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蒙古(黄河流域片)生态环境脆弱,矿产资源富集,尤其煤炭资源储量大。电力、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煤矿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不断加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任务十分繁重。针对区域生产建设项目分布情况及近年来国家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监管措施、宣传手段和水土保持信息化等方面,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区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新特点,分析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水土保持方案市场竞争等原因,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严重限制了水土保持方案的作用和效果的充分发挥。结合参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和审批的经验,总结了目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剖析其原因,以期为方案编制单位、评审专家和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生产建设项目的扩增,济南市南部山区水土流失显著加剧。为保护济南泉水的重要补给区,亟需对南部山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治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济南市水文局济西水土保持监测实验站径流小区产流产沙数据,结合降雨、土壤和植被因素,对不同坡度下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径流深和土壤侵蚀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大,最大值出现在2025°坡面;(2)不同坡度径流深均值与平均雨强具有明显相关性,径流深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侵蚀量除与降雨特征有关外,同时受地表植被与土壤特征影响明显,土壤侵蚀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少,通过坡面植物措施,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4.
在防洪建设中,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是改善防洪条件、提高防洪能力的根本措施之一。对广西水土流失的历史、现状及发展作了综合分析、论述,认为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生产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花岗岩和碳酸盐岩地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自然环境质量,减轻自然灾害给农业、工业等生产行业的影响,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生态修复,研究水土保持技术。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水土保持是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因此环保部门应该重视对水土保持技术的研发,深入一线了解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及危害,将优化自然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本文立足于水土流失的危害,深入分析了当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中的问题,探讨了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肖婧 《河北农机》2014,(8):44-44
水土保持监测作为重要的防控水土流失的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水土保持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水土保持监测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沙害是北方风沙区线型生产建设项目遭受的主要危害。通过定位监测与调查监测等方法,对位于该地区的铁路项目的风力侵蚀强度与治沙措施防护效果进行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施工扰动区风力侵蚀剧烈,水土流失严重;采取路基边坡碎石土包坡、路基两侧沙障防护可有效防治项目区风力侵蚀,减少项目区外围风沙流侵害路基,是阻沙固沙、减少沙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东北黑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持续的、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不仅从根本上破坏了东北平原宝贵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了"东北粮仓"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还将危及我国长远的粮食安全.为此,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论述了东北地区各省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环境现状,给出了治理的具体途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阜新黑土区水土流失状况,实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选取阜新区老二色流域进行多年实地生态监测,针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将样方调查法、环刀浸水法等多种方法有效结合,对老二色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得到如下结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后,老二色小流域植物覆盖度从34.5%增加到39.75%,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现象、不合理利用土地现象得到改善;黑土地产量逐渐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相应提高,生态治理工作全部收益达到2936.1万元;整个老二色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被有效控制,整体态势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军政 《农业工程》2019,9(10):88-92
为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国务院加快了“放管服”改革的进程,水利部根据国务院相关行政许可改革要求,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各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该文对相关法律法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行了系统性地梳理和分析,结合工作实际,对“放管服”改革以后、新时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领域存在的新问题,提出尽快实施注册水土保持工程师制度等5个方面的管理措施,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山西侯甲煤矿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扰动地表、重塑地貌、水土流失问题,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状况,将该矿区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工业场地防治区、场外道路防治区、排矸场防治区、场外输电线路防治区和采空沉陷影响区,并根据各自的水土流失特点和植被生长条件,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生态植被恢复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防止侯甲矿区水土流失、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矿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建虎 《农业工程》2016,6(3):76-77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甘肃省积石山县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银川河项目,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房凯 《农业工程》2019,9(2):55-57
根据宿迁市水土流失现状,编制了宿迁市水土保持规划,确立了水土保持目标任务,明确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提出了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了保障措施,为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方向,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质地貌多种多样,水土流失时有发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较大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就是水土流失,这种现象并不少见,需要我们引起重视.施工方案要科学,要对水土资源起到保护的作用,以此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基于水利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理念,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水土保持方案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减少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严重降低了土壤生产力。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保护性耕作被引入中国,并相继建立了长期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该文综述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水土保持影响的研究结果,通过平均值方法对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和北方沙土区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免耕秸秆覆盖、深松和传统耕作对土壤含水率、土壤水蚀、土壤风蚀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在黄土高原地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3.6%和31.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26和3.82 kg/(hm2·mm)。在东北黑土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4.8%和7.1%、10.8%和8.4%及10.8%和8.4%,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的土壤平均径流量分别减少了32.8%和23.5%。在西北沙土区,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速率,当风速为10 m/s时,土壤风蚀速率分别降低了90.2%和85.0%。   相似文献   

16.
生态效益价值评估对评价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效果至关重要。对全国首个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洛阳市洛河水土保持工程生态效益进行价值评估,在建立生态河道水土保持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价格替代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模型从安全价值、景观价值、气候价值、环境恢复价值四方面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生态效益评估研究。研究表明,洛河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得年均涵养水源量增加28.06万t,泥沙淤积量减少20.81万t,尘埃阻滞量9107t,土壤侵蚀量减少209.1万t。洛河水土保持措施生态效益年均总价值为11715.9万元,其中安全效益年均价值为7145.6万元、景观效益年均价值为1966.9万元、气候效益年均价值1504.9万元、环境恢复效益年均价值为1098.5万元。研究成果可为全国河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评价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纪树岩 《农业工程》2021,11(5):25-28
传统高强度的土壤耕作使黑土地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降低,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辽宁省义县开展了3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试验示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照田相比,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地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山西某煤矿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为例,介绍煤矿重组整合项目的基本情况及水土流失现状,根据工程建设特点分析项目水土流失类型、侵蚀强度以及新增水土流失情况,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为更好地治理煤矿类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水土流失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