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农 537 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以周 98165 为母本、西农 4211 为父本杂交后代品系(2007140)为母本,再以九麦 2 号为父本,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落黄好的小麦新品种,审定编号:陕审麦 2020005 号。对西农 537 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种植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为小麦新品种西农 537 的示范和推广及后续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农668小麦品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以豫麦34为母本、西农213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经系谱改良混合法而育成的一个高产、抗病、抗逆性好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通过2015年陕西省审定(审定编号:陕审麦2015001号)和2017年河南省引种认定(编号:豫引麦[2017]018号),品种权申请保护登记号20161743.8。介绍了西农668的品种来源、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7年5月15日河南内黄县出现大风阵雨天气.造成小麦点片倒伏。全县倒伏面积约2133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涉及品种有西农979、周麦19、新麦18、藁麦9415、温麦6,8、19号,周麦16、17、18,豫麦2号、开麦18、中育9号等10几个品种。倒伏较为严重的是西农979.该品种良种补贴供种79万kg,播种面积约5000hm^2,涉及全县17个乡镇。据调查统计,西农979倒伏面积比例占15%~18%,累计800hm^2。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小麦的种植成本低、产量高,能够帮助种植户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在我国种植范围广泛。小麦的品种较多,例如镇麦12号,该品种由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具有品质优良和产量潜力大的优点,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文章以论述镇麦12号的种植表现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品种的高效优质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以期为相关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种子》2020,(7)
以7个强筋小麦品种为材料,中筋小麦品种百农207为对照,对不同品种的冻穗率和冻穗相对结实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小麦品种的冻穗率差异极显著,百农207、西农511的平均冻穗率仅为4.8%和9.9%;丰德存5号、郑麦366平均冻穗率分别达到77.0%和81.3%。2)西农20的冻穗相对结实率最高,为17.82%;百农207的冻穗相对结实率最低,为0.19%;2个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他任意品种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不同品种冻穗率和冻穗相对结实率间呈现较为复杂的关系,根据冻穗率和冻穗相对结实率组合形式的差异,把品种归为4种类型。冻穗率高,冻穗相对结实率较低的品种:郑麦366、丰德存5号;冻穗率较高,冻穗相对结实率高的品种:西农20;冻穗率中等,冻穗相对结实率较高的品种:郑麦369、中麦578和锦绣21;冻穗率低,冻穗相对结实率低的品种:百农207和西农511。4)受冻后品种3点平均相对产量最高为95.18%,最低为22.69%,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百农207、西农511、锦绣21、中麦578、郑麦369、西农20、丰德存5号和郑麦366。5)在倒春寒严重危害条件下,冻穗率高低是衡量品种耐倒春寒能力强弱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全面系统分析邹城市小麦近11年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演变,为鲁西南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准确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2010—2020年邹城市《植保专业统计报表》为主要依据,重点分析了邹城市小麦病虫害发生演变、发生面积、实际损失、挽回损失及防控情况。结果显示,鲁西南地区小麦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条锈病流行重发频率上升,茎基腐病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蚜虫为当地主要害虫,维持在高位发生状态,纹枯病、白粉病、根腐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常发性病虫害不同年份间展现出一定波动,其发生相对平稳,全蚀病、麦叶蜂等病虫害发生呈下降趋势。2010—2020年邹城市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5.51万~12.92万hm2,2018年后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小麦病虫害造成实际产量损失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均实际产量损失为4098.61 t,虫害、病害年均造成实际产量损失占病虫害造成总损失的比例为62.94%、37.06%。通过有效防治,邹城市小麦病虫害不同年份间的产量挽回损失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专业化统防统治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临潼区种子管理站2012~2013年度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小麦品种布局,提高小麦的产量、品质与效益,加快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我们选择近年我省和临近省新审定的小麦品种进行示范展示,2012~2013年度在西安市临潼区雨金街办新集村进行了小麦新品种示范展示。结果表明:长丰2122、西农223、登峰168产量位居前3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可以在我区进一步加大种植面积,许农5号、新麦26、新麦23产量高于对照,可以适当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当前气候情境下不同类型小麦在不同播期干热风的发生风险,以半冬性偏冬性品种济麦22、半冬性偏春性品种周麦18以及弱春性品种西农529为材料,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小麦的物候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分析2年的籽粒灌浆规律,并结合近30年本地区干热风发生分布,讨论不同播期籽粒灌浆95%时的干热风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推迟播期,小麦冬前分蘖减少,但春季分蘖增多,适度增加播量可以保证群体成穗数;籽粒灌浆时长缩短、灌浆速率加快,播期在一定范围内干热风发生概率没有明显提升。济麦22在380℃~680℃、周麦18和西农529在250℃~680℃冬前积温范围播种,干热风发生风险保持一致,继续降低冬前积温,干热风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本试验条件下,适度推迟播期,降低冬前积温,增加播量,灌浆速率增加,干热风发生风险没有显著变化,同时不同类型小麦产量稳定。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小麦最适冬前积温可由先前的约600℃降低到当前的约380℃,冬前分蘖2~4个,是小麦稳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产业发展需求,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广适优质的烟 0953 为母本,以高产多抗的西农538 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中强筋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连麦 186 ,并于 2022 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麦 20220022 )。连麦 186 中感赤霉病、高抗条锈病、中抗黄花叶病毒病; 2019-2021 年 2 年度品质指标均达到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重点介绍了连麦 186 的特征特性、产量及品质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孙朋 《中国种业》2014,(12):77-78
淮麦33小麦新品种是淮安农科院以烟农19为母本、郑州991为父本杂交,经过7年精心选育出的常规小麦新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原名为淮麦0882,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305。经国家区试接种鉴定,抗纹枯病,高抗梭条花叶病。2010-2012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1.9kg,较对照淮麦20增产6.3%,2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9.9kg,较对照淮麦20增产6.0%。  相似文献   

11.
1基础条件土壤质地为中—粘土、耕层深厚、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较高、耕层有机质含量在1%~2%,碱解氮在75mg/kg以上,小麦生育期降水250mm左右,有排灌条件。基地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做到一村一种一世代,同一品种连片种植面积不少于350hm2。2品种选择及处理2.1品种选择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丰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符合国家《专用小麦品质标准》。种子质量符合育种家种子或原原种质量标准。近两年选用的品种主要有:郑麦9023、新麦18、郑麦366、西农979、藁麦8901、豫麦34等。2.2种子处理采用晒种、种衣剂包衣、药剂拌种。在小麦病…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氮肥追施时期和比例对强筋小麦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的调控作用,以强筋小麦品种泰山27和中麦578为材料,分析拔节期和孕穗期5种氮肥追施比例[100%:0%(N1)、75%:25%(N2)、50%:50%(N3)、25%:75%(N4)、0%:100%(N5)]下花后小麦对氮素吸收、积累和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N2处理最高。泰山27的氮素转运主要是由茎+鞘和颖壳+穗轴在灌浆中后期和叶片在灌浆前期直至成熟期的氮素显著转移贡献的,而中麦578的氮素转运主要是由各营养器官灌浆前期和灌浆后期的氮素显著转移贡献的,且中麦578茎+鞘在生育后期的氮素转移较快,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较大。在N3处理下,中麦578对氮素的转运和利用效率均高于同水平处理下的泰山27,说明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氮肥追施时期和比例下的花后氮素转运能力不同,主要与品种基因型有关。不同氮肥追施时期和比例对2个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影响也不同,泰山27和中麦578的籽粒产量均为N2处理最高。2个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在不同氮肥追施时期和比例下均达到优质...  相似文献   

13.
西南 11 号是利用蓝粒标记小麦隐性核型不育系 12L8016 与恢复系川 14 品 16 配制的杂交组合,2 年区域试验每 hm2 平均产量 3664.54kg,比对照渝麦 13 增产 9.43% ;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3717.12kg,比对照渝麦 13 增产 7.27% ;异地制种最高产量达到 8173.5kg,克服了杂交小麦制种产量低的缺点。2021 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麦 20210001,定名为西南 11 号,适宜于重庆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对2020—2021年度河南省主要推广小麦品种(郑麦379、百农4199、百农207、西农511、新麦26、周麦36号、郑麦1860、中麦578、平安11号、丰德存麦5号)进行评价,针对北部麦区、中南麦区、东部麦区、南部麦区、旱作麦区提出2021—2022年度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针对北部强筋麦区,中南部强筋、中强筋麦区,豫南沿淮弱筋麦区提出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区域与布局意见,以期为全省小麦丰产稳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杜永 《中国种业》2016,(10):45-46
对连云港市13个主要小麦品种作为稻茬小麦进行种植,测定了它们的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淮麦33、连麦7号、连麦8号、连麦6号等小麦品种产量较高,烟农19、连麦7号、济麦22、徐麦33等小麦品种品质较优,达到了优质强筋小麦标准。结合产量、主要品质性状、抗冻性等综合指标考虑,连云港市目前生产应选择应用连麦7号、烟农19、济麦22、淮麦33等小麦品种,以达到小麦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6.
豫麦34号(原名郑农7号)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1982年以矮孟牛为母本,豫麦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集优质、高产、抗病、广适于一体的小麦品种.该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国家标准,综合抗性好,适宜在黄淮冬麦区中晚茬地种植,199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育成在国内率先解决了小麦育种工作中"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矛盾,为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和品质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品种支撑,是我国小麦品质育种的技术跨越.在该品种的推广过程中,率先实施跨行业联合,实行订单农业,按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模式运作,累计推广超过400万hm2.2002年该品种作为我国食用小麦出口的主导品种之一,实现了中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田块之间的产量差与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与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分别为3315.9、1537.5、4645.6 kg hm–2和7498.6、3977.9、9840.9 kg hm^–2。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较试验水平还有46.2%、29.7%和37.3%的增产潜力,较高产纪录还有104.5%、77.0%和79.0%的增产潜力。每穗粒数是造成水稻产量差的主要因子,穗数和每穗粒数是造成小麦产量差的主要因子。与农户水平相比,水稻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粒数分别增加30.4%和116.1%;小麦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数和每穗粒数平均分别增加40.9%、70.0%和21.8%、19.6%。缩小产量差水稻主要依赖于增加每穗粒数,小麦靠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同提高。生育期累积辐射和积温较低是导致水稻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而生育期降雨过多是导致小麦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根据研究提出了“强稻稳麦”是提升江淮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蒙蒙 《种子科技》2023,(16):45-47
小麦作为我国栽培范围较广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加大对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研发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文章主要论述了小麦栽培技术以及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小麦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进一步了解江苏省冬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江苏省冬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本研究对2005—2019年江苏省审定的109个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品质与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审定的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增产量为134.43 kg/hm2;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株高>穗粒数,呈负相关;产量三要素之间的偏相关均为正值,偏相关程度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审定品种中有27个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达到中筋小麦品质标准,有15个小麦品种达到强筋标准,有54.12%的小麦品种的湿面筋含量低于中筋小麦品质标准,下一步应把提高湿面筋含量作为提高小麦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在审定的小麦品种中,没有可以兼抗赤霉病、纹枯病和白粉病3种病害的品种,兼抗赤霉病和白粉病的品种为‘淮麦21’、‘宁麦17’、‘镇麦9号’、‘宁麦18’、‘扬麦21’和‘扬江麦586’。江苏省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应在保持适宜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同时进一步引进新的抗病、优质种质资源,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为选育适于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2001年以‘烟农19’和‘郑州991’进行杂交,用系谱法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淮麦33’,2013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麦201305),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4001)。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结果:2010—2012年江苏省淮北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977.90 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6.28%;2012—2013年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48.95 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5.96%,居参试品种第1位。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结果:2011—2013年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563.3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6.83%,增产差异极显著,增产点率94.10%,均值变异系数10.11%,适应度82.34%。2013—2014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34.00 kg/hm2,比对照增产6.13%,居该组试验品种第1位,增产点率100%。通过多年多点区域试验表明:‘淮麦33’株型理想、产量潜力高,对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害、逆害具有良好的抗(耐)性,尤其是2010年、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2013年倒春寒严重发生的情况下,稳产性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