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厚贵  徐峰 《畜禽业》2010,(7):44-45
<正>随着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有序推进,我站被主管部门指定为猪人工授精供精中心,承担全区能繁母猪配种任务,2009年初已陆续引进长白、约克、杜洛克种公猪31头。我们组织技术人员,采用诱导、移身和综合调教方  相似文献   

2.
<正>猪人工授精技术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疫病传播等很多优点。从1985年开始,辽宁省凌源市在三道河子等22个乡镇筹建猪人工授精站,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并实行送精到户,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从种公猪的保健、精液处理、运输、输精适宜时间的判定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得到了养猪户  相似文献   

3.
种公猪的合理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飞速发展,无论是猪的饲养量,还是饲养管理技术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作为猪群遗传组成之一的种公猪,其科学管理日显重要。本文从公猪舍的环境要求,种公猪的选择,种公猪的配种管理以及种公猪的调教等四个方面讨论了种公猪的合理管理。  相似文献   

4.
<正>1发病情况2011年2月23日辖区某猪人工授精供精站,在调教种公猪的过程中,由于工人对假母猪所用母猪皮制作保存不当,致使母猪皮变质,引起2d内爬跨假母猪的13头公猪先后全部中毒,经抢救治疗,死亡2头,治愈11头,死亡  相似文献   

5.
猪人工授精技术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疫病传播等很多优点。从1985年开始,辽宁省凌源市在三道河子等22个乡镇筹建猪人工授精站,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并实行送精到户,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从种公猪的保健、精液处理、运输、输精适宜时间的判定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得到了养猪户的认可,送精半径不断扩大.到2006年实现了猪人工授精统一供精.即网络化体系建设。猪网络化体系建设是个链条工程,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前功尽弃或事倍功半。现将保障猪人工授精网络体系建设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畜禽业》2014,(5)
<正>猪人工授精技术是家畜人工授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广大基层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对发挥优秀种公猪的作用,不受地域限制,增加配种头数等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是,在人工授精的同时,也存在种公猪利用时间短的问题,笔者根据长期的工作经验,将影响种公猪利用而被迫淘汰的几种因素总结如下。1影响种公猪利用期短的几种因素1.1精子质量差的公猪经过精心选择,体型外貌都很优  相似文献   

7.
杨永琼 《畜禽业》2008,(7):26-27
<正>1人工授精的主要优点1.1人工授精进行杂交改良,可以充分利用优良种公猪,减少种公猪的饲养数,节约饲料。从杂交优势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2引入新品种时可防止疾病传播。人工授  相似文献   

8.
与自然交配相比,猪人工授精技术应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饲养种公猪数量,能大量节省饲养管理费用,公母猪不直接接触,有利于防疫和减少疫病的传播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笔者根据几年在学院种猪场的生产实践,总结了提高种猪人工授精效果的几项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提高种猪人工授精效果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象忠 《畜禽业》2006,(6):24-25
与自然交配相比,猪人工授精技术应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饲养种公猪数量,能大量节省饲养管理费用,公母猪不直接接触,有利于防疫和减少疫病的传播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笔者根据几年在学院种猪场的生产实践,总结了提高种猪人工授精效果的几项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化养禽业的发展,人工授精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的人工授精方法往往会造成鸡病的交叉感染,威胁母鸡健康,影响母鸡产蛋量,受精率,甚至影响种蛋的孵化率、雏鸡的成活率,进而造成经济损失。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生产的鸡用人工授精盒,采用鸡人工授精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一只鸡换一个针头,既可避免鸡病相互感染,又可避免输精过程造成的创伤,方法简便易学,近几年在种鸡场推广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种公鸡的调教 种公鸡要进行单笼饲养,按营养需要供给全价配合日粮,在参加配种前一周要进行采精调教,经过调教好的公鸡如果停止使用一个时期,再用时也需提前3~4d的调教,并剪去种公鸡尾羽以及泄殖腔周围的羽毛。  相似文献   

11.
郭苓 《畜禽业》2013,(7):57-59
<正>宝应县年饲养能繁母猪2.5万头。2001年以来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大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特别是仿生输精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生猪人工授精受胎率从原来的54%提高到86%,窝均产仔10.8头,育肥到100kg比本交平均缩短了20d。生猪良补项目实行免费供精,社会劣质种公猪由于收费高而被自然淘汰,大中型养殖场停止了饲养种公猪  相似文献   

12.
通过污染精液引发的猪伪狂犬病疫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种公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优良种公猪的高效利用创造了技术条件,但如果携带繁殖障碍性病原因子的种公猪通过污染精液散播  相似文献   

13.
周红军 《畜禽业》2012,(11):50-51
猪人工授精技术是以种猪培育和商品猪生产为目的,而采用的简单、实用、有效提高猪的繁殖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有减少公猪饲养量、提高优秀公猪配种效率、减少疾病传播和提高猪场繁殖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等优点,但也受到母猪生殖系统疾病发病高、受胎率低、产仔少等因素制约。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母猪人工授精失败的原因,提出处理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刚 《畜禽业》2006,(8):28-32
因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可节省5~10倍以上的公猪的饲养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栏舍的利用率;可以扩大的优良公猪的利用率,有利于优良基因迅速扩展到种群,加速猪群的改良,同时可以将优良公猪应用到商品群,防止本交的局限性;可以减少因本交而导致的生殖疾病的传播;保证了每头母猪配种所用精液的合格,提高了母猪的繁殖成绩;可解决育种需要,不必引入公猪所带来的成本及防疫风险,实现了异地交配;可避免公母猪体格差别太大而难以完成的配种任务;有利于大量母猪同期发情配种,适合于工厂化管理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各大中型养殖场及个体养殖户的欢迎和采用,但同时人工授精技术也有相对不足的一面,如公猪患有不良的隐性基因就会在种群迅速扩散;公猪如患有可能经精液传播的疾病如伪狂犬,猪瘟,非洲猪瘟,布氏杆菌等就会经精液迅速传播,人工授精技术人员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各个环节应严格的卫生操作等。生产中常因对精液的质量把关不严,不正确的输精操作过程使得各养猪场对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效果普遍不理想,有的甚至对实施人工授精技术以后的受胎率和产仔数反而低于采用本交,使得部分养猪企业和个人最终又选择了采用本交。综其原因:对人工授精技术不足的一面应用的不够好,其主要表现在后备公猪的选留、公猪站的管理、精液生产的质量检控、人工授精设备及用品的管理与应用、输精技术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针对上述原因探讨如何加强人工授精站的管理及母猪输精管理来提高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  相似文献   

15.
《畜禽业》2017,(11)
根据从事改良多年的经验,用诱导、移身和综合调教方法,调教成功30头公猪爬跨假母猪。对采精方法进行介绍,并提出建议,以期对同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生猪饲养量接近4亿头。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人工授精不仅可以减少公猪的饲养头数,加大公猪的选择强度,充分发挥优秀公猪的遗传潜力,同时,通过人工授精还可以减少性传播疾病,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人工授精技术  相似文献   

17.
孟银官 《畜禽业》2000,(8):40-40
波尔山羊的引进,推进了我县秸秆养羊事业的发展。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当今世界著名的肉用山羊品种,杂交改良本地山羊,就必须实行山羊的人工授精。而调教、采得合格的精液是山羊人工授精的前提,但是据我们观察,原产于南非的波尔山羊引进后,由原来的放牧变成舍饲,由原来的自然交配改为人工授精,再加之环境条件的改变,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相比,性欲较差,性反应有其特殊性,所以调教非常不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8.
鹤壁市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业》2014,(3)
<正>近几年来,鹤壁市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市能繁母猪128 424头,人工授精20.692 3万胎次,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91.56%。1主要做法1.1指导发动猪人工授精技术是进行猪品种改良的最有效手段,可以加速品种更新和提高商品猪质量。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减少公猪的饲养数量,提高优秀公猪的配种效率,减少疾病的传播,提高猪场的繁殖效率,克服体格大  相似文献   

19.
张登辉 《畜禽业》2007,(6):21-22
<正>猪的人工授精具有提高优良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种公猪饲养量,节省养猪成本;增加遗传性能优良的公猪的利用率,扩大良种覆盖面,加快猪的改良速度;克服时间和区域差异,可以异地配种,减少种猪生殖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传播;提高母猪的受胎率;节  相似文献   

20.
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养猪业的发展对人工授精(AI)要求越来越高,而公猪的精液品质是影响AI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公猪的精液质量是衡量其生产性能的主要标准。就影响公猪精液品质的主要因素(遗传、年龄、营养、季节和温度、健康状况等)作了初步探讨,并结合理论和生产提出了一些初步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