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刚 《畜禽业》2006,(15):28-32
因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可节省5~10倍以上的公猪的饲养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栏舍的利用率;可以扩大的优良公猪的利用率,有利于优良基因迅速扩展到种群,加速猪群的改良,同时可以将优良公猪应用到商品群,防止本交的局限性;可以减少因本交而导致的生殖疾病的传播;保证了每头母猪配种所用精液的合格,提高了母猪的繁殖成绩;可解决育种需要,不必引入公猪所带来的成本及防疫风险,实现了异地交配;可避免公母猪体格差别太大而难以完成的配种任务;有利于大量母猪同期发情配种,适合于工厂化管理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各大中型养殖场及个体养殖户的欢迎和采用…  相似文献   

2.
<正>猪人工授精技术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疫病传播等很多优点。从1985年开始,辽宁省凌源市在三道河子等22个乡镇筹建猪人工授精站,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并实行送精到户,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从种公猪的保健、精液处理、运输、输精适宜时间的判定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得到了养猪户  相似文献   

3.
与自然交配相比,猪人工授精技术应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饲养种公猪数量,能大量节省饲养管理费用,公母猪不直接接触,有利于防疫和减少疫病的传播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笔者根据几年在学院种猪场的生产实践,总结了提高种猪人工授精效果的几项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优良的种公猪是获得大量优质仔猪的基础,更是猪场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提高公猪的使用效率,对增加仔猪数量,改进猪群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提高种猪人工授精效果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象忠 《畜禽业》2006,(6):24-25
与自然交配相比,猪人工授精技术应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饲养种公猪数量,能大量节省饲养管理费用,公母猪不直接接触,有利于防疫和减少疫病的传播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笔者根据几年在学院种猪场的生产实践,总结了提高种猪人工授精效果的几项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猪人工授精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完善,从操作流程和配种效率等方面极大地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加快了优良种猪的传播速度,显著增加了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种公猪的调教采精是开展人工授精的前提和基础,沙子岭种公猪的调教要从品种特征、年龄与体重、营养水平、器械及调教方法等多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7.
陈莹 《畜禽业》2006,(23):38
养好商品瘦肉猪,提高瘦肉率,必须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因为猪胴体中瘦肉率高低的表现和其它性状一样,都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即猪种;外因主要是饲料,饲养与科学的管理等综合技术措施。1猪种增产瘦肉一定要有瘦肉型猪种,要在短期内增产瘦肉,最快而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国外瘦肉型公猪和我国地方良种母猪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利用种猪优势,是提高生猪瘦肉率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杂交产生的后代生活力增强,生长发育快,瘦肉率比本地猪高,肉质优良,肥育时日增重提高,肥育期缩短,并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  相似文献   

8.
《畜禽业》2016,(9)
正采用低精量贮精输精技术,母猪每次发情只输精液20 m L,分两次输入,1头成年种公猪每年可配种1 000~2 500窝次,不仅减少种公猪的饲养头数,节约饲养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加快优良基因的传播,扩大优秀基因群的数量,从而提高商品猪的质量和产品效益。1采精1.1采精前的准备1.1.1采精场地应设在宽敞、清静之处,地面平坦不打滑,经常保持清洁.1.1.2检查假母猪台是否稳当,有无  相似文献   

9.
猪人工授精技术具有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疫病传播等很多优点。从1985年开始,辽宁省凌源市在三道河子等22个乡镇筹建猪人工授精站,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并实行送精到户,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从种公猪的保健、精液处理、运输、输精适宜时间的判定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得到了养猪户的认可,送精半径不断扩大.到2006年实现了猪人工授精统一供精.即网络化体系建设。猪网络化体系建设是个链条工程,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前功尽弃或事倍功半。现将保障猪人工授精网络体系建设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母猪通过人工授精可有效的促进养猪业饲养模式的改变减少疾病传播和提高优良种猪的利用率,避免因个体差异耽误母猪配种及及早淘汰公猪。通过母猪人工授精对繁殖性能的研究,找到最佳输精时间,提高受胎率和产子数以及健子数。  相似文献   

11.
配种是养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把好配种关,推进先进的配种方法,提高优良公猪利用率,促进品种改良和提高商品猪质量及其整齐度,减少母猪生殖道疾病的传播,防止大型公猪与地方小型母猪的交配障碍,使相距较远的母猪适时配种.2002年以来,我们对大汶流猪场的母猪进行了人工授精效果的观察,现将结果初步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吴建峰  李敏 《畜禽业》2008,(3):60-60
<正>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使养殖场中饲养公猪的数量在减少,而单头种公猪的作用在加大,从而对公猪的质量要求在增高。为了保证猪群的高生产性能,就需要定期引进外来血源,然而,新引进的公猪容易出现多种问题,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3.
<正>俗话称:"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坡。"由此可见,种公猪在猪的繁殖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饲养过程中要重视种公猪的培育和饲养管理,使公猪具有良好的精液品质和配种能力,完成配种任务。种公猪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种公猪的配种能  相似文献   

14.
杨永琼 《畜禽业》2008,(7):26-27
<正>1人工授精的主要优点1.1人工授精进行杂交改良,可以充分利用优良种公猪,减少种公猪的饲养数,节约饲料。从杂交优势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2引入新品种时可防止疾病传播。人工授  相似文献   

15.
刘刚 《畜禽业》2006,(8):28-32
因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可节省5~10倍以上的公猪的饲养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栏舍的利用率;可以扩大的优良公猪的利用率,有利于优良基因迅速扩展到种群,加速猪群的改良,同时可以将优良公猪应用到商品群,防止本交的局限性;可以减少因本交而导致的生殖疾病的传播;保证了每头母猪配种所用精液的合格,提高了母猪的繁殖成绩;可解决育种需要,不必引入公猪所带来的成本及防疫风险,实现了异地交配;可避免公母猪体格差别太大而难以完成的配种任务;有利于大量母猪同期发情配种,适合于工厂化管理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各大中型养殖场及个体养殖户的欢迎和采用,但同时人工授精技术也有相对不足的一面,如公猪患有不良的隐性基因就会在种群迅速扩散;公猪如患有可能经精液传播的疾病如伪狂犬,猪瘟,非洲猪瘟,布氏杆菌等就会经精液迅速传播,人工授精技术人员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各个环节应严格的卫生操作等。生产中常因对精液的质量把关不严,不正确的输精操作过程使得各养猪场对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效果普遍不理想,有的甚至对实施人工授精技术以后的受胎率和产仔数反而低于采用本交,使得部分养猪企业和个人最终又选择了采用本交。综其原因:对人工授精技术不足的一面应用的不够好,其主要表现在后备公猪的选留、公猪站的管理、精液生产的质量检控、人工授精设备及用品的管理与应用、输精技术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针对上述原因探讨如何加强人工授精站的管理及母猪输精管理来提高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  相似文献   

16.
鹤壁市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业》2014,(3)
<正>近几年来,鹤壁市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市能繁母猪128 424头,人工授精20.692 3万胎次,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91.56%。1主要做法1.1指导发动猪人工授精技术是进行猪品种改良的最有效手段,可以加速品种更新和提高商品猪质量。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减少公猪的饲养数量,提高优秀公猪的配种效率,减少疾病的传播,提高猪场的繁殖效率,克服体格大  相似文献   

17.
<正>1发病情况2011年7月6日笔者接到辖区某猪场打来电话,称本场饲养种公猪50头,有3种公猪发生不明原因的高热,不食,皮肤浅毛区发红,经过近3d的治疗,已有1头死亡,要求派员诊治。驻场兽医反映,7月3日饲养员喂料时发现3号圈内1头种公猪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兽医检查发现该猪咳  相似文献   

18.
<正>种公猪在养猪生产中承担着猪群的品种改良任务,它直接影响着猪群整体繁殖性能的发挥及生产任务的完成,因此种公猪的科学饲养及合理利用是发挥其最佳种用性能的前提和保证。重视和加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使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生猪饲养量接近4亿头。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人工授精不仅可以减少公猪的饲养头数,加大公猪的选择强度,充分发挥优秀公猪的遗传潜力,同时,通过人工授精还可以减少性传播疾病,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人工授精技术  相似文献   

20.
周红军 《畜禽业》2012,(11):50-51
猪人工授精技术是以种猪培育和商品猪生产为目的,而采用的简单、实用、有效提高猪的繁殖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有减少公猪饲养量、提高优秀公猪配种效率、减少疾病传播和提高猪场繁殖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等优点,但也受到母猪生殖系统疾病发病高、受胎率低、产仔少等因素制约。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母猪人工授精失败的原因,提出处理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