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鉴于粮食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在对粮食生产系统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然后建立灰色GM(1,N)预测模型;应用同一原始数据和GM(1,1)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证明GM(1,N)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较好地拟合了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灰色动态模型群法在河流水质预测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对原始数据序列对数变换的基础上,依据灰色系统理论,构造了由6个GM(1,1)模型组成的灰色动态模型群,并用于淮河干流枯水期氨氮浓度变化趋势预测。研究表明,灰色动态模型群法能够充分利用近期水质资料信息预测水质变化趋势;相对单个GM(1,1)模型,灰色动态模型群法能有效改善随机波动数据序列的拟合效果,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辽宁省粮食产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辽宁省1985-2008年粮食生产相关影响因子指标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粮食产量预测.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对8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依据关联度的大小确定了机耕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和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为影响辽宁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粮食产量进行准确预测,使用组合模型对粮食产量进行预测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构成组合模型的三个单项模型:灰色预测GM(1,1)模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并明确了确定组合预测模型权重的方法。使用4种预测模型对2015—2020年的粮食产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组合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小。因此,通过对预测模型的检验证实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确定了组合模型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预测方法所提供的信息提高预测精度,使得预测结果更加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5.
基于混沌-SVM-PSO的粮食产量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复杂、随机波动大等特点,对粮食产量预测问题展开研究。用混沌理论对原始样本进行相空间重构,确定最佳的嵌入维数和延迟时间。发挥粒子群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强的优点,用PSO算法优化SVM参数,避免人工选取参数的盲目性。以某省2004—2015年粮食产量预测为案例进行仿真试验,并将预测结果与灰色GM(1,1)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建模型对2014年、2015年粮食产量预测结果相对误差分别为-6.38%和2.07%,MAPE为4.22%,优于灰色GM(1,1)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从而验证所提方法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水土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资源,而农业产值是促进粮食生产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探究沿海地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粮食产量与各影响因素的协调发展程度对评价区域粮食产量发展现状,保障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粮食产量、农业水土资源及农业产值等数据,构建了粮食产量恒等式模型,利用LMDI指数分解法探究了江苏沿海地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粮食产量与各影响因素的均衡性。结果表明:(1)2009-2015年江苏沿海地区粮食产量呈稳定增长趋势,2016年和2017年有所跌落,2018年恢复增长状态,2009-2020年期间共增产119.31万t。(2)2009-2020年间,影响沿海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农业产值、农业产值耗水量、粮食复种指数、农业水土资源和粮食单产水平。各因素年际变化表现为正负波动变化,且区域间各时间段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差异显著。(3)自2009年到2020年,粮食产量与各影响因素的耦合协调度由严重不协调状态(D∈(0.0,0.3])逐渐稳定在基本协调状态(D∈(0.5,0.8])和高级协调状态(D∈(0.8,1.0])。因此政府在粮食增产...  相似文献   

7.
中央提出"六稳""六保"重大战略,四川省作为"西部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筛选出对粮食产量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采用GM模型对四川省粮食产量和消费量进行预测,分析供需平衡情况,研判四川省粮食安全形势。结果表明:四川省粮食产量最首要的影响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和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粮食产量预测模型显示,2021—2025年四川省粮食产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粮食预测模型显示,口粮、饲料粮、种子粮、工业用粮的需求小幅下降,粮食损耗逐年递增,粮食总需求呈现缓慢下降的阶段性特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测算出"十四五"期间四川省粮食安全度为83.69%~92.81%,存在一定的产需缺口,保障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理论的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灰色理论的关联分析法对辽宁省的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粮食产量结构和肉类产量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了贡献较大的因子,并进一步运用GM(1,1)模型对所研究的序列发展趋势进行模拟和预测,其结果动态地反映了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为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间的发展,任何一个灰系统都会加入一些未来的扰动因素,对系统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常规灰色GM(1,1)预测模型在建模时,采用的是现实时刻t=n为止的过去的数据,没有考虑这些扰动因素。故离现实时刻越远,该模型的预测精度就越低。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灰色新陈代谢GM(1,1)预测模型。并尝试用灰色新陈代谢GM(1,1)预测...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基于GM(1,1)模型,对新疆农机总动力统计结果进行建模、求解、分析。模型检验结果为C=0.08〈0.35,P=1.00〉0.95,-a=0.084058〈0.3。说明建立的GM(1,1)模型精度高,预测性能好,适合作中长期及短期预测等。2011-2015年的农机总动力发展状况预测结果表明,到2015年新疆农机总动力可达到1926.17×10。kW。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影响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江西省1994—2018年的相关统计资料,选取种植结构、粮食产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和江西省财政总收入5个影响江西省农机总动力增长的主要指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解释影响江西省水稻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值)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创造良好的耕作环境,综合考虑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补贴政策等具体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耕地质量自然等分布特征,整体把握云南省耕地质量情况,为区域内耕地统一规划及耕地占补平衡等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云南省年度更新评价成果数据,运用面积加权平均法、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2015年度全省及各州(市)耕地自然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耕地自然等别中等偏低,导致耕地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建设占用及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该研究为区域内耕地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汇 《农业工程》2017,7(5):98-101
通过计算湖北省目前以及近年的耕地压力指数,结合各市、州的粮食自给率来说明湖北省的粮食安全状况,并且寻找出影响湖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主要因素,阐明湖北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对降低湖北省耕地压力指数、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等方面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从动态角度,将湖北省与耕地压力指数相关的面板数据做纵向动态分析,观察各项数据的发展趋势。并且选用灰色系统模型和各种回归模型对2020、2025年的湖北省耕地面积、人口等与耕地压力指数相关的要素进行预测,从而预测出湖北省未来的耕地压力指数,然后充分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对湖北省未来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假设未来不同的粮食需求情况下,预测湖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大小和粮食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4.
秦黎 《湖南农机》2013,(3):104-105
文章简要地介绍了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意义,对负荷预测中的灰色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灰色理论预测方法建模并对电力系统负荷进行预测,得到了GM(1,1)模型灰色预测方法能够准确的实现对负荷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省区,粮食产量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为探讨近10年内蒙古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人口数量和GDP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01-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资料及相关调查,通过研究12个盟市及其101个旗县(市、区)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重点分析2009年相关因子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22,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和人口;近10年粮食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幅超过40%;内蒙古粮食产量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灌区优于雨养型农业区。为达到稳产、增产的目的,仍需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刘应宗 《农业工程》2012,2(1):86-92
1951—2010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是波动性增长。波动原因是粮食种植面积的波动,增长原因是粮食种植技术的进步。2010年全国粮食供给已是“北粮南运”。东北地区是全国的“粮仓”,黄淮海地区次之,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只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秸秆养牛已由畜力生产转为肉、奶生产,但人均水平较低。全国种粮养牛今后发展的目标应是人均粮食产量适度、粮食产量结构合理和秸秆养牛规模适量,其实现途径是科学化种粮养牛、综合开发种粮养牛乡村以及保证开发方针政策的正确。   相似文献   

17.
李泉杉 《农业工程》2020,10(9):112-119
为开展林(幼林)下种植粮、油农作物的课题研究与示范,对比试验了林下种植甘薯和林下种植绿豆的不同模式,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了优选方案。试验及研究结果可为确定高效林粮生产模式提供参考,从而达到既促进林木生长,又促进粮食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智慧粮食”背景下,依托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技术,并结合低功耗、多源信息传输、窄带物联网和GPS/北斗定位等技术,开发了一套以STM32F407为核心的散粮集装箱监测系统,采用LoRa通讯技术对数据进行传输与接收,将分布式传感器在不同节点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远程监测中心,利用DTU(Data Terminal Unit)作为云端的信号传输中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散粮集装箱内温湿度及所处的位置信息,并且利用DTU将数据发送至远程监测终端。该系统稳定可靠,适应于公铁水联运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粮食流通的安全性与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目前已经纳入国家战略,在世界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粮食总量和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与环境治理,建立粮食加工监管全程追溯系统,深化粮食科研院所改革,构建上下协同、功能互补和配置高效的粮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推进粮食品种与区域结构调整,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等方法,从而促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