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宝强  贾雨 《杂粮作物》2000,20(3):50-52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maizedwarfmosaicvirus),弯孢菌叶斑病〔又称拟眼斑病,Curvularialunata(Walk)Boed〕及尾孢菌叶斑病(又称灰霉叶斑病,CercosporazeaemaydisTehon&Daniels)三种病害在辽宁省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在近几年发病更重。1994年建平县朱力科镇66.7hm2制种田,因矮花叶病毒病危害造成绝收,损失惨重。1995年绥中县塔山镇种植的丹玉20玉米田突然爆发弯孢菌叶斑病,2700hm2玉米严重减产。到1996年全省已有12个市40多个县(区)玉米田发生…  相似文献   

2.
杨琦  王德伟 《杂粮作物》2001,21(1):40-40
铁岭市位于松辽平原中部,由于地理、气候条件适宜,已发展为全国闻名的玉米良种生产基地,年制种面积在1.3万hm2左右。然而近几年在局部地区的制种田中不断有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发生,对当地的种子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据几年的调查,1996年发生最为严重,全市5个县(市)区,11个乡镇,5个品种,1133hm2玉米制种田不同程度发病,一般发病率为20%,严重地块达48%。1997年以来由于繁制品种的更换,发病面积有所下降,但易感自交系的发病率仍未下降,而且有加重的趋势,因此对制种田玉米矮花叶病发生与防治情况进行探讨十分必要。1 发病症状及时期玉米全…  相似文献   

3.
水稻普通矮缩病 (又称普矮病 ) ,是由黑尾叶蝉为主传播发生的水稻病毒病。零星发生时 ,曾被农民误认为是种子不纯造成的杂株。 2 0 0 1年在建宁县里心镇大南村一坑垄单晚田中严重发生 ,除重病田翻犁改种外 ,余下的 6 67hm2 单季稻一般减产 2 0 %~ 30 %。随着发生区域的扩大 ,危害也日益趋重 ,特别是 2 0 0 2年春 ,该病在部分单季稻秧田中暴发成灾 ,导致补播补种而延误农时 ,对水稻生产已构成很大威胁。为控制该病的流行和危害 ,笔者于 2 0 0 1~ 2 0 0 3年就该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现简介如下 :1 病状水稻矮缩病的症状田间常见…  相似文献   

4.
我国玉米病毒病的种类和病毒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红  陈丹 《玉米科学》2010,18(6):126-131
世界上已报道的玉米病毒病有40余种,我国发生并已报道的有5种,分别为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条纹矮缩病、玉米红叶病和玉米鼠耳病。概述了我国发生的5种玉米病毒病的发生概况、分布、危害以及病毒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5.
七十年代初期由于花叶病毒病的流行,造成了花生单产和总产的大幅度锐减,是我国解放后北方产区未曾出现过的花生生产不景气时期。山东省临沂地区、江苏省徐州地区和辽宁省旅大市的六个县发病面积将近600万亩。 花生花叶病毒病过去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区还很少发现,自1939年开始,虽然陆续有所报导,但从未成灾。1976年山东省大面积发生,几乎遍及全省,尤以临沂地区最为严重,波及13个县,发病面积80万亩,损失荚果近亿斤。又如江苏省东海县常年栽培面积  相似文献   

6.
近年,由于多种原因致使玉米病毒病在全国一些省份五米产区暴发成灾。据河北省张辉报导,1996年玉米病毒病发生面积就达1130万亩,因病毁种20万亩,有300万亩玉米减产50%。玉米病毒病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主要病症目前发生较普遍的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两种。粗缩病一般在玉米植株长到5-6片叶时即显症状,粗看全株暗绿,象似生长茁壮。但细察叶片,可见叶脉两侧出现退绿近于透明的蚀状虚线条点。叶色渐变浓绿,僵直上冲。早期感病叶片早枯,后期畸形,植株节间缩短,不能抽雄、发病轻者,长到1米左右.有的可…  相似文献   

7.
旋心虫是辽宁省近年发生且危害逐渐加重的玉米虫害。本文介绍了辽宁省建平县玉米旋心虫发生情况、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对辽宁省其他玉米产区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玉米矮花叶病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玉米病毒病害。在我省90年代初回升以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日趋加重,目前在我省的所有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感病品种田间发病株率在50%~100%,大田产量损失20%~30%,制种田产量损失在50%左右。本文从毒源积累,种子带毒,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种植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繁殖基地,扩大地膜覆盖种植面积,及早拔除种子带毒苗和早发病株等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成明  齐秀华 《杂粮作物》2003,23(2):117-117
辽宁省本溪市辖两县五区,玉米种植面积年基本稳定在2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桓仁、本溪两县,品种主要集中在沈单10、沈单16、农大108、东单60及铁单12五个品种。多年来,本溪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均不超过3%。其中抗病品种发病率在0.5%~1%;感病品种发病率在2%~3%,未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但也正是多年病害发生较轻,人们忽视了玉米丝黑穗病爆发的危险性,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缺乏足够的重视。2002年由于多种综合因素所致,本溪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重,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是玉米生产上罕见的。为及时、深入了解玉米丝黑穗病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国内木薯花叶病毒病(cassava mosaic virus disease)的危害情况、田间症状及其病原类型,本研究于2018—2019年调查了该病在国内的分布情况、症状特征及种质来源等数据,采集了8省(区)19地的384份样品,利用特异性引物检测2种木薯花叶病毒侵染引起的症状类型,并通过序列比对明确其病原特点。结果表明:木薯花叶病毒病已经在我国发生,种茎调运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国内木薯花叶病毒病病原有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株系(Sri Lankan cassava mosaic virus, SLCMV)和木薯普通花叶病毒(Cassava common mosaic virus, CsCMV)2种病毒,可分为单独感染、复合感染,其中SLCMV的检出率为21.1%,CsCMV的检出率为36.5%,SLCMV-CsCMV复合侵染率为15.1%;检测到的SLVMV与东南亚SLCMV序列同源性为99.4%~99.7%,检测到的CsCMV与拉丁美洲的CsCMV序列相似性为91%~96%。推测国内木薯花叶病毒病主要由2种病毒侵染引起,且普通花叶病毒有产生序列变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