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稻渔共作也可以称为稻鱼共生系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全新种养模式。对稻渔工作模式进行介绍,并 且阐述该模式在稻田基础设施、营养利用率、生态系统、农药使用量与病虫害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的优势, 提出注重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效率、创建稻渔共作生态种养基地、研发到渔共作生态种养技术三点建议,加快实现昌江 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规范化的转型,以期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稻渔共生互利、生态循环的农业技术模式,推进了种养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该文探讨了克氏原螯虾、水稻、鳜鱼生态种养融合技术,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产品品质方面进行了养殖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虾稻轮作、稻鳜间作的循环种养,综合效益较水稻单作提高5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实现了绿色环保,品质天然。该模式是对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实现了稻田休耕与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低洼盐碱地稻渔综合种养系统的氮、磷收支状况,为稻渔综合种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比较分析稻鳅共生(DQ)、稻蟹共生(DX)、稻鱼共生(DY)系统氮磷的输入和输出情况。【结果】①3种种养模式下,肥料输入约占氮总输入的81.83%、92.09%和89.51%,占磷总输入的95.64%、97.54%、96.14%。②3种种养模式下,底泥积累的氮磷含量约占氮总支出的79.71%、59.50%和70.66%,占磷总支出的93.00%、87.61%和72.14%,收获生物平均占氮、磷总输出的16.85%~36.74%和3.56%~22.62%。【结论】肥料是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中氮磷输入的主要部分,其次为投喂饲料带入,而稻种和水中的氮磷含量所占比例小;氮磷在底泥中的沉积是稻渔共生系统中氮磷营养盐输出的主要方式,其次为收获生物。  相似文献   

4.
传统农业回顾与稻渔产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传统农业的深入理解无疑有助于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稻渔共生产业作为优秀传统农业的典范,对于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稻渔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回顾切入,简要介绍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实施及意义,并以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为例,深刻分析其传衍数千年的科学机制,讨论了稻渔共生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未来发展战略。研究指出,农耕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于20世纪60年年代初期兴起并不断强化的石油农业则可能存在包括农业生物多样性简化、农用化学品依赖、生产成本增高、资源竞争激烈、环境压力增大以及这些工业化的现代农业对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产生的不对等的利益竞争和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在政府政策激励以及来自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和从农者的共同努力下,从中国优秀传统农业的典范传统稻鱼共生系统逐渐衍生、演变形成的稻渔共生生态种养产业在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丰富稻田产出、提高农民收入、减少面源污染等方面独具优势。研究表明,相关从业人员需要高度关注现阶段稻渔共生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如模式选用、景观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布设、种养协调、肥力调控、产品营销等技术细节问题并加以用心对待、科学掌握。因此提出,未来稻渔共生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农艺机械化、投施精准化、农事省力化等新挑战,并呼吁学界、业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等聚焦合力解决。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稻田养鱼已从传统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的现代综合种养殖模式转变。“稻-渔-菜”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渔”共作基础上发展而来,可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整体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保证整个生产环节不对外排放污染物,实现污染物的自我消纳。“稻-渔-菜”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传统稻渔模式中水稻收割后的闲置稻田,在闲置稻田上进行空心菜、生菜和鱼腥草等浮板蔬菜种植,以提高稻田利用率,使整体经济效益更高。这种模式在水稻稳定产出的前提下,还能产出水产品和蔬菜,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于2022年在安徽省含山县选择了9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试验,同时与周边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的经济效益较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分别提高了53 505、82 305元/hm2,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稻渔综合种养是为适应新时代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在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发展的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了稻田浅水生态环境,进行田间工程改造,通过种养结合,在保障水稻稳产的前提下,既产出水稻又产出水产品,对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和水产品稳定供给的重要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等,就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稻渔综合种养是我国重点推广的一种典型生态循环农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富民产业。环洞庭湖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长期面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分析环洞庭湖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主要模式、发展现状、面临问题,提出适度控制规模与速度、加大多元化模式发展力度、加强科技支撑作用、延伸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与价值链等综合种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实现水稻和水产养殖动物互利共生的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阐述了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主要功能,综述了我国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概况,介绍了稻鸭共生、稻虾共生、稻鱼共生、稻蛙共生和稻螺共生等5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典型模式,分析了目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中存在缺少统一规划、协作机制不全、技术水平不高、培训服务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开拓不足的问题,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技术支撑、创新突破、产业化经营和深挖潜力等方面提出湖南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今后推广对策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水稻养殖业的发展,在农田种植水稻基础上进行鱼类养殖。这样的养殖方式就是合理利用渔稻共生的原理,将田间水稻和日常养鱼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促进两者形成渔稻丰收的生态种养发展模式。虽然湖南省稻田养鱼模式发展的比较久,但是其种养模式一直以传统放养为主,出现稻田鱼品产量不高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为有效提高渔稻产量,应当给与渔稻产业发展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稻鳖共生种养结合模式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稻田的综合效益,可以实现高效的水产养殖,稳定了粮食生产,应对稻鳖共生种养结合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稻鳖共生种养结合模式的意义与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有机结合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促进水稻生产减肥减药、绿色增效,同时获得安全水产品(虾、鱼、鳖),提高了稻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回顾了安徽江淮稻鱼类综合的发展历程、产业现状,重点分析了霍邱县三流生态综合模式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建议因地制宜、因水优化布局安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优选三流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加强技术创新,稻渔并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稻渔综合种养是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模式。为进一步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研究状况,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水产动物的生长及品质、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水体理化性状、稻田病虫草害、稻田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环境各方面对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效应进行了概述,明确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并针对稻渔综合生态种养新型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为全面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科技支撑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基于生态学理论,对稻田内的生态条件进行改善,通过适当稀种水稻,搭配饲养小龙虾等水生动物,利于构建稻渔良性循环、资源节约的农业生产模式。文章结合青阳县农业发展实际,对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模式进行介绍,以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为例进行了技术要点的总结,并结合青阳县明峰家庭农场稻虾综合种养效益进行分析,为该技术在青阳县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四川省各地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采用"农业园区+稻渔综合种养""农业共营制+稻渔综合种养"和"新型经营主体+稻渔综合种养"3种模式大力推进冬(闲)水田综合利用。目前,全省累计打造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6个、省级  相似文献   

16.
<正>安徽省自2016年实施亩收千金稻、亩均增收1000元的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使得稻渔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以稻田养殖小龙虾发展迅速。寿县地处皖西,稻田资源丰富,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不仅速度快,同时潜力巨大,为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总结,现提出稻虾(小龙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供广大养殖户参考。1稻田选择及田间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7.
相比于山区传统的鱼类养殖以及稻米种植方式而言,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体现良好的技术实效性。这是由于山区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的举措具有节省养殖成本、提升稻渔种养的生态效益以及增大养殖户经济收益的良好效果。然而对于不同的山区地形以及山区气候来讲,稻渔综合种养的技术实效也具有明显差异性。在此前提下,目前关于推广山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首先需要明确山区固有自然条件的差异化特征,进而给出全面推行差异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实践要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生产规模、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科技支撑等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介绍了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河蟹苗种自给能力、加强稻渔种养病害防控、优化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抓好稻渔品牌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科研攻关与技术服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稻虾共作是水稻种植与克氏原螯虾共作形成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种养复合生态模式。为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利用稻田进行稻虾绿色种养,构建稻渔种养复合生态系统,可改变农村生活环境,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从而精准扶贫。我们农业科研院所应该做好基础工作,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旋律,服务好农户和企业。着力于进一步改进种养技术,提升养殖模式;普及农业保险,控制养殖风险;发掘小龙虾食用后废弃物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李龙 《中国农垦》2020,(4):62-62
3月16日,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在六厂圩百亩稻田首批投放田螺1620公斤,开展稻螺综合种养试验。近年来,华阳河农场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5.5万亩。为调优种养结构,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长久的支撑产业来发展。今年,农场以水产特色养殖为抓手,与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合作,计划在稻田发展澳洲龙虾、田螺、蟹、鳖等特种水产养殖4700亩,探索适合农场实际的水稻与多种水产养殖生态共生新模式。在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种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提质扩面,加快支柱产业发展,带动职工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