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花境色彩设计是花境设计的重要内容,而要做好花境色彩设计,就要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来进行花境设计。基于此,阐述了花境色彩设计的方法和植物种类的选择,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类,并对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红山公园、植物园以及友好路、南昌路、河滩路(华凌-医学院段)花境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地中花境的配置与应用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城市绿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品味的提升,人们对于园林植物景观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花境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为了保证植物群落的长期发展并使尊崇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应该加强对花境植物的配置与应用研究。基于此,介绍了花境植物的特征与配置技巧,列举了我国花境植物造景的相关实例,对花境植物的配置与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SBE法对南水北调中线长沟泵站管理区不同功能区景观类型进行美景度评价,并选择植被覆盖度、植物种配置、微地形塑造和硬质化比率4类指标为评价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讨论评价指标对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美景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长沟泵站管理区景观设计中除建筑景观类型外,其余景观类型在景观设计上均存在局部缺陷...  相似文献   

4.
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观赏性、生态适应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出发,筛选了花境植物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了花境植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花境植物分级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5.
基于SBE法的孝感市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孝感市为研究区域,调查4个典型居住区绿地园林植物配置情况,拍摄相关景观资料,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孝感市居住区园林绿地景观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通过SBE法来评价孝感市区典型居住小区的植物配置情况,可减少工作量,让评判者较为直观地对所取的景点做出评价,方法是可行的。结果认为,最佳的植物配置模式是:复层植物景观"雪松+龙柏+凤尾竹+黄杨+瓜子黄杨+红檵木+丝兰",色叶类植物景观"红檵木+红叶碧桃+金叶女贞+黄杨+夏鹃",建筑及小品旁植物景观"廊架+紫藤+凤尾竹+红檵木+南天竹+黄杨"。  相似文献   

6.
江东 《中国水土保持》2012,(4):16-18,54
化工项目水土流失在空间上表现为点状分布,在时间上具有水土流失主导性影响因素转移的特征。在对重庆MDI化工项目生产工艺和施工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MDI化工区水土流失防治可分为行政办公防治区、产品存储防治区、生产装置防治区、罐区防治区和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对化工区植物措施布置原则和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体系的典型设计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能为同类化工项目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龙头寺公园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龙塔街道,占地43.33hm2,绿化率高达90%以上,形成了一个天然生态植物大观园。其植物配置的优势是"特色突出;集中成片,形成较好的规模效应;植物品种多,配置丰富;开花乔木和色叶灌木所占比例大",同时也指出了其植物配置的5个劣势。认为城市公园植物配置应"重点突出、统筹兼顾,注重植物的人文情怀;注重植物色彩的对比与组合;注重植物季相变化;注重植物配置的层次与景深;合理配置乔、灌、草(花)"。介绍了城市公园植物配置栽种必须考虑的几个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8.
观赏草是一类日益受重视的新型景观材料。文章从色彩设计、季相设计、立面设计3个方面探讨观赏草在花境的设计原则和应用手法;罗列了常见观赏草的色彩特点和季相特点;分别从植株高度,株型与花序,质感的角度阐述立面设计手法,为观赏草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坡道路建设产生的意义,不同区域道路侵蚀类型,道路侵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充分考虑植物抗旱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道路适生植物资源及植物抗旱性初步研究,提出道路防治体系设计与植物路植物措施配置原则、技术体系、并提出适应路面、路坡栽种的草灌种类并对植物路水土保持减沙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陕北府谷新田煤矿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效益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在分析府谷县新田煤矿生态系统演替与配置基础上,提取了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指标,建立了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效益时间、空间的动态评价模型,并对该煤矿的生态修复效益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项目的实际情况,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这种方法的运用为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动态评价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行道树配置反映了城市市街绿化的整体效果,是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名片。以20条重庆市市街道路为例,从中选取典型行道树配置,采用AHP法建立市街行道树配置模式评价体系,以此展开研究并得出评价结果,探索市街绿化中行道树配置要点。  相似文献   

12.
植物配置在现代园林生态设计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鉴于此,先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净化污水等方面具体介绍了现代园林生态设计中配置植物的作用;然后阐述了配置植物应该遵循的调和、统一、韵律、均衡等原则;最后详细说明了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应参考人文活动、地域特色以及植物特性等方法,旨在为相关专家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重庆市主城区19个公园进行样地调查,并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主城区公园的植物种类应用频率、健康状况、季相结构、植物配置等情况进行实地勘测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合重庆山地公园地形条件特点、植物配置原则及现状公园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1)丰富植物种类,构建生物多样性城市公园;2)运用乡土树种,体现本地植物文化寓意;3)采用林相改造技术,丰富山林林相结构;4)加强滨水区生态修复,强化滨水植物营建;5)采用工程措施保持边坡稳定,运用科学方法加大边坡植物配置力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指标轻小型喷灌机组配置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配置方式对喷灌机组整体性能的影响,明晰不同配置方式的特点,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以轻小型灌溉机组4.4CP-45为例,分别以单位面积上资源消耗,如机组能耗、年费用及使用年限内总费用等为评价指标,结合实际使用配置方式,采用遗传算法,讨论平坡条件下配置不同喷头10PXH、15PY、20PY及40PY时的喷头数及管径等最优组合方式,并对每种配置方式的适用范围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3个优化目标下机组最优配置方式的对比,较好地反映出每种配置方式的优劣,与实际使用方式吻合较好。配置40PY 喷头时,机组单位能耗高,但年费用很低,适于抗旱或大田作物的灌溉;配置15PY 喷头时,优化配置下的机组能耗比初始配置时降低7.3%,比配置20PY降低8.3%,同时各项费用都比较低,灌溉均匀性高,但移动时劳动强度较大,适于经济作物或植物幼苗的灌溉;配置20PY喷头时,机组总费用最低,为6284.8元/hm2,比初始配置降低15.4%。所有配置方式下能耗费、运行费分别占据机组年费用及总费用的主要部分,有必要通过配置优化或采用中低压喷头、改善管理以降低系统能耗。该研究可以为机组的合理设计、喷头选择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变化领域的热点。本研究拟探究地形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解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以期为区域土地开发与空间利用的结构、方向、模式等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研究区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特点和地形因素特征,从宏观地形因子和微观地形因子两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和环比评分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建立基于改进指数和法的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综合评价模型,基于河南省栾川县2005—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利用GIS和RS技术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评价结果显示,2005—2015年间地形因子中的高程、坡度、坡向、坡长、坡向变率和地表切割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评价值增加,而坡度变率、平面曲率、剖面曲率、高程变异系数、地形起伏度和地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评价值减小。2005—2010年研究区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评价变化值为0.000 978,变化率为7.06%;2010—2015年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评价变化值为-0.001 705,变化率为-11.50%;2005—2015年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评价变化值为-0.000 727,变化率为-5.25%。这些数据结果显示,2005—2015年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政治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和政策等人文驱动因素条件下,地形因子作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驱动因素之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总体呈现减小趋势。该研究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是园林绿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良好设计有助于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缓解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环境绿化的要求,但是在其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城市环境建设,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基于此,对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植物造景和配置的原则和方法,希望可以更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和休闲环境,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7.
洪涝灾害是世界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区域洪涝灾害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对防洪减灾工作有重大意义。在综合考虑天津地区13个区/县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防灾减灾情况基础上,建立了洪涝灾害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为减少评价过程的主观性,采用组合的思路对传统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优化,并应用于天津地区洪涝灾害脆弱性综合评价研究中。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地区洪涝脆弱度总体水平较高,地区间脆弱度差异明显。在所有评价单元中以位于东部地区的塘沽、汉沽、宁河、东丽4区县脆弱度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今后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开展防洪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针对已建成的城市雨水花园项目,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进行多指标调查评价,分析雨水花园植物的适应性及景观应用效果,旨在为北京地区雨水花园植物群落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掌握雨水花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植物群落景观评价模型对15个典型雨水花园植物群落进行分级和评价。[结果] ①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建成区雨水花园草本植物共20科,43属,45种,优势科主要集中于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百合科(Lili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等。试点区各样地指数数值差异较小,各调查样地草本植物丰富度相似,植物物种集中性较一致。②试点区雨水花园植物群落景观综合评价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各样地中小区类雨水花园植物群落评价明显高于道路类雨水花园植物群落景观。受所在区域地表径流污染程度的影响,不同样地植物生长情况、群落构成有所差别。[结论] 未来还需加强对建成雨水花园植物的定期监测、评估,重视开发本土植物,筛选出优势物种,总结出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与维护管理手段,为北京市雨水花园植物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因素评价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通过引入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对城市土地集约系统协调性和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城市土地集约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城市用地集约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1)研究区4市土地集约度在2008-2016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集约度均值大小依次为克拉玛依市(0.562)>石河子市(0.532)>昌吉市(0.512)>乌鲁木齐市(0.476),均属于土地基本集约利用(Ⅲ),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土地集约度和协调度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同增同减”现象明显,协调度均值大小依次为克拉玛依市(0.594)>昌吉市(0.591)>石河子市(0.502)>乌鲁木齐市(0.466);3)4市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度情况各不相同,但整体表现为经济障碍>社会障碍>生态障碍,生态因素障碍度持续降低。影响城市土地集约的指标层障碍因子存在一定区位差异,但整体以GDP为核心的经济指标和以人口为基础的社会指标为主要障碍因子。基于全局标准化的最优组合赋权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既保证了对比统一性,又反映了区位差异性,准确、有效地实现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障碍度因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生态园林设计与一般的园林设计不同,它是以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学等环境科学的原理作为支撑,运用植物材料和其他造景要素来构建一个生态环境或者是生态系统。传统的植物配置是充分发挥植物自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创造生态景观,供人们观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之前的植物配置方式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文明的实际需求。基于此,重点就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