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甜玉米为试材,以普通玉米为对照,对比分析甜玉米种苗转化过程中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种苗转化过程中,两类型玉米胚乳淀粉含量和盾片脂肪含量(除0~2 d外)呈下降趋势;甜玉米胚乳淀粉含量显著低于普通玉米。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脂肪水解酶活性逐渐降低;种苗转化前期,甜玉米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水解酶活性均低于普通玉米,后期差异不大。因此,贮存物质和种苗转化前期的酶活性是限制甜玉米种苗转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屈伦 《种子科技》2001,19(6):364-364
甜玉米以其营养丰富、香甜适口而倍受人们青睐。目前 ,市场上甜玉米的价格是普通玉米的 5~ 10倍 ,市场潜力大 ,经济效益高 ,可大力种植。但甜玉米与普通玉米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种植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因地制宜 ,选择好对路品种根据甜玉米遗传类型及胚乳特征 ,生产中通常将其分为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三种。1.1 普通甜玉米 :籽粒皱缩干秕 ,一般呈半透明状 ,不仅具有一定的甜味和糯性 ,食用风味好 ,而且易被人体吸收。但普通甜玉米通常采摘后 1~ 2 d部分糖就会迅速转化为淀粉 ,甜度下降 ,…  相似文献   

3.
(一)禾谷类种子禾谷类种子贮藏物质动员的调控过程比较简单。研究工作以大麦种子做得较多,生长着的胚轴产生某种物质并作用于糊粉层,使糊粉层细胞合成或(和)活化水解酶,而水解酶分泌到淀粉胚乳,在那里引起  相似文献   

4.
超甜玉米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甜玉米是由sh2胚乳突变基因控制的.它的优点是子粒中蔗糖含量高,是普通甜玉米的2倍.但种子活力弱,发芽率80%-85%,田间出苗率一般仅为50%~60%。如何改进超甜玉米种子活力弱、发芽率低的问题,是当前超甜玉米种子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于2004—2008年对超甜玉米种子生产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超甜玉米种子生产技术。目前生产出的超甜玉米种子发芽率可达到93%-95%.田间出苗率可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5.
<正> 丁草胺为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单子叶植物主要是胚芽鞘吸收,而双子叶植物则主要通过下胚轴,其次是幼芽吸收,种子也可以吸收,但吸收量很少。杂草幼苗中毒症状为肿大、畸形、色深绿,最终导致死亡。丁草胺是防除水稻田以种子萌发的禾本科杂草、一年生莎草及一些一年生阔叶杂草(如稗草、千金  相似文献   

6.
糖类是种子萌发所需的主要物质和能量,种子贮藏物质的转化和利用提供了种子萌发过程中所需要的主要碳源和养料.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不同种质甜玉米Q 267和T26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贮藏物质代谢变化.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期间,种子贮藏物质消耗率和利用率均逐渐增加,不同种质甜玉米发芽速率和贮藏物质利用率具有一定差异;种子贮藏物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果糖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种子萌发后,淀粉被水解,葡萄糖含量逐渐降低.淀粉酶酶活性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则逐渐增强,从生物系统学角度,为甜玉米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甜玉米的栽培技术除与普通玉米具有共性外,还有它的特殊性,在生产中应加以注意。 一、选地 为确保甜玉米的特性,应防止与普通玉米串粉,要有300米以上的隔离区。 二、播种、保全苗 甜玉米种子含淀粉  相似文献   

8.
甜玉米作为一种新型鲜食农产品,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风味及多样化的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全国甜玉米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甜玉米具有分蘖、分枝特性,种子发芽势弱,苗期长势弱,采摘鲜穗作为商品等特点与普通玉米有极大的不同,因此在栽培技术上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9.
水稻(Oryza sativa L.)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水稻种子萌发过程的关键环节,为探究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GA)与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在水稻糊粉层PCD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水稻"优Ⅱ128"种子为材料,通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荧光染色方法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对Os VPEs表达水平、VPE(vacuolar processing enzyme)活性以及水稻糊粉层细胞存活率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萌发水稻种子及其胚、糊粉层中,Os VPE3的表达水平都显著高于Os VPE1、Os VPE2和Os VPE4,并且水稻糊粉层中的Os VPE3表达水平及其VPE活性均比水稻种子和胚的高,因此推测水稻糊粉层Os VPE3在水稻种子萌发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GA显著地提高Os VPE3的表达水平及VPE活性水平,比对照分别提高333%和38%,相应地降低水稻糊粉层中细胞的存活率;而ABA则显著下调Os VPE3的转录水平和降低VPE的活性,分别减少49%和36%,却明显提高糊粉层中细胞的存活率。在ABA中加入GA后,则逆转了ABA的效应。以上结果证实,GA和ABA分别通过Os VPE3促进或抑制水稻糊粉层PCD进程,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种子萌发过程糊粉层PCD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原因及提高其田间出苗率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樊龙江  颜启传 《作物学报》1998,24(1):103-109
试验以sh2胚乳突变体为试材,以普通杂交玉米为对照,测定了两者的某些结构,生理指标,设计了催芽、包衣和有机溶剂渗入3种方法进行了种子处理,并分早播、适播、迟播3期进行田间播种,考察种了处理方法对提高甜玉米种子田间出苗率、成苗率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因遗传造成的胚乳淀粉积累不足,同时试验表明,甜玉米种子的某些生理指标和的的功能与普通杂交玉差异不大,种子处理方法对提高早  相似文献   

11.
增加粮食可食用部分微量营养元素的浓度, 需要更好地了解其在植株, 特别是籽粒内的运输和分布规律。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是一种测定植物组织中元素空间分布的新技术。采用该技术对成熟小麦籽粒中锰(Mn)、铜(Cu)、锌(Zn)和磷(P)的空间分布及其关联程度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所测元素在籽粒不同部位的浓度分布差异很大。Cu、Zn和P浓度均以糊粉层最高, 胚乳最低, 胚居中, 浓度最大差异分别达15、42和33倍; Mn浓度则以胚最高, 胚乳最低, 糊粉层居中, 浓度最大差异达9倍。籽粒同一部位不同位置的元素浓度亦不相同, 外周胚乳(靠近糊粉层)的元素浓度大于内侧胚乳部位对应元素的浓度, 胚最外侧盾片部位的元素浓度大于胚中间位置的元素浓度, 且各元素趋势一致。比较分析发现, 麦粒不同部位元素的浓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同步性, 籽粒中P浓度高的部位金属元素(Mn、Cu和Zn)浓度也高。这说明不同元素在向籽粒不同部位运输和积累过程中可能存在密切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苯唑草酮在甜玉米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苯唑草酮对玉米地常见杂草防效和不同甜玉米品种对苯唑草酮的敏感性,试验选取了种植较为广泛的16个甜玉米品种,在幼苗4~6叶喷施25.00 g/hm2苯唑草酮,统计杂草防效及株高抑制率。试验结果表明,苯唑草酮对玉米地常见杂草的防效达到90%以上;苯唑草酮对甜玉米幼苗生长产生一定药害,其中‘中甜8号’和‘正甜68’较为敏感,施药后10天株高抑制率分别为24.83%和23.01%;甜玉米的含糖量与对苯唑草酮的敏感性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有机溶剂渗入提高超甜玉米种子田间出苗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樊龙江  颜启传 《种子》1997,(2):17-19
试验以sh2胚乳突变体(超甜3号)为试材,选用了3种有机溶剂进行种子渗入处理,并分早播、适播、迟播三期进行田间播种,考察该方法对提高超甜玉米种子田间出苗率、成苗率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甘油,或丙酮处理种子对提高早春低温条件下播种的超甜玉米种子田间出苗率、成苗率等有显著的效果,最高可提高田间出苗30.7%。  相似文献   

14.
药沙引发对超甜玉米种子活力及其生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光武  孙群  王建华 《作物学报》2006,32(1):147-151
本文对改善超甜玉米种子活力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 沙引发结合4种药剂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超甜玉米“绿色超人”种子活力;处理后种子电解质渗漏均明显降低,尤以沙引发+核黄素处理的种子电解质渗漏最慢,且幼苗CAT和SOD活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并延缓了它们在低温胁迫下的降解速度。在此基础上用沙引发+核黄素处理其他7种超甜玉米种子,其出苗率、出苗速度、膜系统完整性或SOD活性等指标在不同品种上也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甘薯/鲜食玉米套作模式下产量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完善“甘薯/鲜食玉米”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寻求甘薯玉米套作体系下获取甘薯、玉米共同高产的最佳玉米播期和密度,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玉米播期与密度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玉米群体对玉/甘薯模式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鲜食玉米套作模式下以B1M1处理(6月5日播种,密度1.5万株/hm2)最高,总产值98609.19元/hm2,其次为B1M2处理(6月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和B3M2处理(6月2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产值分别为87423.65元/hm2、82179.4元/hm2,分别比最低的B4M3处理(7月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高65.43%、46.66%、37.87%。薯玉套作体系中玉米在6月5-15日播种,密度为1.5万株/hm2的条件下有利于总产量和总产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超甜1号玉米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及采后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甜玉米鲜果穗水分及糖分含量,探讨甜玉米适采期及采后保鲜技术。结果表明:甜玉米的适采期为授粉后18~21d,包装方式和贮藏温度对鲜棒采后品质影响很大,最好采用真空包装后低温贮藏,以延长保鲜时间。  相似文献   

17.
磷肥对甜玉米籽粒植酸和锌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磷肥对甜玉米籽粒营养特性的影响,利用不同品种的磷肥定位试验以及磷肥梯度水平试验,探讨甜玉米籽粒植酸、磷(P)、锌(Zn)含量及Zn有效性的时间(不同灌浆期)和空间(果穗上、中、下部;籽粒果皮、胚乳和胚)变化及其对外源磷肥的响应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甜玉米籽粒的P和植酸含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Zn含量及其有效性则呈现下降趋势。磷肥投入对吐丝后16~24 d籽粒的植酸、P和Zn的积累(mg plant–1)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对不同灌浆时期Zn有效性均表现出抑制效应。在中磷水平下,果穗不同穗位籽粒植酸(g kg–1)和Zn有效性的差异并不显著。高磷水平显著提高了中、下部果穗植酸的含量,但对不同穗位籽粒Zn含量和Zn有效性均存在抑制效应。对籽粒内不同部位(果皮、胚乳和胚)进行比较,植酸、P以及Zn含量均以胚中含量最高,积累量占比则以胚乳中最高;而Zn有效性以胚中最高。高磷处理可显著提高籽粒内不同部位植酸和磷含量,降低Zn含量及其有效性。综上,合理磷肥施用可促进籽粒Zn积累,而过量磷肥投入会显著增加不同灌浆时期,以及胚乳和胚中的植酸含量和积累量...  相似文献   

18.
Three cultivars of sweet corn were precooled immediately after harvest using a hydrocooler system. Combinations of two water flow patterns, immersed and spray, and two cob orientations, parallel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water flow were tested. Corn cobs cooled passively in cold room served as control treatment. Both precooled and room cooled corn cobs were stored for 7 and 21 days at 1 °C and 90–95% RH. Half cooling time and quality attributes were measured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ydro cooler compared to room cooling. Immersed-in-water type flow and perpendicular orientation of corn cobs reduced significantly the cooling time. On the other hand, hydrocooled sweet corn cobs kept a high standard of quality up to 21 days by conserving high total soluble solids and moisture contents and maintaining excellent quality index. The three cultivars of sweet corn were different in their keeping quality over time. However, sanitation of water is a must in order to avoid the contamination by spoilage organisms that can reduce significantly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rn cobs after 21 days of stor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