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典型绿洲于田绿洲为靶区,通过野外取样和实验分析,研究干旱区绿洲灌漠土、棕漠土、盐土和风沙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矿化特征,并探究有机碳矿化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于田绿洲不同类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依次为灌漠土>棕漠土>盐土>风沙土,灌漠土和棕漠土有机碳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灌漠土有机碳总矿化量最高,达到0.245g·kg~(-1),风沙土最低,仅有0.145g·kg~(-1);各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和矿化率均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与有机碳含量、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极端干旱区绿洲土壤盐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克里雅河流域于田绿洲为靶区,以灌漠土、棕漠土、盐土和风沙土4种不同土壤类型为对象,结合通径分析开展了土壤表层盐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4种土壤类型表层全盐含量以盐土最高(60.62 g•kg-1),并且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壤类型(盐土>棕漠土>风沙土>灌漠土);各类型土壤盐分离子组成主要为SO2-4、Cl-和Na+。地下水埋深是影响该区域各类型土壤表层全盐含量的主要因子;此外,灌漠土与土壤水分和总碱度、棕漠土与土壤容重、风沙土与总碱度对各类型土壤表层全盐含量均有直接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某些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新的电化学方法原位考察了褐土、灰钙土、棕漠土、黑土、风沙土、灌淤土、盐土、碱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水稻土和旱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综合已有原位测定结果,地带性土壤的电位(Eh)由南向北的空间分异与其水平地带谱相应;亚高山草甸土和灰褐土的氧化还原状况随山体高度和植物群落而呈垂直分异趋势.比较了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和水稻土的电位(Eh)差异和特征,水稻土中的氧化还原过程远较自然土壤和旱作土壤中者为甚,其强度和速度不逊于南方地区水稻土.新的电化学方法的原位测定贴近于自然.  相似文献   

4.
荒漠草原不同类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荒漠草原区不同土壤类型的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降雨变化的响应。选择3种土壤类型——风沙土、风化基岩残积土和灰钙土,利用野外增减雨试验装置,对土壤水分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风沙土、风化基岩残积土和灰钙土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时间变化受降雨的影响显著,出现了3次波峰;降雨量的增减变化会影响波峰出现的早晚。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垂直变化主要有2种类型:波动型和降低型,其主要受地表植被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风沙土和风化基岩残积土的正常和减雨区,变异系数由表层(活跃层)向深层递减;灰钙土表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异系数最小(正常区1. 21%,增雨区1. 36%,减雨区1. 46%),属次活跃层。正常和增雨区的总土壤蓄水量表现为:风化基岩残积土风沙土灰钙土,而减雨区的总蓄水量为:风化基岩残积土灰钙土风沙土。  相似文献   

5.
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干扰,宁夏荒漠草原原生灰钙土经过长期沙化,面积逐渐缩小并形成岛状斑块分布在广大风沙土中。为揭示灰钙土沙化后土壤水分时空特征,于2017—2019年生长季内(5—10月)在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选取大(200~300 m2)、中(约100 m2)、小(约50 m2)面积各3个斑块,分别开展斑块内部灰钙土与其外围风沙土的含水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2017年均匀降雨格局使得全年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2018年全年降雨量略高于2017年,但集中于春季,夏秋季几乎无降雨事件,导致全年土壤含水量均较低;2019年夏季降雨年型使得土壤平均含水量在夏季最高。(2)0~100 cm剖面内灰钙土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10~40 cm土层较高;而风沙土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远低于20~100 cm。0~20cm土层灰钙土含水量大于风沙土,20~100 cm土层灰钙土含水量显著小于(P<0.05)风沙土(2018年中小斑块除外)。除大斑块外围风沙土含水量显著大于(P<0...  相似文献   

6.
灌淤土——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人为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灌淤土分布于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古老灌区,东起河北省张家口,经内蒙、宁夏、甘肃、青海,西至新疆,包括西藏西部干旱的亚高山河谷。1.灌淤土概念灌淤土这类人为土壤,具有厚度大于50cm的灌淤土层。是在引用含有大量泥砂的水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银川平原不同类型及程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分布特征,文中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硫代硫酸钠滴定法及比色测定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银川平原不同类型及盐渍化不同程度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碱化土壤pH值和盐化土壤全盐含量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p<0.01)。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碱化土壤显著高于盐化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在不同类型土壤间差异不显著。0-20cm深度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碱化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盐化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8月>6月>9月;碱化盐化土壤转化酶活性、碱化土壤脲酶活性、盐化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季节变化表现为随着取样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即9月>8月>6月。碱化、盐化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之间及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宁夏农垦始建于1950年。垦前土地48%是盐碱沼泽土,35%是淡灰钙土,13%是沙土。垦殖初期,耕地普遍存在着“五高”、“三低”,即地下水位高(0.5—1.0m),地下水矿化度高(5—36g/L);土壤含盐量高(0.5—10%),PH高(PH8.5—9.5),土壤容重高(1.52—1.74g/cm~3);土壤有机质含量低(0.3—0.5%),速效磷含量低(3—5PPM),综  相似文献   

9.
针对灌耕风沙土养分贫瘠,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突出问题,采用田间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土壤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1)不施炭(CK);(2) 22.5 t·hm-2生物炭(1%BC);(3) 67.5 t·hm-2生物炭(3%BC);(4) 112.5 t·hm-2生物炭(5%BC);(5) 225.0 t·hm-2生物炭(10%BC)。五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能显著降低灌耕风沙土土壤容重降低了2.8%~12.6%;生物炭施用显著增加灌耕风沙土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及阳离子代换量含量,分别增加了7.9%~28.6%、47.2%~148.3%、8.9%~29.6%、6.7~19.8%;生物炭施用玉米产量提高了10.2%~42.1%。研究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改善灌耕风沙土的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提高灌耕风沙土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揭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植被恢复对沙土的影响,调查研究了4种不同植被恢复程度沙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与土壤理化性质动态的关系密切。随着植被恢复程度增加,沙土细粒成分增加,中砂成分减少,土壤平均粒径减小,但沙地土壤粒径峰度、偏度和分维值差异不大;不同土层深度沙土粒径组成的变化表现出与沙漠化逆转过程相一致的特点;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表现为中、下层土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增加,但沙地土壤全氮的差异不显著。以植被恢复为前提的沙漠化逆转是土壤细粒化和营养富集的过程,但其演变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时期塔里木北部灌区农田样地土壤采样及剖面分析,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和塔里木北部灌区相关农业资料,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变化,揭示绿洲化过程中塔里木北部灌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演变规律,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灌区不同类型土壤的固碳能力差异显著,有机碳含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草甸土、盐土、潮土和风沙土;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自上而下递减,其中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达2~8 g·kg~(-1)。2剖面0~20 cm和20~40 cm深度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36±0.09)kg·m~(-2)和(1.10±0.07)kg·m~(-2),其中风沙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远低于该区平均水平。3与1981年相比,2011年塔里木北部灌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增量不明显,固碳速率为-0.01~0.03 kg·m~(-2)·a~(-1);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变化差异显著。总体而言,在绿洲化过程中,新疆塔里木北部灌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地开发年限及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该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西段土壤和土地适宜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应用遥感资料以及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 ,将研究区的土壤母质划分为残积、坡积、洪积、冲积、红土、冰渍、湖积 7类 ;该区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经向分布规律 ,土壤类型从祁连山区到酒泉盆地形成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栗钙土、亚高山草原土、风沙土、棕漠土、潮土、灌漠土、盐土、沼泽土等 13个土类和 32个亚土类 ,并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基本特征 ;结合该区土地利用的现状 ,提出了该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将该区土地适宜性划分为宜农、宜林和宜牧 3种类型 ;对不同适宜性土地的等级及分布等特征进行了评价 ,并对该区土地资源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河北省6个生态区148个县(市)采集土样4637份,分离到苏云金杆菌241株。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在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分布有很大差异。草甸褐土中分出率最高,为14%;而粟钙土、湿潮土等分出率较低,仅为2%左右;在风沙土和盐土中未分离到苏云金杆菌。  相似文献   

14.
青海高寒区土壤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高寒区4种主要土壤类型为观测对象,利用ASD手扶式波谱辐射仪测定其土壤剖面光谱反射率,结合土壤有机质和氧化铁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种类型土壤的光谱反射率表现为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淡栗钙土>暗栗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在375 nm波段、575 nm波段和775 nm波段附近有较好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新垦淡灰钙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玉米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设置在宁夏红寺堡灌区开垦4 a的淡灰钙土上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对新垦淡灰钙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不同处理相比,化肥配合羊粪效果最好,单施羊粪次之,单施化肥最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极显著,各处理作用效果的排序为:氮磷 羊粪>氮磷锌钾>氮磷锌>氮磷>氮>羊粪>不施肥,氮磷 羊粪处理与单施氮肥和单施羊粪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化肥与有机肥羊粪配合施用既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又能使玉米产量显著提高,因此是新垦淡灰钙土施肥的最佳选择。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新垦地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壤颗粒对137Cs分布的影响,选取新疆准噶尔东部地区沙土、灰棕漠土和灰漠土3种主要的土壤类型,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137Cs与土壤颗粒的关系.结果表明:沙土、灰棕漠土和灰漠土均以>50μm的颗粒占据主导地位,其占比介于51.35%~90.22%,中值粒径(D50)表现出风沙土>灰棕漠土...  相似文献   

17.
以艾比湖流域风沙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土壤总盐含量、可溶性离子等指标进行测定,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确定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下的风沙土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差异较大,总盐含量呈现强烈的空间变异特征;土壤中总盐含量与Cl-、K++Na+及SO42-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盐含量与HCO3-的相关性最弱;土壤中阴离子以Cl-,SO42-为主,阳离子以K++Na+为主,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其确定为盐渍化的特征因子。研究区风沙土盐渍化类型以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型为主,判断该区域风沙土的盐渍化类型为盐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干旱区湿地-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质量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湖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盐化草甸土>盐土>灰棕漠土>风沙土的规律。湿地土壤有机质空间上表现为湖区以东、以西、以南方向上层土壤有机质依次递减,湖区以北上层土壤有机质先递减后递增。湖区以西中层土壤有机质与上层趋势一致,以北有机质含量较大,湖区以东、以南方向有机质含量较小。下层土壤样品中,湖区以西、以北位置均呈现递减趋势,以东方向有机质含量较高,以南较小。盐化草甸土有机质含量自上而下依次递减,趋势明显。盐土、风沙土、灰棕漠土有机质含量上层>中、下层,中下层含量差异较小。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灌淤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淤土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人为灌溉,施肥耕作等措施形成的灌淤土层的厚度在50cm以上的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一次方案)”中,灌淤土属于人为土纲,是旱耕人为土亚纲中的一个土类。目前,国际上对人为土壤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但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土壤的干预作用越来越大,对人为土纲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引起重视。我国以前对水耕人为土(水稻土)的研究较多,但对旱耕人为土的研究很不够。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灌淤土是我国北方干旱区最重要的基本农田,其分布地区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在我国粮食紧张的情况下,对灌淤土  相似文献   

20.
干旱风沙灌漠土玉米田树脂包衣尿素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树脂包衣尿素和普通尿素在灌漠土和风沙土两种土壤上种植玉米的肥料投入产出效益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树脂包衣尿素在灌漠土和风沙土两种土壤的玉米产量效应上均有良好的表现,与等氮量的普通尿素相比,灌漠土玉米增产6.4%,风沙土玉米增产15.4%。而在灌漠土和风沙土上分别施用是常规氮肥用量50%和67%的包衣尿素,则可获得与普通尿素相等的产量。灌漠土上施用树脂包衣尿素的经济效益好于普通尿素。风沙土上施用等氮量包衣尿素时,经济效益最好,施用67%包衣尿素时,经济效益略低。灌漠土与风沙土两个试验点比较,风沙土试验点不但施氮量比灌漠土高出127.5 kg/hm2,而且其产量还略低于灌漠土试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