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大样本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30株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开花植株,对其根、茎、叶、花等构件的生物量及物质分配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蒲公英种群花期各构件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4.11%、59.48%、111.21%和64.65%,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其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的大小具有相同的规律:叶花根茎。蒲公英植株大小随着根、茎、叶及花生物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增加,各功能构件生物量与有性繁殖构件之间均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异速生长关系。  相似文献   

2.
田菁(Sesbania cannabina)是我国华南、华中和华东等地区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杂草,通过测定其构件(根、茎、叶、花、果)生物量和植株高度等数据,分析其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与异速生长的关系,以期掌握该入侵杂草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田菁的构件生物量分配关系表现为茎>叶>果>根>花,而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为果>茎>叶>根>花,其地上与地下以及生殖与营养构件间的生物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性。此外,田菁各构件之间以及株高与构件间均为异速生长关系,株高与各构件生物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田菁种群各构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以及较高的地上构件生物量与其较强的入侵性有密切联系,该结果对评估田菁的入侵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天然罗布麻种群生殖分株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野生罗布麻生殖分株大样本取样的调查与测定,研究了华北平原罗布麻种群生殖分株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籽粒完熟期,罗布麻种群单个分株重为(10.38±7.78) g,蒴果生物量和蒴果数分别为(1.57±1.59) g和(7.60± 6.56)枚;种子生物量和种子数分别为(0.34±0.33) g 和(582.28±558.74)粒;蒴果生物量、蒴果数、种子生物量、种子数分别与分株总生物量呈极显著的(P<0.01)线性正相关关系;蒴果数、种子数与茎叶生物量分配呈极显著的(P<0.01)线性负相关关系;单蒴果的重量、种子重、种子数、种缨重分别与蒴果的长度呈极显著的(P<0.01)幂函数正相关关系.罗布麻种群生殖分株的各构件组成之间具有较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科尔沁沙地70种草本植物个体和构件生物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比较分析了科尔沁沙地70种草本植物盛花期时的个体和构件生物量特性。结果表明:43种植物个体生物量小于5.0 g,大部分物种根、茎、叶、花等构件的生物量均小于2.0 g,62种植物的根冠比小于1,说明70种草本植物中的大部分物种以地上生物量为主,只有少数物种具有较发达的地下根系。植物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对个体生物量的贡献率为:茎>叶>根>花。多年生和1~2年生物种的个体生物量以及各构件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但1~2年生物种的茎和地上生物量对个体生物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多年生物种,而多年生物种的地下生物量对个体生物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1~2年生物种,不同构件对生物量贡献率的差异有利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种群扩散和繁衍。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岩溶石山3个典型群落——飞机草优势群落(优势群落)、黄荆条-飞机草混合群落(混合群落)和类芦-蔓生莠竹群落(伴生群落)中飞机草种群的生殖配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群落中飞机草的营养构件(根、茎和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均达90%以上,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率方面表现出基本一致的规律,即茎〉根〉叶〉花果;(2)3个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平均为6.1%。优势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与伴生群落有显著差异(P=0.009),而混合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与优势群落和伴生群落均无显著差异;(3)3个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与株高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分枝数和总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关中地区猕猴桃树体周年磷素需量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年生"秦美"猕猴桃树为试材,研究了猕猴桃树体生物量和各器官及茎和根的皮层、木质部的磷含量和累积动态,以期探讨猕猴桃树磷素吸收、转运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猕猴桃树整株生物量从萌芽期到果实生长始期增加缓慢,在整个果实生长期快速增加,果实的收获和落叶使整株生物量大幅下降,根系生物量年周期内增加较少。磷在猕猴桃树的根、茎、叶、果及皮层和木质部的分布表现为:根、叶、果实>茎;根和茎的皮层>木质部。萌芽期到果实生长始期猕猴桃叶生长所需的磷素78.89%来自于土壤,4.44%来自根的上年贮藏,16.67%来自茎的上年贮存。果实生长始期到果实迅速膨大末期猕猴桃树吸磷量为全年总吸磷的55.39%,是磷素营养最大效率期。年周期猕猴桃树体吸收磷素的总量为36.95 kg/hm2(猕猴桃产量以40.16 t/hm2计)。进入果实收获期以后和结果前共吸收磷量10.92 kg/hm2,整个果实生长期吸收26.03 kg/hm2,分别占总吸收量的29.55%和70.45%。  相似文献   

7.
华北驼绒藜种群生殖分配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内蒙古草原区不同演替群落华北驼绒藜种群生物量生殖分配(RA)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蕾期、花期到结实期,华北驼绒藜种群RA逐渐增加,但不同种群的生殖配置格局各异。华北驼绒藜种群在3个生殖阶段的RA基本均表现出随分布群落演替阶段的提高而下降的趋势。华北驼绒藜种群的生殖年龄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即幼龄生殖期、过渡生殖期、稳定生殖期和衰退生殖期。3个生殖阶段RA均与种群密度显著正相关;在蕾期,土壤含水量与RA呈极显著正相关;花期和结实期,土壤速效氮均与RA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南瓜对叶施铬的吸收、转运和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永安二号”为材料,采用盆栽和51Cr叶片标记的方法,测试南瓜叶施铬的吸收、转运和分配过程。结果表明,南瓜叶片可以吸收51Cr并转运到其它器官,幼果期叶片的吸收和转移量要大于苗期叶片;叶片标记10 d后,除标记叶外,地上部分其它器官中51Cr量的分布顺序为:苗期—叶片>茎>花,幼果期—茎>叶片>果肉>花;此外,苗期植株和幼果期植株主根中51Cr的放射性活度都很高。各叶位叶片和不同茎段51Cr放射性活度高低与其与标记叶的距离有关;幼果期果实中51Cr的分配率为9%,表明叶施可以提高果肉中的铬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荒漠地区1 a生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适应策略,于2020年以甘肃民勤县、武威市和古浪县生境的沙米为对象,对其形态结构、生物量分配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古浪县年均气温、年均日照时数和土壤日均温度均最低,分别为6.81℃、2 669 h和16.22℃,武威市均最高,分别为8.58℃、2 873.4 h和22.94℃;古浪县土壤含水量、土壤粉粒和土壤速效磷均最高,分别为4.53%、17.51%和6.81 g·kg-1,民勤县均最小,分别为1.46%、7.19%和5.55 g·kg-1;古浪县沙米株高、冠幅及根长均最高,分别为70.63、54.24 cm和96.15 cm,民勤县均最小,分别为62.40、46.77 cm和86.31 cm。(2)古浪县沙米根生物量和质量分数及根冠比均最高,分别为7.56 g、15.98%和0.291;不同生境根-茎、根-叶、根-花、叶-茎、花-茎和花-叶生物量均是α<1的异速生长关系。(3)3个生境中,株高和根、茎、叶、花生物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根冠比呈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不同农业景观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生物控害与授粉的服务与功能,但同时也可能影响害虫的种群密度。为了探明江西赣北地区不同农业景观背景下油菜潜叶蝇种群动态,应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农业景观构成因子与油菜潜叶蝇种群数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菜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前期,不同样地之间油菜潜叶蝇种群发生趋势相似,在油菜盛花期潜叶蝇为害最重,但不同样地之间的潜叶蝇种群数量差异显著。区域范围农业景观构成因素对油菜花期潜叶蝇发生数量有显著影响。草地面积、森林面积与油菜潜叶蝇的种群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耕地面积在中等范围尺度(1 000m半径)与油菜潜叶蝇发生数量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高比例的作物生境反而有相对更低的油菜潜叶蝇种群。本研究内容可以为分析农业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研究案例,为不同生态农业区域油菜潜叶蝇种群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土壤干旱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盆栽试验对不同土壤干旱下冬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幼苗株高、叶面积、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总生物量、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率均随土壤水分的减少而呈降低趋势;根冠比、叶片水分饱和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MDA含量以及叶片SOD、POD活性均呈增加趋势。这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幼苗一方面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策略,较多地提高根比重,以利于根系吸水增加抗旱性;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叶片的生理特性以提高抗旱性。  相似文献   

12.
外来入侵植物豚草以种子进行繁殖,开展豚草结籽数量及果实特征的研究对于豚草的结实量估算及制定外来入侵植物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市龙潭山森林公园火车道旁的豚草为研究对象,对豚草植株的大小与雄头状花序数、结实量、总状花序数和分枝数的关系及果实、种子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豚草单株间雄头状花序数、结实量、总状花序数和分枝数差异巨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72.00%、227.55%、173.93%和174.76%。豚草雄头状花序数、结实量、总状花序数和分枝数与株高、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豚草结实量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状花序数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瘦果平均横径、纵径分别为1.944 mm、3.735 mm,变异系数分别为9.67%、14.92%;平均百果重0.366 9 g,变异系数6.83%;果实大小比重量差异更明显,果实形态差异较小。种子平均长、宽分别为2.937 mm和1.896 mm,变异系数分别为11.77%和10.37%;种子千粒重3.364 g,变异系数2.81%。该研究结果可为豚草的进一步研究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植物功能性状可以用来推断植物生活史策略,反映生态系统功能。为了研究天山北坡4种栽培杨树适应环境的生态策略差异,对其主要功能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杨树的叶片大小、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茎皮厚度、木材密度和根、茎、叶全N,P,K含量均差异显著;但4种杨树间比叶面积差异不显著;新疆杨单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最大,胡杨叶片厚度和木材密度最大,钻天杨茎皮厚度最大;4种杨树的叶片N含量均显著高于茎和根,茎和根的N和P含量差异均不显著,除胡杨外,其他3种杨树叶片P含量均显著高于茎和根,K含量在4种杨树的根、茎、叶器官中表现不一致;钻天杨根、茎、叶的N,P,K养分含量都相对较高,俄罗斯杨的根、茎、叶的N,P,K养分含量都相对较低。4种杨树功能性状不同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枣叶瘿蚊Dasineura jujubifolia是新疆枣树上一种重要害虫。明确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与空间分布,将为科学防控枣园枣叶瘿蚊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采用水盘诱捕法和目测法分别调查了枣园枣叶瘿蚊成虫、幼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的为害情况。同时,比较了枣叶瘿蚊幼虫和捕食性天敌数量、枣树叶片受害程度在枣树不同方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枣叶瘿蚊主要发生在5、6月,种群发生存在2个明显高峰期;成虫发生1周后幼虫开始为害,2~3周后下一代成虫羽化。枣园捕食性天敌主要是瓢虫和草蛉,种群数量较低。每年5、6月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为害严重,嫩叶受害率为6.2%~17.8%,枣吊受害率为11.0%~33.8%。枣叶瘿蚊幼虫的种群密度、捕食性天敌数量、枣树叶片受害程度在枣树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之间无明显差异;枣树叶片受害程度与枣叶瘿蚊幼虫的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明确了南疆阿克苏地区枣园枣叶瘿蚊及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群消长动态及枣叶瘿蚊幼虫对枣树叶片的为害规律,为枣叶瘿蚊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入侵植物刺苍耳对小麦和苜蓿种子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实验法,研究刺苍耳([WTBX]Xanthium spinosum[WTBZ])不同构件的水浸提液对小麦和苜蓿种子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刺苍耳植株不同构件的提取液对小麦和苜蓿种子的萌发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根、茎和叶水浸液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012 50 g·mL-1,且化感作用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刺苍耳根、茎、叶水浸液对小麦和苜蓿种子萌发的抑制, 不仅表现为降低种子的最终发芽率,还表现为延长种子的萌发周期。不同构件水浸液的化感效应强度整体表现为:叶>根>茎,并且化感效应强度随水浸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禁牧对植物个体功能性状的影响,在新疆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及昌吉市阿什里乡对短期禁牧下蒿类荒漠草地建群种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的个体表型特征、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比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伊犁绢蒿个体功能性状对短期禁牧的响应因禁牧地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呼图壁和玛纳斯样地的大多性状如株高、地上生物量、叶片数、叶生物量均呈显著增加(P 0. 05),而昌吉样地多数功能性状虽为增加,但均不显著。总体分析可知,短期禁牧后伊犁绢蒿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叶片数、茎生物量、叶生物量依次显著增加21. 32%、48. 97%、104. 50%、50. 18%、100. 00%(P 0. 05),根颈直径、一级及三级分枝数出现显著下降,而二级分枝数、生殖生物量、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比变化不显著。伊犁绢蒿个体表型性状与其构件生物量及分配比间均具有显著的联动效应,且短期禁牧可引起其部分个体功能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发生显著改变。研究表明,短期禁牧促进伊犁绢蒿个体功能性状的恢复,利于退化蒿类荒漠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新疆伊犁河岸小叶白蜡复叶构件生物量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为奇数羽状复叶,常由5~13片小叶组成。通过取样测量,分析不同复叶构件生物量的可塑性及其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叶白蜡全部样本复叶生物量为0.146~1.663g,平均以7片小叶的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复叶,以5片小叶的最小,并显著低于其他复叶;叶轴生物量为0.016~0.179 g,平均以13片小叶的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复叶,以5片小叶的最小并显著低于其他复叶;小叶生物量为0.006~0.886 g,平均以7片小叶的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复叶。不同复叶构件生物量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变异系数为22.8%~138%;对生左、右小叶的生物量分配具有对称性,顶小叶和相同叶序小叶生物量分配随小叶数增多依次减小。不同复叶构件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既有直线函数的同速生长型,又有幂函数的异速生长型,各构件生物量在复叶生长过程中相对增长速度可通过相关方程的参数做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渭北红富士苹果叶片营养状况及果实品质,以长富2号苹果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2%、0.5%、0.8%)尿素,研究不同处理对红富士苹果叶片营养、果实香气成分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幼果期到果实膨大后期,叶片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磷和钾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喷施尿素均提高叶片营养水平,其中以N2(喷施0.5%尿素)处理叶片整体营养水平较好,叶片氮、磷、钾的平均含量分别较对照(N0)提高15.68%、10.37%、5.6%。喷施尿素均不同程度增加了果实香气含量,其中壬醛、乙酸乙酯、乙酸戊酯在喷施尿素之后出现,总体以N2处理为最高,其香气成分总量较N0处理提高了22.29%。N2和N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果实氨基酸、可滴定酸,但对果实可溶性糖、维生素C无显著影响。综合分析表明,喷施0.5%尿素能够有效增加苹果树叶片营养、提高果实香气与品质。  相似文献   

19.
类短命植物粗柄独尾草器官生物量分配与估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柄独尾草(Eremurus inderiensis)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有类短命植物。采用全株挖掘法研究粗柄独尾草盛花期的生物学特征、器官生物量分配及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粗柄独尾草地上形态指标之间及其与器官生物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协同生长关系较强。粗柄独尾草地下生物量平均为(12.00±5.85) g/株,占全株58.23%±6.07%,地上生物量平均为(9.15±5.75) g/株,占全株41.77%±6.07%,根冠比为1.44±0.34。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51.61%±5.93%),其次为有性繁殖器官(25.14%±5.02%)和光合器官(16.63%±3.75%),这种分配模式体现了类短命植物生活型的特点。根冠比与地上形态指标间均为负相关关系。叶片、花序、地上及地下生物量间的相关生长分析表明,仅叶片重与地上生物量、叶片重与花序生物量间呈等速生长关系,其他均为异速关系。基于D (花柄基径)、HD2 (H为株高)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直接估测模型均较为精确,且地下生物量的直接和间接估测(基于异速关系)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20.
采用喷雾和灌根两种施药方法,设置高、低两个浓度,测定吡虫啉在草莓植株中的分布及对草莓蚜虫的防效。结果表明,喷雾处理区,草莓叶片中吡虫啉初始沉积量高于茎,叶片中持留的吡虫啉消解较快,而茎中消解较慢;灌根处理区,叶片中吡虫啉积累量于药后7 d达到最大值,之后缓慢减少,茎中吡虫啉持留量在药后1~28 d相对稳定。随着时间推移,不同施药方法对蚜虫的防效不同。喷雾法短期防效(7 d内)优于灌根法,但持效期较短。灌根施药法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期长,药后7~28 d防效保持在70%以上。同时,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加,灌根法的速效性有良好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