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香蕉(AAA)丛生芽在16℃-18℃下,采用改良的MS培养基配方,经过12个月的保存后,研究其生根培育、瓶苗移植和大田种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保存的香蕉丛生芽在生根壮苗、假植和袋苗的生长及大田生长的主要性状等方面与常规组培苗的生长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国营岭头茶叶研究所,于1966年从华南农学院引进6株越南大叶种茶苗,经过茶叶研究所技术人员的多年培育,现已在五指山区定居。到目前为止,种植面积已达15亩。最近通过大田采摘测定,年亩产鲜叶1070斤,比当地云南茶、海南茶分别高产40%和35%。  相似文献   

3.
连作晚稻乳苗畦式抛栽栽培,是通过室内培育标准乳苗(即一叶期,苗高5厘米左右,根短苗壮的乳苗),直接抛栽于畦式大田(大田耖平,浑水澄清,放干,分畦开沟拖再立新功)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该技术经过1993年多点,多品种共63.9亩大田试验和示范表明,  相似文献   

4.
从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了利用组培快繁技术培育甘蔗苗的材料与方法,论述了幼苗向大田移植的操作要点,并简述了甘蔗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中几项技术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大田种植的2个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为供体材料,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合适时期、加倍方法、再生苗的继代与移栽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培养的最佳时期为初花期前后2周左右,游离小孢子经过含有50mg/L或75mg/L秋水仙碱的NLN-16培养基直接处理48h效果最好,其产胚率和加倍效率均显著高于未加秋水仙碱的对照.在固体B5培养基中加入4.5mg/L多效唑并补充液体B5-3培养基,再生苗可不需继代.在固体B5培养基或者补充养分的液体B5-3培养基中加入低浓度的0.5mg/L NAA 0.1mg/L 6-BA,直接移栽到大田的再生苗成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缙云县山区在近年来的鲜食甜玉米种植实践中从季节安排、培育壮苗、大田管理及收获等各个生产环节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双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阐述了鲜食甜玉米双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茬口安排、培育壮苗、大田栽培及适时收获等方面,为生产实践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武平县槟榔芋大田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选地、科学种芋处理、盖膜保温、培土施肥、合理控苗、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并通过适时早栽技术,提早采收上市以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8.
从采种育苗、栽培管理、修剪整型、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幌伞枫盆栽技术。指出其关键技术是先经容器苗培育和大田栽培,再经修剪培育出株型美观的植株,后移植上盆。  相似文献   

9.
寄秧期僵苗是削弱杂交水稻两段育秧增产、增益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县注意总结和推广寄秧期僵苗防治技术,取得较好成效。1985年,全县杂交水稻两段育秧面积48680亩,寄秧期僵苗面积仅36亩,不足0.l%,两段育秧比露地育秧每亩大田平均多收稻谷79公斤,增加收益20元左右。现将两段育秧寄秧期僵苗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僵苗原因 1.小苗超龄。要培育壮秧,寄栽时小苗叶龄以越小越好,但苗龄小,寄栽成活率较低,对整地的要求也高。生产上如果到2-3叶期才寄栽,这种小苗抗寒力弱,正处于从异养转入自养的过渡时期,胚乳养料已逐渐耗尽,又没有较强…  相似文献   

10.
茶树树冠培育通常从大田生产开始,在一年生茶苗定植一年后,运用定剪配合打顶弯枝等方法培育树冠。本试验则是从苗期开始探讨树冠培育法。我省茶树短穗扦插,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春插冬出圃,秋冬插翌年冬季出圃,苗  相似文献   

11.
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1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的重复鉴定.结果表明,DH-1和DH-2群体在2个播期间套袋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和0.6828~*,育性鉴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曲线拐点法和卡方测验分析,DH-1的结实率在2个播期均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表明K78S的不育性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DH-2在第1播期也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但第2播期由于不育系C49S-87(套袋结实率达到17.1%)及其DH群体的不育性部分恢复,表现为1∶15的分离比,表明C49S-87的不育性仍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此外,DH-1、DH-2的套袋结实率分别在0~99.1%和0~98.8%的范围内均有分布,只是频数不同,因此不排除有微效多基因参与不育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橡胶籽苗芽接苗生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橡胶籽苗芽接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基础试验,对该技术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工作,同时也添加了部分新的试验内容。试验结果表明:气候、芽条茎粗等因素影响籽苗芽接苗的成活;橡胶籽苗袋苗比裸根苗的成活率高,但操作比较麻烦,待进一步改进后,将显著提高橡胶籽苗芽接苗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3.
套袋对Irwin芒果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着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套袋对Irwin芒果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色素与果皮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外黄内黑复合纸袋)显著降低了Irwin芒果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和类黄酮含量,套袋处理(外黄内黑复合纸袋)的果皮亮度显著高于未套袋果,色彩浓度显著低于未套袋果。  相似文献   

14.
玉米育种理论技术新拓展与商业育种实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一套功能健全的商业育种技术体系是商业育种研发流水线的保障。新世纪伊始,各种玉米育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例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品种精确评价技术和高通量数据采集技术等,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商业育种研发流水线的效率。本文从我国玉米种业的研发现状出发,分析育种新技术在加速商业育种进步中的作用,提出切实可行的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体系,该体系整合了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品种精确评价技术、高通量数据采集技术和育种大数据管理技术在内的先进商业育种技术,构建了玉米规模化种质资源创新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加速我国玉米商业育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套袋对Irwin芒果实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果袋对Irwin芒果实外观、自然常温贮藏性能、果皮色素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盛大果袋套果后,果实外观品质最佳,在自然常温贮藏后,果实的转黄指数较高,烂果率最低,失重率也较低,提高了果实的耐贮性。盛大果袋果的叶绿素a和b含量均最低,花青苷和类黄酮含量较高,使果皮在青熟时呈现暗红色,完熟时呈现鲜红色。当果实达到完熟时品质最佳,盛大果袋果的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可食率显著高于不套袋果。  相似文献   

16.
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月荣  石萌 《茶叶科学》2015,35(2):103-109
本文从茶树育种材料创新、育种鉴定技术发展、育种目标变化、育种程序的改进、育种成果以及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等方面综述了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茶树育种材料创新的手段仍然以杂交为主,理化诱变的应用日趋广泛,转基因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分辨率检测设备和基因鉴定技术的应用,结合计算机预测模型开发,使茶树品种早期鉴定的准确性得到提升。茶树育种目标经过了高产、优质、早生的阶段,发展到了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时期。进一步提高早期鉴定准确度、缩短育种周期是茶树育种技术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与前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过去的30年里玉米育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子标记、生物技术、双单倍体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方法发生了飞跃。本文就分子育种技术、后代选择方法、转基因育种技术、双单倍体技术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并展望未来10~20年玉米育种技术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生物诱导为基础的DH育种已发展成为玉米育种的核心关键技术,能够显著缩短自交系选育周期,加快育种进程。近年来,单倍体规模化诱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批量加倍还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文章综述玉米单倍体获得的技术途径、加倍措施、诱导率和加倍率QTL定位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对单倍体的不同加倍方法以及不同加倍药剂的加倍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元分析剖析诱导位点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19.
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本文通过对2017-2021年间全球玉米育种技术领域相关专利数据挖掘与分析,重点从主要专利布局区域、权利人、技术分布、热点分布以及高价值专利等方面分析发展动态与竞争态势。分析表明,美国是玉米育种技术的专利领先国,专利申请和高价值专利分别占全球的40%和69%,专利研发机构为跨国种业企业集团为主。我国玉米育种技术专利申请排名全球第3,研发机构以科研院所、大学为主,但高价值专利偏少,仅为美国的5.86%。提出要增强玉米育种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等3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综述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以及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小麦育种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