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青海湖区河谷灌丛草地植被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青海湖地区布哈河、沙柳河等几条较典型、较大的河谷灌丛植被及其环境因子的取样调查,分析其河谷边滩和河漫滩灌丛主要环境因子以及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分布格局、群落特征等数据,研究该地区植被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在青海湖地区河谷灌丛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主要为物种丰富度所推动,物种均匀度起一定的辅助作用,生态优势度受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正> 在中国内蒙古的天然草原上,对植被群落和蚱蜢亚科的蝗虫群落的变化进行监测。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就各小区内蝗虫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分布的均匀度进行了比较。植物群落的改变直接影响蝗虫种的组成。但是,植物群落的变化与蝗虫群落呈现的特点并不完全平行。适度的放牧能使蝗虫多样性增加并  相似文献   

3.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植物群落二维极点排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极点排序对东祁连山高寒草地植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标对植物群落优势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海拔区域内,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根据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可将研究地区划分为3个地段,即较低海拔地段(2710~2930m),水分条件对植物群落的分布影响较为明显;中海拔地段(2930~2960m),植物群落的分布主要受水,热组合状况的影响;而在较高海拔地段(2960~3080m),温度条件成为限制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2)群落生态优势度与群落内植物种群数呈负相关,海拔梯度通过影响群落内的种群组成而影响群落生态优势度。不同种群生态优势度的差异则反映了群落对放牧干扰的生态响应,随退化程度的加大,种群组成由抗性弱的物种向抗性强的物种逐渐过渡。  相似文献   

4.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植物多样性和蝗虫种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4种群落(羊草+糙隐子草、大针茅+羊草、克氏针茅+冷蒿、克氏针茅+糙隐子草)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比较分析,对各种指数与蝗虫群落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羊草+糙隐子草和克氏针茅+糙隐子草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低于大针茅+羊草群落,但高于克氏针茅+冷蒿群落,优势度指数高于大针茅+羊草,均匀度指数低于克氏针茅+冷蒿群落;克氏针茅+冷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生态优势度指数较高,群落均匀度指数高于其他3种群落;大针茅+羊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相关分析表明,蝗虫种类数与均匀度指数极显著相关,蝗虫个体数与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高寒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特征随海拔梯度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本研究以不同海拔的典型高寒草甸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在中海拔梯度处物种最丰富,生产力最高;除pH、土壤容重外,土壤环境其他因子含量随海拔梯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中海拔处值最高;物种Margalef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特征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pH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水分、速效磷和铵态氮,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下的环境差异对研究区内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特征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措施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对植被类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尚永成  张小华 《草业科学》2005,22(12):17-19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常规草地调查的方法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生态因子发生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该区公路沿线高寒草甸类草地群落结构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中旱生耐旱的根茎型禾草比重有所增加;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差,草地群落为适应新的生境而发生了自然演替;沼泽化草甸亚类草地植物群落中群落伴生种的种类增加,优势种嵩草属植物在群落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对天山北坡放牧条件下的绢蒿草地进行野外调查,以探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绵羊放牧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放牧强度梯度,草地利用率适中。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 (DCA)将放牧区内的植物群落划分为8个类型,各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且群落间存在异质性;2)采用除趋势对应典范分析法(DCCA)中的前项选择,对所获取的9个环境因子进行筛选,最终土壤有机质含量、粪便量、放牧强度、凋落物生物量、海拔、坡向等6个环境因子成为决定物种分布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导因素。DCCA排序结果反映出了实际的生态意义,有机质、放牧强度、粪便量在第一排序轴有明显的梯度变化,而坡向和凋落物则在第2轴上呈现出明显梯度变化,物种和群落也沿着上述环境要素的梯度变化而依次分布,很好地解释了放牧条件下绢蒿荒漠草地物种、群落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草原蝗虫属直翅目蝗总科,种类多、分布广、食性杂,对青海省草原有着较为严重的危害。青海省草原蝗虫主要分布于温性草原、高寒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1]。草原蝗虫的发生与温度、光照、降水量、地表温度、土壤湿度、冷空气活动等生态因子息息相关,因此急需建立一个实时生态监测系统,即时记录、掌握固定监测点与各类蝗虫发生发育相关的生态环境因子的实时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建立预测预报模型,从而为草原蝗虫发生及成灾前的早期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69,自引:11,他引:58  
探讨了松嫩草原植物群落演替与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演替群落阶段,其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土壤化学性质不同,使群落镶嵌分布,组成植被的复合体。随着植被的退化演替,群落的盖度,高度下降,种类组成趋于简单化,生物量减少,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土壤肥力下降,出现次生盐碱植物群落,群落的生物量与土壤值,含盐量,碱化度呈负相关,与土壤腐殖质和全氮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昆仑山北坡策勒河流域生态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干旱区山地生境对植被格局的影响,以中昆仑山北坡策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海拔1960~4100m范围内63块样方进行植被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18个环境指标描述群落的空间位置、地形和土壤特征。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无偏对应分析和无偏典范对应分析,从植物种、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探讨研究区的植被分布格局,并给予合理的环境解释。为消除环境因子中存在的冗余变量,采用前向选择法及MonteCarlo检验,筛选出对植物群落产生显著影响(P<0.05)的环境因子参加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TWINSAN数量分类方法,将植被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2)对于特定的研究区域策勒河流域,制约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即水、热2个环境因子,同时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增加呈单调递增趋势;3)对群落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海拔、pH等6个变量。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第1轴突出反应了群落所在环境的海拔,沿第1轴从左到右海拔逐渐升高,各群落也沿着海拔依次分布。相比于其他区域,干旱区山地物种稀少,植被格局分异明显,其中海拔是环境因子中对植被群落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利用数量生态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揭示其植被群落同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对蝗虫相对多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祁连山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对蝗虫群落组成、相对多度以及群落数量的影响,2008-2009年6-9月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毒杂草(狼毒、甘肃臭草和披针叶黄华)侵入型草地和天然草地植被群落、土壤理化特性以及蝗虫多样性及群落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毒杂草侵入显著降低草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5),植被群落高度和生物量明显增加(P<0.05);甘肃臭草侵入型草地土壤有机质和含水量最高,狼毒侵入型草地土壤紧实度和天然草地全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样地(P<0.05);毒杂草侵入影响蝗虫群落组成、降低物种多样性、改变物种相对多度。但蝗虫群落数量因杂草种类呈现较大差异,蝗虫群落数量因甘肃臭草侵入而降低、随狼毒和披针叶黄华侵入而增加。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通过改变植被结构和营养价值、影响蝗虫土壤理化特性和栖息生境,而草地蝗虫群落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对此做出积极响应。该研究不仅为研究高山草地毒杂草型退化对昆虫以及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提供参考,而且也为高山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育提供有益依据。  相似文献   

12.
草地蝗虫发生原因及可持续管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探讨了影响草地蝗虫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就如何实现草地蝗虫的可持续管理对策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概述。认为全球气候温暖化、干旱化以及区域性气候异常,食物资源,种间种内竞争,环境因子以及草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等是导致草地蝗虫数量动态变化以及可能引发蝗虫灾害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基于生态安全、经济有效和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管理草地蝗虫的指导方针。最后,将强化蝗虫发生机理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积极探索草地管理措施在调节蝗虫数量中发挥作用,尝试草地蝗虫管理新的方法和技术,扩大生物防治范围和力度并确立新型化学防治技术作为实现草地蝗虫可持续管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草原蝗虫发生与栖境存在紧密而复杂的关系,二者关系的研究是评估蝗灾发生风险的基础。本文分析了不同栖境内蝗虫种群密度与21个植被特征参数的相关关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进行了栖境评价及风险评估,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低优参数植物生物量多样性对蝗虫种群密度影响最大,最佳投影向量a为0.6725;高优参数禾本科生态优势度对亚洲小车蝗密度影响最大,最佳投影向量a为0.6547;样点植被投影特征值Zi与蝗虫种群密度线性相关关系极显著(y=48.861x-18.937,R=0.9509**),Zi越大,栖境内植被越适合蝗虫的发生,蝗灾发生的风险越高,根据Zi值可预测不同栖境草原蝗虫的发生。投影寻踪模型评价不同植被条件下蝗虫的发生风险,可以排除与数据结构和特征无关或关系很小变量的干扰,是一种更稳健实用的方法,对于蝗虫的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是草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指标,是实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根本所在.宁夏温性草原位于干旱与半干旱的过渡区,针茅属植物是其优势种群,对水热变化敏感;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探讨宁夏草原针茅属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格局,在宏观尺度揭示其影响因素,不仅在生态学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宁夏天然草...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样带的比较,分析了主要植物种群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态位变化以及种间关系、群落结构对立地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群落建群种本氏针茅的生态位宽度在4种立地条件下都表现为最大值,非建群种的生态位宽度随环境条件的改变呈较大的波动性。生态位重叠指数表明,生态位较宽的物种与其它物种间存在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但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生态位较窄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这种现象是种群对有限环境资源激烈竞争的体现;不同种间生态位重叠随立地条件的变化格局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种间生物生态学特性和需求差异造成的;但同一种对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生态位重叠的变化是立地条件对种间关系影响的结果。总体来说,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物种生态位重叠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草地蝗虫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丽萍  刘志云  孙涛 《草业科学》2013,30(1):141-147
草地蝗虫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天然优质可食用、药用和饲用资源,但大量爆发会造成草地植被退化,对草地造成一定的危害。充分了解蝗虫体内营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减少蝗虫对草地的危害,还能有效缓解食品、饲料和医药行业的资源危机。本文对草地蝗虫的蛋白质、脂质、矿质元素、维生素和黄酮类物质等营养成分进行总结,并且对其动态变化和开发利用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加合理和高效地利用草地蝗虫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星学军 《草地学报》2018,26(1):184-188
蝗虫微孢子(Paranosema locustae, PL)是重要的防蝗生物制剂,其与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 IGR)协同使用有利于蝗虫可持续治理。本文通过田间超低喷雾和扫网调查等方法在青海蝗区开展协调应用PL和IGR防治草原蝗虫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首先明确青海蝗区的主要蝗虫种类为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harbipes、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等;结果证明PL与IGR协调应用,可有效抑制草原蝗虫种群增长,且可保持存活蝗虫感病率在较高水平,对优势种宽须蚁蝗和小翅雏蝗等的持续控制作用明显。结果明确了微生物制剂和IGR协同防治蝗虫的短期与长期、速效与长效的协同作用,为防治高密度蝗虫提供新的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显示二者的关系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但是关于土壤pH变化对草原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在样带空间调查实验与定点控制实验之间差异的研究还无报道。采用样带调查实验和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自然条件下内蒙古草原样带上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关系变化及其与土壤pH的关系,同时通过外源添加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研究人为改变土壤pH后草原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关系变化,并比较样带调查实验和控制实验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样带空间梯度上,土壤pH变化主要受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及干旱指数的影响。沿天然的pH梯度,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间呈现为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H也呈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生物量与多样性二者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2)在定位的酸碱控制实验中,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间呈显著的上凸单峰曲线关系,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H之间也呈显著的单峰曲线关系,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关系因植被类型而异:在荒漠草原二者为正相关,而在典型草原二者无显著相关性。可以看出,草原生物量和多样性与土壤pH密切相关,并且在样带上和控制实验中呈现出相反的结果,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关系也不完全相同。两种研究方法出现差异的原因是样带观察反映的是生态系统长期适应的结果,而控制实验结果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短期响应,这种时空尺度的差异造成了两种研究方法所得结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采用逐次回归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甸、草原、人工草地、农田)的67块样地植物功能群数量特征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耦合性进行分析,以明晰土地利用格局或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同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含量在草地利用模式变化或演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植物功能群数量特征关联度的或然性受到草地的利用模式、利用强度和利用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人工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同地上植物功能群数量特征之间无明显的耦合关系;健康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容易同放牧顶级群落优势种数量特征建立一定的耦合关系.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容易同提高限制性土壤养分的植物功能群建立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