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究菠菜种子老化后活力下降的原因和生理生化指标及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规律,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处理菠菜种子,并测定菠菜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及萌发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菠菜种子的根长、发芽势和发芽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萌发相关基因(GAI1、GA2ox、RACK1、DGAT、ARP1、ARF、ABA8ox1和VP1)的表达量对比未经老化处理的均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的含量逐渐增加。由于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体内的氧自由基得不到及时的清除,从而导致膜质过氧化作用加剧最后引起生物膜的损伤,这是影响种子萌发和加速种子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工老化过程中桔梗种子萌发特性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揭示其劣变机理。【方法】以桔梗种子为材料,采用高温(40℃)高湿(相对湿度95%)的方法对种子进行人工老化处理,且于0~10d,隔天测定1次桔梗种子发芽指标、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SOD、POD、CAT活性。【结果】随着人工老化时间的延长,桔梗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下降;种子的质膜透性明显增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则明显下降,而可溶性糖、脯氨酸和MDA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发芽指标与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在人工老化过程中,桔梗种子细胞膜受损,抗逆性物质脯氨酸含量增加,造成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保护酶系统受到破坏,致使种子活力丧失,这可能是引起桔梗种子老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国内仅分布于新疆的实葶葱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贮藏年份的种子经过老化处理后种子发芽力、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种子发芽力逐渐降低,实葶葱种子贮藏2~3年的活力最佳。随着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的加深电导率呈上升趋势,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不同老化程度种子内无明显差异。实葶葱种子老化过程中种子活力降低可能是由于细胞膜系统受损和有毒物质积累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以2个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加速种子老化的方法,对玉米种子活力指标、种子内含物质含量及生理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老化程度的加深,"郑单958"和"先玉335"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逐渐降低,老化至8 d时降至0。"郑单958"和"先玉335"种子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的活力逐渐降低,电导率、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粗脂肪、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有机酸含量总体上呈升高的趋势,脯氨酸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但老化至8 d时,种子脯氨酸的含量明显下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不规则。相关分析表明:"先玉335"种子活力指标与有机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2个玉米种子的活力指标与生理指标相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文冠果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种子高温催芽过程中内含物质的转化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研究文冠果种子高温催芽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温催芽过程中,种仁内含物的转化趋势是大分子物质逐渐水解,但小分子物质并非大量积累,而呈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态势;子叶内主要是淀粉的水解而非糖的转化,而幼根内糖类物质的变化主要是可溶性糖的相互转化;子叶脂肪的水解和幼根新脂肪的合成以及氮类物质是胚根向幼根转化的物质基础。此外,子叶与幼根内含物的转化与其相关酶活性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工老化对向日葵种子活力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SunM 20’、‘民乐深紫葵’、‘大山葵花4’和‘吉葵24’4份向日葵种质为材料,研究了高温高湿人工老化(100%RH,45℃)处理不同时间(0、2、4、6、8、10d)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向日葵种子老化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POD和SOD活性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增加;不同种质的抗老化能力存在差异,其中‘SunM 20’比其他3份种质的抗老化能力强,在相同条件下,其种子活力和保护酶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并且在老化过程中,其种子活力变化及保护酶活性变化最慢。[结论]老化过程中保护酶POD、SOD活性的显著降低可能是导致种子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少量MDA的逐渐积累促进了种子的老化。  相似文献   

7.
《吉林农业科学》2015,(2):11-15
以玉米品种吉农大578和新白单31当年收获种子为试材,通过高温(45±1)℃、高湿(相对湿度95%)老化处理,研究老化种子的发芽特性、活力特性及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两品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均表现为降低趋势;两品种种子活力指标则从24h开始即下降;萌发后的幼苗表现为老化时间越长苗高越矮、根系越短,且对根系的影响更加显著;不同老化时间的玉米种子主要化学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百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另外种子发芽指标、活力指标同子粒的淀粉和脂肪含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8.
人工老化对向日葵种子活力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人工老化对向日葵种子活力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Sunm20’、‘民乐深紫葵’、‘大山葵花4’和‘吉葵24’4份向日葵种质为材料,研究了高温高湿人工老化(100%RH,45℃)处理不同时间(0、2、4、6、8、10d)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向日葵种子老化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POD和SOD活性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增加;不同种质的抗老化能力存在差异,其中‘Sunm20’比其他3份种质的抗老化能力强,在相同条件下,其种子活力和保护酶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并且在老化过程中,其种子活力变化及保护酶活性变化最慢。[结论]老化过程中保护酶POD、SOD活性的显著降低可能是导致种子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少量MDA的逐渐积累促进了种子的老化。  相似文献   

9.
辣椒种子人工老化及劣变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探明辣椒种子活力下降的原因和一些生理生化变化规律,采用人工加速老化方法,研究了辣椒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老化加深,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不断增加,且品种间有差异,而脱氢酶活性在不同老化程度种子间无明显差异,认为辣椒种子人工老化及劣变的主要机制在于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  相似文献   

10.
油菜种子萌发期和形成期脂肪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宁油16号油菜品种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酶活性与苗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低、中、高含油量油菜品系角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酶活性与种子油份代谢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油菜种子萌发期的相对生长速率和脂肪酶的活性呈正相关;在种子形成前期、中期,角果皮和种子中都检测到了脂肪酶活性,此时脂肪酶维持叶绿体活力,从而保持了油脂的合成;在种子形成后期,脂肪酶主要降解种子中的油脂,此时,高含油量品系种子的脂肪酶活性比低含油量品系低。推测在种子萌发期,脂肪酶通过降解种子中存储的油脂为苗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碳源和能量;在种子形成前期和后期,通过降解油脂影响着种子的发育及油份积累。  相似文献   

11.
用直流电场正电极处理油松种子后,其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明显提高。浸水种子分别为对照的111.61%和158.61%,干种子分别对照的120.21%和122.13%,对油松种子萌发过程有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表明,直流电场处理可促进细胞膜修复,提高种子萌发阶段的生物氧化水平,加速新陈代谢,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向日葵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各组分所占比例。【方法】 以种植在不同生态区5种不同类型向日葵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粗脂肪以及脂肪酸组分,运用相关、主成分等方法,分析不同基因型向日葵及不同生态条件对向日葵脂肪酸积累的影响。【结果】 向日葵种胚形成前期脂肪酸总量的合成速率较高,积累量前期均能达到总量的20%以上,而后期的积累量普遍都在15%以内,合成速率明显低于前期。油酸的合成速率也具有相同的趋势,除个别品种外,前期积累量均能占到总脂肪酸的30%以上,明显高于后期的10%以内。种子成熟后期温度降低导致种子中油酸积累速率降低。【结论】 向日葵最终脂肪酸总量与种胚发育阶段脂肪酸的快速增长持续时间密切相关。高油酸品种在后期保持较高的油酸合成速率。  相似文献   

13.
以岑溪软枝油茶优良无性系‘岑软2号’为试验对象,从油茶籽仁发育初期持续取样至油茶籽大部分自然脱落,研究油茶籽在成熟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种子萌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油茶籽的发育,种仁含水量均匀下降,脂肪含量不断上升,蛋白质含量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总糖和淀粉含量不断下降;油茶籽成熟过程中种仁含油率与总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蛋白质含量正相关不显著;种子萌发率与种仁含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糖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本调查区域,针对油茶栽培生产,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采收最佳;针对育苗生产,10月中旬即可采收。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甜玉米种子活力差异近等基因系植株生育后期源库关系,进一步阐明甜玉米种子活力形成的生理基础,以2组种子活力差异的近等基因系材料hv1与lv1、hv2与lv2为试材,研究其生育后期叶"源"和籽粒"库"的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种子活力高的近等基因系材料(hv1和hv2)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吐丝后,种子活力高的近等基因系材料(hv1和hv2)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高。研究还表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光合生理特性(除叶绿素b含量外)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吐丝后30 d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正相关。因此,适度较强的叶片光合生理,保证光合产物的高效积累,降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是提高甜玉米种子活力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活力及生理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在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的生活力及生理变化规律,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的耐贮性做出客观评价,为玉米种子耐贮性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目前主栽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农大108、先玉335、正大619、京科968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供试材料的初始含水量、活力水平及相关生理指标。将供试材料的种子含水量回湿至14%,在种子含水量14%和贮藏温度35℃(14% & 35℃)的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贮藏一年时间,每月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电导率、MDA浓度、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脱氢酶活性。采用砂培法进行发芽试验,用DDS-ⅡA型电导率仪测定种子电导率,利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法测定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利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利用蒽酮比色法,脱氢酶活性的测定采用氮蓝四唑(TTC)染色法。比较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在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的活力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在同一贮藏条件下,基因型是影响种子活力及生理特性的决定性因素。参试玉米种子的初始含水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为7.39%-8.71%。在初始状态下,各基因型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均在90%以上,具有较强的萌发能力。贮藏一年后,京科968发芽率、发芽势为50%-60%,发芽指数为25%,种子活力指数为0.3;农大108、先玉335、正大619发芽率、发芽势为15%-25%,发芽指数8%-25%,活力指数0-0.08;郑单958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在贮藏1年后均下降为0。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脱氢酶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变化关系密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基本一致,但变幅差异较大,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因发芽速率不同发芽指数差异较大,而种子活力指数的降低总是先于种子发芽率的下降,可以真实体现种子的老化及劣变程度。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膜透性变差,种子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其变化趋势及种子生活力变化呈负相关关系(R2=0.752),各基因型间细胞膜系统功能存在差异。在本试验中,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活力与丙二醛含量无显著相关性(R2=-0.171--0.094),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脱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2=0.284-0.517),但各基因型间玉米种子生理变化机制复杂,差距较大。【结论】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对临界胁迫贮藏条件表现均较敏感,但基因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郑单958的活力下降最快,京科968活力及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相对稳定,表现出较强的耐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粒重不同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积累动态差异及生理机制,为不同用途大豆的栽培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百粒重分别为7.13、20.21和30.54 g左右的小粒大豆、普通大豆和大粒大豆为材料,测定关键生育期叶片光合速率,分析3种大豆籽粒形成过程中干物质重、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浓...  相似文献   

17.
几种作物中脂肪酸含量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  孙长霞  卢树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322-5323
[目的]为食用油品质的改良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作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对松籽、核桃仁、棉籽、葵花籽、花生、芝麻、黄豆和亚麻籽等8种市售作物进行粗脂肪含量测定,再将作物中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葵花籽、芝麻、黄豆、花生、棉籽、核桃仁、松籽和亚麻籽中粗脂肪含量分别达到53.16%、56.10%、23.77%、49.81%、30.06%、72.88%、60.37%和42.1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其脂肪酸总量的87.29%、83.25%、84.35%、83.90%、72.71%、92.04%、71.17%、89.03%。[结论]各作物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较高,因而都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从菘蓝刚长出小角果时开始定期采样,测定种子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千粒重及种子中蛋白、还原糖、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累积含量,并对不同时期采收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统计发芽率、发芽势等,以确定种子采收时间与种子活力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菘蓝种子中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千粒重在5月下旬达到最大值7.410 g;从04-11~04-20,种子中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分别于04-19达到最大值17.30和54.00 g/kg,之后呈先急剧降低后缓慢降低的趋势,同期淀粉含量不断上升;菘蓝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5月之前快速积累,到05-05达到最大值32.34 g/kg,之后含量亦呈先急剧降低后缓慢降低的趋势,粗蛋白含量在5月份呈缓慢增长趋势;不同时间采收的种子活力差异极显著,种子活力与成熟度成呈正相关,但是过熟的种子活力急剧下降,5月底至6月初为种子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9.
2025杨叶水浸提液对5种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林农复合经营系统中,研究不同浓度2025杨树叶浸提液对5种作物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2025杨树叶水浸提液对受体作物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根长和鲜重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和浸提液的浓度有关,整体上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双重浓度效应。知母在5 mg·mL-1处理时种子活力最强,桔梗、板蓝根不同处理简化活力均较对照升高,小麦种子简化活力指数随浸提液浓度升高而下降,白菜的简化活力指数随叶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Cu2+对紫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  马敏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4047-4051
为研究重金属Cu2+对紫荆幼苗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试验利用CuSO4溶液的浓度梯度对紫荆种子进行了胁迫处理,分别测定紫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发芽指标和幼苗叶片的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细胞膜透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紫荆种子抗重金属Cu2+胁迫的能力比较强,在致死状态下,CuSO4溶液的浓度为183.40 mg/L;在半致死状态下,CuSO4溶液的浓度为104.22 mg/L.随着CuSO4溶液浓度的增加,紫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逐步下降,幼苗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而幼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则呈现出先增加后递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