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沙棘主要蛀干害虫危害特性及种群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棘木蠹蛾主要危害沙棘栽植树的根部和干部,红缘天牛同时危害沙棘栽植树和根蘖苗的干部,已成为宁夏沙棘林中两大主要蛀干害虫。通过对沙棘树不同高度范围内沙棘木蠹蛾幼虫和红缘天牛幼虫的调查发现,沙棘木蠹蛾幼虫主要分布在地下根部和干部40~120cm的范围内,而红缘天牛主要分布在树干40~120cm的高度内。红缘天牛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大致呈现向树干上部增加的变化趋势。沙棘木蠹蛾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向根部转移的趋势,7月末,有近98%的幼虫在根部危害。之后,由于初孵幼虫的大量出现,使干部幼虫数量急剧增加,越冬前,虽然有部分转移至根部危害,但到9月末仍有近43%的幼虫停留在树干40~120cm处越冬,直到次年越冬结束。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在沙棘树干部40cm以上危害位置的较大重叠,必然造成它们在时间、空间和营养上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2.
沙棘木蠹蛾与红缘天牛偏利生活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木蠹蛾危害5年生以上的沙棘林,5年、7年、9年生沙棘的被害主干均有当年产生的红缘天牛羽化孔。沙棘木蠹蛾的卵多数产在沙棘干上1/3~1/2处红缘天牛侵入孔、羽化孔及主干裂缝、翘皮里,以防天敌取食。沙棘木蠹蛾初孵幼虫在红缘天牛虫道或羽化孔口中渡过卵期和移动寻找取食韧皮组织时期,1~3龄幼虫在红缘天牛侵入孔周边韧皮与木质部之间向下环绕树干片状为害,3~4龄向下转移直至根际部为害。红缘天牛为害沙棘不论树势强与弱,其危害发生在沙棘木蠹蛾之前。沙棘木蠹蛾利用红缘天牛生活和繁殖场所产卵是一偏利生活(commensalism)特性。  相似文献   

3.
梁树军 《沙棘》2005,18(3):21-22
沙棘木蠹蛾对沙棘危害十分严重,应用20%中西杀菊酯500倍液,50%对硫磷1000倍液,3%钾拌磷粉剂,采取灌根或树干基部埋粉剂的方法防治其幼虫,30天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4.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究山西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为目的,通过室内外观察沙棘木蠹蛾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发现该虫在山西4年1代,老熟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成虫羽化从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8月下旬进入末期.雌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且多次产卵,平均产卵量为76粒.利用该虫生物学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并为沙棘木蠹蛾的有效控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沙棘木蠧蛾是危害沙棘根部的毁灭性害虫,90%以上幼虫分布于土层下的沙棘主根径基部和侧根上,10%幼虫分布于土层下20~30 cm的主干上,调查发现个别幼虫也零星分布在地上30 cm以下主干上,幼虫蛀食沙棘主根、侧根和树干韧皮部与木质部,导致树木死亡。针对沙棘木蠧蛾危害,对沙棘木蠧蛾发生规律进行观察,掌握沙棘木蠧蛾发生规律,提出了平茬复壮、营林措施综合防治方法,探讨了节水栽培技术,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无公害防治效果,有效地保护了敖汉旗沙棘资源。  相似文献   

6.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属鳞翅目、木蠹蛾科,1986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2001年起,沙棘木蠹蛾在辽宁省西部暴发成灾,致使沙棘林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并呈继续扩散蔓延趋势,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沙棘木蠹蛾的发生与危害状况沙棘木蠹蛾在辽宁省主要发生在朝阳市建平县、北票市;阜新市的阜新县、彰武县。根据实地调查测定,朝阳地区所有沙棘林均受到沙棘木蠹蛾的危害,多数林分沙棘个体死亡率达50%以上,有虫株率80%以上,虫口密度20头以上。2沙棘木蠹蛾发生危害的原因分析2.1沙棘木蠹蛾的生物学特性沙棘木蠹蛾4年1代,以幼虫在被…  相似文献   

7.
芳香木蠹蛾属鳞翅目木蠹科 ,在河北主要为害柳树、榆树 ,其次为害杨树、国槐等 ,以幼虫钻蛀树木枝干 ,常造成枯梢或整株死亡。1 生活史芳香木蠹蛾 2a发生 1代 ,第 1年以幼虫在树干内越冬 ,第 2年幼虫离开树干在土壤内越冬 ,第 3年春天化蛹 ,4月下旬至 6月中旬为成虫羽化期 ,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将卵产于树干分叉处 ,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伤口及旧蛀孔处。卵单产或堆产 ,卵期 15~ 2 0d。初孵幼虫群集蛀食韧皮部和形成层 ,随后蛀入木质部 ,被害处排出白色或赤色木屑。一直为害到 9月下旬 ,开始在虫道的末端越冬。第 2年 4月上旬幼虫常…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右玉沙棘木蠹蛾成虫种群动态变化现状,利用沙棘木蠹蛾性诱剂在林间开展监测试验,并与2006年至2009年间的监测数据相比。结果表明,2006年至2009年沙棘木蠹蛾发生程度大幅度上升,而到2019年沙棘木蠹蛾的发生程度明显降低。沙棘木蠹蛾性诱剂在林间的监测和诱集效果明显,优势突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Chou,Fang et Chen)以幼虫钻蛀危害沙棘的根部、干部,使其大部分被蛀空,导致沙棘大面积死亡,已严重影响到沙棘产业的发展.笔者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成果和专利5类文献作为统计对象,针对"沙棘木蠹蛾"研究文...  相似文献   

10.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t)和榆木蠹蛾(H.vicarious)为木蠹蛾科(Cossidae)线角木蠹蛾属(Holcocerus)的近缘种,二者形态相似,难于进行区分。本文基于线粒体COⅠ、COⅡ和Cyt b基因片段,对我国不同种群的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进行遗传差异分析,以探讨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遗传距离分析表明,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在COⅠ、COⅡ和Cyt b 3个片段的遗传差异分别为0.009,0.001和0.062,仅相当于二者种内遗传差异均值范畴,远远低于同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均值,表明两种昆虫之间存在高度的遗传相似性。两种木蠹蛾在3个基因位点共检测到6个共享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四分之一,且共享单倍型分布不受地理距离限制,显示两个种的种群之间尚未完全分化。系统发育树分析中,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在3个基因序列均未构成独立分支,而是形成了混合集群。介于沙棘木蠹蛾和榆木蠹蛾之间极高的遗传相似性,对二者之间的亲缘进化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树干注射法防治灰同缘小叶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同缘小叶蝉(Coloana cinerea Dworakowska)是秋枫的重要害虫.用16%虫线清乳油、20%叶蝉散乳油、30%氯胺磷乳油、40%乐果乳油和3%吡虫啉微乳剂原药对灰同缘小叶蝉进行树干注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0%乐果乳油施药后7d和14 d,防治效果为98.78%和97.88%,防效良好;30%氯胺...  相似文献   

12.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角倍蚜干母的发生期、数量变化、趋光行为及秋迁蚜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存于峨眉、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为4月19-22日、3月31日至4月4日和4月7-10日,与原产地峨眉相比较,保存于昆明实验室和地下室的虫袋,干母发生期分别提前了19、12 d,但发生节律没有明显差异;干母发生期持续4 5 d,发生期中间的1 2 d发生量占总量的70%以上;干母发生时间集中在10:00-16:00,发生量占日发生总量的80%以上;干母对直射自然光或灯光有明显趋性。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随着倍子体积的增加而增加,平均体积为(28.2±0.8)cm3的中倍子的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分别为(387.7±52.3)头·cm-3、(26.4±3.8)头、(27.6±4.2)头,与体积为(5.4±0.3)cm3的小倍子相比分别增加了46.7%、24.5%和23.8%(p0.05)。在冬寄主藓类存在的条件下,秋迁蚜产若蚜的时间更为集中,持续时间缩短。14:00和1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后即开始产若蚜,并在4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分别为30、28 h,而8:00迁飞的秋迁蚜,迁飞2 h后开始产若蚜,16 h后才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36 h。  相似文献   

13.
田间采集老熟幼虫或蛹,在室内分时段观测杨扇舟蛾成虫羽化、交尾和产卵规律.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在河北沧州地区1 a发生4代,个别5代.成虫主要在傍晚羽化,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5:00-18:00,雌虫在18:00-21:00,单体成虫羽化需13~28 min.雌虫自羽化至初次交尾时间为34.82~54.62 h,成虫交尾起始时间在04:00-05:00,交尾结束时间在19:01-20:00,整个交尾持续时间15.4~16.17 h.雌雄成虫均可进行2次交尾,交尾高峰期和羽化高峰期相差7~11 h.成虫羽化后多在第2和第3天交尾,7日龄以后雌虫不再释放性信息素与雄虫交尾.雌虫交尾后大多当晚或第2天晚上产卵,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4:00,产卵方式为块产,个别单产.单个卵块平均卵量50~80粒,卵块单层平铺,总卵量220~420粒.雌虫可孤雌产卵,但卵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14.
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是棕榈植物重要食叶害虫,在湛江一年发生 4~5 代、以 4 代为 主,世代重叠,以高龄幼虫越冬。每年 7—8 月份林间种群数量最大,8—9 月份危害严重,幼虫主要在 植物中层和下层老叶叶片背面皱褶处危害,形成不规则蛀道。蛀道长 60~150 mm,蛀道内粪便与其吐的 丝交织,幼虫隐藏于蛀道内取食叶肉,严重时叶肉大部分被吃光,后期造成叶片卷曲、干枯,形似火烧。 害虫完成 1 世代历期 50~65 d,其中幼虫历期 30~35 d,蛹历期 10~14 d,成虫历期 5~10 d, 卵历期 4~6 d。 车载电动喷雾器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 好年冬乳油 1 200 倍液、44% 多虫清乳油 1 200 倍液和 50% 甲 刻水分散粒剂 800 倍液,喷药后第 5 天,3 种药剂对椰子织蛾幼虫防治效果达到 90.26%~93.38%;喷药后 第 10 天,防治效果达到 93.16%~95.24%;3 种药剂的防治效果不存在差异。推荐交替使用上述 3 种药剂, 相隔 10~15 d,连续防治 2~3 次,可以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5.
进行白蜡外齿茎蜂Stenocephus fraxini成虫和幼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喷药防治成虫,2.5%高效氯氟氰菊酯2500倍液,1.8%阿维菌素1500倍液,3%噻虫啉1500倍液速效性好。在幼虫孵化初期灌根防治幼虫,25%噻虫嗪1000倍液和20%呋虫胺2000倍液防效最好;打孔注药防治幼虫,5%和10%吡虫啉原液、5%啶虫脒原液防效最好;毒死蜱不适宜于打孔注药使用。  相似文献   

16.
16%虫线清乳油500倍溶液和1000倍溶液2种处理进行喷雾,20d后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幼虫和成虫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40.8%和97.2%、33.0%和88.7%,2种处理桉树枝瘿姬小蜂蛹的死亡率为79.1%。对枝条和叶片上虫瘿内的幼虫死亡率检查结果表明,叶片上幼虫死亡率略高于枝条上幼虫死亡率,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定点监测,对杉木抚育林、杉木撂荒林和林外草地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抚育林和撂荒林最高值出现在16:00,林外草地最高值出现在12:00,土壤呼吸速率的最低值均出现在04:00;林外草地各时刻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比抚育林和撂荒林高;土壤呼吸递减速率在20:00~00:00间抚育林比撂荒林慢,在00:00~04:00抚育林比撂荒林快;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以土壤5 cm处温度为依据得到的温度系数(Q10值)大小排序为林外草地>撂荒林>抚育林.  相似文献   

18.
树干注药防治椰心叶甲药效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4.5%吡虫啉注干液剂、2%阿维菌素注干液剂和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等对危害椰树的椰心叶甲进行了树干注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4.5%吡虫啉注干液剂和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对椰心叶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防效最好,注药量0.7 mL/cm,30 d防效达95.10%。2%阿维菌素注干液剂防效差,30 d防效仅为32.84%。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科克森国际狩猎场盘羊夏季昼间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盘羊的行为分为采食、警惕、休息、运动、修饰和其他6种类型,各类行为所占比例雌羊为37.82%、4.58%、42.57%、8.07%、3.66%、3.29%,休息行为消耗的时间最多,"其他"行为消耗时间最短;雄羊为39.46%、6.24%、34.23%、12.80%、3.60%、3.67%,采食行为所消耗时间占最多,修饰消耗时间最短。在一天中盘羊的休息有1个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从11:00持续到18:00;采食有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00—10:00和19:00—22:00;在17:00—18:00有1个较为明显的运动高峰期,然后迅速降低。其他行为在一天中发生较为随机,雌雄在警惕、休息和运动上差异性显著(P0.05),而在采食、修饰和其他行为上差异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绿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Lefebure是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的重要害虫,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对该虫的取食行为和取食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绿黄枯叶蛾幼虫喜食无瓣海桑、尾巨桉,拒食秋茄、桐花树;幼虫5龄,1~3龄幼虫具有聚集性,4龄幼虫开始分散取食;1~2龄幼虫取食量少,3~5龄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98.12%,其中5龄幼虫的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74.52%;幼虫期平均取食无辨海桑叶片178.94 cm2/头,确定防治指标为9.8头/千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