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4,(4):33-35
用Y两优2号在孝感市作再生稻栽培,头季稻实收产量9.64 t/hm2,再生稻实收产量4.15 t/hm2,2季实收总产量13.79t/hm2,比示范区周边的一季粳稻产量增加5.69 t/hm2,产值增加14 800.5元/hm2,纯收入增加6 663.0元/hm2。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机收再生稻是一种省工节本的水稻高效栽培模式。为探索华南地区低桩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施肥方式,以黄华占和深优9516为材料,设置再生稻促芽肥、促苗肥、穗肥3个施肥因素,每个因素设不施氮和施氮60 kg/hm22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再生稻产量差异显著。黄华占和深优9516再生稻产量分别为3.68~5.43 t/hm2和2.38~3.97 t/hm2,均以T8处理(促芽肥、促苗肥、穗肥都施用)的产量最高,其次是T4处理(只施用促苗肥和穗肥),而以T5处理(单施促芽肥)最低,T8处理与T4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再生稻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库容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促苗肥和穗肥均能显著提高这3个产量相关参数,而促芽肥的作用较小;与常规晚稻生产相比,再生稻生产可节本8 916~10 268元/hm2、增收1 583~5 046元/hm2。在头季稻施用穗粒肥的情况下,华南地区低桩机收再生稻不必施促芽肥,而只要在头季稻收后施用促苗肥和穗肥即可。  相似文献   

3.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杂交中稻组合Ⅱ优602为材料,在头季稻不同施氮量基础上分别设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处理,研究了头季稻施氮量和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与头季稻施氮量(纯N 0~240 kg/hm2范围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头季施纯N 0~180 kg/hm2条件下,与促芽肥施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施氮量越高,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施用量要求越少。从头季稻与再生稻两季高产和经济施肥的角度考虑,以头季稻施纯氮120~180 kg/hm2,再生稻促芽肥施纯氮135 kg/hm2为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再生稻是头季稻生长的延续.本研究尝试从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变化来阐明机械化栽培下头季稻氮肥管理对头季-再生季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甬优1540"为材料,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在头季总施氮量(225.00 kg/hm2)不变的前提下,设置头季不同氮肥运筹处理,分析了机械化栽培下再...  相似文献   

5.
不同播种期对C两优34156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和农田资源,以C两优34156为材料,进行了C两优34156不同播种期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两优34156在湖南省中方县作中稻再生稻栽培,最佳播种期为3月21—26日,头季产量均高于10.78t/hm2,再生稻产量均在5.20t/hm2以上,两季总产均超过16.00t/hm2。4月5日以后播种,再生稻虽然仍能获得较高产量,但因齐穗期已迟于当地的安全齐穗期,生产上受寒露风影响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6.
2018年杭州市余杭区首次引进再生稻栽培技术,示范方头季稻平均产量10201.5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5401.2kg/hm2,两季稻产量达到15602.7kg/hm2,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示范表明,再生稻种植产量、效益明显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种一次收两季,省工省力,是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和种粮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对“超级稻—再生稻”模式的效益及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与双季稻模式相比,产量略低,产值相近,成本减少,纯收入增加;头季稻灌浆中期喷施适宜的调节剂不仅可以促进头季稻灌浆,提高结实率和产量,而且有利于再生芽的萌发和再生稻的高产;头季稻收割高度以倒2节上10 cm为宜;选用抗高温的品种或头季稻避开高温期抽穗是发展再生稻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8.
培矮64S/E32“一季加再生”示范情况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达才 《杂交水稻》2001,16(3):37-38
培矮64S/E32作“一季加再生”种植,平均年产量14.35t/hm2,比双季稻增产1.26t/hm2,每公顷可增收2374.86元,同时省工75个,总结了头季稻和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闽侯县1989年开始示范培植再生稻,至2006年累计培植成功再生稻1·42万hm2,总产3·1万t,推广培植再生稻已成为闽侯县中稻区增产粮食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闽侯县再生稻当家品种汕优63已种植多年,其丰产性,抗性退化,头季稻米质变劣,因此迫切需要筛选出优质、高产、再生力强、抗性强的品种(组合)替代汕优63。针对这一课题,闽侯县近几年陆续引进两优2186、特优航1号、D优6号等组合进行示范试种再生稻,其中以D优6号田间表现最佳。2006年在荆溪镇、关西村用D优6号组合示范种植再生稻6·67 hm2,经实割验收头季稻平均产量603·7 kg/667m2,再生…  相似文献   

10.
尤溪县自1988年开始种植再生稻,23?a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逐渐提高,2010年全县推广再生稻0.75万hm2,取得了全县平均单产896kg/667m2(头季稻597kg/667m2,再生季299kg/667m2)的好收成,介绍了尤溪县再生稻生产取得超高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新组合再生稻头季及再生季源库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6个两系杂交组合和2个三系杂交组合为材料,比较研究了杂交稻头季与再生季的源库特性和再生稻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1)再生季LAI为头季的1/3左右,再生稻单茎叶面积约为头季稻的1/7~1/3,头季总库容约为再生季的1.5倍,再生稻粒叶比约为头季稻的1.5~2倍;(2)头季稻较大的粒叶比对高产有利;头季稻成熟期LAI较大、粒叶比较小、成熟期单茎鞘干质量较大、茎鞘物质输出率高,有利于再生稻的高产;(3)再生季齐穗期LAI与产量成显著正相关;对高节位再生稻而言,齐穗期单茎叶面积与单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叶比与结实率呈负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再生稻,特别是高节位再生稻,其源库关系属增源增产型;(4)陆18S/53159、康两优2054、培矮64S/E32和培两优500再生季产量较高,均在5200 kg/hm2以上。综合考虑再生季产量与两季总产,在2002年气候条件下,长沙地区最适于再生栽培的杂交稻是培矮64S/E32,其次是康两优2054和T98A/259。  相似文献   

12.
籼型双晚杂交稻组合作再生稻表现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个籼型双晚杂交稻组合为材料,在双季稻北缘地区(安徽桐城)作再生稻栽培,并与双季籼稻进行比较。试验结果:10个组合再生稻头季全生育期133~142 d,平均137.3 d,产量7.62~10.41 t/hm2,平均9.18 t/hm2;再生季全生育期59~69 d,平均63.8 d,产量3.26~5.56 t/hm2,平均4.30 t/hm2;2季总产11.12~14.93 t/hm2,平均13.48 t/hm2。与双季籼稻2季产量相比,10个组合中有4个组合再生稻2季增产;10个组合再生稻2季经济效益均高于双季籼稻2季,每公顷多收入207~8 835元,平均5 426元。结果表明,在双季稻北缘地区选用丰源优358、隆平207、金优284等高产稳产、抗倒性强、穗形较大、母茎再生率高且再生穗多的双晚籼型杂交稻组合培育再生稻,不仅省工、省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9个杂交水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头季稻有效穗组合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经济性状包括头季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再生稻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与头季稻结实率、千粒重呈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呈正相关;再生稻千粒重与头季稻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分别与头季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少耕直播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光江 《作物研究》2003,17(2):96-96,98
再生稻栽培技术,是一种轻型栽培技术,因其省工省种高效,而深受农民的青睐。1998年道县富塘乡曹家村少耕直播中稻-再生稻0.38hm2,两季产量12130kg/hm2,其中再生稻产量达4500kg/hm2。2002年,全村少耕直播中稻-再生稻面积23.1hm2,占全村稻田面积的92.7%,两季产量12000kg/hm2。2002年,全县此项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000hm2,两季产量11500kg/hm2,其中再生产量3000kg/hm2。1 少耕直播栽培的好处1.1 再生穗多少耕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一次播种,两次收获,不仅节省秧田,而且节约了种子。每公顷用杂交种量18.7~22.5kg,而常规栽培法两季用杂交种量每公…  相似文献   

15.
以川谷优642、蓉优1015和川谷优7329为材料,于2014年进行模拟洪水淹没试验,研究"洪水"淹没时期、留桩高度、促芽肥用量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受淹后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花时淹没48 h,头季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分别降低23.6%和6.5%;开花后2 h和4 h受淹对头季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2)促芽肥施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为105 kg/hm2的处理比施氮量为35 kg/hm2和70 kg/hm2的处理分别增产33.5%和8.3%,较高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留桩高度及其与促芽肥施用量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3)受淹后叶面喷施"喷长精"和"美洲星"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喷清水相比,其再生稻产量分别提高15.2%和17.4%;叶面喷施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最高分蘖和结实率,但其每穗粒数居劣势,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马铃薯双膜覆盖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试验示范,针对辽宁省气候特点,总结出了马铃薯双膜覆盖栽培技术。采用该项技术种植马铃薯,平均产量42 t/hm2,最高产量达75.87 t/hm2,产值可达7.98万元/hm2,效益明显高于地膜覆盖栽培。同时,实现早春提前供应马铃薯鲜薯,改善市场供求关系,防止低温和晚霜危害,为下茬作物的选择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该种植模式在购种、催芽、育大芽、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在赣北地区开展了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都昌示范基地平均每667 m2头季稻产量达602.4 kg、再生季产量375.5 kg、纯收入1194.6元,投入产出比为1∶2.06;永修示范基地每667 m2头季稻产量为552.3 kg、再生季产量277.5 kg、纯收入685.6元,投入产出比为1∶1.62。  相似文献   

18.
两优 2 163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具有生育期理想 ,分蘖力较强 ,抽穗整齐 ,熟期转色好 ,再生力强 ,高产优质等优点。2 0 0 0年在永泰县嵩口镇卢洋村进行种植再生稻试种试验 13hm2 ,取得较好结果 ,头季稻平均产量5 2 6 7kg/ 666 7m2 ,再生稻产量 375kg/ 666 7m2 。其中产量最高的 0 2hm2 ,头季稻产量 5 66 9kg/ 666 7m2 ,再生稻产量 4 5 2 6kg/ 666 7m2 ,两季合计产量10 19 5kg/ 666 7m2 ,比对照汕优多系 1号再生稻增产2 2 9% ,现将两优 2 163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产量结构头季稻 :…  相似文献   

19.
再生稻是一种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种植模式,对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保障国家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机收再生稻模式在我国南方稻区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hm2,周年产量可达到15 t/hm2。但是再生稻头季机收环节造成的再生季产量和加工品质下降,限制了机收再生稻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机收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并总结了机收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机收再生稻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蓄留再生稻对水稻抽穗开花期遭遇阴雨灾害的补救作用,以20个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头季稻抽穗开花期遇连续阴雨情况下,研究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头季稻产量与再生稻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后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显著提高,而且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高的品种,其在施氮后产量提高程度更大。再生稻产量可作为头季稻抽穗开花期受阴雨天气影响所致减产的产量补充,为水稻(中稻+再生稻)抗逆减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