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参育苗近几年发展很快.但稚参阶段成活率普遍不高.更有不少场家疏于管理,导致稚参患病甚至全军覆没.现总结出稚参培育阶段的一些技术要点.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生产中,因稚参成活率低而导致育苗失败的现象屡有发生。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分析了影响稚参培育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刺参工厂化育苗快速发展,但由于管理水平和相关工艺还不够成熟,阻碍了该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参苗密度大、幼体排泄物及残饵积累等原因使育苗水体一直处于高负载状态,水环境逐渐恶化,pH值逐渐降低,危害稚参健康生长。该种情况通常采用加大换水量来改善,然而过量的换水会使育苗环境波动,造成稚参摄食减量,对其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4.
刺参人工育苗研究——稚参用配合饵料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已获较大进展。单位水体出苗量已达较高水平。但稚参至幼参阶段的培育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单位面积出苗量及成活率均较低。提高这一阶段的成活率,关键在于解决适宜的饵料,特别是稚参用配合饵料。但国内、外对此还很少研究,为解决稚参用配合饵料这一技术关键,我所从1981年以来开展了此项研究,现将试验研究结果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剌参大水体育苗,采用降低初耳幼体放养密度,适当减少单胞藻投喂量、加大换水量、通气、增设机动进水系统等措施,培育出稚参1911.5万头,幼参258.36万头,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稚参为3.823万头/m~3,幼参为5167头/m~3。以食用鲜酵母为饵的耳状幼体能正常发育变态,稚参出苗量平均达1.6万头/m~3。稚参的附着、成活,成长与附着基的规格有关。  相似文献   

6.
浅水薄滩地区刺参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景伟 《水产科学》1997,16(6):23-26
浅水薄滩地区,夏季水温过高且雨季比重偏低,刺参育苗十分困难,采取亲参促熟培养等之提早获卵,并强化育苗管理促使幼体快速生长发育,在高温期和雨季到来之民长为较大规格的稚参,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从而提高育苗生产的成功率、, 期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刺参人工育苗中常见的幼虫烂胃,变态率低和稚参死亡量大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通过选好亲参;改善投饵,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控制幼虫密度和稚参附着密度以及病害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上述问题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提出以下提高稚参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控制附苗密度控制适宜的附着密度,是提高稚参成活率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刚变态的稚参在附着基上的附着密度以0.2~0.5头/厘米2为宜,一般不超过1头/厘米2,  相似文献   

9.
在鲍鱼人工育苗过程中、稚鲍期是历时最长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饲育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左右人工育苗的效果。在稚鲍培育前期,即采苗板培育阶段,底栖硅藻饵料如不能满足,则往往导致稚鲍生长缓慢、成活率低,单位水面出苗量不高。特别是当稚鲍进入壳长3-5毫米以后,由于摄食能力的增强,如果继续使用采苗板方式培育,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刺参池塘生态育苗技术,在淤泥底池塘用盐膜造底,采用石袋、袋瓶、土袋等3种造礁方法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育苗和养殖的比较试验,比较了不同造礁方法对刺参稚参的附着效果以及对幼参产量、成活率、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袋礁和袋瓶礁适宜稚参的附着及生长;在培育成活率、苗种体质、苗种消化机能等方面,刺参生态苗种均优于人工苗种。文章总结了生态育苗的基本模式为:池塘造底—造礁—防害—调水—育苗—保苗,该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技术简明、产品健康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12.
<正>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功突破,从亲参选择、性腺发育规律,产卵、受精的技术处理到刺参幼体各发育阶段及稚参培育的技术措施及饵料种类的最佳选择,培育水环境的理化因子对幼体、稚参的影响,幼体及稚参病害防治等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13.
陈远  胡庆明 《水产科学》1989,8(1):18-21
刺参(Aposl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稚参后期至幼参的培育结果不仅影响幼参单位面积出苗量,也影响到幼参(种苗)的出池规格。培育结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饵料的效果,培育管理技术是否得当以及培育密度等因子。隋锡林等(1984、1986)曾报告了不同饵料对稚参后期培育效果的影响以及稚、幼参高密度培育技术。关于稚参后期培育  相似文献   

14.
地处黄河口的东营市有着丰富的滩涂资源。为了增加当地的养殖品种,2008年,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东营金海田海珍品有限公司进行了海参工厂化育苗,取得了成功。科研人员克服了当地水质浑浊,含盐量夏天偏低,水中浮游植物过多的不利条件,在300m^3的水体中育出变色稚参2000万头。现将主要育苗流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续上期)1 9 海胆育苗常用的设施与器材海胆的人工育苗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浮游幼体培育和稚海胆培育两个不同的培育阶段,两阶段使用的设施、器材以及培育方法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浮游幼体阶段的培育方法和设施器材与海参的前期培育相似,稚海胆阶段的培育方法和设施器材与鲍的  相似文献   

16.
一、稚参前期培育1.附着密度初步认为,稚参的附着密度约为1个/cm2较为合适。附着密度过大,会影响其生长速度,且容易脱落;附着密度过稀,则出苗量达不到要求,增加育苗成本。稚参附着量的计算一般在其附着15天~20天后进行,多采用方框计数法,即选取附着板上的9个点,  相似文献   

17.
刺参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隋锡林 《水产科学》2004,23(3):44-46
幼参培育稚参长到1cm左右,即成为“变色参”,即体色由白转成青缘或红褐色,通常将变色参称为幼参。  相似文献   

18.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工厂化育苗技术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泥蚶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要点,内容包括育苗设施、亲蚶的培养与选择、催产方法、幼虫培育和稚贝培育等。  相似文献   

19.
李永宁 《海洋渔业》1991,13(2):67-68,72
<正> 刺参 Stichopus japouicus 是一种珍贵的养殖品种,具有适应性强、饵料简便、生长迅速、营养价值高的优点。1989年荣成市海珍品育苗厂进行了较大水体的刺参人工育苗,从6月中旬催产、孵化、培育,到8月初在15个大池(10米×10米×1.6米)共获3~5毫米稚参4055.8万头;其中21号池647.7万头。经饲养至10月底,平均每方水收获1.5厘米以上2350头,最大个体8厘米长。通过多年刺参育苗的生产实践,总结如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20.
赵希纯  金勇  何姗  李静 《齐鲁渔业》2014,(11):23-24
2014年辽宁省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了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刺参优质健康苗种生态繁育技术示范推广》,通过推行工厂化刺参生态育苗技术,项目区平均单位水体稚参苗产量达到0.5kg/m^3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