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七年十二期刊载了宫树鼎先生的件论文章《〈古道西风〉不值得称道》,批评和否定了这一作品。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不错,马致远的《秋思》的确体现了一片荒凉景象,但是否面对表达这种意境的盆景,欣赏者都会  相似文献   

2.
笔者是明知故犯,深知“唯美主义”这一论点的提出必将引出各种反对意见。但作为抛砖引玉的一点不揣冒味的赏试,本人愿略抒己见,广集思路,与诸君探讨。几年前,一盆《古道西风》曾招来许许多多非议,认为《古道西风》的作者是“到古纸堆中去寻找颓废叹世的题材,呕心沥血在盆景作品中去表现落日  相似文献   

3.
题名为《古道西风》的盆景可以说是富有意境的成功之作。成功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在盆景作品中只用红叶、果实等来表明秋天的作法。作者大胆地采用了枯树来表现落叶后的深秋,并成功地把落叶这一自然景象用到盆景创作中去,勾出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秋郊夕照的立体画面。作品是有新意的,它开阔了人们欣赏盆景的视野。其实落叶不等于死亡,是树木在休眠,树木在休眠中正蕴育着一片生机。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意境一直作为人们衡量艺术作品高低的重要标准。王国维曾指出:“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之,意与境深,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意思就是说,用意境衡量艺术作品,凡称得上是上品的,其意与境必定和谐交融、浑然一体:缺少意与缺少境的算不上好作品。命名为《古道西风》的盆景(见1986年1期彩页),据笔者看来,确实是富有意境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马致远是元代的散曲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天净沙·秋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誉其为“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之作。盆景作品《古道西风》的作者试图总概散曲《秋思》的深妙意境于盆,可以说苦心孤诣的大胆尝试。《小桥流水人家》的作者也匠心独具……然而内行人不难发现他只创作了用来借以反衬沦落天涯者彷徨愁苦之情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安乐气氛。而《古道西风》的作者却直抒胸臆,以秋天黄昏的  相似文献   

6.
盆景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与古典诗词、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盆景都表现出国画的风韵,古诗的意境,连题名也往往出自古典诗词,如《古道西风》、《又绿江南》、《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这些古诗词中的名句,经时间的陶冶、提炼,已成为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固定下来。我们说:“古道西风”,就会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到一个在茫茫古道上骑着瘦马踯躅前行的游子形象;说到“又绿江南”,就会想到王安石的《船  相似文献   

7.
中国盆景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但对拥有现代文化和技术的当代人来说毕竟有些单调,不满足那些老是《秦汉遗韵》、《古道西风瘦马》了。就象不满足于古装戏,还要欣赏现代戏、现代歌舞和轻音乐一样。人们对待盆景艺术也是如此,不光要看优秀的传统作品,也要欣赏具有时代感的新作品。从时代感谈配件更新在前进的时代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奠定了人们的现代审美意识,要采用相适应的新形式表达新时代的新面貌、新精神。当前的盆景恋“古”的太多。“笔墨当随时  相似文献   

8.
宫树鼎同志对《古道西风》的批评,刘、吴二同志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在此我发表一点看法。首先,我认为赵庆泉同志的《小桥流水人家》与《古道西风》不能混为一谈。赵作是借用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的—句为题做成的水旱盆景,集中地反映出山野农家的风光,没有突出“西风”,更没有突出夕阳残照,沦落天涯的游子“肠断”的悲苦。在布局上,树木与山石穿插变化,水面与旱地互相交融,高低与  相似文献   

9.
注重盆景的自然美,是盆景界的永恒潮流。现在中国盆景界基本摒弃了"规则式"造型,正向着自然式造型迅猛发展。国外盆景的情况也是这样。本文举一件日本真柏盆景为例,就能说明这一问题。这件作品(见图1,来自《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1期彩页)曾荣获日本盆景最高奖项——"国风大奖"。它极为苍古,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花卉盆景》今年第六期刊登了《关于<古道西风)的不同意见》的两篇文章。对此,我仍持相反观点,愿与刘剑峰等同志商榷。刘同志认为现代化的建筑和交通工具不能进入盆景,这种观点未免失于片面。我认为,凡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合理而有创造性的事物都是美的。如果艺术家面对今天的先进事物“眼前有景道不得”,却一味去追求几百年前的“古  相似文献   

11.
欣赏盆景作品,可以凭自己的偏爱去进行。欣赏的情趣往往随着个人的思想、年龄、环境、心情、文化爱好等等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比如青年人没有经历过人世沧桑的忧患,就很难理解《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类较深沉的作品。评价盆景作品,是绝不能有丝毫的偏见,不能凭主观的偏好随意进行,而是应持公正的、科学的态度,要在深透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看了贵刊几篇关于“古道西风”的评论,我看有些说法显然太狭隘了。过份夸大某件艺术品(特别是盆景艺术品)的社会作用,认为不是给人以奋发向上,就是给人带来消极厌世情绪等说法是不恰当的。盆景艺术和直接的政治宣传鼓动艺术不是一回事,没有必要让盆景艺术去完成《义勇军进行曲》的社会职能,一是硝烟迷漫、民族危亡之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8期48页,第9期封3和第10期封4连续发表了题为《纤夫》,《历尽沧桑仍矫健》、《古韵春辉》三幅盆景摄影作品,一次又一次拨动了笔者的心弦。作品的共同之处是各自采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奏出了抗争、奋进、向上的生命之歌。《纤夫》可算是一象形盆景,十分简练。为了真实地反映纤夫的动态,作者有意将主干下面的两条主根提起并斜栽,尽量让全株树的重心落在盆外,这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为什么它没有翻倒?哦,背上有一条无形的绳在拉着它。不!应该是它拉着那条绳在艰难然而又是坚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进。多少个严  相似文献   

14.
盆景题名有很多讲究和方法。景名的表情达意是很重要的一点。自古有诗言志,景抒情之说。景是客观的,特定的。情是主观的,人所特有的,具有社会性和个性,具有历史延续性和时代性。一盆好的盆景作品,客观地展示了特定的自然景观,外在画面肯定是美的。而内含的意境则要靠人去领悟拓展。所以,盆景题名要以人为切入点,注入人文因素,增加情感含量,达到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山石盆景《古道畅想》(见彩页),表现的是沙漠景观,很容易使人想起丝绸古道,大漠驼铃,风起沙滚之风韵,故题名为《古道畅  相似文献   

15.
杨春成先生的盆艺作品《真柏》,其彩照发表于《中国花卉盆景》1995年第四期插页,读后令人眼界一新。它所给人的审美感受,如同作品本身,是一种立体的、多层次的、复合之美。  相似文献   

16.
盆景《古道西风》揭示了七百年前封建统治时期山河失色,人民流离失所的凄苦情景。观之发人联想难尽。是否象官先生断言“在澎湃的热潮之外去寻求一丝冷雨。……给观赏者心上罩上阴云”呢!我看未必。因为观赏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实际与过去截然不同,绝不会有触  相似文献   

17.
树桩盆景的分类,应该包括野桩类和育苗类。前者是利用采掘野桩制作的盆景,主要特点为苍老古朴;后者指人工培育苗本制作的盆景,主要特点为布局严谨,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中国花卉盆景》1986年第7期所载陈恭悦的《自幼培育代替人工掘取》一文的提法不妥。再者,岭南派“蓄枝截干”的造型方法,有它一定的区域性,北方就不适应,文中将“蓄枝截干”  相似文献   

18.
前年九月我在上海参观全国盆景展览。一踏进扬州展区,就被赵庆泉同志的《八骏图》(见1985年12期、1986年1期本刊——编者)所吸引,我久久地站在作品面前琢磨。正面看,它如同横线条式的国画:十几株千姿百态、大小不一的六月雪,几块淡黄色的龟纹石栽在白色大理石盆里,搭配巧妙,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花卉盆景》1986年第7期刊登了一篇题为《一种新型的花木助长剂——三十烷醇》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值得商榷的。三十烷醇是近几年来国外发现的一种化合物,其结构式为CH_3(CH_2)_(28)CH_2OH。它存在于植物叶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冯蜂鸣先生撰写的《宁静清新、幽雅温馨——赏盆景作品一幅》(见1995年2期)后,总觉得不是滋味。冯先生首先肯定“这是一件典型的组合盆景作品”,这足以证明冯先生对中华民族的特殊艺术——中国盆景,应有的主观审美力,还不完备。因为冯先生还不够了解中国特有的文人写意性的组合盆景具有多方面严格要求,并非可以随便凑合,它应该是“神州大地瑰丽风光移情化了的艺术再现”。然而作品首先显示出来的是用盆不当,盆边太宽,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