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对采自四川、重庆、陕西、江苏各地的不同半夏居群在同一栽培条件下的出苗情况的研究,采用田间实验的方法对39个半夏居群的出苗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为野生半夏的驯化和栽培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各半夏居群间的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差异显著。采自四川简阳(PT16)、四川射洪县皮曼(PT21)、四川遂宁(PT23)、四川蓬安(PT24)、四川遂宁(PT43)、江苏徐州(PT47)、四川安岳(PT49)、四川广安(PT52)八个居群的出苗率较高、出苗期较短、出苗也较整齐。这些居群的半夏适合用于栽培,可大大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四川湿地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对策.[方法]阐述了四川湿地资源的特点和现状,针对四川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结果]四川湿地的主要特点是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目前,四川湿地资源萎缩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许多典型湿地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结论]该研究为四川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罗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1,29(2):207-212,217
通过野外调查,国内主要标本馆及相关文献资料查阅,报道四川凤仙花属(Impatiens)植物80种1变种,其中20种为四川特产,17种为四川新分布记录种.列出新记录种的标本引证、地理分布,对丰富四川植物区系及四川凤仙花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连载二 “我的根就在四川。”作为本土民营企业家的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新希望在四川有27个年头了,企业从小到大,每年都在进步,企业发展、生存环境越来越好。北京、上海都想让新希望集团把总部搬迁过去,刘永好表示,希望集团将继续扎根四川,扩大在四川的投资,他预计2010年在四川增加20亿元投资,涉及农业、化工、地产领域。  相似文献   

5.
由于生活史进化理论研究的促进,植物繁殖生态适应性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缙云山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四川大头茶纯林中,对优势种之一四川大头茶的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四川大头茶花期从8月下旬至12月上旬长达3个多月,由于群落郁闲密度大,透光率差等原因,常绿阔叶林中四川大头茶开花高峰期较针阔混交林、四川大头茶纯林的开花高峰期后移.不同群落四川大头茶花序上开花顺序对着果率的影响是相同的,随开花时间延后,着果率降低.不同群落间四川大头茶种子重量变异显著.四川大头茶对种子的繁殖能量分配与开花物候无关.对于种子生产,四川大头茶的花序可以看作同化资源的一个亚单位.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12月27日,四川供销农资集团与上海华建电力股份公司合作签字仪式在成都举行。四川省供销合作社党组成员、副主任,四川供销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向伟益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四川供销农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四川农资集团董事长王华平,上海华建电力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晓辉分别致辞,并签署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由四川供销农资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四川农资集团总裁苟学川主持。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四川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详细介绍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支撑四川粮食安全取得的成效,系统分析了四川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新形势下加快推动四川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设成渝现代种业产业创新中心、实施粮食科技高效转化工程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科技支撑四川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四川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四川茶产品的竞争力,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通过对中国四川、福建、湖北、云南、贵州、浙江6个主要产茶省茶叶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四川茶叶竞争力与中国主要产茶省份的差距,同时结合实地调研分析制约四川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并提出提升四川茶叶竞争力的对策.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四川茶叶规模优势、效率优势、综合优势明显,但与浙江、福建等省相比,差距还很大;调研总结了制约四川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四大因素,并提出提高四川茶叶竞争力应为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提升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品牌准入和质量建设、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搭建现代营销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业在四川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四川旅游支柱产业。但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却对四川乡村的自然环境、生态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和居民社区造成巨大破坏,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灾后重建规划是"生活恢复、生产发展、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灾后四川乡村生态旅游面临的新问题及灾后重建给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探讨了在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相似文献   

10.
四川野生荞麦资源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3个州和3个地区共60多个县的野生荞麦资源进行系统考察、搜集和整理,发现了分布于四川不同生态坏境条件下的野生荞麦资源有8个种、2个变种和2个亚种,明确了四川野生荞麦资源有两个主要分布中心(四川西南和四川北部),野生荞麦资源的原生境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价四川裂腹鱼的生产性能和肌肉矿质营养,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分析了四川裂腹鱼35个个体的含肉率以及30个个体肌肉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四川裂腹鱼含肉率平均为67.72%。在四川裂腹鱼100g肌肉中,钙、磷、钾、钠、镁等常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在28.74~1329.33mg之间,铜、锌、铁、锰、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平均在1.19μg~11.26mg之间,四川裂腹鱼肌肉钙磷比平均为1:79.41。四川裂腹鱼肌肉中,钙、钠、锌的含量与其个体体长或体重之间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在四川裂腹鱼性成熟个体和未达性成熟个体之间,含肉率及肌肉中铜的含量均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四川裂腹鱼含肉率较高,肌肉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四川茶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四川茶产品的竞争力,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通过对中国四川、福建、湖北、云南、贵州、浙江6个主要产茶省茶叶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四川茶叶竞争力与中国主要产茶省份的差距,同时结合实地调研分析制约四川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并提出提升四川茶叶竞争力的对策。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四川茶叶规模优势、效率优势、综合优势明显,但与浙江、福建等省相比,差距还很大;调研总结了制约四川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四大因素,并提出提高四川茶叶竞争力应为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提升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品牌准入和质量建设、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搭建现代营销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3.
美国、德国、荷兰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水平已处于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阶段,已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川现代农业园区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借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加速四川现代农业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动四川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四川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四川牡丹生境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四川牡丹野外样方调查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四川牡丹生境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四川牡丹分布区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数量分类将四川牡丹生境群落24个样方划分为10个群丛;CCA样方和物种排序结果显示,四川牡丹生境群落分布格局是由坡度、海拔、土壤自然含水率等环境因子综合决定的。而四川牡丹生境群落类型在很大程度上由群落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决定,揭示了四川牡丹群丛类型和物种分布格局随环境梯度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四川3个州和3个地区共60多个县的野生荞麦资源进行系统考察、搜集和整理,发现了分布于四川不同生态坏境条件下的野生荞麦资源有8个种、2个变种和2个亚种,明确了四川野生养麦资源有两个主要分布中心(四川西南和四川北部),野生荞麦资源的原生境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四川茶乡生态旅游开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乡众多,四川茶乡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茶产业发展良好、重视生态旅游,并且四川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目前茶乡生态旅游面临诸多困境,发展茶乡生态旅游具有带动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四川绿茶"品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创新发展模式、强化旅游营销和加强旅游规划的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思齐  崔金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638-13640
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四川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通过政府助推、农业企业及农户的积极推广和社会公众的倒逼来改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各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从而有效实现四川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简要说明了四川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特殊性,强调了四川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四川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阐明了四川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路、各类标准和原则,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四川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对推进四川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9.
1966年,第一份CIMMYT育成小麦品种Penjamo 62引入四川,1989年中国和CIMMYT签订小麦穿梭合作育种协议、四川被指定为我国3个春麦穿梭点之一。之后,四川开始较为系统地利用CIMMYT种质和育种新技术,以提高四川小麦育种水平,加速四川小麦新品种选育步伐。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CIMMYT真正对四川小麦育种最具影响力的是三个方面:引进有用种质;提供育种新技术和新思路;科学家交流及对青年专家的培训。如何才能在四川小麦育种中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CIM-MYT的这些优势去提高四川小麦的育种水平?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加大CIMMYT种质在四川生态下的筛选力度;以我院原有小麦育种项目及积累的育种材料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冬春杂交、穿梭育种、改良混合选择和微效多基因持久抗性等CIMMYT育种新技术及新思路,结合已较为成熟的DH群体及重组自交系群体等分子技术,构建新的育种体系;由于生态条件的巨大差异,坚持以引进改良、自育创新为主,CIMMYT/四川//四川及冬/春//春已证明是利用CIMMYT种质资源较好的杂交模式;以熟悉四川育种及CIMMYT育种的专家及在CIMMYT接受过培训的青年专家为核心,组成目标明确、分工合作的育种及科研团队,并坚持不懈,是成功利用CIMMYT种质及技术的基础;加大双方科学家互访及对青年科学家的培训力度和信息资料的及时交流,增进双方科学家对对方育种理念、生态环境、育种资源、技术经验以及育种材料的田间长相等的更深刻认识和体验,从而增强双方工作的针对性与互动性,这是有效利用CIMMYT种质及技术经验的成功保证。截至2006年,选用CIMMYT种质由四川育种家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已达19个,其中有3个还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一个是世界上首次利用CIMMYT人工合成种育成的商用小麦新品种。这批新品种在四川表现出三方面的突出优势:为四川输入了一批条锈病新抗源;使四川首次在强筋小麦育种上获得突破;打破了四川小麦育种单产水平长期徘徊的局面,创造了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新水平;预期在近几年内,将有更多用CIMMYT种质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在四川审定推广。这表明,CIMMYT小麦种质及育种新技术已成为四川小麦品种改良与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广适应型高产育种材料及品种的创制与遗传机理研究(可用川麦42为基础)、条锈病持久抗性材料及品种研制与新抗源筛选转育(以现有持久抗性和四川核心资源为基础)、四川生态下优质稳定表达材料的筛选转育以及高产优质的节约环保型简化栽培体系开发,将是四川与CIMMYT进一步深化合作的主要技术方向,而继续强化对青年专家的培训和科学家间加强专项合作及对现场交流、指导,将是进一步取得成功与成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四川藏区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4):639-643
通过分析四川藏区农业现状及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找出四川藏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提质增效、精品化发展,农旅互动、产业协同发展等对策,可为四川藏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