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阿勒泰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yn)草种的来源及繁殖推广过程,草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该草种具有高产、抗旱、抗寒、耐热和耐盐等特性,适合于类似新疆北疆农区、半农半牧区地带种植。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目前栽培利用的4个苜蓿品种及八农6个新选系(分属于Medicago sativa L.,M.varia Martyn)为材料,应用方差及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新疆苜蓿品种群体的产草量、品质等性状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和性状组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苜蓿品种群体产草量性状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但对此性状直接选择效果不大。品种对粗蛋白含量的效应为零,叶茎比h_B~2、GCV均低。根据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初步认为通过相关选择提高产草量的同时,不会导致品质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用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No.3)在直播和催芽条件下对受体牧草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 L.)、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的化感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原3号杂花苜蓿不同发芽条件下对3种牧草存在化感效应。直播条件下对3种牧草的化感效应大小顺序为新麦草>缘毛雀麦>蒙古冰草,催芽条件下对3种牧草的化感效应大小顺序为缘毛雀麦>新麦草>蒙古冰草;草原3号杂花苜蓿发芽期和发芽后生长期对3种牧草的化感效应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草原1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 No.1’)(雄性可育系)和苜蓿雄性不育系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蜜腺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草原1号杂花苜蓿的花蜜腺位于子房与雄蕊之间的花托上。属于花托结构蜜腺。由分泌表皮和泌蜜组织组成。其中雄性不育系和可育系花蜜腺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形状、大小、层数和液泡化程度以及淀粉粒的变化规律上无明显差异,但不育系淀粉粒形成的较晚。含量也比同期可育系少(败花期除外)。说明不育系蜜腺分泌物少,直接影响苜蓿雄性不育系的授粉、受精,是导致其杂交制种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在乌鲁木齐灌溉条件下,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yn)+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苜蓿+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苜蓿+猫尾草(Phleum pralenss L.);苜蓿单播;苇状羊茅及无芒雀麦单播等处理的混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与一种禾草混播比禾草单播显著增产。单播一种禾草产量很低不宜采用;建立打草人工草场,以苜蓿+无芒雀麦组合为好,建立打草和放牧兼用草场,以苜蓿+苇状羊茅为好。  相似文献   

6.
新疆北部地区(北疆)苜蓿属植物秋眠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紫花苜蓿栽培品种为对照,对新疆北部地区(北疆)28份四倍体苜蓿属植物种群即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黄花苜蓿(M.falcata)、多变苜蓿(M.varia)的秋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疆苜蓿属植物种群和国内紫花苜蓿种群相对秋眠性等级值水平为1~3级,其中野生种群表现为极秋眠性(1级),反映了中国苜蓿种质资源蕴藏着较强的抗寒性种质.针对我国苜蓿属植物资源研究现状和国际研究趋势,提出了加强秋眠性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牧一号杂花苜蓿的选育(1978~1988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牧一号杂花苜蓿,是从天山野生黄花苜蓿(M.falcata L.)与紫花苜蓿(M.stiva L.)天然杂交的杂种后代中,经单株选择、分系比较选优、通过品系、品种比较、多点试验及生产试验选育而成,历时9~10年。该品种高产(干草及种子),早熟,粗蛋白质含量高(20.12%),抗寒、抗旱,耐病,具有根茎、根蘖特性,耐牧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鉴定矩镰荚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及其近缘种花苜蓿(M.ruthenica )、阔荚苜蓿(M.platycarpos )和毛荚苜蓿(M.edgeworthii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4个物种的ITS2序列进行注释、比对、检验,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RNAfold web server预测4个近缘种的ITS2二级结构。结果显示,矩镰荚苜蓿及其近缘种的ITS2序列长度为220~221 bp,稳定性好;种间遗传距离(0.004 55~0.022 73)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均为0),存在明显的“Barcoding Gap”区域;NJ系统发育树显示,毛荚苜蓿聚为一支,矩镰荚苜蓿、花苜蓿和阔荚苜蓿聚为另一支,然后矩镰荚苜蓿与阔荚苜蓿又各自形成单系;在二级结构中,矩镰荚苜蓿与阔荚苜蓿、毛荚苜蓿存在明显差异,但与花苜蓿极为相似,难以区分。分析表明:除花苜蓿外,以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并辅以二级结构,可以达到对矩镰荚苜蓿、阔荚苜蓿和毛荚苜蓿准确、快速鉴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0种牧草抗旱性与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温室条件下,应用反复干旱法,连续干旱法和“电导”法,对10个优良牧草品(草)种进行了抗旱性与耐热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用3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基木一致。以伊犁蒿、驼绒藜抗旱耐热性最强。4种禾草中以老芒麦、无芒雀麦抗旱耐热性较强,苇状羊茅居中,布顿大麦最弱。4个苜蓿品种中以阿勒泰杂花苜蓿、新牧1号杂花苜蓿抗旱耐热性最强,贝维尔杂花苜蓿次之,北疆苜蓿表现最弱。结论表明,今后对牧草抗旱耐热性鉴定可采取本文使用的两种以上方法对照测定。  相似文献   

10.
一、苜蓿种植情况 和静县种植苜蓿已有多年历史,但品种有紫花苜蓿、杂花苜蓿和黄花苜蓿等,仅限于小面积零星种植,主要用于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11.
调查试验研究表明:新疆野生“黄花”苜蓿普遍出现紫花、黄花、半紫半黄花及其它变异个体,以及这些变异株后代的分离现象。研究结果证明了黄花苜蓿群体中混生有多变苜蓿种。建议在新疆野生苜蓿分类的资源名录中、应把多变苜蓿种单独列出来。  相似文献   

12.
激素、培养基、添加物对苜蓿子叶再生体系建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0 mg/L AgNO3,可使新疆大叶杂花苜蓿的分化率从41.1; 增加到63.3;.  相似文献   

13.
以哈尔滨市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质:黏土(A)、粉质黏土(B)、砂土(C)为基质,分别种植紫花苜蓿、小冠花和无芒雀麦3种草本植物。通过现地观测的方法得到各植物的高度、颜色、均一度、抗病性、抗旱性、抗贫瘠性等指标,分析不同土质对草本植物生长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砂土土质上生长状态最好,在黏土土质上最差;小冠花在黏土土质上无论是生长速度还是抗逆性都好于其他两个样方;无芒雀麦则是在粉质黏土土质上有最好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4.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稀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 ,对 1 6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品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 ,比较了不同人工合成系间以及它们与普通甘蓝型油菜间两种同工酶的差异。结果表明 ,人工合成系间的两种同工酶酶谱均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与普通甘蓝型油菜之间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该批人工合成系是一批具有较丰富遗传变异的油菜资源  相似文献   

15.
对二龄苜蓿群落地上部分与根系氮素及总糖含量季节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苜蓿地上部含N量随物候期的推移呈下降趋势,根部含N量动态均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在春季,第二个峰值在秋初;苜蓿地上部分和根系总糖含量均呈双峰型,最大值均出现在生长末期;4种苜蓿相比,农菁1号苜蓿地上部分与根系氮素及总糖含量均最大。  相似文献   

16.
棉花γ射线诱变后代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39个多态性SSR标记分析了三个棉花品种辐射诱变后代M5材料(共74份)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三个品种各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占总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数分别为51.3%、48.7%和66.7%;且其基因型多样性(H'')的平均值分别为0.997、0.648、1.187。三个品种诱变后代材料与其未辐射处理对照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分别为0.6515~0.9697、0.6970~1.0000、0.5524~0.8095,其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637、0.9206、0.6818。Arcot-1和Su9108两个品种诱变后代的成对相似系数大于或等于8.000的比例达到60.0%以上,J11诱变后代的成对相似系数主要集中在低相似性区域,其对成相似系数小于7.000的比例达62.5%。该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出辐射可创造丰富的遗传变异,拓宽了原品种的遗传基础。同时还明确了辐射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诱变效果的差异,为辐射诱变创新种质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方法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