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用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对健康虾进行人工投喂感染。同时,从病虾中分高毒种,毒种液经滤纸、0.45μm和0.22μm滤膜过滤,各滤液对健康中国对虾进行注射、浸泡、和共居感染。结果显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可通过投喂和注射感染健康对虾。浸泡和共居的方法均不能感染健康对虾,说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对虾的摄食。病原体对乙醚和56℃30min处理敏感,不易通过0.22μm滤膜。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2.
用单克隆抗体ELISA技术对1994年5月~7月自山东和辽宁采集的虾池和海区材料,包括对虾、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生物、鱼类、底泥及饲料等共192个样品进行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的检测。结果表明,对虾中的HHNBV阳性与虾池发病情况基本相符,用单抗ELISA方法可提前20~40d对虾池的发病可能性作出预报;桡足类浮游生物的带毒率高于对虾,且其阳性的出现早于对虾,沿岸海区的桡足类浮游生物有较高的阳性率,它可能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携带者;部分地区的卤虫也带有HHNBV,同时还从糠虾等小型甲壳类生物中检出了病原。  相似文献   

3.
斑节对虾“红体病”细菌性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红体病”的斑节对虾中分离到8个菌株,通过致病力试验证实其中两个菌株是引起斑节对虾“红体病”的主要病原,使对虾死亡率分别达到70%和90%。根据生化试验,确定这两个菌株分别是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抗药性实验的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对强力霉素较为敏感,副溶血弧菌菌株对氟哌酸、红霉素、青霉素和强力霉素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对虾鳃部疾病的病原具有多样性,因此防治的关键是筛选出广谱,抗菌,便于使用的药物。通过药物实验证明;防治对虾养殖中经常出现的细菌性鳃病用红霉素的效果最好,而呋喃唑酮,氯霉素,青霉素,磺胺嘧啶虽对部分菌株的抑菌力很强,但具有局限性。士霉素,四环素更因大量滥用已产生耐药怀。实验还表明:多数药物在120℃以上高温下易失效,制造药物饵料应在85℃以下进行。不能使用受潮的漂白粉。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滨州地区养殖对虾与海水鱼苗流行病学现状,掌握潜在风险,为水产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开展滨州市(无棣县、沾化区、博兴县)养殖对虾和海水鱼苗种主要病害监测,对虾苗种检测白斑综合征(WSD)、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虾肝肠胞虫病(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对虾虹彩病毒病(DIV-1)、桃拉综合征(TS)、传染性肌肉坏死病(IMN);海水鱼苗种检测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等。本次监测了65份南美白对虾样品,分别都检测8种对虾病原,共检出5份病原阳性样品,并存在有2种甚至3种病原共感染情况。建议在对虾苗种引进、繁育、养殖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多病原监测,从源头上把好苗种质量关,保障对虾健康,促进对虾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与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健康种苗的供给和虾病的预防。池塘培育凡纳对虾全人工繁育和连续传代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我国人工养殖对虾种苗的可持续供给,减少对我国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等土对虾种类野生亲虾的捕捞。目前,我国每年生产30万吨以上的凡纳对虾,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但是,病害仍是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威胁,尤其是病毒病原引起疾病的大规模暴发流行。我国凡纳对虾养殖业中最重要的病毒性病原是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本报道了我国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和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的最新进展。SPF种苗工程技术可以使繁育系统排除WSSV、TSV和IHHNV等严重病毒病原的侵害,提高凡纳对虾亲本和种苗的质量。改进的集约化防病养虾系统则是一种生物安全性更高防病更有效果和环境更友好的集约化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7.
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作为人工感染实验的毒种来源,对中国对虾幼体及仔虾进行了人工感染研究,结果表明HHNBV通过水体浸浴不能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卵,幼体及仔虾;但可通过投喂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仔虾,使其发病死亡,死亡的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8.
所谓对虾健康养殖,是指对虾生产全过程的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健康苗种的选苗、投放;二是养殖环境的优化;三是高效饵料的使用;四是合理养殖模式的建立。一、健康苗种的选自、投放是事破目前,对虾苗种的病毒携带非常普遍,如果不进行苗种的检疫、病毒检验,将给后期养殖带来严峻考验。养殖户在投苗初期,应有代表性地选取所购苗种样品,到相应部门进行检疫、检验,携带病毒超过20%的虾苗应严禁人地。同时养殖中适量放养几层肉食性鱼类,以切断健康对虾摄食病虾而传播病毒的途径。二、代化养殖环境是关@保护和改善养虾池及…  相似文献   

9.
对虾是我国水产经济动物的一大品种,随着人工养殖时间的延长,对虾自身抗病力减弱,环境污染,病原体较多,对虾病害已成为威胁对虾养殖业的一个严重问题。多年来,我们对养殖对虾主要疾病的病原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养殖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消毒措施,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建立了实用、灵敏、准确的病原监测程序,推广使用快速、灵敏的对虾病毒检测技术(PCR检测方法及核酸探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吉桥 《水产科学》2003,22(2):49-51
这里的安全系指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南美白对虾的安全养殖即保证对虾存活和成品虾为无公害健康食品的养殖技术。安全养殖的核心是彻底隔离病原(尤其是病毒)和增强对虾的免疫力,关键要抓好“四大”环节:彻底清池消毒、合理投放健康虾苗、科学投喂药饵和保持良好水质。对虾的暴发型病毒病原来自水生物(主要是甲壳动物),因此,隔离病原就是隔离可能染病的水和带病载体。目前国内外成功可行的隔离病原的方法主要有:高盐水(卤水)兑淡水、井盐水兑淡水、低盐(5以下)淡水(半咸水)和工厂化封闭式循环养殖。1 高盐水(卤水)兑淡水安全养虾收虾后,…  相似文献   

11.
对虾病害的发生与水体环境恶化直接相关,因为对虾的体质直接跟营养和环境等因素相关,病原生物的增殖也直接与水体环境因素相关,甚至病原生物本身就是一个环境要素。因此,要养好虾,除了要切断病原生物感染途经、选择优质种苗和饲料之外,日常管理最重要的还是养殖水体环境。为此水产前沿全球水产华人总群特邀水产前沿QQ群友@杜国平老师与群友共同交流探讨对虾养殖水环境的控制问题,与读者共同分享学习。  相似文献   

12.
凡纳滨对虾又称南美白对虾,为提高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质量关键技术,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规模化令人工繁育、连续传代和无特定病原繁育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虾的主要疾病及其诊断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吉桥  徐锟 《水产科学》2002,21(5):23-28
诊断对虾病原的方法有传统的形态病理学(光镜和电镜直接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等)、扩增和生物测定、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对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V)、肝胰脏细小病毒病(HPV)、拖拉症(Taura syndrome,TS)、白斑综合症(WSSV)、斑节对虾型杆状病毒病(MBV)和杆状对虾病毒病(BP)等病原均采用非放射性的基因组探针目前已研制出了NHP、某些弧菌(Vibrio spp)和微孢子虫的传统基因探针,根据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采用DNA扩增方法确立的检测某些病原的高敏感性方法也应用在对虾病原诊断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产》2013,(2):40-40
1月,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黄健研究员等以及多个单位联合发明的“检测多种鱼类病原的基因芯片及其检测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010243398.3。由黄健研究员等发明的“检测多种对虾病原的基因芯片及其检测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010243399.3。前项发明涉及一种检测多种鱼类病原的基因芯片及其检测方法。17种鱼类病原的探针包括:用于检测14种病毒的探针,用于检测淀粉卵涡边虫和三代虫的探针以及用于检测鱼立克次氏体的探针。后项发明涉及一种检测多种对虾病原的基因芯片及其检测方法。包含的18种对虾病原的探针为:用于检测15种病毒的探针,用于检测镰刀菌、杀鱼丝囊霉菌、变形藻丝囊菌的探针以及检测拟阿脑虫和对虾立克次氏体的探针。  相似文献   

15.
对虾安全养殖技术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笔者运用纳米科技等综合技术对对虾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试验。实践证明,只要具备对虾健康养殖的基本条件及选用无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ke,SPF)虾苗,遵循物理学原理,运用纳米量子生物效应等综合技术,即“3+2”技术,就可以免用药进行对虾安全养殖。在各地近几年几十个案例中,绝大多数是安全的,但不能确保100%安全,这是由量子效应的不确定特点决定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黄鳃病”病原菌的回接及其药物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欢  刘军 《水产科学》1995,14(2):3-7
从患黄鳃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液中分离到细菌AE1。经浸染及肌肉注射方法感染的健康对虾,并对发病过程及症状进行观察,证明被感染对虾出现的症状与原发病的虾相同;幼虾死亡率与水体中含菌量密切相关;注射AE1菌的对虾死亡率达100%,经专家鉴定病原菌AE1是鳗弧菌Ⅱ型(Vibrio anguillarum Bergman Ⅱ)。抗菌药物氯霉素等可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繁殖及病菌对健康虾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养殖对虾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健康养虾理念。首先,应当注意选择不携带病原的种苗养殖;其次,要注意在优化养殖环境的基础上,慎重选择使用药物防治的措施。实践经验证明,优化养殖环境对于对虾的健康养殖是极为重要的,除了采用一些消毒药物杀灭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之外,在对虾养殖过程中采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相似文献   

18.
免疫增强剂-肽聚糖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概述肽聚糖的来源、结构组成,以及肽聚糖被利用后对提高生物多种免疫因子活力,增强抗病力所表现出的生物活性。分析了对虾免疫系统在防御病原入侵过程中,免疫细胞与体液免疫因子的功能特点,从对病原的防御,消除及损伤修复等方面阐明肽聚糖提高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一株芽孢杆菌PC024的鉴定及其抗WSSV感染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艳  宋晓玲  刘飞  李玉宏  黄倢 《水产学报》2013,37(4):574-583
为了筛选WSSV的防病益生菌株,从健康中国明对虾消化道分离纯化一株芽孢杆菌PC024,经Biolog碳源利用反应、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得出该菌株与坚强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最为相似,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有一根端极鞭毛;细胞呈球杆状,有椭圆芽孢;单个菌落呈圆形,中间略微凸起;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坚强芽孢杆菌进化地位最接近,同源性均达到100%,综合以上4种方法的鉴定结果,该菌株被鉴定为坚强芽孢杆菌.将已鉴定的PC024菌株粘附于对虾饲料表面投喂给凡纳滨对虾20 d后,进行WSSV肌肉注射感染,测定投喂和感染后对虾血淋巴上清和肝胰腺的免疫相关酶活性,并对对虾肠道总菌数和添加菌PC024进行计数及鉴定.结果表明:添加该菌的实验组对虾相对存活率高,相对保护率达33.7%;投喂含该菌饲料的实验组对虾血清和肝胰腺的相关免疫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对虾肠道总细菌数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在实验组能够分离得到坚强芽孢杆菌,坚强芽孢杆菌PC024可作为WSSV的防病益生菌株应用于对虾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20.
《水产科技》2006,(4):10-10
1、对虾的活力和游泳能力减弱 健康无病的对虾通常栖息于养殖水体的中、下层或近于底部,一般不易看见;有时在池堤上可发现一些虾群,但运动活泼,游泳迅速,弹跳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