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旨在明确新型杀菌剂啶酰菌胺对向日葵核盘菌生物活性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向日葵核盘菌菌丝、孢子和菌核为试材,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啶酰菌胺对向日葵核盘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菌核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处理后的核盘菌菌丝生长速率受到抑制,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0.2152 μg/mL。随杀菌剂浓度的升高,核盘菌菌丝生长量明显下降,浓度为16.667 μg/mL时,对核盘菌形成菌核数量的抑制率达到84.62%,对核盘菌形成菌核总干重的抑制率达到61.07%。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处理后子囊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其抑制子囊孢子萌发的EC50为0.056 μg/mL。在浓度为0.267 μg/mL时,孢子芽管伸长抑制率达到78.15%。啶酰菌胺不仅对核盘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还可以降低子囊孢子的侵入、阻止子囊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在植物组织的继续侵染,有效降低田间土壤中菌核残留量。对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前景十分广阔,可以作为田间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2.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茎秆。7月下旬开始发病,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成黑色颗粒(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状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故又叫死秧子病、白绢病。向日葵等作物的菌核病与大豆菌核病是由同一种病菌侵染引起的。该病以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和茎秆内的菌核越冬,第二年萌发菌丝侵染,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两年。向日葵茬、重茬,低洼地、密度大长势繁茂的大豆发病重;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相似文献   

3.
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桑菌核病是果桑最主要的病害,主要为害桑葚.桑树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菌核随桑葚落地,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盘内子实体上生子囊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雌花上,菌丝侵入子房内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4.
向日葵菌核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向日葵菌核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认为,向日葵菌病是由核盘菌属侵染所致的病害。核盘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 ̄28℃,最适PH4 ̄7,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甘露糖及天门冬酰胺,菌丝生长对缺Cu、Fe最为敏感,菌丝在PDA、PSA等天然、半天然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而均匀。菌核萌发形成了子囊盘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及湿度,紫外线照射能刺激菌核萌发。子囊孢子在2%葡萄糖溶液中更易萌发,孢子萌发以两端或一端萌发,  相似文献   

5.
魏晓军 《新农村》2008,(6):15-15
桑椹白果病是菌核病的俗称,是桑果主要病害,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桑果颗粒无收。病原物为核盘菌,菌核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混有菌核的土壤、染病残枝落叶和堆肥。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散发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雌花、青果及早生桑的新梢和嫩芽。孢子侵入雌花,产生大量菌丝,果肉肿胀,  相似文献   

6.
苍术菌核病是辽宁省苍术生产中的一种新见病害,对其进行病原菌鉴定、致病性测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苍术菌核病致病菌为雪腐核盘菌(Sclerotinia nivalis Saito);该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最适pH值为6,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菌核形成最适温度为15℃;光暗交替和乳糖对菌核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尿素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向日葵菌核病是向日葵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该病年年发生.一般情况下,种子问均混有菌核.  相似文献   

8.
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种子包衣药剂的室内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前市场上常见的杀菌剂中筛选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种子包衣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对市售的18种常用杀菌剂进行向日葵菌核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药剂对向日葵种子萌发的抑制试验同时进行。结果表明,φ=2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和φ=25%戊唑醇水乳剂2种药剂对向日葵菌核病菌具有极好的抑制作用。而包括φ=20%松脂酸铜微乳油、w=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w=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φ=50%己唑醇微乳剂、φ=10%氟硅唑水分散颗粒剂、φ=12.5%腈菌唑微乳剂、φ=40%嘧霉胺悬浮剂和w=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等8种药剂,对向日葵菌核病菌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供试药剂质量浓度低于2.5μg/mL时对向日葵种子的萌发没有抑制作用,该质量浓度对向日葵种子安全。  相似文献   

9.
对东北地区新病害——菜豆菌核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东北地区新病害菜豆菌核病的发生、症状、病原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和苗期抗性的鉴定方法。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菌3d即可形成菌核雏形,其菌核较黄瓜菌核为小。菌丝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8—30℃,以20—21℃最佳,8—25℃时产生菌核。试验了9种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以PDA最佳,以在Czapek氏琼脂培养基上产生菌核最多。经与黄瓜、向日葵菌核病菌的交互接种表明:3种菌可交互致病但致病力不同,以向日葵菌最强;寄主以菜豆最为感病。作者在国内首次用限制期接种法在菜豆上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的研究,此种方法可快速有效地诱导菜豆发病,以芹菜段法较好。  相似文献   

10.
醉蝶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我国花卉上的一种新病害--醉蝶菌核病病原菌的部分寄主范围为9科15属15种。与黄瓜菌核病菌、向日葵菌核病菌、菜豆菌核病菌进行交互接种,结果向日葵菌核病菌致病力最强,向日葵最易感病。  相似文献   

11.
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的生产及其生物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了向日葵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在离体,活体培养条件下均能产生草酸毒素,研究表明,在扫描电镜下,Ca^2 离子结晶可形成草酸钙晶体,且多分布在孔及表皮毛周围;该菌的培养滤波及粗毒素对种子萌发胚轴伸长和幼草生长等都有毒害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种子洗涤检验法和分部染色检验法研究了向日葵霜霉病菌(Plasmoparahalstedi)种子带菌特点。结果表明,内果皮和种皮中带有菌丝体、吸器和卵孢子,胚和胚乳中不带菌,种子表面污染有孢子囊和卵孢子。另外,种子间混杂的病株残片也带有菌丝体、卵孢子和孢子囊。带菌种子传病试验证实带有卵孢子的种子能产生少数系统侵染病株;而仅带有菌丝体和吸器的种子,除萌发率降低,幼苗发育不良外,未发现任何症状,体内也未见病菌  相似文献   

13.
菌核菌粗毒素对向日葵种子及幼苗的毒害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向日葵菌核菌粗毒素和病菌培养滤液处理向日葵的种子和幼苗,研究粗毒素对种子萌发、胚根生长的影响,对幼苗的致萎作用、对幼苗离体叶片的致病作用以及对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核菌粗毒素对向日葵种子萌发、胚根伸长和幼苗生长都有毒害或抑制作用,对离体叶片也具有强烈的致病作用,且粗毒素和培养滤液引起的症状基本相同。同时,草酸毒素可作用于寄主细胞膜,引起细胞膜透性的增加,造成膜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14.
寡糖诱导向日葵抗锈病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寡糖处理向日葵植株后对锈菌侵染的抑制作用,以揭示寡糖诱发子在细胞学水平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寡糖喷雾处理向日葵叶片,2 d后接种锈菌,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对寄主及病原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诱导处理后有部分夏胞子向内凹陷,萌发受到抑制。寄主细胞对于病原菌的侵入产生了防卫反应结构和物质。表现为寄主细胞壁加厚,染色加深,寄主细胞壁下产生黑色物质沉积;吸器壁加厚,吸器外间质变宽,部分吸器畸形坏死;细胞器变形、空泡化,最终寄主细胞解体、坏死。【结论】寡糖处理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向日葵产生对锈病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青藏高原及周边高海拔地区,青稞是当地唯一的小禾谷类粮食作物,也是主要饲草来源。穗腐病是近年来仅在青藏高原青稞种植区发现的一种新真菌病害,病原菌为禾生指葡孢霉(Dactylobotrys graminicola),它能侵染多种麦类作物及禾本科杂草,给青稞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挑战。【目的】研究禾生指葡孢霉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以及对寄主种子萌发的影响,揭示该病原菌的流行传播、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以及初侵染菌源,为病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病害流行区采集病株标本,并从典型病穗组织分离禾生指葡孢霉菌株27个,依据无性世代形态特征加以鉴定,分离获得菌株的单孢培养物,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RAP分子标记分析禾生指葡孢霉的全基因组多态性,获得菌株特异性分子标记;利用LSU和Rpb2保守遗传位点比较禾生指葡孢霉与其近缘种属的进化关系;将禾生指葡孢霉分生孢子悬浮液与未萌发或发芽后的青稞种子共培养,分析其对青稞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结果】选用14对SRAP引物组合进行穗腐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平均一对引物扩增产生90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穗腐病菌株1.4个特异分子性标记,分离自小麦的菌株Z 13008特异性标记最多(7个),而对照菌株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20个特异性标记。禾生指葡孢霉的地域分布与其遗传多样性缺乏明显相关性。在鉴定的菌株中,仅有分离自小麦(Z 13008)、黑麦(Z 13024)和2个分离自青稞的菌株(Z 13013和Z 13006)的遗传多样性与其他菌株差异较大,说明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利用20个分子标记编制DNA指纹二叉式分类检索表,可鉴定21个禾指葡孢霉菌株。系统进化分析揭示禾生指葡孢霉与丛赤壳属真菌遗传距离较近。青稞种子萌发前接种处理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萌发后共培养处理能明显抑制幼苗根系生长,导致根系变为浅褐色,但对幼苗植株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与近缘种禾谷镰孢相比,禾生指葡孢霉群体内基因组DNA多态性较低,而且其遗传变异与寄主种类密切相关。禾生指葡孢霉致病性较弱,对青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抗盐碱制剂科丰达拌种可以显著促进食用向日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在培养基含盐0.2%(含0.2%)以下可显著提高抗盐能力,出苗率显著提高,子叶和幼苗生长显著提高,减缓盐离子的毒害,增强种子活力,提高作物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7.
3种酚酸类物质对花生发芽和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培养皿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花生根系分泌物中3种酚酸类物质,即: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邻苯二甲酸,对花生种子发芽、花生炭疽病菌与固氮菌的影响和互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3种成分在较高添加浓度时对花生种子的发芽均产生了抑制作用,对炭疽病菌的生长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对固氮菌的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3种酚酸类物质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当两两互作时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化感效应有增强的趋势,对炭疽病菌生长的化感效应有减弱的趋势,而对固氮菌生长的化感效应表现出低浓度时增强、高浓度时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实际生产中缓解油葵(Helianthus annuus)盐害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油葵种子为试验材料,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用120mmol/L NaCl溶液和0~200mg/L Vc溶液进行处理,研究外源Vc对盐胁迫下油葵种子萌发指标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在盐胁迫下,随着Vc溶液浓度的增加,油葵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超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80、12、80mg/L Vc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幼苗MDA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160mg/L Vc处理下达到最小值.[结论]Vc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盐胁迫下油葵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促进幼苗生长,缓解盐胁迫对油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和向日葵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是2001年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是控制其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探寻对黄顶菊有替代控制作用的植物,该研究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分析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黄顶菊水浸提液对2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而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体积质量分数为0.1g/mL时,黄顶菊种子发芽率降低到32%;紫花苜蓿产生的化感物质主要抑制黄顶菊种子胚根的生长.向日葵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向日葵与低密度紫花苜蓿和黄顶菊混种,能够使黄顶菊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并能使每平方米黄顶菊植株数量显著地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不同钠盐浸种对NaCl胁迫下萝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农作物的耐盐育种和栽培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不同钠盐浸种和NaCl溶液胁迫萌发试验,找出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种子抗盐的有效方法和耐盐程度。分别用浓度为200mmol/L的NaCl、NaHCO3、混合盐(NaHCO3,NaCl)3种溶液浸种,然后配置4种浓度的NaCl胁迫溶液:40、80、120、160mmol/L,分别对萝卜种子的萌发进行盐胁迫。[结果]混合盐浸种明显提高萝卜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促进幼苗生长。NaHCO3浸种明显抑制种子萌发,但明显促进侧根数目增多并提高了叶绿素的含量。促进种子萌发的影响因子顺序是:混合盐浸种>NaCl浸种>对照组>NaHCO3浸种。不同浸种方法处理,均表现出随NaCl胁迫溶液浓度升高,抑制种子萌发,而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在NaCl胁迫溶液浓度较低时,随NaCl胁迫溶液浓度升高促进幼苗生长。相反,在NaCl胁迫溶液浓度较高时,随NaCl胁迫溶液浓度升高,抑制幼苗生长。[结论]混合盐浸种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