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放牧型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与利用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规范制定了黑土滩退化草地上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的建植区域、草种选择和组合、播种方式、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围栏、鼠害控制、农艺措施、建植后的合理利用和管护等内容。对于迅速恢复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发展草地畜牧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三江源人工草地的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有助于评价退化草地修复效果。本试验以天然草地和黑土滩作为对照,与建植5,12,19年的人工草地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氮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人工草地的建植提高了地上生物量和植物群落盖度;不同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呈现为:天然草地 > 人工草地 > 黑土滩。冗余分析表明,0~10 cm土层的含水量、容重、全氮含量和20~30 cm土层的pH是影响不通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建植19年的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相对稳定,但还未达到恢复为天然草地的状态,应加强人工草地的养分添加和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3.
刈用型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及利用技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刈用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建植技术、田间管理以及建植后的合理利用等内容的研究,制定了本规范,对于缓解冷季草畜矛盾,提高草地生态服务功能,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三江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成因的系统阐述,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植多年生人工半人工草地、制定草场合理载畜量、防治鼠害、防除毒杂草、施肥等措施是治理"黑土滩"退化草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陈国明 《四川草原》2005,(10):37-39,44
通过对三江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成因的系统阐述,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植多年生人工半人工草地、制定草场合理载畜量、防治鼠害、防除毒杂草、施肥等措施是治理“黑土滩”退化草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天峻县"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分布广,面积大,需要科学经济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以推进全县退化草地治理工作。本文以舟群乡四村社"黑土滩"为例,针对其退化现状和土地条件,因地制宜的从选择优良品种和建植时节,规范建植技术入手,在坡度小地段采用机耕,在坡度大地段采用畜蹄法镇压等措施治理退化草地。建植后治理区出苗率达≥45%,成活率≥90%,越冬率≥96%,草地产量(次年)2034kg/hm~2,生态功能得到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7.
适宜黑土滩栽培的牧草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三江源区黑土滩栽培的适宜牧草,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达日县和玛沁县引进50个牧草品种进行引种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外来草种在黑土滩上引种栽培很难成功,而青海草地早熟禾等6个乡土草种应作为当前黑土滩治理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首选草种;麦宾草等草种可作为黑土滩治理的后备草种,并提出了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的牧草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长期在气候变暖和超载放牧的双重压力下,草地大片退化,形成大面积"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引起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本研究以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土壤、环境和种子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研究方法,对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植多年的人工草地演替过程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地,能够改善土壤微环境,为地带性植被的入侵创造适宜条件,实行人工草地植被演替与地带性植被自然入侵的连接,可以大大缩短"黑土滩"型高寒退化草地地带性植被的恢复进程。本研究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恢复,改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囊谦县"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成因的阐述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实施退牧还草、建植多年生人工及半人工草地、以草定畜、鼠害防治、毒杂草防除等措施是治理和恢复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40年来,在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开展的人工恢复草地种植与管理经验足以支持该地区的人工草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有效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没有得到发展。该信息服务平台借助Windows平台搭建PHP开发环境,通过PHP编程语言开发实现系统主要功能,试图将已经发展起来的人工草地建植与监理技术纳入到信息管理体系中,初步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科研人员、基层畜牧业管理人员应用的信息管理系统,目的是实现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青藏高原地区人工草地的建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森多乡和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针对重度退化草地建植的单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区域恢复草地的植被生物量、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并采用CVOR综合指数评价单播措施在不同区域的恢复效果和健康状况,为指导高寒草地恢复及人工草地的后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果:研究区不同建植期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功能群组成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单播措施显著提高了不同区域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禾本科牧草所占比例,降低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有机碳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此外,对不同区域恢复草地进行健康评价的结果发现,单播后,年度内研究区域的健康等级均处在健康和警戒状态。综上所述,人工草地的建植能够有效恢复黑土滩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海地区滩涂草地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宏进 《草业科学》1994,11(6):4-6,11
江苏沿海13县(区)共有各类滩涂草地92000hm^2,滩涂草地资源丰富,滩涂草地在资源利用,牧草建植比较效益、草畜产品市场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占有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通过滩涂草地牧业示范项目的建设,证明滩涂种草技术可行、效益明显。文章最后提出了滩涂草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和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河南省黄河滩区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连续4年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混播牧草的物侯特点、生物学指标及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单播和混播牧草生物量的时空间动态进行定量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混播牧草的生长与生产特点,为滩区畜牧业生产服务。结果表明:混播牧草在河南适宜秋季播种,翌年3月中旬进入返青期,6月中旬种子成熟。混播牧草地上生物量动态呈现S型曲线变化,生物量增长最快在禾草的抽穗扬花期,生物量最大值在成熟期,其中蜡熟期是牧草利用最佳时期。牧草混播的生产水平高于各自单播的,但混播草地利用多年后,生产水平下降,需要通过土壤作业和加强管理来恢复其生产力。因此,在河南省黄河滩区,通过苜蓿与高羊茅混播建立人工草地是可行而有效的,只要加强后期管理,可以取得比单播更高更稳定的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多年生不同混播组合草地退化后的群落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研究以祁连山金强河地区22年前建植的6种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群落结构及地下芽库构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组分混播草地能够较好的保留建植种的地下芽,且以建植种分蘖芽为主,而3组分混播草地地下芽主要由侵入种的分蘖芽、根茎芽、根颈芽和根蘖芽构成,建植种芽密度占比较低;分蘖芽密度与建植种植物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正相关,根茎芽、根颈芽、根蘖芽密度与侵入种植物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正相关。其中,混播组合“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多叶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gyron cristatum)”草地地下芽结构最优,可适当延长混播草地使用年限,是适宜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混播草种组合。  相似文献   

15.
草地畜牧业作为藏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一直以来政府和科研人员致力于通过试验示范区探索和推广天然草场围封改良、补播改良、优质混播人工草地建植等措施来提高草场利用率和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GPS实地测量人工、天然草场以及自由放牧、暖季休牧和禁牧不同放牧制度的草场试验样地范围,以2006年7月及2008年年内时间序列的CBERS-02星数据作为遥感数据源,分别监测人工与天然的休牧草场、天然的自由放牧-暖季休牧-禁牧草场的植被长势。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差值植被指数(DVI)的均值、标准差、极值及优势度反映不同草场植被长势、覆盖均匀度等情况。结果表明:人工补播的草场植被普遍长势、最佳长势及最劣长势均优于天然草场,但人工草场的覆盖均匀度不及天然草场;天然禁牧、天然暖季休牧、天然自由放牧草场长势依次递减;休牧在九月中旬放牧之前与禁牧草场的植被覆盖均匀度基本保持一致,两者的NDVI标准差远低于自由放牧草场,但休牧草场在放牧之后,植被均匀度遭到破坏,NDVI标准差介于禁牧与自由放牧草场之间。此外,该研究采用3S技术,从另一角度有效地实现了对草场覆被长势的动态、宏观监测。  相似文献   

16.
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中度退化草地及黑土滩退化草地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均为先增高,后降低,各个时期各层及平均含水量总体上为中度退化草地﹥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黑土滩退化草地﹥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各时期0~20cm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总体上人工草地和中度退化草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黑土滩退化草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黑土滩”的研究,“黑土山”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本研究以6种措施“微耕机翻耕一遍+人工撒播(MT1+MS)、微耕机翻耕两遍+人工撒播(MT2+MS)、旋耕机翻耕+撒播机播种(RT+SS)、挖掘机开沟+人工条播(ED+MS)、免耕播种(NT+S)、人工耙翻+人工撒播(MR+MS)”治理后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的理化特征和微生物量的变化,以及6种措施对土壤的治理效果,为“黑土山”土壤快速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随土层均呈下降趋势,并且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各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均在措施NT+S时最高;各土层的容重在措施ED+MS最大,且差异显著(P<0.05);0~1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质量百分数在措施NT+S最高且差异显著(P<0.05),10~20 cm、20~30 cm土层中各措施下差异不显著。因此,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的变化,三江源区“黑土山”土壤的快速治理可选择免耕播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播期下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交叉混播效果及该种植模式对垂穗披碱草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垂穗披碱草与紫花苜蓿为材料在国家牧草体系张家口试验站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先机播垂穗披碱草,同时在其播种行人工开沟交叉播种紫花苜蓿,设15 d为1个紫花苜蓿播期,共4个播期处理,在垂穗披碱草抽穗期测定植物盖度、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播种后15 d混播紫花苜蓿及与紫花苜蓿同期交叉混播会影响垂穗披碱草的生长,但这两播期处理在草地建植当年可以显著提高植被盖度、产量和品质;垂穗披碱草播种30 d后与紫花苜蓿交叉混播,混播组合中垂穗披碱草占优势且牧草总产量及饲草品质下降。建议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建立人工草地时,先播种垂穗披碱草,30天内补播紫花苜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