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中药黄连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以提取物有效部位的浸膏得率与对巴氏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为综合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对提取工艺中的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乙醇浓度4个因素进行优选研究。黄连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方法为:70%乙醇,料液比1:12,提取次数2次,每次1 h。在该工艺条件下进行提取,中药有效部位浸膏得率可以得到最大化保障,对巴氏杆菌的MIC和MBC值均小于等于15.6mg/mL。  相似文献   

2.
探讨中药水提取物及其联合对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选用黄连、香附、丁香等30味中药,采用水提法提取药液,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得单药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将抑菌效果较好的几味中药作为主药与其他中药进行联合,测定联合后的MIC与MBC。结果表明,单味中药中黄连对巴氏杆菌的抗菌活性最佳,MIC和MBC均为12.5 mg/mL。选取抑菌效果较好的黄连、丁香、香附、蒸陈皮等中药与其他中药联合,结果表明黄连与四制艾叶联合后对巴氏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MIC和MBC均为3.125 mg/mL。说明黄连与四制艾叶联合的抑菌效果较好,且为协同作用,优于两种单药各自的抑菌活性,可作为抑制巴氏杆菌的药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健脾降脂复方中药颗粒制剂的生产工艺,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中药提取工艺及颗粒制剂成型工艺。结果得出中药复方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85%,料液比1∶30,80℃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h;颗粒制剂最佳成型工艺:提取物浸膏与辅料比为1∶3(浸膏∶甘露醇∶MCC=1∶2∶1),用70%乙醇作为润湿剂制粒。本研究表明该提取工艺提取效率高、操作简单、稳定性好,适合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紫萼玉簪根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并研究紫萼玉簪根多糖抑菌活性,试验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多糖,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在料液比、超声次数、超声功率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建立数学模型,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并测定紫萼玉簪根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紫萼玉簪根多糖在超声辅助提取中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390 W(52%),料液比1∶93,超声次数128次(6 min 40 s),多糖得率为23.6%,与理论值相差0.2百分点;紫萼玉簪根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18.75 mg/mL、37.5 mg/mL、75 mg/mL。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贵州地区优质牧草黔中金荞麦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并探究提取物抑菌活性,试验通过回流法、超声法、水煮法及鲜样榨汁法对黔中金荞麦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提取,通过打孔法检测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确定提取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提取物中的有效物质含量,对溶液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进行优化,设置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以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检测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的黔中金荞麦提取物对3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黔中金荞麦地下部分的70%乙醇超声提取物对3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4.2 mm。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60℃,料液比1∶40。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介于31.25~62.5 mg/mL之间,MBC介于为62.5~500 mg/mL之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好,MIC和MBC分别为31.25 mg/mL和62.5 mg/mL。说明黔中金荞麦地下部分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加减银翘散的提取工艺,以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提取方法为因素,以浸膏率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量化指标进行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70%的乙醇作为溶媒,提取2次,每次提取1h,采用超声波与索氏提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效果最好,浸膏率达到60.61%,对鸡大肠杆菌的MIC为0.125g/mL,对猪链球菌的MIC为0.177g/mL.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5,(8):1317-1323
以浸膏得率、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综合考虑提取方法、溶剂、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5个影响因素,对姜黄等4种具有抗真菌活性中药有效物质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分别为:姜黄粗粉(20目)80%乙醇溶液(6倍量),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h;射干粗粉(20目)70%乙醇溶液(10倍量),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h;栀子粗粉(20目)80%甲醇溶液(6倍量)浸泡0.5h后超声波提取2h;五倍子粗粉(20目)48%乙醇溶液(23倍量),59℃条件下超声提取29min。最佳提取工艺下,姜黄、射干、栀子、五倍子4种提取物浸膏对4株真菌的MIC总值和分别达到31.25,25.00,18.75,18.75g/L,抑菌效果明显且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白头翁汤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物质的提取工艺,试验采用单因素正交法对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为60℃,料液比为1∶10,提取次数为3次,提取溶剂为70%乙醇、正丁醇萃取。说明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而且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156 25 mg/mL。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优化鬼针草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并对其抑菌作用进行研究,比较超声辅助提取法与传统提取方法的提取效率。试验采用正交设计对超声辅助提取法进行工艺优化;采用琼脂打孔法测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超声辅助回流提取法的提取得率高于其他方法。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粉末加入10倍量50%乙醇,超声20 min,90℃下回流提取40 min,平均提取得率35.59%,提取物总黄酮平均含量5.54%。正交试验各组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高黄酮组的MIC为15.62 g/L,MBC为125 g/L;低黄酮组的MIC为31.25 g/L,MBC为250 g/L。试验确定鬼针草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和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优化杜仲叶提取物制备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杜仲叶提取物浸膏得率和绿原酸转移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杜仲叶提取物制备的工艺条件。杜仲叶提取物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00mL/L,液料比10∶1(mL/g),提取温度97℃,提取4次,每次30min;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杜仲叶提取物浸膏得率和绿原酸转移率综合评分均值为99.08,与预测值基本一致。响应面法(RSM)优化的杜仲叶提取物制备工艺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中药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筛选出针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好体外抑制作用的中药。以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为试验菌株,试验采用水煎法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牛津杯法测定中药对该菌的抑菌圈大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药对该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鲍曼不动杆菌对苏木、连翘、夏枯草、乌梅、紫花地丁高度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黄芩和青皮中度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诃子、女贞子、板蓝根、苦参、马齿苋、桔梗、防风、郁金香、蒲公英、厚朴、香附、荆芥、石榴皮、艾叶、知母、龙胆草、栀子耐药;苏木对该菌的抑菌效果最好,MIC和MBC均为31.3 mg/mL。本结果为开发中药相关产品以及防治由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白头翁散对不同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本试验采用水提法分别提取白头翁散组方中4味中药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的有效成分,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4味中药、自配白头翁散方剂及两种市售白头翁散水提物对7种不同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单味中药中黄连对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胞杆菌、无乳链球菌、副溶血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呈现较好的抑菌效果和杀菌效果,MIC为1.563~50.000 mg/mL,MBC为6.25~400.00 mg/mL。自配白头翁散方剂抑菌和杀菌效果更好,MIC为0.781~25.000 mg/mL,市售白头翁散的抑菌效果和杀菌效果均不及自配白头翁散。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琼脂孔洞法测定中药水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二倍稀释法确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并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在中药浓度为1 g/mL的情况下,艾叶、虎杖、乳香、麻黄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分别为25.10、19.26、28.92、21.66 mm;艾叶、虎杖、乳香、麻黄对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MIC分别为15.62、31.25、3.90、125.00 g/L;MBC分别为62.50、125.00、15.62、250.00 g/L。艾叶、虎杖、乳香、麻黄在pH值为3~7时,对枯草芽孢杆菌仍具有高的抑菌活性。这4种中药可有效抑制和杀灭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中西药联合对巴氏杆菌的体内外抑菌效果,采用二倍稀释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测定香附、黄连、山药、山银花、益母草、决明子6种中药和阿莫西林、硫酸新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替米考星、头孢噻呋钠7种抗菌药对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筛选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药和抗菌药,观察其对小鼠人工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单味中药香附抑菌效果(MIC为25 mg/mL)和杀菌效果(MBC为50 mg/mL)最好,抗菌药中恩诺沙星体外抑菌效果(MIC为0.5μg/mL)和杀菌效果(MBC为1μg/mL)较好,香附与恩诺沙星联合用药抑菌效果增强(FIC=0.56)。预防组和治疗组相对于阳性对照组的死亡率有所降低;香附对小鼠的巴氏杆菌病预防和治疗的保护率分别为10%、25%,恩诺沙星对小鼠的巴氏杆菌病预防和治疗的保护率分别为60%、75%,香附与恩诺沙星联合使用时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增强,保护率分别为70%和80%。表明香附与恩诺沙星两种药物联合比单药的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马齿苋抑菌物质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功率对马齿苋抑菌物质提取的影响,然后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响应面优化法的三个影响因素,以抑菌圈直径为响应值,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优化法对马齿苋抑菌物质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后进行实际验证。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佳提取时间为80 min,提取温度为70℃,乙醇浓度为80%,液料比为10∶1(mL/g),超声功率为390 W。选取了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功率作为响应面法的优化因素。响应面优化法得到的各因素的主效应关系为超声功率液料比乙醇浓度,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5%、超声功率360 W、液料比5∶1(mL/g),在此条件下检测获得的抑菌圈直径为15.221 mm,与理论最佳值15.533 mm差异较小。说明试验成功优化了马齿苋抑菌物质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水提醇沉法对新鲜玉米须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考察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新鲜玉米须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工艺优化,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5、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3 h、提取次数4次,此工艺下的玉米须多糖的提取率为3. 66%,纯度为81. 1%;此外对其进行体外抗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新鲜玉米须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3. 13和1. 56 mg/m L,对大肠杆菌的MIC和MBC都为6. 25 mg/m L; 5 mg/m L新鲜玉米须多糖溶液的DPPH清除率及抑制小鼠红细胞自氧化率和1 mg/m L的维生素C相比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此工艺下的新鲜玉米须多糖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复方中药肤螨灭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该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离体杀螨活性为评价指标,选择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利用L9(34)正交试验表确定复方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80%,料液比为1∶10,提取3次,每次提取2 h的杀螨效果最佳,90 min内能够杀死全部螨虫。说明该提取工艺对肤螨灭的药效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优化酸模叶蓼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试验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酸模叶蓼总黄酮进行提取,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联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酸模叶蓼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正交试验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0、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温度55℃,总黄酮得率为7.723%;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7%、料液比1∶24、提取时间35 min,总黄酮得率为8.02%。说明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提取酸模叶蓼总黄酮工艺合理可行,比正交试验设计更准确。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回流提取法,以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按4因素3水平设计正交试验,筛选菊科植物茼蒿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分析极差R值表明,乙醇浓度、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固液比对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是:乙醇浓度>萃取温度>固液比>萃取时间.最终确定菊科植物茼蒿有效成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为55%,萃取温度为95℃,萃取时间为2h,固液比为1∶8时得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菊科植物茼蒿有效成分提取工艺条件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回流提取法,以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按4因素3水平设计正交试验,筛选菊科植物茼蒿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分析极差R值表明,乙醇浓度、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固液比对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是:乙醇浓度〉萃取温度〉固液比〉萃取时间。最终确定菊科植物茼蒿有效成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为55%,萃取温度为95℃,萃取时间为2h,固液比为1∶8时得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