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的粳稻产量构成及其穗部特征,以12个水稻品种(A1~A12)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组成及其成穗率、穗部构成特征.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平均值以A6最高,膜下滴灌水稻主要依靠主茎和一级分蘖成穗,且主茎和一级分蘖的贡献率占97%以上,群体数量的上升较平稳,成穗率中等;膜下滴灌水稻可以依靠二次枝梗数来增加穗粒数,二次枝梗对穗粒数的贡献率在57%以上.膜下滴灌水稻栽培应选用着粒密度较大、紧实的大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穗粒结构特点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陶诗顺  马均 《杂交水稻》2004,19(6):39-41
以3个杂交稻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交稻强化栽培的穗粒结构特点.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杂交稻强化栽培单株个体发育充分,成穗率高;有效穗组成发生重大变化,主茎穗和一次分蘖穗在有效穗中的比重下降,二次分蘖穗比重提高;其主茎穗和各位、次分蘖穗的经济性状均优于常规栽培.强化栽培水稻不同来源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也与常规栽培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大麦主茎穗与分蘖穗出穗差异及其对穗型的影响,以1个二棱大麦和1个六棱大麦品种为材料,考察大麦主茎穗和不同分蘖穗的出穗顺序及其穗部性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主茎和分蘖的出穗期不一致,随出穗期延迟,穗长、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茎穗与分蘖穗1和分蘖穗2之间的差异较小。因此,大麦高产栽培应控制合理的基本苗和2个左右的分蘖穗。  相似文献   

4.
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主茎和分蘖穗粒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以豫麦49(小穗型)和扬麦13(中穗型)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不同程度干旱条件下主茎和分蘖的穗粒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分蘖期和拔节期轻度干旱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而分蘖期重度干旱显著降低了主茎穗粒数,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均可显著降低主茎和分蘖的穗粒数,且对主茎穗粒数的影响更大。分蘖期重度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主茎小穗分化数与可见小花数,但对分蘖无影响。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处理可显著降低小穗结实率、可见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及可孕花结实率,进而导致小麦穗粒数显著降低。分蘖期重度干旱处理导致小麦主茎穗粒数的降低并未影响主茎的产量,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处理导致小麦主茎穗粒数下降均造成产量显著降低。因此,小麦营养生长期适度干旱不影响小麦主茎和分蘖小穗及小花发育,从而能够维持较高的穗粒数和产量,可以适度的进行节水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给小麦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1997~1999年在河南省偃师市高产麦田研究了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多穗型和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群体动态变化、小穗和小花发育、籽粒灌浆过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针对多穗型品种在高产奈件下分蘖成稳率高、穗粗重较低的特点,采取在拔节期追氮的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达到穗粒数增加、粒重提高的效果;大穗型品种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以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致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6.
水稻抛秧与插秧分蘖成穗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我们对水稻盘育秧抛秧和湿润育苗插秧的两种栽培方式的叶龄、发育进程和分蘖成穗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抛秧水稻比插秧在本田里主茎出叶速度快0.5-1个叶;抛秧分蘖成穗集中在40/-7/0节位上;插秧集中在5/0-8/0节位上;随着分蘖位次的升高,每穗实粒数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穗型品种产量形成的特点及其对氮素和种植密度响应的差异,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每个品种设置全生育期不施氮、施氮240kg·hm-2(N240)两个氮肥水平以及150×104、262.5×104和375×104株·hm-2三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用D1、D2和D3表示),研究了施氮和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主茎和分蘖的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兰考矮早八具有明显的主茎优势,开花期和成熟期主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大于豫麦49-198,且种植密度对两品种主茎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显著大于施氮;同一施氮水平下,两品种主茎干物质积累量和各营养器官中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比例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相同氮密条件下,兰考矮早八主茎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大于豫麦49-198。无论施氮与否,豫麦49-198D3处理分蘖的叶片、叶鞘、穗轴+颖壳的花前贮藏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均明显高于D2、D1处理;同一施氮水平下,兰考矮早八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多穗型品种应在保持适宜群体茎蘖数量的基础上,春季采取水氮后移,这样可促进分蘖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与分配,增加粒数和粒重,提高产量;大穗型品种应适当加大播种量,适期肥水管理,促进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数,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和施N时期对不同穗型水稻源库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群体源库特性受品种遗传力控制较小,而受栽培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栽培措施是调节水稻源库关系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通过研究密度和施N时期对穗重型水稻垦稻12和穗数型水稻垦稻17源库关系的影响发现,N肥后移对两个品种分蘖成穗率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密度下穗重型水稻垦稻12在D2处理下分蘖成穗率最高,而穗数型水稻垦稻17则在D3处理下表现较好。在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上,穗数型品种在生育后期比穗重型品种具有更高的LAI,N肥适当后移有利于增加最大LAI和成熟期LAI,垦稻12和垦稻17LAI最适的密度分别为D2和D3处理。在粒叶比上,穗重型的垦稻12明显高于穗数型的垦稻17,垦稻12在D2密度下,垦稻17在D3密度下,N4处理最有利于二者粒叶比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水分和氮肥对大穗型水稻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与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穗型水稻具有较大的库容,增产潜力大。灌浆结实期的水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起关键作用,研究此阶段水分和氮肥对大穗型水稻生理机制的影响,对于指导大穗型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有关大穗型水稻籽粒灌浆结实特点、水分和氮肥对大穗型水稻灌浆结实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一些目前大穗型水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两种类型水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行向对水稻分蘖数、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行向对群体分蘖数的影响较小,分蘖数主要由品种决定;不同行向处理对不同穗型水稻的维管束影响较小,但对穗部性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不同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提前,分蘖增多,株高增高;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后移,分蘖减少,株高降低,生育期推迟。在常规淹水灌溉、节水灌溉、极度节水灌溉三种灌溉栽培下平均穗长递减。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不大;极度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大。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平均千粒重和平均结实率较高;常规淹水灌溉栽培反而使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接近,说明水稻在栽培过程中适度的节水,对产量没有影响;极度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较低,说明节水过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反而成为低效用水。  相似文献   

12.
行向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两种类型水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行向对水稻分蘖数、雏管束和穗部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行向对群体分蘖数的影响较小,分蘖数主要由品种决定;不同行向处理对不同穗型水稻的维管束影响较小,但对穗部性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主茎与分蘖的发生、发育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密切联系。从数量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能较为深刻地了解水稻植株的主茎与分蘖关系。笔者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的引种试种和组合特征特性鉴定工作。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依据水稻生长过程中各器官的发生发育规律,经过连续7年研究分析,初步得出杂交水稻主茎与分蘖间在数量性状方面的相互关系。1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于1983年开始,每年在籼(粳)型杂交水稻田间鉴定区选取500个左右的典型单株,按组合分类,分别考查主茎和分蘖的株高、剑叶长与宽、穗长、总粒数和实粒数等项目(表1…  相似文献   

14.
双季稻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与高产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祖德 《中国稻米》2006,12(1):33-35
本文以有效穗教和穗粒数的两项指标作为衡量水稻不同蘖位分蘖生产力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蘖级数增加,分蘖生产力将下降;早稻以主茎5~7中部蘖位分蘖生产力高,晚稻则以主茎1~4低节蘖位分蘖生产力高。在水稻高产栽培中,杂交早稻应主要利用主茎3、4、5、6蘖位着生Ⅰ、Ⅱ级和7、8蘖位着生Ⅰ级分蘖成穗;杂交晚稻则应主要利用主茎1、2、3、4蘖位着生Ⅰ、Ⅱ级分蘖和5、6、7、8蘖位着生Ⅰ级分蘖成穗,以充分发挥水稻优势蘖位的高产潜能。  相似文献   

15.
以16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常规灌溉(T1)和分蘖期亏缺灌溉(T2)2种处理下油茬直播杂交水稻的分蘖状况和产量性状.结果 表明,在分蘖中期至穗分化初期进行亏缺灌溉,水稻最高茎蘖数整体上比常规灌溉处理显著降低,但分蘖成穗率除极少数品种外均显著提高.不同参试品种在2个处理下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等的变化趋势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亏缺灌溉下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与常规灌溉差异不显著,其中有9个品种的产量与常规灌溉无显著差异或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有7个品种的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试验结果可为丘陵旱区油/麦茬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的阶段性非充分灌溉节水栽培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高产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718和中产优质粳稻品种常农粳10号为参试材料,比较研究不同基因型品种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的蘖位差异,明确高产味优基因型品种的优势叶位。结果表明,高产味优基因型与中产味优基因型在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与中产味优基因型相比,高产味优基因型一次和二次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高,单株与群体成穗数多,花后各蘖位光合特性好,促进了库容充实,最终产量较高,南粳5718产量较常农粳10号显著提高7.7%,较多的有效穗数是其产量优势形成的重要基础。与常农粳10号相比,南粳5718拔节期群体穗数较低,但抽穗期和成熟期则较高。南粳5718和常农粳10号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较为一致,一次分蘖中以4/0、5/0和6/0为主,二次分蘖则以1/4和1/5为主。南粳5718单株成穗数、一次和二次分蘖成穗个数显著高于常农粳10号。不同蘖位对单株成穗数和群体产量的贡献率均表现为一次分蘖>主茎>二次分蘖。南粳5718和常农粳10号产量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上,南粳5718在花后30 d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剑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常农粳10号。  相似文献   

17.
通过8个大麦品种比较研究,大中88-91、西引二号等六棱大麦熟期迟,抗寒性强,成穗率低,穗数少,穗型大,粒数多,粒重低,产量高。二棱大麦,苏啤3号熟期早,抗寒性中等,分蘖性较强,成穗率高,穗、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高;扬饲麦3号熟期偏迟,抗寒性较强,分蘖性强,成穗率、有效穗及粒重中等,穗型较大,粒数较多,产量较高;苏引麦3号熟期早,抗寒性差,成穗率较高,穗数中等,穗型大,粒数多,产量中等;单二熟期迟,抗寒性与分蘖性强,成穗率高,穗数足,穗型偏小,粒重高,产量中等;沪麦16熟期适中,抗寒性较强,分蘖性中等,成穗率低,穗数少,穗型较大,粒数较多,粒重中等,产量较低;扬农啤2号熟期早,抗寒性差,穗数少,穗型很小,粒数很少,粒重特高,产量低。  相似文献   

18.
水稻"蘖、主穗比”与产量因子关系及其调控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经过11a的田间观察和反复实践,采用平行观测及统计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蘖、主穗比”与穗实粒数及理论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科学调控“蘖、主穗比”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途径;“蘖、主穗比”与基本苗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少本、稀植栽培能极大地提高“蘖、主穗比”,但过分强调“蘖、主穗比”将不能保证高产所需的穗数;水稻返青后前15d产生的分蘖多为有效分离,而反青后20d以后产生的分蘖基本上为无效分蘖,通过培育壮秧及适当重施基肥等措施,力促前期分蘖量,控制后期分蘖量,是提高水稻“蘖、主穗比”和成穗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两种不同穗型水稻超高产直播栽培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两种不同穗型高产水稻品种单产700~850kgg667m^2超高产稻田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弯曲穗型品种新稻11号(珠光)依次为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半直立穗型品种99—28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实现单产700~850kg/667m^2超高产直播栽培水平的技术途径:弯曲穗型品种是靠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达到穗大、粒多、粒重的个体,稳定提高千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改善群体质量,降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提高品种的抗倒性;半直立穗型品种是靠增穗增粒稳定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保证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确保苗足穗多,充分发挥耐肥抗倒、生物产量大的优势,提高穗数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水稻分蘖特性及成穗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水稻分蘖的基本特性及研究现状,指出通过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以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可行途径,还对水稻分蘖成穗率的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