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鸢尾花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探究添加腐熟稻壳对鸢尾花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腐熟稻壳翻埋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处理(CK:不添加腐熟稻壳);腐熟稻壳处理(T1:0.5 kg·m-2腐熟稻壳翻埋;T2:1.5 kg·m-2腐熟稻壳翻埋;T3:3.5 kg·m-2腐熟稻壳翻埋)。腐熟稻壳覆盖抑制杂草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处理(CK:无腐熟稻壳覆盖);腐熟稻壳覆盖处理(A:0.5 kg·m-2腐熟稻壳覆盖;B:1.5 kg·m-2腐熟稻壳覆盖;C:3.5 kg·m-2腐熟稻壳覆盖)。结果表明,添加腐熟稻壳翻埋能够促进鸢尾花生长发育,其中T1和T2处理效果较好;与CK相比,T2在定植90 d时,其地上部、地下部鲜重分别增加了38.76%和62.47%;而T1在鸢尾花定植120 d时,地上部、地下部鲜重分别增加了39.53%和47.65%。各处理后的鸢尾花种球性状有了一定的改善;在鸢尾花定植120 d时,T1、T2、T3处理的种球直径和种球干重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减氮配施增效助剂对四川旱地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综合效应,设置增效助剂拌常规复合肥减氮20%与30%,增效助剂螯合肥减氮20%、30%与40%,增效助剂螯合肥减氮40%+有机肥3 000 kg·hm-2(合计减氮27%),并设置空白对照(CK0)、一次性施用常规复合肥(CK1,施氮量225 kg·hm-2)、常规复合肥作底肥+尿素作追肥(CK2,施氮量225 kg·hm-2,底追比6∶4)共计9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与减氮梯度对夏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的调控。结果表明,增效助剂处理显著提高了开花后10~30 d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LAI)与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增效助剂螯合肥减氮20%与30%、增效助剂螯合肥+有机肥合计减氮27%处理花后氮素积累量较CK1和CK2显著增加9.1%~14.6%和10.7%~16.4%,成熟期干物质、氮素积累量较CK1和CK2均显著增加。此外,增效助剂处理后产量较CK1、CK2提升,其中增效助剂拌常规复合肥减氮20%、增效助剂螯合肥减氮20%和30%、增效助剂螯合肥+有机肥合计...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有机硅复合肥对渤海湾西岸中度滨海盐碱土改良效果的影响,在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中国科学院海兴实验站进行大田玉米小区试验。试验设置为:CK(未施肥)、C1(600 kg·hm-2磷酸二铵)、C2(375 kg·hm-2有机硅复合肥)、C3(750 kg·hm-2有机硅复合肥)、C4(1125 kg·hm-2有机硅复合肥)5个处理。通过测定0~40 cm土层不同生育期土壤理化特性指标及玉米产量,分析有机硅复合肥对滨海盐碱土水盐运移影响及土壤理化特性指标与玉米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有机硅复合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地上干重、穗粒数和产量呈增加趋势,土壤pH值、土壤含盐量、土壤Na+和Cl-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地下干重在C3处理时达到最大;在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有机硅复合肥施用量对水盐运移影响程度有差别,上层土(0~20 cm)的差异性大于下层土(20~40 cm),对生育初期的影响大于生育末期,不同处理对滨海中度盐碱土改良和增产效果表现为C4&g...  相似文献   

4.
甘泉峰  黄婷  李媛  杭慧娴  苏愉程  赵耕毛 《土壤》2023,55(2):262-271
以蚯蚓粪和无机复合肥为材料,设置CK(不施肥)、T1(无机复合肥300kg/hm2)、T2(无机复合肥600kg/hm2)、T3(蚯蚓粪7.5 t/hm2)、T4(蚯蚓粪7.5 t/hm2、无机复合肥300 kg/hm2)、T5(蚯蚓粪7.5 t/hm2、无机复合肥600 kg/hm2)、T6(蚯蚓粪15 t/hm2)、T7(蚯蚓粪15 t/hm2、无机复合肥300 kg/hm2)、T8(蚯蚓粪15 t/hm2、无机复合肥600 kg/hm2)共计9个处理,研究了蚯蚓粪和无机复合肥配施下滨海脱盐土土壤性质的变化,栽培菊芋生长特性及养分吸收规律,以确立滨海脱盐土菊芋高效栽培最适有机无机肥配施方案。结果表明:随菊芋生育进程推进,土壤可溶性盐含量下降,T6处理幼苗期和开花期的可溶性盐含量均最低,分别为0.28和0.29 g/kg,较...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肥料用量,同时筛选适合于西北旱作区马铃薯生产绿色增效肥料,本试验以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常规复合肥1200kg·hm^-2(T1)、T1+420kg·hm^-2黄腐酸菌肥(T2)、70%T1+420kg·hm^-2黄腐酸菌肥(T3)、70%T1+300kg·hm^-2黄腐酸菌肥(T4)和不施肥5种施肥处理,探讨了黄腐酸菌肥对马铃薯根系形态、干物质、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规肥料与黄腐酸菌肥的合理配施能够增强马铃薯的植株长势,改善土壤酶活性,减轻连作带来的病菌侵害程度。T3处理下马铃薯根系各指标表现最好,维持根系活力,且与对照CK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T3、T2与T1、T4及CK处理在70d后马铃薯植株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在110d,T3处理下地下部干物质比T1处理增长了77.2%~96.7%,比CK处理增长220%~273%。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为T3>T2>T4>T1>CK。在T3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脱氢酶活性均保持较高的稳定性。T1与T4处理下的各项指标值均高于对照处理CK,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各指标表现情况,本研究推荐复合肥与黄腐酸微生物菌剂配施作为底肥的最佳用量为撒可富复合肥840kg·hm^-2+黄腐酸菌肥(有机质≥45%)420kg·hm^-2。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姜生产中不合理施肥现象普遍,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肥用量及配比对生姜生长、营养品质及其产量的影响可为生姜高效施肥和优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是提高生姜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莱芜大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为供试材料,以有机肥和无机肥为试验因子,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区组设计,即分别设计有机和无机肥料低、中、高3种施肥水平共9组处理组合的专用肥,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所有有机肥和无机肥均作为基肥。在生姜成熟时随机采取各小区3株生姜样品,分别测定其生长参数、养分吸收量、品质指标和产量。研究发现,各种有机无机肥配施的生姜专用肥均促进生姜生长发育,提高N、P、K、Fe、Zn等矿质元素的吸收、改善生姜品质,并增加生姜产量。综合比较以T6(有机肥45 t·hm-2+复合肥2.25 t·hm-2,即施用有机肥N+P2O5+K2O=400.5+1390.5+1165.5 kg·hm-2,配施复合肥N+P  相似文献   

7.
施用生物质炭和生石灰对连作辣椒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生物质炭和生石灰对连作辣椒生长的影响,以辣椒为材料,采用大田方式,设置8个处理,即对照处理(不加任何生物质炭和生石灰的辣椒连作土,CK);单施生物质炭处理(1.5 kg·m-2,T2);生物质炭+生石灰处理(1.5 kg·m-2生物质炭+0.15 kg·m-2生石灰,T3;1.5 kg·m-2生物质炭+0.225 kg·m-2生石灰,T4;3.0 kg·m-2生物质炭+0.3 kg·m-2生石灰,T5);单施生石灰处理(0.15 kg·m-2生石灰,T6;0.225 kg·m-2生石灰,T7;0.3 kg·m-2生石灰,T8),研究各处理对连作辣椒生长指标、果实特征及产量疫病发病率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辣椒连作土壤中添加适量的生物质炭和生石灰能够显著促进辣椒的生长发育,改善辣椒根际土壤环境。单施生石灰或生物质炭对辣椒的各项生长指标促进效果差异较大,而适量的组合施用生石灰和生物质炭处理(T4)的辣椒株高、茎粗以及壮苗指数总体上高于其他处理,对辣椒生长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单施生物质炭处理(T2)并不能显著增加辣椒植株的鲜重和干重,而单施生石灰处理后随着施用量的增加会表现出抑制作用。T4对辣椒植株鲜重和干重增加效果明显,定植90 d时,辣椒地上部干重和鲜重、辣椒根系干重和鲜重分别增加了21.34%、21.34%、14.40%、13.34%;同时,辣椒的单株产量和总产量较CK均增加了23.37%,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施用生物质炭和生石灰能够显著降低辣椒疫病的发生率,与CK相比,T5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最低,分别为8.33%和3.47,对病害的控制作用最显著。施用生石灰和生物质炭对辣椒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各处理对土壤p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在6.3~6.8之间。本研究结果为缓解辣椒连作障碍及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促生菌 Bacillussp. KTS-1-1和 /或氮磷钾复合肥对太子参生长及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式,且设置了 7个处理:T1:KTS-1-1+0.25 g氮磷钾复合肥(100 mL 3×10 8CFU·mL-1菌悬液 +100 mL含 0.25 g复合肥的水溶液);T2:KTS-1-1+0.5 g氮磷钾复合肥(100 mL 3×10 8CFU·mL-1菌悬液 +100 mL含 0.5 g复合肥的水溶液);T3:KTS-1-1+1.0 g氮磷钾复合肥(100 mL 3×10 8CFU·mL-1菌悬液 +100 mL含 1.0 g复合肥的水溶液);T4:2 g复合肥(200 mL含 2.0 g复合肥的水溶液);T5:单独喷施KTS-1-1(200 mL 3×10 8CFU·mL-1菌悬液);T6:浸种(200 mL 3×10 8CFU·mL-1菌悬液);T7:对照(200 mL自来水)。太子参开花后进行喷施处理,一个月后采样测定太子参生长及代谢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 T4、T7相比,促生菌 Bacillussp. KTS-1-1与氮磷钾复合肥配施可提高太子参生物量;促生菌 Bacillussp. KTS-1-1与低中剂量氮磷钾复合肥配施(T1、T2)有利于太子参叶片碳代谢产物还原糖和叶绿素,氮代谢产物铵态氮、总蛋白质、总氨基酸、硝酸还原酶和抗逆性指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丙二醛(MDA)、总酚和木质素的改善,且降低植株体内脱落酸含量。因此采用促生菌 Bacillussp.KTS-1-1和减施 75.0%~ 87.5%氮磷钾复合肥配施的方案(T1、T2),既可以促进太子参的生长和碳氮代谢物的积累,同时还可提高其田间抗逆性。  相似文献   

9.
张水清  张博  岳克  林杉  黄绍敏 《核农学报》2023,(11):2258-2267
为探明生物炭对河南潮土区土壤氨挥发和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不施肥(CK)、氮磷钾化肥(NPK)、生物炭(BC)、化肥配施生物炭(BC+NPK)4个处理,测定小麦季土壤氨挥发速率、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结果表明,在小麦基肥期,CK和BC处理氨挥发速率相对稳定,平均速率在0.06 kg·hm-2·d-1左右,且无显著差异。而NPK和BC+NPK处理氨挥发速率在基肥施入后2~3 d达到峰值,分别为0.86和1.25 kg·hm-2·d-1,BC+NPK处理较NPK处理显著提高45.35%。在小麦追肥期,NPK和BC+NPK处理土壤氨挥发速率最大值分别为0.96和1.07 kg·hm-2·d-1,且均在追肥后第7天达到最大值。与NPK处理相比,BC+NPK处理导致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增加9.45%,在基肥期和追肥期分别增加了5.47%和13.44%。整个小麦生育期,BC+NPK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平均值为21.61 mg·kg-1,较NP...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定位施肥方式,连续多次在同一保护地块化肥减量配施牛粪,通过大棚蔬菜种植试验,设置对照(CK,单施复合肥2250 kg/hm2)、低(L,66.7%CK+有机肥30000 kg/hm2)、中(M,33.3%CK+有机肥4500kg/hm2)及高(H,单施有机肥60000 kg/hm2)4个不同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底肥处理,探究其对设施蔬菜土壤基础肥力、根系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比例的增加,土壤(0~20 cm)全氮含量及有效磷含量也呈上升趋势,且随着定位试验栽培茬次的增多,各处理间差异性越来越大;与对照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作物根系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就产量和品质方面而言,整体以M处理效果最好,尤其第4茬辣椒相比对照增产12.37%,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显著提高33.52%。  相似文献   

11.
茶园控释复合肥肥效与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贵州黔南、黔东北3个茶园(SN,GD,PT)为研究对象,设置①对照(CK):不施肥,②习惯施肥(FFP):基肥(茶树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追肥(尿素)+撒施,③处理1(T1),化肥减施量42%:基肥(控释复合肥)+追肥(尿素)+沟施,④处理2(T2),化肥减施量48%:基肥(控释复合肥+油菜籽饼)+追肥(尿素)+沟施,⑤处理3(T3),化肥减施量48%:基肥(控释复合肥+酒糟有机肥)+追肥(尿素)+沟施,比较分析各处理对茶叶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结果表明,T1、T2、T3的春茶发芽密度高于FFP,显著高于CK,T2的春茶发芽密度显著高于FFP。总体来看,T1、T2的一芽二叶百芽重高于其他处理。T1、T2、T3、FFP的茶叶鲜叶年产量显著高于CK;在SN和GD,T1、T2的茶叶鲜叶年产量显著高于FFP;在PT茶园,T2的茶叶鲜叶年产量显著高于FFP。相对于FFP,T1、T2、T3的茶叶品质无明显改善。T1和T2的新梢年氮吸收量、氮利用率显著高于FFP。茶园控释复合肥配施尿素(T1)的减施增效效果好于习惯施肥(FFP),控释复合肥与尿素、油菜籽饼配施(T2)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验证木薯加工废弃物转化有机肥ZH-2在萝卜栽培上的应用效果。在相同总养分肥料施用水平下,设施有机肥ZH-2、有机肥ZH-2+复合肥配施、复合肥、不施肥(CK)4个处理,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萝卜主要经济性状、产量的影响。3个施肥处理均起到促进白萝卜生长的作用,各经济性状和产量上的表现均极显著优于不施肥处。在施肥处理中,有机肥ZH-2+复合肥配施在萝卜栽培上的应用效果最为突出,其地上部株高、株幅、单株叶重指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复合肥、ZH-2处理,而地下部根长、根粗、根重均指标极显著高于ZH-2;产量极显著高于复合肥和ZH-2处理,增产率分别为10.24%和32.99%,地上生物量也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复合肥、ZH-2处理。因此,ZH-2+复合肥配施值得在白萝卜生产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沙河乡进行不同施肥水平对冬作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设置了6个处理,其中A1~A3处理为施复合肥和有机肥,B1~B3处理只施复合肥。试验结果表明,处理A2施农家肥4 500 kg·hm-2、复合肥1 200 kg·hm-2作为底肥效果最好,产量达到47 108.17 kg·hm-2,可在双江县冬马铃薯种植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14.
以‘凯撒’(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番茄为试材,于2022年3-8月利用人工气候室在开花坐果期进行高温氮素控制实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开花坐果期遭遇短时高温后番茄的坐果特性、幼果内源激素含量、果实外观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分析得到每个温度处理下能够有效缓解高温热害、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最适施氮量,以期为明确高温环境下番茄的氮素调控提供依据。试验设置5个施氮水平,即N0(0.00g·株-1)、N1(3.55g·株-1)、N2(5.32g·株-1)、N3(7.09g·株-1)和N4(8.87g·株-1),3个温度处理,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分别为T1(28℃/18℃)、T2(35℃/25℃)和T3(40℃/30℃),温度与氮素两个因素组合共15个处理,相对湿度设置为50%~80%,每日6:00-18:00光照强度为1000μmol·m-2·s-1,其余时间光照强度为0μmol·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氨基酸复合肥对盐碱地改良及燕麦增产效果,探究连续2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施用A3(2250 kg/hm2)、A2(1500 kg/hm2)、A1(750 kg/hm2)和CK(0 kg/hm2)4个氨基酸复合肥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地施用氨基酸复合肥后,0~40 cm土层直径>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了0.17%~9.08%;土壤质量含水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燕麦拔节期效果最为显著,较对照提高12.34%。0~40 cm土层,土壤pH由8.84降为8.03,全盐含量由9.16 g/kg降为8.30 g/kg;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增加12.22%~27.36%、1.16%~9.50%、7.18%~39.66%和7.83%~35.56%。燕麦的籽粒与鲜、干草产量增加显著,增产49.38%~65.16%。以施用2250 kg/hm2氨基酸复合肥对改善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与增产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全营养滴灌施肥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光合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提出产质协同的营养调控技术。于2019—2021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常规施肥(CK)、CK+Si (T1)、CK+Ca(T2)、CK+Si+Ca(T3)、CK+复合微肥(T4)、CK+全营养肥(T5)6个处理,研究中微量元素复配对酿酒葡萄光合特性、产量及其组成、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可显著提高酿酒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SPAD值,且分别提高了18.53%、13.63%和5.93%;配施中、微量元素均能提高酿酒葡萄的产量指标,且多元复配效果优于单元配施。T5处理较CK处理相比,酿酒葡萄粒径、单果重、单穗长分别增加了6.26%、19.13%、51.56%;T3处理下酿酒葡萄产量最高,为5576.35 kg/hm2;较CK处理相比,T3处理下酿酒葡萄可溶性固形物...  相似文献   

17.
麦秸、菌渣和稻壳还田对日光温室番茄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麦秸、菌渣和稻壳还田对日光温室番茄品质、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金棚8号为试验材料,设7个还田处理:T1(稻壳)、T2(麦秸)、T3(菌渣)、T4(稻壳+麦秸)、T5(麦秸+菌渣)、T6(菌渣+稻壳),空白为对照(CK)。结果表明,还田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番茄果实Vc含量(T5除外),其中T2和T6的Vc含量较高,分别为1.51 mg·kg~(-1)FW和1.48 mg·kg~(-1)FW。各处理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为122.35~169.79 mg·kg~(-1)FW,较CK增加15.50%~60.29%,且处理间差异显著。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与Vc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以T2最高,T6次之,分别较CK增加41.90%和38.10%。此外,还田可有效降低果实有机酸含量,改善果实品质,有机酸含量以T5最低,为0.25%FW;T2和T5的糖酸比分别为8.28和8.64,口感较佳。与CK相比,产量以T5最高,达106 131.97 kg·hm~(-2),其次是T6(104 065.20 kg·hm~(-2)),较CK分别增产6.51%和4.44%。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67.69~209.71、78.01~86.25和206.25~348.27 mg·kg~(-1)。综合考虑品质、产量指标,以T6较为适宜。本研究结果为设施番茄优质高产和农业废弃物科学还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靳鹏辉  陈哲  王慧  徐乔  胡天龙  周蓉  蔺兴武  刘琦  谢祖彬 《土壤》2023,55(5):964-973
为了评估麦季多年连续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稻麦轮作系统下稻田N2O排放的影响,于2010年麦季开始开展了为期11 a的麦季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施用定位试验。试验共包括5个处理:无玉米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施用(CK);6 t/(hm2·a)玉米秸秆还田(CS);2.4 t/(hm2·a)生物质炭施用(BC1);6 t/(hm2·a)生物质炭施用(BC2)和12 t/(hm2·a)生物质炭施用(BC3)。结果表明,BC2和BC3处理较CK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易氧化碳、可溶性有机氮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CS、BC1和BC2处理水稻生长季N2O总排放量与CK没有显著差异,但是BC3处理的N2O总排放量比CK提高了245.31%,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BC3处理的N2O总排放量和施氮肥后N2O排放高峰期的累积排放量分别比CK提高了3.84 kg/hm2和3.3...  相似文献   

19.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大田试验,在小麦季N 250kg /hm2和玉米季N 200kg /hm2氮肥供应条件下,连续2年度(2007~2009)观测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以及改变氮肥基追配比处理均显著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子粒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小麦季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改变氮肥基追配比常规施肥,提高幅度在107.5%~147.4%;玉米季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常规施肥改变氮肥基追配比,提高幅度在28.5%~56.1%。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提高2.2~5.1 kg/kg,夏玉米提高3.6~7.6 kg/kg;但改变基追配比处理在小麦季高于常规处理,在玉米季则低于当地常规施肥处理。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面综合分析,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均可作为适宜研究区域推广的肥料品种,而改变基追配比处理相对较适宜冬小麦季。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氮磷配施和化肥减施对小麦生长、养分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8个晋南主栽品种为材料,于2019—2021年开展水培和大田定位试验,水培试验设置4个氮磷水平(N 0.2 mmol·L-1+P 0.1 mmol·L-1、N 0.2 mmol·L-1+P 2.5 mmol·L-1、N 4 mmol·L-1+P 0.1 mmol·L-1、N 4 mmol·L-1+P 2.5 mmol·L-1),对不同小麦品种苗期性状进行初步考察筛选;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F)、化肥减施(FR)和不施肥(CK)3个处理,研究不同年型下化肥减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养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不同氮磷水平品育8161株高、根长、植株干重、根干重及根冠比均最低;良星67在低磷时正常氮较低氮植株干重增幅仅为17.07%,根干重反而降低,且在正常氮磷时根冠比较低。大田生产条件下,2019—2020年度(丰水年)化肥减施处理下以品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