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5个芽黄品系和6个常规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测定30个组合在主要农艺性状上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陆地棉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杂交,F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比较各性状竞争优势的相对大小可知,子、皮棉产量的优势最大,分别达10.57%和10.78%,果枝数、果节数、铃数和早熟性次之,纤维品质性状的优势较小。其中10个组合F1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率超过15%杂种棉审定的增产阈值,尤以(nv32×苏棉3号)、(v16v17×鲁棉11号)这两个组合最突出。不同组合杂种一代间的性状变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16个性状同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差异,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5份标记型柱头外露种质系和3份陆地棉亲本交配后,杂种F1的11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产量性状霜前皮棉产量,超高优势的幅度为-28.88%~13.17%,平均为-3.06%,6个组合具正向的杂种优势;中亲优势的幅度为18.14%~80.12%,平均为53.08%,15个组合均具有正向的中亲优势;竞争优势的幅度为-15.32%~46.43%,平均为11.27%,10个组合具有正向的竞争优势。其它产量性状中单株铃数的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纤维品质性状,2.5%跨长和比强度的优势明显,麦克隆值的负向优势明显。高亲值、中亲值和低亲值与F1平均值的相关关系表明,多数产量性状F1代平均值与高亲值相关性密切,因此在组合筛选时应注意对常规亲本的选择。配合力上,GCA效应显著的性状,中棉所19和石321分别在产量、品质性状方面表现较优,96-1、96-67、96-33等3份标记型柱头外露种质系表现较优;SCA效应显著的8个性状中,A1B28个性状的SCA效应值均为正,A2B2和A4B1均有7个性状的SCA效应为正。文中对标记型柱头外露种质及亲本选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芽黄品系在棉花杂种优势上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室以陆地棉芽黄突变品系作为指示性状,对品种间F_1杂种优势利用效应的研究已连续进行了三轮四次试验,都表明芽黄品系与常规品种间的杂种F_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_1的产量结构和常规品种的相类似,铃数、铃重和衣分等三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中,铃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衣分和铃重。7月15日~8月10日间的棉铃脱落率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影响。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有较高的杂种优势,而特殊配合力效应伍与一般配合力有密切相关关系,即双亲一般配合力高的,杂种F1优势也高。试验结果证明,陆地棉芽黄品系在杂种优势利用中有一定增产作用,并有其标记基因效应。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6个品质性状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及其双列杂交的F1为材料,利用亲本品质性状分组的方法研究了普通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规律,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不完全一致,多随双亲性状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以品质性状表现值均为中等的双亲进行杂交的杂交类型为最高,干面筋含量可通过高双亲杂交而使杂种F1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新疆AL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间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关系,利用稳定不育系8份,恢复力强的恢复系9份,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8×9)设计配制72个F1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再根据亲本性状和一般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类群。结果表明,三系小麦杂交组合中普遍存在产量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针对强优势组合的亲本选择,双亲之一一般配合力(GCA)或双亲GCA之和为正值且相对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中亲优势与父本和母本GCA值之和呈极显著正相关,父本和母本的GCA相关性大于特殊配合力(SCA)相关性。针对6个性状的GCA效应值和性状表型值分别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配合力距离远的亲本组配可能出现强优势杂交组合的几率较大,性状表型值距离较远的两个亲本同一性状之间的优势互补也可以在后代中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将17个亲本划分为4个和5个类群,为后续AL型杂交小麦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配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陆地棉亲本和柱头外露系间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NCⅡ交配设计,选用5个陆地棉亲本和3个柱头外露种质系组配15个F1,分析了14个性状的竞争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F1代竞争优势明显,产量性状中,皮棉总产的竞争优势最大,其余依次为衣分、衣指、单株铃数等;品质柱状中,麦克隆值的竞争优势最大,其余依次为伸长率和2.5%跨长等。通径分析表明,铃重对霜前子棉的效应最大,单株铃致对子棉总产的效应最大。配合力上,陆地棉亲本以802756和0305的GCA较好,柱头外露种质系以93-163和-3-142台GCA较好,SCA效应显著的7个性状中,没有出现效应值均为正的组合,霜前皮棉、子棉总产和比强效应值均为正的组合有2个。文中讨论了柱头外露种质的利用价值和用配合力预测F1表型值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5×4格子方的20个小麦杂交组合(F1)及相应的亲本,研究了株高、千粒重等6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性程度、配合力及遗传力,结合本研究结果,重点对蚰包、农林10号衍生物冬协2号和G/230以及矮变一号等几个矮秆亲本及其组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粒叶比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9个冬小麦品种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20个杂交组合,对小麦粒叶比的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粒叶比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亲本的粒叶比差异及杂交互作均对F1代产生遗传差异,该试验中石6021、农大99260080等的一般配合力较大,石6021×农大99260080、鲁麦14×济南17等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大,产生了较强的杂种优势;粒叶比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但以加性效应为主,其遗传决定度达87.65%,狭义遗传力为64.71%;在高粒叶比品种选育上应重视高粒叶比亲本筛选利用和杂交后代的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9.
通过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交,分析了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各性状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亲本或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有明显差异,同一性状不同组合或同一组合不同性状间特殊配合力也存在明显差异.双亲一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及F1性状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双亲都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或产量构成因素各性状一般配合力互有高低,而且能互补,产生强优势组合的概率较高.杂种优势并非完全由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所决定,有些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较小,仍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0.
李世平  许钢垣 《小麦研究》1996,17(4):14-15,5
以6个冬小麦亲本按安全双列杂交第三种方法配制组合30个,进行杂种优和势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株高,穗长,穗粒数均表面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千粒重只有平均优势,没有超高亲优势;F1较亲本抽穗期平均提早两天,成熟期退后一天。评价一个亲本组合优势要结合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组合表现三方面来评价。  相似文献   

11.
陆地棉显性无腺体品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7个显性无腺体陆地棉品系和4个常规品种(系)为材料,按NCI设计,对28个组合的杂种F1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具有明显的优势,28个组合所研究的15个性状中全部具有中亲优势,6个性状具有高亲优势,4个性状具有竞争优势;配合力分析的11个性状中,株高、衣分、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而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和子指等性状同时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作用,显无073是丰产的显性无腺体品系,而显无260是较好的优良品系,组合显无073X泗棉2号在重要性上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杂交小麦的培育和研究,是近二十多年来小麦育种的一项新课题。目前世界上至少有二十多个国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杂交小麦要投入生产,必须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产量要显著超过当地推广品种。为了尽快选配出具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发掘具有较高配合力的亲本,我们对具有不同生态特点的五个优良小麦品种(P=5),进行双列杂交试验,对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网纹甜瓜和哈密瓜类型材料杂交,经6-7代系谱选择,选育出了3个网纹甜瓜新品系,并对其稳定性、抗病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系1、品系2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品系1对白粉病呈HR抗性,品系2呈R抗性,品系3呈MR抗性;品系1和品系3单果重的一般配 力效应呈正向效应(GCA值分别为0.02和0.09),品系2的网纹一般配合力高(GCA值为0.16),品系3的单果重、果肉厚、糖含量均呈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54个芝麻杂交组合,10个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效应关系研究表明:芝麻杂种优势普遍存在,而且超显性优势较强,其优势顺序依次为单株产量>单株蒴数>果轴长>株高,其它性状优势较小.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与其特殊配合力效应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杂种优势主要由其特殊配合力效应提供.但某些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很小,甚至为负值,其杂种优势表现也很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中包括很大部分杂种优势效应.因此,在选配强优组合时,除了考虑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外,亲本的优势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光壳粳稻与矮杆籼稻杂交亲和性及F1代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壳粳稻与矮杆籼稻杂交亲和性及F_1代杂种优势研究刘建昌,蒋志谦,严宗卜(贵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直接利用税粳F1代强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可使水稻单产增加15%-20%,但釉粳交F1的结实率均低于50%,这是直接利用粳籼亚种杂种优势的最大障碍。日本学者地?..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F_2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本研究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10个杂交亲本和20个F1五个纤维品质性状的两年试验资料,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和成对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预测了不同年份F2杂种优势的遗传表现。各纤维品质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其中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麦克隆值3个性状还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纤维整齐度和纤维伸长率两个性状影响均不显著。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杂交后代皮棉产量与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纤维伸长率和纤维细度间可进行同步改良,皮棉产量与纤维强度同步改良较为困难。杂种早代皮棉产量高的组合其纤维强度也较好。F2纤维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均值一般较小。此外还分析了组合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麦克隆值杂种优势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和品质,加速杂交小麦的选育研究和推广应用,我所经过多年研究,选育出矮杆、抗条锈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温光敏两系不育系,并利用自育的优良品系和中间材料配制了一批杂种优势较强,抗病性好,品质较优的杂交小麦新组合,在产量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6个杂交小麦新组合进人品比试验和大区对比试验,以期从中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为进一步进行区域试验和示范试种提供依据,以促进我国小麦种子生产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结球甘蓝全株重和叶球重是其产量性状的重要构成因素。研究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对甘蓝杂交育种和创制高产结球甘蓝杂交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6×7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结球甘蓝产量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和F1代杂种优势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基于SSR标记对13个亲本进行了聚类分析和遗传距离计算。结果表明,亲本880014、739和12119的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好,可作为优良的亲本材料。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高的组合为15109×01-20、12119×01-20、1602×13127和15109×739;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好的组合是1344×99011、1344×739、15109×739和12119×01-20。综上,15109×739和12119×01-20是具有增产潜力的优良组合。在中等遗传距离条件下,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好,杂种优势强。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小麦Glu-A3位点基因的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的影响,我们对122个小麦品系的Glu-A3位点等位基因组成(分子标记),HMW亚基组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这些小麦的品质参数SDS沉降值进行了鉴定,测量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方差分析显示,含有各Glu-A3等位基因的小麦品系SDS沉降值均值之间差异显著,Glu-A3位点基因的等位变异能解释SDS沉降值变异的9.09%,7个等位基因中含等位基因glu A3a,glu A3g和glu A3d的品系其平均沉降值都较高,而含glu A3b,glu A3f,和glu A3e的品系其平均沉降值都较低。不同HMW亚基背景下的分析结果也基本符合这个规律。等位基因glu A3e在地方品系中出现的频率很低,但是其中glu A3e所属品系的SDS沉降值均值显著低于所有材料沉降值均值;而在国外引进品种中出现频率最低的等位基因glu A3d,其所属材料SDS沉降值均值却显著大于所有材料的沉降值均值。这些特异的材料可以作为小麦品质改良的亲本,优质的等位基因可作为品质选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建军  赵振东 《作物学报》1996,22(5):577-582
对冬小麦杂种F120个组合及其9个亲本的面团流变学特性(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软化度和评价值)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1)吸水率表现为正向优势,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软件度和评价值表现为负向优势。一般地说,利用杂种优势提高面筋质量比较困难,但通过亲本的适当选配仍可能获得强优势组合。(2)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极显著,说明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