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稳定性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本试验设置普通复合肥(农民习惯)、玉米专用肥和稳定性肥料3个处理,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性肥料施用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产上施用稳定性肥料较农民习惯施肥显著增产9.38%,可以显著减少玉米秃尖长度,通过提高玉米产量构成中的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稳定性肥料较专用肥增产玉米4.21%。纯收益稳定性肥料较专用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分别增加4.65%和13.66%。产投比稳定性肥料和专用肥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本试验条件下,玉米生产上施用稳定性肥料节本增效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稳定性肥料在水稻玉米上的施用效果,本试验设置普通复合肥(农民习惯)、玉米专用肥和稳定性肥料3个处理,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性肥料施用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产上施用稳定性肥料较农民习惯显著增产9.38%,可以显著减少玉米秃尖长度,通过提高玉米产量构成中的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稳定性肥料较专用肥增产玉米4.21%。纯收益稳定性肥料较专用肥和农民习惯分别增收4.65%和13.66%。产投比稳定性肥料和专用肥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本试验条件下,玉米生产上施用稳定性肥料节本增效最佳。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区8个玉米品种淀粉含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方差分析法和回归系数法对2年8个玉米杂交种在黄淮海玉米区3个试点结果进行淀粉含量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淀粉含量稳定性有一定差异,其中鲁单9006淀粉含量高且稳定,是较理想的高淀粉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4.
采用Eberthart和Russell提出的稳定性分析模型,参照温振民等的高稳系数(HSCi)法对2008年、2009年2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统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洛单668玉米杂交种产量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其适宜在河南大部分地区种植,对提高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冀中南区域种植推广的玉米品种应用于生产,以金博士733、金博士736、金博士825、金博士719、乐农87、科河699、裕丰303等7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照为郑单958),在冀中南不同试验点进行了不同玉米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7个不同玉米品种之间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试验点之间品种产量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乐农87、金博士719丰产性和稳定性较为突出,更加符合前冀中南区域玉米生产需要,适宜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玉米品种产量资料为基础,应用回归模型和AMMI模型,对2008年春造广西普通玉米品种区域试验A组12个玉米品种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在联合回归、基因型回归和环境回归分析中都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回归模型不适用于分析本试验数据;利用AMMI模型分别以1个到多个IPCA主成分轴分析G×E交互作用效应,结果发现当用3个主成分进行分析时,3个IPCA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AMMIⅠ和AMMIⅡ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12个参试玉米品种中,BY789、Z5S31、NX969和YX2774为丰产且稳定性较好的品种,MN4为产量最低、稳定性较差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AMMI模型在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恩盈  魏志刚  宋希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06-17208,17236
[目的]分析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玉米品种单位面积果穗数的影响,评价山东省不同玉米品种的稳定性和地点的鉴别力。[方法]采用AMMI模型对2010年山东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条主成分轴共解释了98.09%的互作平均果穗数;LN7087和鲁甜糯1号属于高产、稳产型品种,适应性广;鲁星糯1号平均果穗数较高,稳定性差;莱农糯11、鲁糯6号平均果穗数较低,稳定性较好,适应性广泛。e1和e2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较强;e3和e5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较弱。[结论]AMMI模型分析方法可用于评价玉米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较透彻地分析环境和基因互作效应,但也有局限性。该研究可为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较客观地评价玉米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中南部夏播玉米的品种现状与育种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351-12352
通过对黄淮海中南部地区不同夏玉米品种稳定性差的原因分析,得出有3种类型的夏玉米适合该地区推广。并对当前该地区的夏玉米品种现状进行了种质分析,明确了造用于生产的杂优模式并提出了种质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玉米品种穗部性状与高产稳产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玉米穗部性状的效应和稳定性,研究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变异与高产稳产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之间的每穗粒数、千粒重、每穗粒重、每穗行数及每行粒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玉米品种产量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和每穗粒重相关极显著.玉米品种产量高稳系数与千粒重高稳系数的相关显著,与每穗粒重的相关不显著,玉米品种产量的稳定性主要与千粒重的稳定性相关.每穗粒重的高稳系数与每穗粒数高稳系数相关显著,而与千粒重的高稳系数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南地区玉米产量对基础地力和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明确西南地区土壤基础地力与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南玉米种植区土壤培肥以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06年以来在西南地区布置的508个玉米田间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C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氮磷钾(NPK)5个处理,测定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分析了西南地区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特征、玉米施肥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玉米种植区土壤基础地力与玉米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关系;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状况对施肥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西南地区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在3.9-4.7 t·hm~(-2)(平均为4.4 t·hm~(-2));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肥(NPK)区平均产量为7.7 t·hm~(-2),比基础地力产量平均增产3.3 t·hm~(-2),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四川、贵州的施肥高产潜力分别为11.5、12.7、12.6 t·hm~(-2)(平均为11.7 t·hm~(-2))。玉米产量的地力贡献率和肥料贡献率平均分别为57.1%和42.9%;玉米地力贡献率随着基础地力产量的提升而增加。西南地区肥料对玉米的增产效果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重庆、四川、贵州及整个西南地区玉米现实生产力与基础地力拟合直线决定系数分别达0.356、0.393、0.448和0.434(P0.0001);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玉米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在西南地区,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可以提升玉米的施肥产量,提高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降低产量差,减少玉米对肥料的依赖性,促进西南地区玉米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1.
通过GGE双标图法分析了7个玉米新品种在5个试点的产量及籽粒相关性状,为玉米新品种鉴定、各优良品种的区域布局,及玉米育种实践提供参考。通过GGE双标图法分析了7个玉米新品种在5个试点的产量及籽粒相关性状,分析各品种各个性状的适应性、表现及稳定性;同时分析相应试点的分辨力及代表性。ZP122为百粒重高且较稳定品种;盛农4号为产量最高且稳定性相对较好的品种;盛农4号和水玉108为穗长表现优异品种,前者穗长最长,稳定性稍差,后者穗长稍差,稳定性最好;盛农4号为穗粗最为理想品种;水玉108为行粒数最多且稳定性较好的品种。威宁县卯家村、盘县沙坡村和赫章县桃园村3试点百粒重代表性和分辨力较强;大方县关井村为产量分辨力最高试点,赫章县桃园村为代表性最好试点,但分辨力稍差;盘县沙坡村和水城县小河村2试点穗长代表性和分辨力均最为理想;大方县关井村和水城县小河村2试点穗粗代表性和分辨力都很高;盘县沙坡村和赫章县桃园村2试点穗行数分辨力和代表性均最好,但二者可能存在试点重复设置的问题。各品种不同性状间适应性及稳定性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显示出了较高水平的基因多样性。不同试点之间代表性和分辨力存在一定的差异,GGE双标图在玉米产量及籽粒相关性状分析方面比较直观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2.
运用线性回归Eberhart和Russell模型,对13个夏玉米杂交种的9个数量性状稳定性与产量稳定性进行估计,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玉米杂交种的数量性状表现整体上与环境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产量稳定性与穗粒数、百粒质量、穗粒质量的稳定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百粒质量及穗粒质量的稳定性可作为夏玉米杂交种稳产性育种的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十二个玉米杂交种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估算河南省十二个玉米杂交种对环境指数的回归系数和离回归方差两个稳定性参数及其在所有环境下的平均数,分析了它们的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并较详细地介绍了这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整治烟田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整治烟田土壤(黄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旨在为快速改善烟田土壤物理性质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常规施肥基础上分别配施石灰、玉米秸秆、玉米秸秆炭、石灰+玉米秸秆、石灰+玉米秸秆炭的田间试验,测定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土壤团聚体质量、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的贡献率等指标。[结果]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石灰或再配施玉米秸秆有利于减少水稳定性团聚体中较小粒径组分的质量分数,玉米秸秆较玉米秸秆炭更适于配施石灰以降低水稳定性大团聚体中小粒径组分的质量分数。在常规施肥条件下,玉米秸秆较玉米秸秆炭更适于配施石灰以提高土壤团聚体阻碍水的破坏作用的能力。与常规施肥(对照)相比,石灰+玉米秸秆处理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分别显著提高37%~57%和33%~111%,团聚体分形维数分别降低1.1%和0.8%,显著改善了烟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其稳定性。石灰、玉米秸秆和玉米秸秆炭等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指标的贡献率表明,石灰在玉米秸秆还田快速整治烟田土壤团聚体组成中起主要作用。[结论]常规施肥条件下配施22.5 t·hm~(-2)石灰和15 t·hm~(-2)玉米秸秆能够在短期内促进烟田土壤形成较大粒径团聚体,协调土壤团聚体粒径组分并提高团聚体稳定性,达到改良整治烟田土壤物理性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应对长期粮食安全的挑战,转基因生物技术是把"双刃剑"。本文以美国产业化20多年的转基因玉米为例,综述了其环境及经济方面的效益和潜在风险,并运用趋势剔除模型对1988—2019年的美国玉米单产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在生态方面,主要有农药使用量减少带来的效益及靶标害虫抗性、杂草抗性、次要害虫爆发和基因漂移等潜在风险;在经济方面,美国玉米单产的变异系数和变异率均有所下降,稳定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存在直接损失、市场交易、出口贸易等风险。最后,本文分析了中国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形势,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风险的长期准备。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动化控制对玉米淀粉生产的过程实行调控,对玉米浸泡效果、加工参数的稳定性、产品得率及质量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实施自动化控制后,通过人机界面即可对加工在线监控;玉米浸渍效果和产品得率与传统制备工艺相比有明显提高,生产波动性明显降低,浸渍后玉米水分控制在44.3%,平均提高了3.8%,产品得率均有所提高,其中主要指标淀粉得率提高了7.71%,总干物收率提高了8.60%;淀粉中SO2含量降低了8.44mg/kg;新酸用量降低了0.02m3/t玉米,清水用量降低了0.74m3/t玉米。采用自动化控制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稳定性及产品得率,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7.
玉米部分骨干自交系产量稳定性分析王建国,徐乐澜,何晶(辽宁省农科院育种所)(丹东市农科所)宫国安,刘忠山,刘凤文,王秀萍(大连市农科所)(铁岭市农科所)(沈阳市农科院)(锦州市农科所)玉米自交系产量的稳定性,是决定玉米杂交组合丰产性和稳产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不同类型稳定性增效剂处理的肥料在玉米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稳定性增效剂处理的肥料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增效剂和微量元素复配的肥料可显著提高玉米的穗位高、果穗鲜重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达2.43%~18.77%。该研究为研制新型稳定性肥料配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玉米作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粮食品种。如何有效控制目前玉米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赤峰地区早春干旱、生产稳定性差和年际间产量波动大等问题,如何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玉米产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一件大事。文章对赤峰市2011年玉米的种植品种、生长情况、产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为进一步加快玉米的发展,保持玉米稳定增产,保障农民增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评价区域试验玉米品种(系)产量稳定性和适应性,研究采用GGE-biplot软件对2012年恩施州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1个参试玉米品种(系)和8个试点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主要农艺性状中,产量与穗长、穗粗、百粒重、秃尖长和穗行数呈正相关。在参试玉米品种(系)中,恩玉单8号、G1004和HS10375具有较高产量和较好稳定性。在各区域试验点中,来凤、鹤峰区试点具有较强的品种鉴别能力和生态代表性。GGE双标图能够直观、简洁地显示玉米品种高产性、稳产性和区试点鉴别力、代表性,可为玉米品种鉴定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