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取同等规格的南美白对虾SIS一代虾苗、南三1号虾苗(基于SIS一代选育出的本土虾苗)、墨吉对虾虾苗进行养殖试验,每种虾苗设两个平行进行养殖试验,研究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不同品系的对虾在生长速度、成活率、饵料系数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SIS一代虾生长速度最快,饵料系数最低,但成活率也相对最低;南三1号虾生长速度仅次于SIS一代虾,但成活率最高,饵料系统仅高于SIS一代虾;墨吉对虾生长速度最慢,饵料系数也最高,但存活率较SIS一代虾高。  相似文献   

2.
微膜微粒饲料培育虾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了微颗粒饲料的研究,日本在7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制和生产,我国80年代末才逐渐重视,倪叶鑫通过相分离-复凝聚法,研究了幼仔鱼虾饲料微囊化的技术,陈勇等研究了4种水产动物微颗粒饲料的制备方法。近几年,在水产苗种生产中,微粒饲料的研究应用逐渐增多,如Jones等认为对虾育苗中,包膜微囊饲料可以替代部分活体饵料,Chu等研究包膜微囊饲料对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幼体变态的影响,陈维岩等进行了微粒粘合饲料饲养试验,李健和冯莉萍使用微颗粒饵料进行了对虾育苗试验,认为微颗粒饲料能替代部分鲜活饵料;时吉营等研究了在中国对虾育苗中微粒饲料的应用,认为微颗粒饲料优势明显。我们进行了微膜微粒饲料培育虾苗的试验,对微膜微粒饲料与活体饵料、半人工饵料培育虾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了微颗粒饲料的研究,日本在7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制和生产,我国80年代末才逐渐重视,倪叶鑫通过相分离-复凝聚法,研究了幼仔鱼虾饲料微囊化的技术,陈勇等研究了4种水产动物微颗粒饲料的制备方法。近几年,在水产苗种生产中,微粒饲料的研究应用逐渐增多,如Jones等认为对虾育苗中,包膜微囊饲料可以替代部分活体饵料,Chu等研究包膜微囊饲料对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幼体变态的影响,陈维岩等进行了微粒粘合饲料饲养试验,李健和冯莉萍使用微颗粒饵料进行了对虾育苗试验,认为微颗粒饲料能替代部分鲜活饵料;时吉营等研究了在中国对虾育苗中微粒饲料的应用,认为微颗粒饲料优势明显。我们进行了微膜微粒饲料培育虾苗的试验,对微膜微粒饲料与活体饵料、半人工饵料培育虾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科技》1999,(6):33-34
1.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 根据对虾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通过采取工业手段以控制从亲虾性腺发育、产卵孵化到育成虾苗全过程的温度、水质、饵料等重要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高效稳定有计划地大批量生产对虾苗种,解决的关键技术是:  相似文献   

5.
大连水产学院承担的市科委下达的“对虾育苗微颗粒饵料的研究”科研项目,近期内于大连水产学院通过市级鉴定。 自从中国对虾人工育苗取得成功以米,由于大规模的苗种生产造成对虾育苗天然饵料卤虫卵的短缺和价格上涨,养虾成本过高。因此,人们把开发开口饵料的重点转移到人工配合饵料上,这对降低成本促进养虾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大连水产学院研制的预消化微颗粒饵料,是根据对虾幼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配方而设计制造的配合饵  相似文献   

6.
徐为荣 《农家致富》2005,(13):37-37
通过肉眼直接判别对虾幼体质量,可随时掌握幼体的健康状况,并直接了解饵料、水质情况,对于提高育苗的成活率,及时防治病害,保证对虾育苗生产顺利进行很有帮助。现将判别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添加不同浓度中草药(芪参散)与草分枝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虾苗标粗与养殖效果的影响,在室内养殖桶内采用相同方法开展2次育苗试验,并跟踪2次育苗试验虾苗低盐耐受性、标粗与养殖的表现。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苗生长性状上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D组(2.0%芪参散)和G组(1.0%草分枝杆菌)的育苗效果最佳。虾苗低盐耐受性的表现差异具统计学意义,C组(添加1.0%芪参散)、D组、F组(0.5%草分枝杆菌)和G组的虾苗存活率相比其余组差异显著,此外该4组虾苗标粗成活率、养殖生长速度、养殖成活率及成功率都优于其他组虾苗。在育苗过程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中草药(芪参散)与草分枝杆菌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育苗效果,对培育高健康优质虾苗、提升标粗与养成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84年我们初步研制了一种以海洋酵母为蛋白源的对虾幼体配合饵料,并用以开展小水体培育虾苗的试验。之后又改进了配方,进行了多次实验性育苗和生产性育苗试验。实验结果证明,使用我们研制的配合饵料培育长毛对虾幼体已得到如下几方面结果:1.使用配合饵料,在水温24—26℃的条件下,完成Z、期到P1期的幼体变态需九天时间。2、育苗率可达70%以上且苗体健壮活泼。3、若自M1期起搭配轮虫、丰年虫,育苗率和苗体健康状况均有提高。4、育一万尾虾苗需饵料费0.20元。  相似文献   

9.
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生产性能及机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机体成分的影响,为水产饵料抗菌肽添加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健康凡纳滨对虾虾苗为试验动物,在育苗池内进行养殖试验,分别在基础饵料中添加1.0 mL/kg(1号组)、3.0 mL/kg(2号组)、5.0mL/kg(3号组)、8.0 mL/kg(4号组)和12.0 mL/kg(5号组)的抗菌肽,以不添加抗菌肽为对照,每组设3个平行,对比不同水平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机体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投喂40 d后,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成活率、体长增长率及粗蛋白、粗脂肪和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4号组和5号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2~5号组的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均达100%,显著高于对照组;4、5号组凡纳滨对虾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2号组;3、4、5号组粗脂肪含量及各试验组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的饵料系数及水分、粗灰分和钙含量则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饵料中添加抗菌肽可提高凡纳滨对虾虾苗的增重率和成活率,并适当改善凡纳滨对虾营养品质,以添加量为5.0~8.0mL/kg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罗氏沼虾健康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罗氏沼虾健康育苗的关键技术,为罗氏沼虾育苗生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2010年6月,在127.3m3水体中投放2700.00万尾罗氏沼虾幼体进行健康育苗试验,综合育苗幼体PCR病毒检测、控制适中育苗密度、加强水质调控、禁止使用抗生素等主要技术措施,培育23~27d。【结果】90%幼体变态,获得淡化虾苗1721.30万尾,单位水体产量13.50万尾/m3,平均育苗成活率为63.69%,平均运输成活率为86.0%。经检测,虾苗种质量达到罗氏沼虾苗种标准(DB45/T515-2008)的要求。【结论】采用健康育苗技术可有效提高罗氏沼虾苗质量及养殖成活率,其健康育苗技术主要包括:保持育苗水质良好、控制中等的育苗密度(15.00万尾/m2)、禁止使用抗生素、不滥用药物及防治育苗病害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罗氏沼虾健康育苗的关键技术,为罗氏沼虾育苗生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2010年6月,在127.3 m3水体中投放2700.00万尾罗氏沼虾幼体进行健康育苗试验,综合育苗幼体PCR病毒检测、控制适中育苗密度、加强水质调控、禁止使用抗生素等主要技术措施,培育23~27 d。【结果】90%幼体变态,获得淡化虾苗1721.30万尾,单位水体产量13.50万尾/m3,平均育苗成活率为63.69%,平均运输成活率为86.0%。经检测,虾苗种质量达到罗氏沼虾苗种标准(DB45/T 515-2008)的要求。【结论】采用健康育苗技术可有效提高罗氏沼虾苗质量及养殖成活率,其健康育苗技术主要包括:保持育苗水质良好、控制中等的育苗密度(15.00万尾/m2)、禁止使用抗生素、不滥用药物及防治育苗病害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朱清 《农家致富》2013,(18):39-39
一、育苗前准备为了提高苗种成活率,必须满足泥鳅苗开口饵料的供应。泥鳅苗在卵黄消失后的1个多月内,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因此,最好是专池培育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来保证泥鳅苗所需饵料的供应。育苗池使用前半  相似文献   

13.
一、改进养虾模式,采用先进养虾技术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养虾模式和实用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为此,要改变过去粗放养殖和大水面养虾模式,因地制宜地采取封闭、半封闭小面积高密度精养、多级轮养或淡化养殖等养虾模式,采用虾苗肥水下塘、中间培育和水质调控等技术,培育天然适口的基础饵料生物,使虾池维持一定单细胞藻类等浮游生物数量.以补充时虾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减少配合饵料投喂量,降低饵料系数,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4.
1 利用鲜活饵料育苗所面临的问题传统的对虾育苗体制是完全依赖于鲜活生物和微甲壳类动物的(如藻类、卤虫等),这种育苗体制不仅受到水生资源的限制,而且其实质也不外乎对天然浮游生态系统的繁殖和管理,如在池水中施肥培育浮游生物等,若不进行严格的环境控制,浮游生物就会因气温、光照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而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影响整个幼虾的育苗,另外也由于它所捕食的天然有机体的生长和繁殖类型不同,因此也不可能获得稳定的苗体成活率。如在池水中直接设喂草浆、豆浆及蛋黄等营养物来育苗,这一方法也无可避免地涉及到养分的过量流失和对水质的污染问题。要解决上述向题的准一途径就是改变传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泥池培育黄颡鱼苗,研究不同的放养密度、饵料转换、投饵量及环境因子对鱼苗生长及成活的影响,充分发挥室内育苗饵料及环境条件可控的优势,解决了黄颡鱼苗初期开口率不高、适口饵料不足及室外培育的病虫害难控制的问题,提出了1种采用卤虫与中华鳖高蛋白粉料结合喂食的工厂化育苗方法。育苗试验放养黄颡鱼水花2.92万尾,16 d后,出池黄颡鱼夏花2.28万尾(体长2.3~3.0 cm),水体育苗密度达3 123尾/m~3,成活率达78.08%,其中前期培育成活率97.26%,后期培育成活率80.28%。  相似文献   

16.
不同饵料搭配对凡纳滨对虾幼体与仔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牟氏角毛藻(CM)、绿色巴夫藻(PV)、湛江叉鞭金藻(DG)、云微藻(Cs)及其营养强化的轮虫(BP)和蒙古裸腹溞(MM),与配合饲料(FD)、卤虫无节幼体(AS)搭配饲养凡纳滨对虾幼体,测定饵料脂肪酸含量,比较幼体存活率(r)与发育速率,研究了不同饵料搭配对幼体与仔虾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Z1→Z2,投喂CM、DG、PV的r最高,约90%;Z2→Z3,投喂FD、CM+FD、CM+BPCM的r最高,PV+BPPV的r最低,变态延缓1 d;Z3→P,CM+BPCM、PV+BPPV、CM+FD为饵料的r好于其它组;仔虾阶段,FD+AS为饵料的r最低,为45.3%,其余组均大于90%。结合饵料脂肪酸含量可知,强化MM体内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与藻类趋于一致,受食物的影响大于BP;可用CM、PV、DG为开口饵料(延续至P),并与BPCM或BPCs、AS、MMPV搭配用于凡纳滨对虾虾苗生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投喂3种常见的鱼类开口饵料,以筛选多鳞白甲鱼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旨在为多鳞白甲鱼的大规模苗种培育和人工配合饵料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丰年虫、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3种开口饵料投喂多鳞白甲鱼仔鱼30 d,研究多鳞白甲鱼在这3种不同开口饵料投喂下的成活率和生长变化情况。[结果]多鳞白甲鱼仔鱼在开口阶段,投喂丰年虫和微粒饲料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也能满足仔鱼生长的需要,而投喂蛋黄表现为成活率低、生长速度缓慢。[结论]3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多鳞白甲鱼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8.
在对虾养殖前期,肥水培育浮游藻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措施。这是因为,传统的对虾养殖模式乃是依赖浮游藻类净化水质。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其生长繁殖又能利用含氮废物合成藻类生物体:许多藻类及浮游动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对虾的饵料。  相似文献   

19.
一抓清淤除野凡养过一年对虾的虾池,由于池中残铒和粪便积累,池水变浅,有毒物质增多,所以放虾苗前一定要进行清淤,保证池中水深1.2米以上,尔后使用漂白粉进行“除野”,起到改善对虾生长环境的作用。二抓肥水繁饵 4月下旬可往虾池内放水,使水深达到0.5米左右,每亩施用尿素2.5公斤,使池中的藻类,轮虫等大量生长繁殖,以达到肥水繁殖饵料的目的。5月20日前后,适  相似文献   

20.
目前,人工培育泥鳅鱼苗的成活率普遍较低,难以实现产业化的稳定生产,从而制约了大鳞副泥鳅苗种的大规模生产,而泥鳅鱼苗开口饵料不适口是导致苗种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设置小球藻、蛋黄、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浮游生物+蛋黄、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6种饵料或饵料组合,研究大鳞副泥鳅幼苗的生长和存活率。7 d后,大鳞副泥鳅中生长最好、存活率最高的试验组为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研究表明,蛋黄仅适于在3~4 d内进行短期投喂,不适于在小水体内长期投喂。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看,浮游生物+泥鳅开口粉料是最佳选择,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为鱼苗肥水下塘,并以泥鳅开口粉料进行补充投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