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果实套袋果实套袋技术是近年来果树生产上应用的一项新技术,是生产绿色果品的关键措施之一。套袋的果实果面光洁美观,着色鲜红艳丽,减少农药污染与残留,减少灰尘污染和小冰雹危害,对增进果实品质,提高商品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套袋提高短枝型苹果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枝型红富士苹果套袋可极显著地提高果实着色指数、降低果面锈果率和胴部裂果指数,并减少贮藏前期烂果率,但果实上斑点(生理病斑),梗洼锈果率比对照增多。金矮生套袋可降低锈果率60%和贮藏前期的烂果率31%。新红星套袋可使果实果着色均匀亮丽。套袋对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肉硬度的影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不同果袋对大五星枇杷果实品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枇杷产量,生产精品枇杷,于2013年4-5月在贵州省余庆县进行了枇杷不同果袋套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枇杷大五星品种果实套袋后果实橙黄色、茸毛多、果锈少,未套袋(CK)的果实橙红色、茸毛少、果锈多,果袋外黄内白、外黄内黑、外黄内黄的平均单果重与未套袋(CK)的平均单果重43.00 g相比,分别增加11.54 g、11.19g、7.22g,耒套袋的日灼率11.50%、鸟食率9.5%、裂果率11.2%、农药残留抑制率1.60%,套袋处理的日灼率0、鸟食率0、裂果率1.9%~2.2%、农药残留抑制率0.枇杷采用套袋技术,可提高果实品质,防止日灼和鸟害,降低裂果率,减少果实农药残留和大气污染.综合各因素分析,建议在贵州省枇杷种植区推广应用外黄内白或外黄内黑的双层果袋套袋.  相似文献   

4.
《保鲜与加工》2006,6(1):35-35
反季节香蕉栽培一般是在当年的3~5月份种植,9~11月份抽蕾,翌年3~6月份成熟收获。但是,反季节香蕉挂果过冬可能会受寒害影响,必须适时套袋防寒保果。香蕉果实套袋既能减少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又能提高果实质量与产量。(1)正确选择套袋时间香蕉一般在断蕾后果指上弯时套袋为佳。  相似文献   

5.
苹果套袋会影响果实对钙的吸收,因此套袋果的钙含量一般都低于未套袋果。套袋越早,果实含钙量越低。据调查,套袋红富士果实苦痘病发生率比对照高出1倍多。花期到套袋前是钙、硼等多种元素吸收的高峰期,也是果实纵径增长的关键时期,所以,对钙营养失调,易发生苦痘病的果园,既要减少氮肥的施用,还需要在此期喷硼、钙或以补钙为主的氨基酸类、腐殖酸类微肥。  相似文献   

6.
王涛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48-151
通过对翠冠梨不同栽培模式的处理,研究大棚和套袋栽培以及套袋果实除袋后对梨果实果皮色素、品质及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和套袋栽培都降低了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大棚栽培增加了果实中果糖、淀粉、纤维素、维生素C、蛋白质、Fe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对果实品质和营养价值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套袋栽培使果实单果重减小,营养成分也有所下降的趋势;套袋果实除袋后果皮色素和果锈明显增加,果实硬度显著减少,果实商品性大幅下降,没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大棚栽培条件下,以‘翠冠’梨为试材,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CK),研究普通双层袋(处理Ⅰ)、小林双层袋(处理Ⅱ)和小林单层袋(处理Ⅲ)3种不同果袋套袋对果实品质以及果实不同部位(果皮、果肉、果核)中K、Ca、M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显著提高果面亮度(L*),其中处理Ⅰ和处理Ⅱ促进了‘翠冠’梨果实锈斑的形成,锈斑指数分别比CK提高15.2和3.6个百分点,显著降低了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处理Ⅲ的锈斑指数、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套袋降低了果实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处理Ⅰ和处理Ⅱ的果实单果重分别比CK减少8.3%和7.9%,处理Ⅱ和处理Ⅲ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CK降低0.54和0.74个百分点,且差异显著;而对果形指数、总糖、总酸、糖酸比等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套袋降低了果皮和果肉中Ca的含量。因此,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翠冠’梨应采用无袋栽培,或选用高透光性的小林单层袋(NK-1)进行套袋栽培。  相似文献   

8.
为给果袋在优质柰李果生产中的科学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以10年生柰李树为试材。以不套袋为对照,分别采用单层白色纸袋、双层外黄内黑纸袋对柰李果实进行套袋处理。对不同处理下柰李果实基本品质、色泽、挥发性物质含量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果实纵径、横径、侧径和单果重均未见显著差别。与不套袋相比,套袋能显著增加L*值、a*值、b*值;单层白色纸袋和双层外黄内黑纸袋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分别降低17.70%和8.04%,只有单层白色纸袋处理存在显著差异;果实中挥发性物质的总含量均提高,单层白色纸袋和双层外黄内黑纸袋处理分别提高52.60%和48.91%;套袋处理果实醛类香气物质含量显著提升。说明套袋处理可以明显提升果面光洁度,果皮色泽更鲜艳,果实挥发性物质总量提高,双层外黄内黑纸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柑橘果实套袋虽然没有苹果、桃、梨、葡萄等果实套袋普遍(这与果树种类、品种有关,也与套袋后的效果和管理措施有一定关系),但偶有内质增酸降糖的报道,从总的情况看,果实套袋有利于改善柑橘果实外观、提高品质、生产精品果、增加收益。以下从品种选择、园地选择、  相似文献   

10.
套袋对‘红富士’苹果品质和Ca、Mg、K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别于盛花后25、35、45、55d对‘红富士’苹果进行套袋(果袋为内层红色袋、外层外灰内黑双层纸袋)处理,结果表明,早期套袋有提高果实单果重的趋势,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硬度和可滴定酸影响不大。果实成熟时,不同时期套袋对果肉Ca、K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早期套袋增加果肉Mg含量,降低Ca/Mg比值。同时,在盛花后35d进行3种果袋(内层白、外层外灰内灰双层纸袋;内层黑、外层外灰内黑双层纸袋;内层红、外袋外灰内黑双层纸袋)处理表明,与对照(不套袋)相比,套袋使果实单果重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Ca含量、Ca/K影响不显著;而内袋红、外袋内黑外灰双层纸袋处理的果实M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内袋黑、外袋内黑外灰双层纸袋的果实K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并且上述两种果袋处理的果实Ca/Mg比值显著低于对照,其余果袋对品质和Ca,Mg,K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套袋对苹果果实表皮组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树冠不同方位果实由于所处的微域环境不同,抗氧化特性有很大差异。生长季晴天,无论套袋与否,均以树冠西南面果实氧化胁迫程度最重。其中,O2^-含量相当于树冠其他方位1.23~1.37倍;MDA含量相当于树冠其他方位1.32~1.75倍;SOD活性相当于树冠其他方位1.40~1.69倍。一般情况下,套袋后致使果实经受的环境胁迫程度加大,因而果皮组织中O2^-和MDA含量以及SOD活性都高于不套袋处理。由于套袋果实长期经受高温、弱光微域环境的驯化,除袋后果实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剧烈变化较为敏感。表现为果皮组织O2^-含量增加,SOD活性明显提高,表明果实中迅速启动了环境胁迫下的应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秋季是中晚熟苹果的成熟、采收时期,也是苹果果实管理的关键季节,加强管理不但能增加营养物质积累,提高树体越冬抗寒能力,还能为来年优质丰产奠定基础。一、果实管理1.适时除袋。①定期检查果袋。高温、多雨季节要注意检查套袋果,持续高温干旱时要扩大袋底通气孔,防日灼和黑点病  相似文献   

13.
套袋对丰水梨果实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4种不同类型果袋对丰水梨进行套袋比较试验,研究表明套袋后丰水梨果皮颜色、光洁度和果点数量、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套袋果的平均单果重和可食部分均降低。套袋后,丰水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还原性Vc含量和果实硬度显著增加。综合比较认为双层袋L2-3为丰水梨果实套袋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传统套袋工艺对砂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传统砂梨果实套袋工艺的效果,以现代套袋技术为对照,研究箬叶袋对翠冠、雪青、圆黄和蒲瓜梨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砂梨品种箬叶袋套袋后果实呈黄褐色,果面覆盖较多的褐色锈斑,严重影响翠冠、雪青和圆黄等现代砂梨品种的果实外观品质和商品性,但改善了蒲瓜梨的外观品质。与现代套袋技术相比,箬叶袋套袋有利于圆黄和雪青果实内在品质的提高,却降低了翠冠和蒲瓜梨的内在品质。总体而言,箬叶袋套袋只能满足单纯的虫害防治,缺乏现代套袋技术对提高果实外观品质的功能需要,因此不适宜于现代砂梨品种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探讨不套袋与套袋对苹果品质影响的机理,以8年生‘富士’苹果(‘天红2号’/‘M26’/八棱海棠)为试验材料,共设5个套袋密度处理(不套袋、套袋1/3的果实、套袋1/2的果实、套袋2/3的果实、套袋所有果实),所用果袋为小林果袋(双层纸袋,内红外棕),研究不同套袋密度对果实套袋前(6月19日)、套袋后2天(6月21日)、套袋中(8月22日和9月27日)、摘袋后2天(10月9日)和采收后1天(11月3日)苹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不仅降低了苹果树冠层内的光照强度,而且显著降低了叶片的光合速率,而随着套袋密度的增加,苹果树冠层内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尤其是在8月和9月。5个处理的冠层光强、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片比重的变化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果实套袋导致叶片光合性能下降。套袋苹果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气孔导度的降低引起的,这可能与光照强度降低有关;而在9月光合速率的降低还可能与高温弱光,套袋苹果叶片出现非气孔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采后处理对水晶蜜柚品质的影响,对成熟采收的柚子进行撞击、套袋、保鲜和贮藏4个因素的试验,研究不同采后处理对‘水晶蜜柚’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动态变化,并对果实感官品质进行评分,探讨不同处理下柚子内在品质与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失重随试验时间延长而加剧,失重率1.7%~35.7%,相对于撞击处理和清水浸果处理,非撞击和咪鲜胺浸果处理可减少柚子损坏率,0.01 mm聚乙烯膜套袋处理和冷库低温贮藏可降低柚子失重。随贮藏时间推移,果实内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一致,表现为可溶性固形物先略微增加再降低,可滴定酸先降低再增加再降低,Vc逐渐降低,木质素含量先降低再增加,且不同处理柚子可溶性固形物在19~40天达最大、木质素含量达最低。套袋和保鲜较未套袋和清水浸果处理分别增加柚子可溶性固形物133.8%和72.3%;撞击和冷库贮藏柚子可滴定酸含量较未撞击和常温贮藏处理分别增加82.4%和86.3%;套袋和冷库贮藏Vc含量分别增加17.6%和15.9%;撞击方式处理木质素含量增加85.0%,套袋、咪鲜胺保鲜和冷库贮藏处理分别降低柚子木质素34.3%、33.3%和51.7%。不同处理柚子果实感官评分随着试验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撞击加速柚子感官品质降低,较未撞击处理增加12.9%,套袋、咪鲜胺保鲜和冷库贮藏减缓柚子感官品质的降低,较未套袋、清水浸果保鲜和常温贮藏增加2.5%、7.7%和10.5%。柚子感官评价与果实内在品质存在高度一致性,随着贮藏时间的推延柚子感官评价和内在品质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采后1个月左右柚子品质最佳。综合而言,采取轻拿轻放、0.01 mm聚乙烯膜、咪鲜胺浸果和冷库贮藏组合处理(T1)可保持柚子的新鲜品质,并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17.
不同套袋时间对早香橘橙果实色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三次不同套袋时间对早香橘橙果实色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套袋时间早、遮光性强的果袋对果实果皮色泽亮度、色饱和度的影响大于遮光性弱的或晚套袋的处理。果实色泽平均a/b值10月4日套袋好于7月14日,8月30日套袋处理,果实色泽更加的接近早香橘橙果实所固有色泽:橙黄色,但均小于对照(0.53)。套袋时间早果皮色泽色调角小于晚套袋处理,并且均大于对照(-10.23)。经相关系数分析,a/b 与色调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74。不同套袋时间、不同遮光率的果袋对早香橘橙果实色泽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柑橘套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目前市场上流行的8种水果套袋袋型,对纽荷尔脐橙及椪柑进行套袋对比实验,分析套袋对果实颜色、果面状况、果实大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初步认为套袋对柑橘果实的生长及外观品质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但需要结合良好的果树综合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1.套袋树选择通常选择果实着色较好,树势生长健壮、骨干枝分布合理、通风透光的树进行套袋,即在自然条件下,树冠外围果着色面积达50%,内膛果达30%左右的红富士树。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近红外光照射技术的无损检测方法是目前果实品质无损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试验采用有损与无损两种方法就苹果和梨不同品种及品质特性、采收期、套袋等因素对无损检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红星、金冠苹果等果皮较厚的品种对无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而寒富苹果及梨等果皮较薄的果品,无损检测结果较准确;同时,果个较小的果实无损检测结果准确性较差.而果实色泽、脱宿萼、公母梨、采收期等因素对无损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套袋果实无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