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遍身黄”是牛外感风邪、内生热毒所至 ,又名肺风黄 ,西兽医称之为荨麻疹。中兽医学认为“遍身黄”是由于心胸气血不通、热注三焦和料毒聚于肠中导致体表毛窃不通、气血相凝而结成黄肿 ;西兽医学认为是动物机体受到内外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发生的一种过敏性疾病。近年来 ,我站采用下述治则 ,共收治本病 15例 ,均获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供参考。症 状 全身出现大小不等的疙瘩和疹块 ,皮肤发痒 ,躁动不安 ,嘴边、眼皮、阴门发生浮肿 ,食欲减退 ;重者兼喘气 ,口流清涎 ,体温升高 ,食欲废绝。治 则 中兽医以疏风、解表、凉血、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2.
防风通圣散治家畜遍身黄张富林,权惠芳(甘肃省合水县兽医站745400)遍身黄,现代兽医学谓之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多因外物的刺激或采食有毒食物,使邪热凝于毛窍,料毒积于肠内,心胸壅热,热注三焦,气血相凝而成黄肿。临床上以发病突然,肿块虚浮而软,与...  相似文献   

3.
猪风湿热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的风湿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变态反应。本病属于祖国兽医学中“痹症”的一种证型。痹证是指风寒湿邪侵袭畜体,引起患畜生理机能紊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致使患部肌肉疼痛、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甚至出现卧地不起、食欲减退或废绝直接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给养殖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1病因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邪的侵袭和畜体自身正气的虚弱有关:1.1外邪入侵引起风湿热的外邪主要为风寒湿热诸邪侵入肌肤、经络,流注关节,致使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因而产生肌肉关节红肿疼痛发热…  相似文献   

4.
1 荆防败毒散治疗马骡遍身黄 遍身黄,现代兽医学称荨麻疹或风疹块.主要是对过敏引起畜体皮肤瘙痒,并突然发生许多界限明显的圆形或扁形丘疹为特征的一种皮肤病.因气候炎热,劳役出汁,腠理疏松,风寒邪气,乘虚而入,正邪相搏于肌肤,营卫失和,心肺热极,为气热血热、气滞血瘀所致.  相似文献   

5.
蜂刺疗法治病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刺疗法治病的机理大连大学医专附属医院分院门诊陈瑜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痛者不通”,在一定程度上功能障碍也是不通的一种表现。邪分寒热,痛有虚实,寒性收引,经络气血阻滞不通,热邪灼烁,损伤经络,博结气血,气滞不行,血瘀不畅,气虚鼓动无力,血虚不能濡养...  相似文献   

6.
黄多因劳役过度、饮喂失时、气候炎热、奔走太急、外感风邪、内伤草料,致使热邪积于脏腑,循经外传,郁于肌腠而成黄肿,或因跌扑损伤,外物所伤,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聚于肌腠所致。《元亨疗马集》记载:黄是气血流行太过,不及发之而殊也,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离经络溢于肌腠,肌腠郁结而血瘀,血瘀者化为黄水故日黄也。《元亨疗马集》记载36种黄,本文只涉及锁口黄、颊黄、腮黄、胸黄、肚底黄、遍身黄,在诊疗过程中用西医抗菌消炎疗法疗程长,治愈率低,  相似文献   

7.
中兽医认为:气血并行血脉中,如外邪客腠,可引起畜体气机逆乱、气血壅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有行气血,营阴阳、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保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中兽医学强调:“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不去,血不活,骨不生,肉不长,筋不健。”针刺放血可疏通壅滞的气血,从而达到清热排毒、  相似文献   

8.
中兽医学认为,家畜“血瘀”的本质在于由血和脉共同构成的“血行”方面,概括地表现为“血脉不畅或不通”,血瘀证乃是“血脉不畅”所致的各种有关的临床综合病证。这提示了血液流变学障碍。从病理生理  相似文献   

9.
遍身黄又名肺风黄,现代兽医学称荨麻疹或风疹块,是家畜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本病多发于马类家畜,其他家畜较少见.并以春秋两季为多.因病因不同,症状有别,只有辨证施治,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医黄证分为滴水黄、锁口黄、肚底黄、遍身黄、胸黄、串皮黄、大头黄和锁喉黄等。《元亨疗马集》疮黄论:"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离经络,血离经络滥于肤腠,肤腠郁结而血瘀,血瘀者而化为黄水,故曰黄也"。一般说来,毒气侵入腹下生黄者称为肚底黄;毒气侵人肌表,黄无定处称为串皮黄;遍身多处生黄者称为遍身黄。中医以清热解毒为治则。  相似文献   

11.
泌尿系结石属中兽医学“石淋”、“砂淋”、“血淋”范畴。其主要病因即肾气虚为热所乘,膀胱气化失常,气血瘀滞,温热蕴结下焦,尿中杂质聚为砂石,阻塞尿道,气机不通则痛。砂石与热邪伤及血络产生尿血,严重者输尿管梗阻,肾积水,日久必损害肾功能。临床并不是多发病,但笔者遇到6例,运用排石汤治愈5例,治愈率达83%,现予介绍,望同道验证。  相似文献   

12.
荨麻疹既是祖国传统兽医学所称的遍身黄,又名风团或风疹块,属于一种过敏性疾病.常见于马和牛,以患畜体表突然发生许多圆形或扁平的疹块和迅速消散为特征,同时出现皮肤瘙痒.一般认为发病超过6周或间断发作超过3月以上者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复发率较高,难以彻底治疗,严重地影响了家畜的使役.自2018年以来,我们采用消风散加减内...  相似文献   

13.
荨麻疹是马属动物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尤为顽固,发作时,马的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扁平、界限明显的疹块,倏起倏消,并伴有皮肤瘙痒,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祖国兽医学称之为遍身黄。多年来,笔者采用消风散加减治疗赛马荨麻疹16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症即为气血不通,气血凝滞而形成黄肿.生于胸部的叫"胸黄",生于肷部的叫"肷黄". 治疗:①5%葡萄糖盐水1500毫升加入80万单位青霉素20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0毫克,一次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5.
<正>马骡黄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很多疾病出现的一种症状,内容复杂,范围较广,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就认为只要发黄,统称黄疸。明代张景岳分黄疸为阳黄、阴黄,认为阳黄证系湿多成热,热则生黄;阴黄证系气血衰败,血无华色。但在祖国兽医学典籍中,却无黄疸的记载。近年来笔者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运用"加味茵陈散"随证加减,治疗马骡黄疸效果较好,现  相似文献   

16.
荨麻疹中兽医称遍身癀,俗称风疹块。现代兽医学认为是血清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原因目前还无定论。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扩大,家畜疾病变得越来越复杂,给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带来很多困扰。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采用人参败毒汤加五参散治疗马类家畜遍身癀15例,治愈13例,治愈率87%,取得了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17.
谈阴阳辨证     
中兽医学中的阴、阳,一指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双方的代名词,阴证与阳证中的“阴”、“阳”即用此义;二是从人与动物的生理、病理表现上看,阴指体内的营养物质与水液,阳指机体的功能与热力,阴虚证、阳虚证中的“阴”、“阳”即用此义。在气血津液辨证中,气虚证中的气也指功能,血虚证、津亏证中的血、津也指营养物质与水液,与上述阴、阳的后一含义相同。在辨证上,阴证、阳证为纲领性征候,其中的阴、阳、气、血、津均指具体受病对象,故阴虚证、阳虚证不应用为阴证与阳证的属证附列其后,而应归入气血津液辩证,合为气血津液阴阳辩证。  相似文献   

18.
中兽医学“肾脏”的现代观李双安,张继东(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昌黎066600)中兽医学认为,家畜是以心、肝、脾、肺、肾5个生理系统为中心,通过经络将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有机体。其中“肾”是生命的根源,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命门之...  相似文献   

19.
中兽医学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宝贵遗产 ,脉学是中兽医学有代表性的学科之一。中兽医脉诊技术在我国已有约 2 2 0 0年的悠久历史 ,中兽医脉学作为中兽医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已有约70 0年的历史。历代兽医学家将切脉和察色并用 ,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畜体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疾病的性质、部位、转归和预后。故脉诊早已成为四诊中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判断病证和决定生死的镜子。因此有“色脉者 ,医之准绳也 ,疾之龟鉴也”的说法。但就中兽医脉学而论 ,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很少。除古籍《元亨疗马集》收集一篇“脉色论”…  相似文献   

20.
<正> 淋巴外渗属中兽医学“黄肿”范畴。因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名称不一,如发生在肚腹下,叫肚底黄;发生在胸前下,叫胸黄;发生在脊背,叫背黄等等。近年来,我们在兽医院门诊治疗中,将《元亨疗马集》治疗黄肿、肿毒和筋骨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