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为了更好贯彻落实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我站保粮职工在两年来推广应用“自然缺氧”贮粮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自然缺氧”贮粮,低水分粮降氧速度缓慢;采用“六面”或“五面”塑料薄膜密闭费工费时,并且我站机械化程度不高、社员交售粮时均是人工入仓倒粮,容易损坏薄膜等原因。我们进行了一面塑料密闭的自然缺氧贮粮,并结合低剂量的磷化铝熏杀仓虫的试验。我们采用此法熏蒸处理粮食共六百一十四万斤,平均每万斤用磷化铝药量为12克,与常规熏蒸用药量比较,为国家节约药剂费一千四百五十四元。现将有关实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高大平房仓粮面利用硅藻土均匀拌粮、稻壳覆盖、高分子保温板压盖综合储粮,结果表明:试验仓2008年夏季最高粮温18℃,年平均粮温10.25℃,试验仓2009年夏季最高粮温17℃,年平均粮温9.5℃。粮食无虫、粮情稳定、安全度夏、效益可佳。为“绿色储粮”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的目的就是探讨在不影响粮堆“冷心”的情况下,利用谷物冷却机和膜下环流熏蒸回流管道直接降低表层粮温,冷气不必通过地上笼和粮堆中下层,而通过粮面回风网络直接输送到粮堆表层,降低上层粮温,以达到常年低温储粮和降低谷物冷却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沪单5号是上海市农科院旱粮室以“150”为母本,黄早四为父本配组而成。经1983~1984年东南玉米协作区玉米区试和生产试验鉴定,一般比对照苏玉1号、鲁原单4号增产1  相似文献   

5.
贵州巴西陆稻发展现状,技术探讨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稻在贵州栽培历史悠久 ,曾为旱粮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长期以来 ,多以“刀耕火种”粗放的种植方式为主 ,年季间产量不高不稳 ,被视为“低产作物”、“懒庄稼” ,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仅在部分细粮紧缺的山区 ,零星的保持着 1万hm2 左右的面积。自 1 996年以来 ,各地先后引种巴西陆稻成功之后 ,受到旱粮主产区各级领导与农业部门极大的关注 ,广泛组织开展了试验示范 ,并逐步成为山区解决“吃米难” ,促进细粮发展和节水农业的热点。1   发展现状贵州巴西陆稻的引进试验 ,始于黔东南州的天柱县 ,1 996年种植 0 .1 6hm2 ,平均单产 2 40kg…  相似文献   

6.
在高大拱板仓粮面,用编织袋灌充粗稻壳缝口压盖,对降低表层和上层粮温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避免粮面压盖物对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的不利影响,本库进行了“三合一”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并充分利用保粮机械,就能保证储粮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应用聚苯乙烯(EPS)泡沫板对基建房式仓储存稻谷粮面进行压盖,经过了21个月储存。两年的高温度夏试验表明,试验仓的粮温比对照仓的粮温上升幅度低3—4℃,接近准低温储粮标准,且达到最高粮温上升时间延后2个月,储粮品质仍控制在“宜存”指标内,无黄粒米,害虫密度下降。无霉变发生。  相似文献   

8.
唐波  何新祖 《粮食储藏》1995,24(3):15-17
我库是1956年建成的中型粮食企业,以苏式仓为主要仓型。近年来,我库苏式仓全部升高增容,散装粮难高在4.5m以上,给储粮保管带来了一定困难,尤其是“高粮堆熏蒸杀虫”成了保防人员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我们认真调查研究,周密设计方案,反复试验,终于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粮堆熏蒸杀虫”方法,并在全库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竹笼网络──薄膜熏蒸技术的原理在离地面50cm处均匀布置竹笼网络,再在粮面压盖薄膜,从四道门的竹笼口投入AIP,封闭投药口,粮堆内部产生的PH3气体渗透能力强,可达3.3m,粮面…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海城县山后大队地处城郊平原,是个粮、棉、油、果、菜都有,水,旱田作物兼种的大队。全队三千七百八十一亩耕地,植棉四百六十亩。大队的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学理论,抓路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认其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粮棉产量连年增长。在一九七二年粮过“黄河”、棉上《纲要》的基础上,一九七三年粮食单产一跃跨过“长江”,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8年昆山市粮经站于昆山市玉山镇景村村组织实施的品比试验和机直播水稻“武运粳19号”丰产示范方试验资料,分析了“武运粳19号”在直播栽培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与栽培特性,提出了其在太湖稻区适宜的直播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应用聚苯乙烯(EPS)泡沫板对基建房式仓储存稻谷粮面进行压盖,经过21个月储存,两年的高温度夏试验表明,试验仓的粮温要比对照仓的粮温上升幅度低3℃~4℃,接近准低温储粮标准,粮温上升速度延缓2个月,储粮品质仍控制在“宜存”指标内,无黄粒米,虫口密度减少,未发生微虫物危害等.达到了隔热控温,延缓品质劣变,防虫抑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稻棉连作     
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指引下,为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夺取粮棉双高产探索门路,我站从1973年开始进行水稻、棉花连作栽培试验。三年试验结果证明,稻棉连作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的栽培制度。它对于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夺取粮棉双丰收提供了新的门路,尤其是在人多地少,土少田多的地区更是发展棉花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央储备粮荆州直属库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等特点,尤其在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给储粮安全和品质保鲜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夏季高温季节,本库高大平房仓粮堆上层平均粮温都在24℃左右,而粮堆底层平均粮温却在8℃左右,粮堆内部温差不仅容易造成粮堆内部结露,也造成了底层“冷源”的浪费。本库开展的将粮堆底部“冷源”带到上层,降低上层粮温的试验,不仅有效的降低了上层粮温,还对抑制储粮害虫和延缓储粮品质劣变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孙杰  王红静 《种子科技》2023,(22):54-56
近年来,费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马铃薯种植与管理新模式,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推进智能化优质、高效田间管理与种植技术,筑牢了马铃薯产业增产保收的“数字屏障”,以实际行动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库”的战略发展思路。分析了马铃薯栽培及智能化田间管理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绵羊对4种蛋白饲料日粮营养物质消化动态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3头35 kg左右的美利奴绵羊研究不同蛋白饲料日粮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为自身对照试验设计,整个试验分4期进行,每期3头羊饲喂同一种蛋白饲料日粮。4种蛋白来源分别为棉籽粕、大豆粕、葵粕和菜籽粕。试验结果表明:绵羊采食蛋白来源为棉籽粕的日粮时,干物质、有机物和氮采食量最高,而菜籽粕采食量最低。饲喂棉籽粕日粮,干物质、有机物和纤维素十二指肠流量显著高于大豆粕日粮和菜籽粕日粮(P<0.05)。大豆粕日粮粗蛋白在前胃的消失率最高为33%,其余3组日粮粗蛋白前胃的降解率为16%~20%。到达小肠的菌体蛋白(MCP)量各组间无差异,而到达小肠过瘤胃饲料蛋白的量(率)棉籽粕组显著高于葵粕组、菜籽粕组、大豆粕组。大豆粕组粗蛋白在小肠的表观消化率最低为48%,其余3组日粮粗蛋白小肠表观降解率均为66%。  相似文献   

16.
蛭石压盖粮面安全储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面压盖储粮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储粮温度的上升幅度,我库在13号仓采用蛭石进行粮面压盖试验,试验仓的表层粮温和最高温度比对照仓低5~7℃,能使粮堆长期保持低温状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粮堆的自身呼吸作用降氧,使粮堆处于低氧状态。采用膜下磷化氢低剂量(3 g/m)投药,使粮堆内长期保持有效磷化氢浓度,达到了“三低”储粮环境,起到了隔热保冷,防止害虫繁衍,减少对粮食的污染和延缓粮食品质陈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浙江省多数旱三熟复种生产中普遍存在三季作物产量“两头低”、用地养地不协调、轮作换茬困难等问题,使三季平衡高产、用地与养地结合、持续高产稳产。我们参考四川省的经验,从本省实际出发,于1981~1982年在天台县的坦头公社平窑大队设置麦、肥、豆、薯三粮一肥的分带轮作定点试验,以当地麦、豆、薯“老三熟”为对照,取得显著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储存小麦的不同跨度高大平房仓进行为期一年的“三温”检测,分析了气温、仓温的变化对粮温变化的影响,并通过“扒皮”试验研究“冷心热皮”现象中“冷心”、“热皮”温度的变化规律,判定高温季节外温对靠墙粮堆及粮堆表面影响程度,明确了临界点及整个粮堆中“热皮”区域范围。试验表明仓温直接受气温影响,气温和仓温对粮堆“热皮”区域影响明显,而“冷心”区域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缺氧贮粮和“双低”贮粮技术中,往往由于塑料薄膜与仓墙粘结不良,影响粮堆的密闭性能,不能达到抑制虫霉的效果。为了提高自然缺氧贮粮和“双低”贮粮的质量,我们对塑料板粘结法、粘合剂粘结法、油漆粘结法及石蜡密封法的气密性、拉力作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20.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现代种业的发展,种子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选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有效加快了新品种成果转化应用,为凉州区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进程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