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家禽》2003,25(11):22-22
鸭群的免疫程序因各地疫情不同而有差异,应根据当地具体疫情或由专业人员来制定免疫计划。值得重视的是,必须在正确的条件下贮存疫苗,使用时一定要按说明书上的方法正确使用。樱桃谷超级肉鸭父母代种鸭参考免疫程序4周龄: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疫苗5周龄:种鸭大肠杆菌疫苗6周龄:鸭巴氏杆菌A苗(鸭霍乱)7周龄:鸭巴氏杆菌A苗22周龄:种鸭大肠杆菌疫苗23周龄:鸭巴氏杆菌A苗24周龄:鸭巴氏杆菌A苗25周龄: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疫苗45周龄: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疫苗46周龄:鸭巴氏杆菌A苗47周龄:鸭巴氏杆菌A苗48周龄:种鸭大肠杆菌疫苗以上各类疫苗由…  相似文献   

2.
近期笔者所在地区养鸭专业户陆续出现雏鸭以急性死亡并伴有神经症状的传染病,经综合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以肝肿康(中成药)加维生素给予治疗,用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紧急预防,很快控制了疫情。1.发病情况。送检的病死雏鸭,日龄最大的32天,最小的6天,死前未进行过疫苗接种。该病发  相似文献   

3.
于1日龄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已成为我公司肉鸭常规免疫程序,经多次试验比较,结果证实对肉鸭生长速度、料肉比等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在百色常有发生,为了控制疫情,保护养鸭户利益,我站于1992年5月开始试用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后仔鸭死亡率下降20%,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免疫前仔鸭死亡情况据1992年1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雏鸭病毒性肝炎81代鸡胚化弱毒疫苗(简称BAU-1)的三种免疫途径进行比较,证实雏鸭皮下免疫一次,饮水或气雾免疫两次,免疫效果最好。通过对免疫雏鸭的血清抗体滴度进行测定,表明皮下和饮水这两种免疫途径所产生的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对近100万只雏鸭进行的野外试验表明,该BAU-1疫苗在DVH严重流行的鸭场,能有效地控制DVH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水试验通过将鸭肝炎病毒(DNV)在鸡胚传代,培育出雏鸭用鸭病毒性肝炎(DVH)弱毒疫苗——鸭病毒性肝炎81代鸡胚化弱毒疫苗(简称BAU-1),并对该苗进行了实验室试验。 试验表明,BAU-1对雏鸭安全无毒性,稳定性好,在敏感鸭体内连传5代无毒力返强现象。经测定,BAU-1的免疫剂量为5×10~(9·4)ELD50/只(皮下免疫)。通过对免疫雏鸭的血清抗体滴度进行测定,证实该BAU-1疫苗对雏鸭的免疫保护期在6周以上。  相似文献   

7.
两禽主分别从某部队农场孵化室购同批肉雏鸭各500羽和600羽,雏鸭已于出壳当天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到7~8天龄时这两群雏鸭发生以肝脏极度肿胀,质脆及肝表面有大小不等出血斑点,胆囊高度胀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分别为43%和46%。  相似文献   

8.
一、发病情况 我县某镇养殖户从邻县购进未经病毒性肝炎疫苗防疫的雏鸭1300多只,按常规育雏管理至19日龄时发现近70%的雏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怕水、眼半闭,呈昏睡状。其中约占发病数的一半,出现神经症  相似文献   

9.
1 发病情况 2003年5月22日黑龙江省兰西县某镇养殖户从邻县购进未经病毒性肝炎疫苗防疫的雏鸭1300多只,按常规饲养管理至19日龄时发现近70%的雏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怕水、眼半闭,呈昏睡状.其中约占发病数一半的发病鸭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身体多偏向一侧倒卧,两腿抽筋呈痉挛状,死亡的雏鸭呈角弓反张.曾使用蒽诺沙星、氟哌酸等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佳,随后送省兽医卫生防疫站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由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小飞博士担纲研制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活疫苗(A66株)于2013年2月22日获得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进入商品化生产。据悉。这是水禽生物制品领域首个中国制造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产品。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这是记者参加2013年9月26日~28日南京天邦举行的鸭病防控论坛上获得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选取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分离株BZ-Ⅰ株作为疫苗株制备灭活苗,多次免疫蛋鸡制备卵黄抗体。经鸡胚中和试验法测定卵黄抗体的中和效价为29.6;经动物试验证实卵黄抗体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雏鸭对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强毒的攻击,为雏鸭DVH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鸭疫里默氏菌病是严重危害鸭健康的细菌传染病之一,该病具有四季多发、传播途径广泛、其致病菌可在养殖场长期存在、经常继发或并发于其他疾病等特征。临床上,疫苗免疫是防控鸭疫里默氏菌病的重要方法。目前鸭疫里默氏菌疫苗主要有活疫苗、灭活疫苗、多价苗、联苗、菌体成分疫苗等,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研究更理想的疫苗是控制鸭疫里默氏菌病的重点。近年来,根据当地鸭疫里默氏菌血清型流行情况筛选当前流行血清型毒力较强的菌株研制灭活疫苗之外,还有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原生质体结合的联苗和菌体成分疫苗。本文综述了鸭疫里默氏菌疫苗的研究、应用及应用效果和前景,同时讨论了各类型疫苗的优缺点,以期为以后鸭疫里默氏菌病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造成养鸭业严重经济损失的传染病之一。作者对松原市某鸭场送检的病死鸭进行病毒分离试验、雏鸭回归试验、DHV分离株ELD50测定、雏鸭保护试验、鸡胚中和试验、鸭胚接种试验和电镜观察等,确诊该病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试验所分离得到的Ⅰ型鸭肝炎病毒与标准毒株的回归试验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HBV)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体,引起肝病的传播,对乙型肝炎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存在诸多问题,作者就乙肝疫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制基因A型和C型鸭甲型肝炎病毒(DHAV)单价及二价高免卵黄抗体,以满足实际生产中基因A型和C型DHAV单独或混合感染防控的需要。采用基因A型和C型DHAV强毒株作为抗原制备单价和二价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接种高产蛋鸡,制备了高效价的基因A型和C型DHAV单价及二价高免卵黄抗体,卵黄抗体鸭胚中和效价在1∶204与1∶281之间,单价及二价卵黄抗体防治试验证明,所制备的卵黄抗体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鸭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急性、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地区频频出现DHV免疫鸭群暴发鸭肝炎的报道,严重制约了养鸭业的健康发展。论文就鸭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病毒基因组结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序列分析与基因分型、结构蛋白VP1、VP3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合理制定鸭肝炎病毒的免疫方法与免疫程序提供参考,为鸭病毒性肝炎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鸭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鸭肝炎病毒是一种高致死性、高传播性的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临床主要引起急性肝炎,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尤以1周龄内的雏鸭为甚,病死率高达100%。20世纪以来,鸭肝炎已成为危害中国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疫病之一,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作者对鸭肝炎病毒的发生与分布、病原学、基因组学、诊断与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引发DVH的主要病原体为鸭甲肝病毒(DHAV),其中1型鸭肝炎病毒在中国各省流行最广.本研究于2018年从山东某养鸭场的病料中分离得到两株DHAV,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鉴定引起雏鸭患病的病原体为DHAV-1.经过纯化后,对SPF雏鸭进行致病...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雏鸭一旦感染,可在鸭群中迅速传播,且病死率高,使养殖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控制和预防鸭病毒性肝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技术,包括常规的病毒分离技术,血清学诊断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着重对目前广泛应用的血清学诊断技术如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体金技术等进行了介绍,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