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2014—2015年,在中国山东、山西、河北、河南、辽宁等省的黄瓜茎叶上发生了毁灭性的细菌性软腐病,造成了黄瓜产业严重的经济损失。黄瓜叶片、茎、叶柄和果实表面出现流胶;茎基部呈深褐色进而出现湿腐。受侵染的黄瓜叶边缘出现黄斑和湿腐症状,并逐渐扩散至叶片中心。从受侵染组织中分离出45个细菌菌株,在形态学特性鉴定、生理学、生物化学和16Sr RNA基因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将病原体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证实,分离菌株是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巴西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brasiliensis(Pcb)],病原菌归入进化枝II。重新分离获得与原始菌株相同的菌株,证实了分离菌株的致病力。寄主范围测试表明,该菌株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目前为止,这是对Pcb引起的黄瓜软腐病——这一对黄瓜生产具有重要经济影响的病害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软腐病是大白菜生产上主要发生病害之一,其病原菌通常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Pcc)。从北京房山区大白菜软腐病样中分离获得一株菌株KC20,其在LB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呈圆形、乳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且边缘整齐,在半选择性培养基CVP上产生典型的杯状凹陷。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侵染引发的大白菜软腐症状与田间大白菜软腐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利用果胶杆菌属特异引物Y1/Y2可扩增出预期大小为434 bp的目的片段;ITS-PCR和ITS-PCR-RFLP结果发现,KC20与P.carotovorum菌株带型均不相同。KC20的16S rDNA基因完整序列与已报道的标准菌株P.aroidearum SCRI 109T(JN600323)的相应序列相似性高达99%以上;该序列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KC20与已报道的P.aroidearum菌株聚集,并形成了明显的P.aroidearum类群,基于pmrA基因序列和基于果胶杆菌8个看家基因(acnA、icd、gapA、mdh、mtlD、pgi、proA和rpoS)的MLSA-多位点序列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果。以上结果表明,引发北京地区大白菜软腐病的病原菌株KC20为果胶杆菌P.aroidearum。人工接种条件下,KC20还可侵染马蹄莲、虎眼万年青、马铃薯、鳄梨、西葫芦、胡萝卜、生菜和芹菜等植物;该菌株具备在37℃以及含有7%NaCl培养基中生长的能力,能液化明胶;可利用棉籽糖、纤维素二糖、蜜二糖,不能利用异麦芽酮糖、D-麦芽糖、D-阿拉伯糖、D-山梨醇、菊糖等。大白菜软腐病新病原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的发现加深了我们对该病害的了解,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从湘西武陵山区感病萝卜分离的一株软腐病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合萝卜软腐病菌的培养特性、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6个看家基因(gapA,icdA,pgi,rpoS,mdh,proA)的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结果表明,病原细菌Secpp 1600属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致病力强,可侵染分属8科13个属的多种经济作物;与迪基氏菌Dickeya fangzhongdai菌株高度同源。选用7种药剂通过抑菌圈法对Secpp 1600进行了抑菌效果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农用链霉素、SPP3和SPP4可抑制病菌生长,药剂间抑菌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PP4的直接抑菌效果最好,最小抑制浓度为900μg/mL。  相似文献   

4.
芹菜细菌性软腐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芹菜软腐病在北京地区普遍发生,其中以顺义及通州区县较为严重。自发病芹菜茎段中分离细菌,通过接种芹菜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了54个致病菌株。虽然菌株间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但大多数菌株对芹菜致病力强。通过培养性状和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Biolog测定,结合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6个管家基因(pgi、rpoS、mdh、proA、mtlD、icdA)的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的3个亚种。其中45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频数为83.33%;6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频数为11.11%;3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is,频数为5.56%。上述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芹菜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的3个亚种,其中以P.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对田间土壤软腐病病原菌的定量检测,基于魔芋软腐病优势病原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的Fyu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PCC1/PCC2/PCC3,建立TaqMan荧光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并对魔芋根系土壤中软腐病病原菌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基于FyuA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特异性好,仅能特异性检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当模拟带菌土壤中病原菌浓度低至1.88 CFU/g时也能检出,灵敏度高;发病魔芋根际土壤中软腐病病原菌检出率为100.00%,病原菌DNA浓度最高达到了7.52×10~7ng/μL,健康魔芋根际土壤中也存在病原菌,检出率为40.00%;不同种植模式中,林下魔芋土壤中软腐病病原菌数量较少;连作时间与病原菌数量、病情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连作时间越长,病原菌积累越多,魔芋病情指数也越高,魔芋连作4年土壤中病原菌DNA浓度最高达到4.03×10~4ng/μL;对魔芋土壤软腐病病原菌进行全年监测,病原菌数量随着月份增长逐渐上升,在8—10月达到峰值543.20 ng/μL后下降,病原菌数量与魔芋病情指数变化规律一致,但田间魔芋软腐病的发生相对滞后。表明建立的TaqMan荧光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用于田间魔芋软腐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从北京通州地区芹菜软腐病样中分离获得的菌株QC01在实验室条件下能浸软芹菜叶柄组织,并能引起温室种植的芹菜软腐症状的产生。经病原菌表型特征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有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QC01与参试的P.carotovorum subsp.odoriferum(Pco)菌株T5和CC1均具备在37℃以及在含有7%Na Cl培养基中生长的能力;能分解柠檬酸盐和液化明胶;除常见碳源外,QC01还能降解α-甲基葡糖苷、麦芽糖、山梨醇、阿拉伯糖和阿拉伯半乳聚糖。基于16S rRNA基因完整序列系统发育关系表明,QC01与其他Pco菌株聚集成明显的Pco类群。QC01和CC1 type II与已报道的Pco菌株JKI 582 type II和NB 1892的16S rRNA基因完整序列相似性为100%。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odoriferum引发芹菜软腐病。  相似文献   

7.
白菜软腐病是由巴西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brasiliense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细菌性病害。目前,针对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高效防治的产品较少。为了筛选对白菜细菌性软腐病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从白菜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细菌性软腐病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生防细菌ZF510。经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并通过盆栽试验验证拮抗菌株对白菜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ZF510为东湖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onghuensis,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蛋白酶,有合成IAA能力、嗜铁能力、溶磷能力。通过抑菌谱分析,证明菌株ZF510对巴西果胶杆菌、野油菜黄单胞野油菜致病变种等7种病原细菌具有显著的拮抗效果。采用二分皿法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对立枯丝核菌、黄瓜蔓枯病菌、茄匍柄霉3种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接种菌株ZF510的白菜细菌性软腐病症状明显减轻,防治效果达到44.56%。综上所述,菌株ZF510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在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区种植的朝鲜蓟(Cynara scolumus  L.)上发现了一种新的病害,其症状表现为地上部分从外层叶片开始逐步枯萎,随后根部和主茎杆的髓部腐烂变褐,最后整株枯萎。从田间感病朝鲜蓟茎杆的病健交界处用NA培养基分离,获得10个菌株,分别指定为HNXDT001~010,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观察和细菌学特征分析,同时对HNXDT002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系列菌株在NA培养基上均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稍突起,有光泽,半透明。在显微镜下菌体呈短杆状,两端钝圆,具有2~8根周生鞭毛,革兰氏阴性。10个菌株通过针刺法接种均可导致朝鲜蓟茎杆、胡萝卜、辣椒、白菜、土豆、番茄和莴苣茎杆软腐,经科赫法则验证为致病病原菌。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和果胶酶基因片段测序(分别用16S rDNA通用引物16SF/16SR和果胶酶基因引物Y1/Y2扩增)与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其16S r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 JF721958)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菌株ATCC15713 (GenBank Accession No. U80197)序列同源性高达99%;果胶酶基因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 JF721960)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PC1菌株(GenBank Accession No. CP001657)序列同源性为93%。结果表明:朝鲜蓟细菌性根茎腐烂病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  相似文献   

9.
芦蒿是一种因其具有独特气味而广受市民欢迎的野菜,尤其在南京被广泛种植与消费。南京的八卦洲地区每年因芦蒿可获得数亿的产值。自2012年,该地区芦蒿在8~9月份相继出现一种新病害。病害发生初期,扦插在土壤下部的植株茎秆外皮变褐色,伴有臭味,随着病害发生严重,植株表现枯萎直至全株死亡。在八卦洲每年该病害的发生率在10%~20%左右,部分田块绝产。本研究采集发病植株,进行组织分离,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共获得了30余株具有致病性的分离物。随机挑选了12株细菌,通过生理生化反应、Biolog测定以及多位点序列分析,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本研究为芦蒿细菌性软腐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人参细菌性软腐病病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分离自吉林省主要参场的软腐病参根和厌气诱发产生软腐症状的参根的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电镜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等。结果表明,造成吉林省人参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种类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Dye)、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黑胫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atroseptica Dye)和石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aryophylli(Burkholder) Starr & Burkholder]。  相似文献   

11.
从云南省腾冲市温泉中筛选到1株对白菜软腐病病原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 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SWL-W8,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和抑菌活性测试,并研究了其对白菜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通过菌株形态、BIOLOG及16S rDNA鉴定SWL-W8菌株为埃吉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elgii,并发现该菌株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利用Nanopore 测序技术对SWL-W8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菌株含有表面活性素 (surfactin)、聚酮化合物 (polyketide)、枯草杆菌蛋白酶 (subtilisin)、几丁质酶 (chitinase)、杆菌素 (bacillibactin)、杀镰孢菌素 (fusaricidin)、羊毛硫抗生素 (elgicin) 等脂肽类、肽聚糖和聚酮类抗性化合物的基因,揭示了其可能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潜在的生防作用机制。菌株SWL-W8在土壤中能较好地定殖,菌悬液浓度为1.0 × 106 cfu/mL时对白菜软腐病的最高预防作用防效为79.7%,治疗作用防效为64.4%,且能促进白菜种子萌发和生长,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山东省以及浙江省部分地区,番茄陆续出现茎秆严重腐烂现象。发病初期,番茄茎秆、枝条上出现椭圆或条状灰褐色腐斑,然后逐渐扩散、腐烂。湿度大的情况下,植株表皮湿腐,伴随异味产生,茎秆很快腐烂直至整株死亡,给菜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对番茄软腐病虽有调查报道,但未见该病原的分离鉴定研究。因此,明确该病原菌,尤其是该病原菌的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可行依据,从而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3.
<正>紫花野菊(Chrysanthemum zawadskii Herbich),又称山菊、西伯利亚菊,是浙江省淳安县高山特色茶用菊花,饮用历史悠久。该菊味微苦,性温和,有清热解毒和消炎降火的功效。2020年5月,淳安县多个苗圃发现一种紫花野菊茎叶部病害,发于幼苗茎基部,或植株的中上部茎,初期表现为病部产生湿润状暗绿色斑点,遇雨水病斑呈水渍状迅速扩展,茎表皮组织发黑腐烂,无臭味,病原细菌沿导管向叶柄和叶脉发展,叶柄及叶脉发黑,叶片瘫软,  相似文献   

14.
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 L.)细菌性软腐病病原物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 L.)栽培品种软腐病感病植株上分离到2株病原细菌,经回接试验证明为鸢尾软腐病病原细菌;同时还对2株细菌进行了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染色反应、培养性状观察和生理生化反应等研究,并将该病原细菌初步鉴定为欧文氏菌菊欧软腐致病型(Erwinia chrysanthemi Burkhdder,Mc Fadden&;Di-mock)。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引起四川理县大白菜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 从理县梭罗沟村田间采集具有典型软腐症状的大白菜病样, 采用组织分离、致病力测定、生理生化分析、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分离获得的5株细菌在N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圆形、半透明、乳白色、中心突起、边缘平滑, 在半选择性培养基CVP上培养48 h后产生凹陷。5株菌均能使大白菜、胡萝卜、马铃薯和芹菜的离体组织腐烂, 接种于白菜苗后叶片呈湿腐萎蔫症状。通过大白菜叶柄接种部位形成的病斑长径来比较菌株致病力强弱, 各菌株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基于看家基因pgi、rpoS、mdh、proA、mtlD 和icdA(NCBI登录号为OL963562~OL963571)的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 分离菌株与Pectobacterium versatile聚为一簇, dnaX-leuS-recA(NCBI登录号为OL963572~OL963576)的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进一步支持以上结果, 且准确性更高。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与P.versatile模式菌株一致, 综上将其鉴定为P.versatile。这是我国首次报道P.versatile引起大白菜软腐病。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甘蓝软腐病离体接种后发病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一套甘蓝软腐病抗性的快速鉴定方法。结果发现,用浓度为6.4×10~8 cfu/mL的软腐病液体培养基悬浮液,采用针刺法接种苗龄为5~7叶期植株的离体叶片,接种后空气湿度为90%以上是最有利于软腐病发病的方法。利用该方法鉴定27份栽培甘蓝,发现高抗材料3份,抗病材料8份,耐病材料8份,感病材料8份。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铃薯是我国的第四大主粮。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马铃薯产业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8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部分马铃薯田块发生了一种细菌性黑胫病,发病面积约为200亩,发病率约为20%。发病初期,植株的茎基部变色、发黑,伴有臭味,严重时茎秆腐烂,植株死亡。为明确该地区马铃薯细菌性黑胫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并利用生理生化测定,Biolog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巴西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e)。据以往报道,我国马铃薯黑胫病主要由黑腐果胶杆菌(P. atrosepticum)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两种病原菌引起,本研究是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e引起马铃薯黑胫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马铃薯干腐病菌种类鉴定及致病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将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马铃薯干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和病原菌纯化,得到27个镰刀菌菌株,通过致病性鉴定,其中的1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运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上述18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为6种镰刀菌,分别为拟枝孢镰孢(Fusarium sporotrioides)、茄镰孢(F.solani)、接骨木镰孢(F.sam-bucinum)、拟丝孢镰孢(F.trichothecioides)、燕麦镰孢(F.avenaceum)和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solanivar.coerule-um)。同时对上述6种镰刀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镰刀菌致病性不同,以接骨木镰孢、燕麦镰孢和拟丝孢镰孢致病力最强,拟枝孢镰孢致病力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