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的30%以上,杂交良种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水稻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推广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县水稻生产现状,提出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年产量最大的水稻作物,其种植面积也是最大的。普定县猴场乡种植的农作物中水稻的种植面积居较大,但是在面积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发生。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水稻栽培技术以及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有效的防治水稻的病虫灾害,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全球水稻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47  
【目的】分析全球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子,探讨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方法】采用全球水稻生产资料定量分析水稻面积和单产变化及其对总产贡献,及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结果】全球水稻生产自1961年至2006年,由于复种指数提高,面积增长32%,年均增长0.61%。单产提高1.21倍,年均增长1.82%,单产提高主要依靠矮杆品种和杂交稻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灌溉设施改善和化肥施用。总产增长1.92倍,年均增长2.46%。水稻总产增长中,由面积增长贡献27%,由单产提高贡献73%。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水稻面积年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水稻单产的增长率逐年变小,20世纪80、90年代和2000年以来分别为2.58%、0.98%和1.16%。面积下降和单产增长率变小导致总产增长率下降,20世纪80、90年代和2000年以来总产年均增产率分别为2.73%、1.48%和0.88%。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子是,水稻生产技术对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下降,病虫草危害及自然灾害频繁,多熟制生产系统水稻单产下降,水稻生产效益低。【结论】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技术对策是改良水稻品种和扩大杂交稻应用,在非洲推进非洲新水稻应用,推广水稻集成栽培技术弥合水稻产量差异,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及政府加大对水稻生产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种植作物,占据着农业种植面积的重大部分,而利用机械化水稻种植插秧栽培,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水平,促进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是目前水稻栽培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对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讨论,对机械化水稻插秧栽培技术应用效益进行分析,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水稻产量,从而推进机械化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人民赖以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将栽培技术对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权重进行分析有利于水稻超高产目标的实现,更是对我国解决粮食安全和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水稻生产和育种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结合层次法对栽培技术对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权重进行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6.
水稻作为四川省主要农作物之一,其超高产群体特征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对当地水稻产量的提高、水稻栽培技术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水稻作为四川主要粮食种类之一,其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有非常大的作用。本文针对这一点对四川省水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其栽培技术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萝北县的主栽作物之一,要想全面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品质,必须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结合萝北县水稻生产实际,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水稻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稻全程地膜覆盖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安县现有水田面积2万hm2。近几年,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机电井件老化,出水量不足,单井灌溉面积减少和辽河灌区上游水源不足等综合因素影响,已造成台安县水稻生产水源不足的严峻局面。为稳定水稻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节省生产开支,增加经济效益,因此节约水田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已势在必行。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是提高水稻产量,实现节水增收的一项突破性措施。1999年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指导下,经过县、乡有关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初步总结出适于台安县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措施,达到了节水、节支、高产、高效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吉林省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低,总产量不稳定的现状,历经5年在面积70 hm2不同生态区域设点,从栽培技术方面入手,研究解决阻碍水稻产量提高的因子。通过选用适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种植的优良品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灌溉等关键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相似文献   

10.
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栽培技术一直以来是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改变滞后的栽培方法和技术是目前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通过采取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实现水稻高产和提高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水稻旱育稀植浅插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目前水稻的旱育稀植浅插的相关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更好的提高我国水稻的旱育技术,不断的提高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年来浙江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水稻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双季连作稻占种植面积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86.0%到2004年下降到34.1%;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从80年代平均242.4万hm^2和1340.0万t,到2004年下降到102.8万hm^2和686.9万t;水稻单产增长辐度下降,单产年均增长率由60年代的5.3%,到2001年以后仅为0.3%。水稻现实单产、品种单产和良种良法配套单产的存在较大差异;生产上主导品种不突出,良种良法不配套,技术的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提高水稻产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对中国粳稻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北方粳稻生产承载着全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千方百计地发展北方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已势在必行。但从目前北方粳稻生产形势看,靠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来提高总产量的潜力已很有限,惟一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通过育种手段开发推广超级稻,提高品种的生产潜力,以及通过栽培手段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是近期大幅度增加粳稻总产量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对直接影响中国粳米市场走势的东北稻区水稻生产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对重庆市梁平县24个乡镇,36个试验点进行了水稻“3414”施肥试验,研究分析了梁平县水稻的氮磷钾施肥技术,建立数字回归方程,寻找水稻的最佳施肥模式,为实现梁平县水稻生产的高产高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低肥力土壤上N、P、K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N>K>P,在中、高肥力的土壤上表现为N>P>K;NP、NK、PK对水稻产量的交互效应均表现为正交互效应;在试验区低肥力土壤中,试验区水稻的最佳施肥配比为N:P2O5:K2O=1:0.4 ~0.6:0.4 ~0.6;在中肥力土壤中,其最佳施肥配比为N:P2O5:K2O =1:0.6:0.6;在高肥力土壤中,其最佳施肥配比为N:P2O5:K2O=1:0~0.6:0~0.6.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江西省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提高江西省水稻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及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了解江西省水稻生产、区域分布及种植收益情况,分析其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江西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居全国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2位;2004~2014年江西省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划为双季稻种植区和单、双稻混作区两大类型、10个主区,其中,赣北丘陵平原双季稻区种植面积最大(32.77%);江西省稻谷总产值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波动,水稻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单产较低;缺少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品种;水稻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延伸产品少、品牌效应不强;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水稻品种竞争力,提升水稻生产要素竞争力,提升政策竞争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江西省稻米区域品牌,以促进江西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粳型超级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6年农业部正式启动中国水稻超高产育种即超级稻研究项目,20年来中国超级稻研究后来居上,无论超高产遗传生理基础研究还是超级稻育种实践,无论南方超级杂交籼稻还是北方超级常规粳稻,总体上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探索进一步提高生产潜力和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储备,为中国稻作科学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文章从超级稻兴起、技术路线确立、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生理与遗传基础研究等方面综合评述了中国北方粳型超级稻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北方粳型超级稻相关生理与遗传问题:近年来北方粳稻继续保持较高产量水平和加工品质,同时以垩白性状为代表的外观品质有明显提高,至少在9 t·hm-2之前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矛盾并不突出,产量和品质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达成新的平衡;分析北方粳稻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是不足取的,通过增加株高提高产量也是行不通的,提高稻瘟病抗性是北方粳稻的重要育种目标;北方粳稻着粒密度普遍较高,但是对产量构成因素和主要品质性状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可以认为经过育种家的不懈努力,北方粳稻着粒密度处于比较合适范围;籽粒长宽比是决定籼粳稻碾磨品质的主要因素,而对外观品质亚种间差异影响较小,近年来中国籼稻碾磨品质有明显改善,籼粳稻差异幅度有所降低,籼粳稻外观品质均有明显改善,但是籼粳稻差异依旧。建议:在全面总结20年来中国超级稻研究成果与经验基础上,明确今后超级稻研究的方向与目标,改设立阶段性产量目标分期攻关为按生态区长期稳定支持,改小面积产量验收评价指标为考核大面积均衡增产。根据北方粳稻生态、生产和品种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育种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如籼粳血缘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遗传和生理生态机制,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水平全面评价直立穗型基因EP1功能,有效改良籼粳稻杂交育成直立大穗型品种品质特别是食味品质,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技术研究成果,在抗稻瘟病、抗冷性和耐盐碱种质创新及育种应用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2009—2018年中国水稻生产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情况,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2018年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分析了全国水稻生产主力省(区)10年间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并量化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水稻产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水稻生产主力省(区)中,黑龙江省稻作面积波动较大,年平均波动幅度为4.70%;产量波动较大的是黑龙江省和湖北省,年平均波动幅度分别为3.24%、3.49%;在产量变化贡献上,全国产量变化以单产水平提升为主,但各主力省(区)主导因素有差别,在保持全国各地区单产水平持续提升的情况下,应控制稻作面积缩减,扬长补短,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8.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可选用高产抗病良种为根本;以高产栽培技术、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稻株抗病能力为关键;消灭病源为中心;并辅以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来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19.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都是围绕当前、当地影响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稻株与环境条件,水稻的群体和个体及个体内部各器官间的3对矛盾,重点协调好个体内部穗数与穗重的矛盾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改革,促使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达到苗壮、株健、穗齐、粒多、粒饱,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扩大双季稻,应用传统技术经验;2)推广矮秆品种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3)推广杂交水稻及稀播、少本插等配套栽培技术;4)总结推广高产栽培模式及中低产田配套增产技术;5)开展吨粮田工程的农业技术及杂交水稻规范化栽培.研究立足水稻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调节水稻与环境相适应,以实现高产.而高产必须正确处理产量因素关系,群体个体关系,生理生态关系以及技术措施的关系.促进水稻生产,改革技术主要抓3条措施:1)改革育秧技术,提高秧苗素质;2)推广合理密植,协调苗、株、穗粒;3)改进施肥方法,注意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20.
吕新业  朱晓莉  周宏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4):5124-5219
 【目的】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超级稻种植过程中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推广到位效率。【方法】通过对超级稻种植环节的分解,确立农业技术推广到位效率的关键指标,借助于超效率DEA方法对获取的第一手田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超级稻示范户水稻生产效率都有效,非示范户的生产效率平均仅有80%;3个时间偏差指标对产量的总影响占15%;通过松弛变量分析,对于非有效指标的离差程度进行了分析和定量说明。【结论】超级稻推广环节的到位情况对超级稻的产量和效率有重要影响,研究充分说明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在种植管理中不仅影响到产量,也影响到种植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