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文利用了necp再分析资料(1°×1°),对2018年7月24~25日吉林省西部罕见的受台风“安比”影响的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由分析得出:此次暴雨过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降水由偏西路径的台风在地面的倒槽,配合低空切变产生;第二阶段,台风并入高空槽,形成低压中心,配合地面暖切变产生降水;水汽主要是偏南急流带来的渤海水汽。辐合辐散、上升运动区和垂直螺旋度大值区与吉林省西部暴雨区的对应关系良好,可作为较好的指标为暴雨落区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3年8月16日沈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城区出现20年一遇强降水;此次暴雨过程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冷涡、低空切变、充足水汽、地面倒槽,高低空和地面的系统配合为沈阳地区的暴雨天气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此次过程动力李崇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摘要:本文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9月3日12时-5日20时,吉林省受到的台风“美莎克”影响出现明显大风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城市此次过程是由于台风外围云系和西风带系统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暴雨。此次降水的水汽前期由台风系统提供,来自日本海;后期台风减弱,低涡系统形成,此阶段水汽来自于渤海。辐合辐散区、上升运动区、温度平流交汇区与暴雨区的对应关系良好,可作为较好的指标为落区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赵繁盛  赵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43-18346,18432
2006年7月10日辽东半岛地区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以及MM5模式,对发生在大连地区的这次暴雨天气进行天气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高空槽、副高后部切变云系、北上台风的外围云系、地面倒槽相互作用引起的对流天气过程。切变线云系中不断产生并发展加强的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这次过程的直接中尺度系统。MM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揭示了造成此次暴雨时,对流层低层存在很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台风充足的水汽配合低层旺盛的西南流场为雨区输送水汽和热量;切变线结构为低层有辐合中心,高层有辐散中心,垂直运动场上对应有强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区上空存在着较深厚的高湿水汽柱和高温层,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高层有明显冷气流侵入是产生暴雨天气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变化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对台风"达维"影响营口地区造成出现特大暴雨的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8月3~4日营口特大暴雨是受台风"达维"、副热带高压、高空槽3种天气系统共同影响。良好的水汽条件也是此次台风暴雨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低空急流作为纽带,输送大量水汽,暴雨过程中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分别对应低空急流的左前方,水汽通道的水汽输送由北向南,水汽通量辐合区与暴雨区对应关系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辽宁暴雨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在高能舌的顶部;地面辐合线是对流云团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强降水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远超  梁祥毅  林宝亭  陈明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19-13022,13166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8.
应用探空资料、加密自动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8月3~4日受10号热带风暴"达维"影响的辽宁省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产生的暴雨由台风自身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组成;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地面摩擦和西风带高空急流分别从地面和高空消耗台风动能,尤其是西风带高空急流对改变台风的结构和性质起了重要作用;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切断了热量和水汽供应来源,并且自身热量和水汽耗散快,因此台风气旋暴雨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相反,台风热量和水汽通过低空东南急流以波的形式向北方输送。向北伸展的能量锋区有向东部海上暖湿环境偏移的可能。台风远距离暴雨出现在东南急流上高能高湿辐合区域,降水强度要强于台风暴雨,降水过程持续时间比台风暴雨长;台风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都是中尺度天气系统,这两者发生在台风气旋和台风向北伸展的低空切变线上。台风暴雨是由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涡旋云系产生的暴雨;台风远距离暴雨发生在台风向北伸展的低空切变线上,是强对流短时暴雨,因此,判定低空切变线的位置是确定台风远距离暴雨的重要依据。而由于探空资料时效性较差,可以通过地面暖锋过境的时间来判断,台风远距离暴雨发生在暖锋锋前。  相似文献   

9.
应用探空资料、加密自动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8月34日受10号热带风暴"达维"影响的辽宁省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产生的暴雨由台风自身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组成;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地面摩擦和西风带高空急流分别从地面和高空消耗台风动能,尤其是西风带高空急流对改变台风的结构和性质起了重要作用;台风登陆后进入中纬度西风环流带,切断了热量和水汽供应来源,并且自身热量和水汽耗散快,因此台风气旋暴雨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相反,台风热量和水汽通过低空东南急流以波的形式向北方输送。向北伸展的能量锋区有向东部海上暖湿环境偏移的可能。台风远距离暴雨出现在东南急流上高能高湿辐合区域,降水强度要强于台风暴雨,降水过程持续时间比台风暴雨长;台风暴雨和台风远距离暴雨都是中尺度天气系统,这两者发生在台风气旋和台风向北伸展的低空切变线上。台风暴雨是由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涡旋云系产生的暴雨;台风远距离暴雨发生在台风向北伸展的低空切变线上,是强对流短时暴雨,因此,判定低空切变线的位置是确定台风远距离暴雨的重要依据。而由于探空资料时效性较差,可以通过地面暖锋过境的时间来判断,台风远距离暴雨发生在暖锋锋前。  相似文献   

10.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1°×1°的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0月21 ~ 22日铜仁市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WRF模式的降水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低槽、70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地面辐合线;暴雨的形成、加强、减弱与暴雨上空水汽通量辐合区的演变关系密切,暴雨发生前中低层有较强的西南或偏南暖湿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暴雨区有强烈上升运动速度,上升运动从850 hPa一直延伸至150 hPa附近,最大上升气流位于700 hPa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动力场结构,使整层产生了有组织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上、下层负、正垂直螺旋度耦合的结构对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是十分有利的;对流层低层θse随高度减小,850hPa铜仁位于θse高值区,在贵州东部和南部有一个θse大值(高能)中心(θse≥68℃),反映了暴雨期间低层大气的不稳定性,而中层大气处于中性,这种大气层结有利于产生对流性强降水;WRF模式的降水预报对于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近24h的降水落区与实况相比吻合较好,但降水量级预报略偏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018年7月12日吉林省中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高低空急流配置是造成本次暴雨的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将渤海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吉林省中部,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压中心系统及地面辐合线为底层提供了强烈的上升运动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上升运动的强度和高度,并配合地形影响,产生了强烈的动力运动。此次暴雨过程的分析结果可以为以后的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台风"灿鸿"在浙江宁海产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登陆前副高和西风槽的相互影响是导致灿鸿西北行的关键。登陆后在西风槽的作用下灿鸿转向东北方向移动;水汽和垂直运动能够很好的指示暴雨的落区,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为强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利用卫星云图可以看出此次宁海强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密蔽云区和螺旋云带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对吉林省2017年7月13-14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雨总量大、范围广、强度强、伴有强对流特征、降水时段集中、汇流快、产流急;高空影响系统并不显著,低空影响系统主要是低空急流和副高后部切变;中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高低空急流相配合,并稳定维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和水汽;不稳定能量显著,CAPE的变化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本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有2条路径,偏南路径是主要水汽源地,降水前中低层来自二个方向的水汽输送为本次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二者交汇是导致我省中东部产生强降水的原因;由于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及盆地效应,决定了大暴雨极值中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利用NCEP 1o×1o再分析资料与fnl资料从天气形势、热力、动力等方面对造成201330号台风暴雨成因分析,结果显示:此次暴雨天气分2个阶段,有"海燕"的环流与回流形势携带大量水汽在华南、江南等地辐合,并与南下冷空气交汇,产生暴雨及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位于广东西部和广西中部台风"海燕"的弱环流与对流层中下层反气旋回流南下带来东北、偏东风交汇,在湖南南部和江西南部发生降水过程。此次天气过程水汽由台风环流及后期环流提供,由"海燕"北侧靠近副高一侧东风低空急流从西太平洋和南海输送水汽更加明显;冷空气侵入,使大气斜压性增强,触发不稳定机制,斜压位能释放转为动能,暖湿空气上升运动加剧,为暴雨产生提供必要动力条件;冷空气叠加在850h Pa以下强暖平流下面,上暖下冷不稳定层结被加剧,有利于对流发生,同时使低层辐合加强,动力抬升机制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实况降水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2013年11号"尤特"台风暴雨过程的水汽对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是本次台风暴雨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在强降水过程后期,东海水汽分支的汇入给强降水向东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水汽输送幅合主要出现在低层,950h Pa的水汽通量散度幅合区对6h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南边界的水汽输入起主导作用,东边界次之,西边界为水汽输出方。各边界的水汽通量大值区均集中在700h Pa以下。  相似文献   

16.
孙妍  栾猛  蒋立  陈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02-17503,17513
[目的]分析2010年7月吉林省暴雨过程和水汽条件后向轨迹模拟。[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和NCEP每6 h一次、2.5°×2.5°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GBL资料,对2010年7月导致吉林省洪水的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同时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水汽来源进行模拟。[结果]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同时存在产生的上升运动是暴雨出现的动力条件;低空切变诱发的不稳定能量促使了大暴雨过程的产生;此次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分为南部海域的水汽、北部高空的水汽输送和当地水汽源3个部分。[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地面、高空、卫星、雷达等基础观测资料,对1513号台风"苏迪罗"暴雨进行分析,并对灾害作出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苏迪罗"台风登陆路径为Ⅳ西偏北(闽)型路径,台风暴雨为单一台风环流型造成;强降雨区呈现出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垂直上升速度由小变大再变小,低层水汽强烈辐合,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六安台风暴雨主要受台风外围云系影响,对应TBB低值区,预示云系发展非常旺盛;反射率因子呈现为低质心结构,平均强度25~35 dBZ;径向速度图上零速度线呈明显的"S"型,存在暖平流。霍山县仙人冲乡出现的108 mm小时雨强达到六安地区各流域15年一遇的小时致洪面雨量均值;通过统计分析建立的暴雨事件评估模型,对此次暴雨过程的评估结果属于一级特大暴雨灾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对丹东地区2014年7月25日凌晨至26日早晨台风影响下的强降水天气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台风"麦德姆"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副高的稳定维持及西风带短波槽的发展东移对台风东移北上并在丹东地区产生暴雨起了重要作用;此次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台风本身携带的水汽,台风位置决定了降水的强度,这也是造成此次降水雨量梯度较大且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主要原因;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发展,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能量锋暖区一侧具有高温高湿的特点,存在较高的不稳定能量,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江西西部一次局地对流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点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回波特征方面,诊断分析了2014年5月24日08∶00—25日08∶00江西西部局地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对流性暴雨是在亚欧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较大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扰动气流的背景下,中低层低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发生的;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西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为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动力条件;中低层有大的水汽积聚和水汽输送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水汽条件;大气层结不稳定、存在产生较强对流的有利条件、高能量区与中低层湿区和急流配合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热力条件。这次暴雨过程在雷达回波上以对流性回波为特征,出现2个主要降水时段(24日20∶00—25日01∶14、25日01∶24—09∶00),其中第2个降水时段维持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是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主要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20.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及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24日在盘锦地区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为高空槽与华北气旋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暴雨天气,西南急流和台风北侧的东南气流为盘锦地区输送了大量暖湿气流,为本次降水提供充足水汽条件。500 hPa高空槽与台风西北部之前强位势梯度使得低空急流稳定维持,槽前正涡度平流的辐散作用使得低层减压。地面低压发展,低空急流中的切变涡度扰动是低空低涡形成的重要机制。卫星红外云图显示在急流轴附近有MCS生成并沿着槽前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起到"列车效应"作用。低空和超低空急流在辽宁中部建立并加强,使得盘锦出现暴雨到大暴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