ组植原体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具有高效、特异、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及成本较低等优点,适合于基层和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11.
竹类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竹类病害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国内外竹类病害的种类、分布、病原和寄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于国内竹类病害,从引起病害不同种类病原(真菌、细菌、植原体、线虫和其他病原)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其中竹类真菌病害种类多且危害严重,细菌和植原体病害缺乏深入研究,线虫病害研究较少,病毒病害和螨害也值得关注.对我国竹类病害未来研究前景及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竹类病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1967年发现植物类菌原体MLO(Mycoplasma-like organisms)以来,迄今世界各国已发现300余种,我国已鉴定70余种植物MLO和类细菌(BLO)病害。作者收集鉴定了其中18种林木MLO、和BLO病害。本文汇总了国内已报道的林木及果树等木本植物MLO、BLO 38种及其发生地、寄主媒介昆虫,就世界范围而言,占已发现木本植物类菌原体比例最大,对我国类菌原体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植原体是一类寄生于植物细胞内至目前仍不能进行离体培养的微生物,它可导致世界范围内1000余种植物发生病害(Agrios,1997).Doi等(1967)首先发现植原体后,科技工作者发现利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在一定程度减轻其给农业、林业等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任国兰等,1987;许晓风,1989;张锐等,1993;李加友,1997;Ishiie et al.,1967;Wongkaew et al.,2004),但不能从根本上防止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 树木丛枝病是一类常见的病害,最早认为由生理障碍引起,后又认为是病毒或真菌浸染所致。自1967年发现类菌原体(MLO)致病以来,一些具有黄化、丛枝症状的树木病害陆续被证实是由类菌原体(MLO)或类细菌(BLO)引起。笔者近年来对引起树木丛枝病的类菌原体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电镜观察,报道了由MLO引起的泡桐丛枝病和重阳木丛枝病,由类立克次体(RLO)引起的枫杨丛枝病及由BLO 和  相似文献   

15.
在西安市全市范围内对花灌木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共调查出西安市园林植物花灌木病害286种,调查出染病花灌木42科106种,其中真菌病害273种,细菌病害1种,病毒病害6种,类菌原体2种,生理性病害4种,填补了西安市园林植物花灌木病害研究的空白,为园林植物花灌木病害的进一步研究及防治打下了基础。并针对目前西安市花灌木病害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动态和主导因子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我国陕西清涧、佳县 ,河南濮阳 ,山西临县、太原枣品种圃 ,安徽 ,浙江和北京等部分枣树传统分布区的枣疯病进行了典型调查研究。通过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的比较分析 ,初步摸清了各地区枣疯病发生的不同特点和为害状况 ;发现根蘖苗繁殖方式仍是目前多数枣产区病园内苗期和幼树发病以及病害从病区传入无病区的主要原因。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局部空气污染以及施肥等枣树管理措施不当会导致枣树的抗病性降低。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PCR技术检测植原体结果显示 ,病园内存在比例不等的无症带菌树 ;由此判断 ,高比例的无症带菌苗的人为传病及不利于枣树生长的环境应力是导致许多地区病害加重和爆发流行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猪屎豆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MLO),在植物和昆虫中广泛分布,为无细胞壁原核微生物,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迄今,世界各地已统计有1000多种植物自然感染植原体病害(Seemüller et al.,1998),我国也报道了100多种植物植原体病害(赖帆等,2008).  相似文献   

18.
森林病害应用化学药剂处理移栽苗木防治杨树溃疡病的研究(刘春静等,《林业科技通讯》,1993,5:22一23)松材线虫病控制措施研究(余海滨等,《林业科技通讯》,1993,5:24一26)锈寄生菌的分布及其林间发生规律的研究(袁志文等,·《应用生态学报》,1993,2:178一181)枣树脱除类菌原体技术的研究(田砚亭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2:20一26)自制烟剂防治国外松枯梢病的研究(赵升平等,《湖北林业科技》,1993,2:30一33)松针褐斑病综合防治试验总结(松针褐斑病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研究课题组,《江西林业科技》,1993,1:7一10)杨树抗烂皮病无性系酚酸物…  相似文献   

19.
2005年3月河北省公布了15种河北省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其中包括菊花叶枯线虫病和板栗疫病2种病害。这两种病害都会对其所侵染的寄主造成极大的危害。为进一步提高检疫水平,严密防范其传入及在省内的传播扩散,保护河北省的林业生态安全,下面对这2种病害的分布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20.
北京怀柔区板栗黄化皱缩病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怀柔板栗主要产区对中国板栗黄化皱缩病进行了2 a的系统调查,结果为发病村占94.7%2,009年和2010年发病地块依次为34.6%和35.7%,发病株分别为3.58%和3.77%,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0.0147和0.0149。病害分为发病初期、发病盛期、滞留期、稳定期和落叶期5个阶段,用PCR扩增16S rRNA基因检测植原体,检出率81.2%;在感病板栗林内采集到蝽类、叶蝉和栗斑蚜共11种刺吸式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