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食用菌的大规模生产中,控制杂菌的技术,是生产成败的关键之一。根据我们在已污染的金针菇。香茹、平菇的培养袋料提取分离的杂菌中,污染最多的杂菌是绿色木霉,其次是青霉、曲霉。绿色木霉病在食用菌的菌丝体和子实体期最易感染发生,是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真菌类病害。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平茹、香菇等食用菌在营养、温度、湿度、pH值等方而与木霉极为相似。从试验中还观察到,木霉的适应能力强,生存环境范冈比食用菌类的范围广,往往表现出比食用菌更强的生长优势。木霉生长速度快,换代周期短;传播迅速,造成食用菌在竞争中死亡或…  相似文献   

2.
江西为害食用菌3种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江西为害食用菌的3种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技术。它们是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oon、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Thom、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 (Eidam) Went。研究了这3种霉菌的生长特性、发生规律、传播途径、生活条件及其与几种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关系,并且提出了防治方法,为有效地控制食用菌中的霉菌生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时期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2龄幼虫的致死和寄生作用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和室内测定.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侵染初期长枝木霉分生孢子吸附或寄生在虫体的表面,并且分生孢子萌发产生大量的菌丝穿透虫体体壁.侵染后期被分生孢子寄生的虫体开始出现畸形,且寄生的部位出现缢缩和溶解,甚至有的虫体完全溶解.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2龄幼虫具有明显的致死和寄生作用,并且不同浓度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第14天浓度为1.5×107个/mL的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2龄幼虫的寄生率为87.33%,以及72 h后2龄幼虫的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00%和88.81%.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黑龙江省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木霉, 运用生物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其鉴定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薯块活体抑菌测定表明, 该木霉对接骨木镰孢Fusarium sambucinum?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3和AG5)等病原真菌引起的马铃薯病害具有抑制作用?对峙培养试验结果显示, 该木霉对上述病原菌的生长具有拮抗作用, 平均抑制率均超过50%, 且该木霉生长速度快于上述病原真菌, 以竞争生长方式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该木霉可通过缠绕或并行生长等方式寄生在上述病原真菌菌丝上?以上结果表明,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拟康宁木霉具备良好的生防潜力, 可为马铃薯种植中多种真菌病害的统防统治提供良好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5.
误训友  廖继红 《江西植保》2000,23(4):116-117
茶新菇又名茶树菇,近几年在江西推广很快,但由于杂菌污染严重,给生产发展带来较大影响。这些杂菌一旦发生,传播极快,特别是菇期,只需2~3d就可造成大范围的发病,而且茶新菇的出菇期非常短,一般从菇蕾形成到采收只要5~7d,因此即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产量和质量。笔者在彭泽蹲点期间,从事食用菌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指导工作。茶新菇是一种新型食用菌,目前,菇农还未能掌握病虫防治要点,因此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就目前情况看,茶新菇的杂菌污染主要有:木霉、链孢霉、青霉、曲霉、细菌等几种,要想减少杂菌污染,在接种…  相似文献   

6.
 根霉(Rhizopus spp.)引起的盘腐病是向日葵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近年甘肃酒泉的食用向日葵制种田和生产田,向日葵根霉盘腐和瘦果“花皮”发生严重,重病田盘腐病的发病率达100%,给该地区食用向日葵制种和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2017年和2018年从酒泉食用向日葵罹病花盘和“花皮”瘦果样本上分离得到34株根霉属真菌,样本检出率达100%。依据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其鉴定为葡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少根根霉(R. arrhizus)。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葡枝根霉可侵染向日葵的舌状花和花托,引起褐色盘腐;少根根霉和葡枝根霉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还可侵染向日葵叶片和胚根。葡枝根霉引起向日葵盘腐病在我国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寄生玉米的6种腐霉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国内12省、自治区、直辖市玉米植株上分离出腐霉菌菌株,依据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长抑制温度,以及产生的有性与无性器官,鉴别出6个腐霉种:棘腐霉(Pythium acanthicum Drechsler),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Edson)Fitzpatrick),强雄腐霉(P. arrhenomanes Drechsler),禾生腐霉(P.graminicola Subramaniam),肿囊腐霉(P.inflatum Matthews),寡雄腐霉(P.oligandrum Drechsler),其中肿囊腐霉出现频率高,分布广泛。回接玉米表明,腐霉能够侵染玉米并引起病害,肿囊腐霉、禾生腐霉、强雄腐霉、棘腐霉是玉米青枯病的重要致病菌;瓜果腐霉能够引起玉米中部茎节腐烂;寡雄腐霉虽寄生玉米,但对玉米成株无致病力。  相似文献   

8.
木霉对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00,自引:2,他引:100  
 分别在体外及温室测定了筛选菌株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82)和Tricho-derma sp.(NF9)对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体外测定表明,木霉菌株T82和NF9对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刺腐霉P.spinosum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在对崎培养中的拮抗系数分别为2或2~3和2。温室测定表明,用0、6%(W/W)T82麸皮培养物(107cfu/g)处理土壤。在人工接种白绢病菌,立枯丝核菌及瓜果腐霉20天后,黄瓜发病率分别比未用木霉处理的对照减少46、5%,28.4%和81。2%;用T82和NF9木霉孢子悬浮液(108cfu/ml)处理黄瓜种子,人工接种白绢病菌11天后,黄瓜成苗率分别比未用木霉处理的对照增加14%的20%。分别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到木霉T82对白绢病菌菌丝和菌核的重寄生以及木霉T82和NF9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缠绕。穿入及寄生。作者认为重寄生可能是试验木霉菌株T82和NF9对白绢病菌和立枯丝核菌的主要拮抗机制。  相似文献   

9.
哈茨木霉防治花生、甜椒白绢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 《植物保护》1987,(3):19-20
1977年作者从水稻叶面分离得到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即木霉82,以下简称木霉),经拮抗作用测定,发现其对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菌丝具有很强的溶解作用,对菌核有寄生作用。1981年以来,在各地应用木霉防治茉莉、白术白绢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是  相似文献   

10.
金翅菇蚊在4月中、下旬对多种食用菌子实体及菌床、菌袋造成为害。采用菌丝脱水方法,可使幼虫失水死亡,简便易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盾壳霉对核盘菌的拮抗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研究了菌核重寄生菌盾壳霉对核盘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盾壳霉可在核盘菌菌落上寄生,使核盘菌菌丝消解、原生质泄露,并抑制菌核的形成;而且盾壳霉提前6d接种,其分泌的抗生物质还可抑制核盘菌菌丝生长,并产生明显抑菌带。盾壳霉孢子液喷雾处理也证明:盾壳霉分生孢子即可在核盘菌子囊盘(柄)上萌发、寄生,使子囊盘(柄)萎缩枯死,而且还可以在核盘菌菌落上萌发、寄生,消解破坏菌丝体、抑制的菌核形成。  相似文献   

12.
水霉属菌(Saprolegnia)分离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冰  郑耘 《植物病理学报》1996,26(3):277-281
 对水霉(Saprolegnia)的分离培养技术进行了探索,筛选出大麻籽、油菜籽、红花籽、苍蝇、蚜虫、小麦粒、玉米片、茶叶、葵花仁9种材料作为诱发水霉菌的诱饵。其中油菜籽能防止腐霉菌(Pythium)污染,是初步纯化菌种、排除杂菌的适宜饵料。同时发现控制温度能使水霉在最短时间内分别产生无性或有性繁殖。在水培条件下,25℃左右适合菌丝及无性器官的发育,有性器官却不能产生,而只有在15~17℃条件下才能使水霉很快进入有性生殖阶段;在加入200mg/L链霉素的CMA培养基上促发有性阶段则需要在25℃左右的温度下进行,方能缩短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13.
 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以不同的机制侵染甜瓜果实。匍枝根霉侵染时,菌丝分泌大量的果胶甲酯酶(PM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迅速消解组织中胶层,引起细胞电解质外渗、质壁分离和软腐。菌丝在胞外和细胞间隙生长,不能穿透细胞壁。半裸镰刀菌侵染甜瓜果实时分泌高活力的果胶甲酯酶、果胶裂解酶类(PML)和纤维素酶(Celulase)而缺少果胶水解酶类,菌丝不能迅速消解中胶层,但以直接穿透细胞壁方式侵染组织细胞。这两种病原对甜瓜不同的致腐方式是由它们不同的外泌胞壁降解酶种类和酶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从土壤中分离了一木霉Trichoderma sp.菌株T97.竞争及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木霉T97对豌豆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 f.sp.pisi、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等7种病原菌有较强的生长竞争优势.光学显微观察表明,木霉T97通过缠绕、附着和穿透的方式寄生立枯丝核菌、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受T97作用后,茄子菌核病菌的菌丝尖端肿大、变粗,豌豆根腐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出现断裂等溶菌现象.用T97培养物(0.6%(w/w))处理土壤,对茄子黄萎病和菌核病、黄瓜枯萎病和菌核病以及豌豆根腐病的苗期病害防治效果达66%~81%.用T97孢子悬浮液108cfu/mL在花期喷雾保护黄瓜、辣椒和番茄叶面,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相当于50%速克灵WP 3 000倍液.  相似文献   

15.
应用地衣芽孢杆菌和木霉防治基质栽培黄瓜苗期猝倒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瓜苗期猝倒病(Pythiumaphanidermatum)属世界性病害,在深圳的基质栽培蔬菜上普遍发生,平均发病率为10%左右。本文探讨应用地衣芽孢杆菌和木霉防治该病的效果。1试验材料和方法1.1供试材料黄瓜苗期猝倒病病原菌瓜果腐霉系从黄瓜病株分离...  相似文献   

16.
木霉菌和腐霉菌对棉铃疫菌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玻璃纸对峙法观察到4种木霉(S-327,BT-12,BT-95,T-594)和寡雄腐霉(P.O.)对棉铃疫霉的营养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没有看到明显的抑菌圈。生物测定试验表明,拮抗菌不仅对棉铃疫霉有直接作用,而且还可以保护棉铃不受疫菌侵染。在5种拮抗菌中,P.O.和BT-12可能是防治棉铃疫病比较有潜力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17.
琯溪蜜柚黑斑病(pomelo black spot)的病原菌为亚洲柑橘叶点霉Phyllosticta citriasiana。田间系统观察和病原菌侵染试验结果表明,蜜柚黑斑病是一种潜伏侵染病害,上年度被侵染的带菌叶片为次年病害的侵染源,蜜柚花期至幼果期是病菌侵染盛期和病害防治适期。如果错过这两个时期,将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海南湛江柑桔疫霉种的鉴定及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1988~1990年,从海南和湛江地区发生柑桔脚腐病的11个柑桔园采集了大量的病组织和病株基部的土壤样品,经分离共获得48个疫霉分离菌,根据孢子囊形态、脱落性、卵孢子产生、最高生长温度和淀粉利用能力等将其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R.E.&E.H.Smith)和辣椒疫霉(P.capsici Leonian)。这三种疫霉均是柑桔树的致病菌,其中寄生疫霉和柑桔褐腐疫霉的出菌率高,认为是这两个地区柑桔脚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而辣椒疫霉在中国柑桔园是首次发现。交配型测定结果以寄生疫霉的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9.
粉红粘帚霉67-1菌株寄生核盘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诱捕法从海南乐东县菜园土壤中获得一株对核盘菌菌核具有强寄生能力的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 roseum)菌株67-1,寄生频率为100%。该菌的PDA平板回接核盘菌菌核,一周后寄生率可达100%。对峙培养发现其对核盘菌有明显的抑菌带。保湿条件下,该菌孢子在24h内成功侵入核盘菌菌核。切片显微观察证明该菌能高效侵染菌核,造成组织溃解。寄生过程中菌核内蛋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这一菌株在22~35℃均能很好生长,菌丝及产孢最适温度为24℃,产孢量大。认为这一菌株具有良好的菌核病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色链隔孢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色链隔孢属(Phaeoramularia)是半知菌类中暗丛梗孢菌类(Dematiaceous hyphomycetes)的一个小属,仅有30多个种,都是植物寄生真菌。某些种是作物、林木、果树和蔬菜的严重病害的病原菌,侵染植物引致严重的为害。
本文报告我国色链隔孢属共14个种,其中1个是新记录,5个是新组合,4个是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