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近20年农业用水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86-2007年北京市农业用水情况和影响其变化的相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种植业总产量、养殖业总产量和参考作物腾发量五大指标所代表的面积、产量、气候三大因素对北京市农业用水影响的贡献率依次为44.1%、35.2%和17.1%。具体分析各因素,发现近20年北京市农业用水量的降低主要是因为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缩小,节水灌溉面积扩大以及节水技术进步;种植业单位产量用水量的减少,使农业用水量降低;种、养业等用水比例变化趋向合理,有利于北京市节水型农业结构的发展;但目前北京市参考作物腾发量呈上升趋势,将加大农业灌溉用水压力。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收入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分析和研究不同农作物收入的变化对于了解农村农民收入状况的改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调研结果来看,水果、油料作物、玉米收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山西省农民增收的主要3类作物;小麦、薯类作物、棉花栽培经营收入逐渐降低,证明这3种作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降低;栽培蔬菜和大豆的收入变化相对比较稳定,证明这两种作物对山西省农民的影响较为稳定。综上分析,山西省农作物栽培经济效益因作物种类而有差异,但是总体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田间酸雨喷淋系统研究了模拟酸雨对作物和蔬菜生长、产量和种予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酸雨对供试作物的株高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而对作物的生物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酸雨对蔬菜产量的影响比农作物更明显,pH3.5的酸雨使三种供试蔬菜的产量平均下降17%。酸雨引起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降低。酸雨对作物种子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和组分及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影响,个别氨基酸含量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以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省近26年的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为源数据,研究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如何影响粮食总产的,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指导.首先分析其分布变化趋势,并采用逐步回归对各种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近26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呈波动式增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平均单产均显著影响着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并且粮食平均单产的变化对总产的影响要大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各种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变化都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但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的方式不同,其中玉米、水稻、高粱和小麦主要是通过单产的变化影响粮食总产量,谷子、玉米和小麦则是通过播种面积的改变来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农业生产风险因素分析与粮食产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风险是指由于多种灾害因子造成的农作物区域产量低于预期正常产量所产生的随机不确定性。根据山东省统计资料,在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各类风险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了全省粮食生产情况、各种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以及农田成灾率与粮食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对粮食总产量影响最大.且发生频率最高。山东省粮食单产是影响粮食总量变化的首要因素,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在小麦、玉米两大作物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影响着粮食作物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农田成灾率对粮食总产量具有明显影响,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自然灾害是山东省目前主要的粮食风险影响因素,对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显著影响。未来几年,山东粮食总产量应该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对于农业的发展状况都有极高的关注度。而小麦在我国农作物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小麦的产量多少对于我国粮食总产量有着重大影响,小麦产量的变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小麦的产量切实关系着相关从业者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关系着我国农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影响一种作物产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立体的、综合的,本文从土壤质地、化肥施用、气候变化、播种密度四个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几个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近几十年国内外地表臭氧对农作物影响的发展历史,本文介绍了地表O_3对不同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地表O_3的来源、浓度时空变化、对作物胁迫的影响以及对作物伤害的研究,通过使用OTC和FACE技术模拟O_3浓度,研究高O_3浓度对作物的表观伤害、光合固碳能力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华北地区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1981—2015年河北、河南和山东3个华北地区粮食主产省的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均显著减少,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冬小麦、玉米和花生总产量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总产量显著下降;1981—2015年所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速率较快,大豆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速较慢;2)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和有效灌溉面积均显著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14.3万t/年、7.2万t/年、7.3万t/年和12.2万hm~2/年;3)旱灾是影响华北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1981—2015年各省旱灾受灾面积显著减少;4)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自然因素中旱灾是造成作物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作物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华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国,其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和单产都居世界前列,其每年作物产量都对世界农产品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美国主要种植的8种农作物的分布、收获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自1961年以来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浅层地温变化对石家庄地区主要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指导农作物生长趋利避害,适应气候变化。【方法】利用石家庄地区主要农作物1989-2010年历年气候单位面积产量(单产)和逐日浅层地温观测数据,采用周期对比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石家庄地区浅层地温变化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花生、棉花和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石家庄地区浅层地温周期较主要农作物气候单产周期长2年左右,而浅层地温暖(冷)期较主要农作物气候单产增产(减产)时段提早出现1~3年;主要农作物在浅层地温暖期是一个增产过程,冷期是一个减产过程;浅层地温变化对棉花和花生播种出苗影响较大,对夏玉米、大豆、冬小麦出苗影响较小;浅层地温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安全越冬影响较大,对夏玉米、大豆、棉花和花生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结论】浅层地温变化对作物出苗、生长和发育存在一定影响,应根据浅层地温变化预测结果选择种植适宜的作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下,水分优化、养分优化以及生物炭对作物产量、氮效率和氮素淋失的影响。【方法】2016-2018年,利用田间渗漏池试验,设计习惯水肥1(CP1)、习惯水肥2(CP2)、灌水优化(CP1-W)、养分优化(CP1-F)、水分养分优化(OPT)、习惯水肥2+生物炭(CP2+B)以及水分养分优化+生物炭(OPT+B)7个处理,测定2016-2017,2017-2018年不同处理的作物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淋失的变化。【结果】与CP1处理相比,CP1-W、CP1-F和OPT处理未显著影响作物总产量,但是CP1-F和OPT处理显著降低了第二个轮作年(2017-2018年)小麦产量。就2个轮作年而言,CP1-F和OPT较CP1处理总体上显著增加了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幅分别为33.6%和21.7%。在2016-2017和2017-2018两个轮作年,CP1-W、CP1-F和OPT处理的TN淋失量均降低,其中OPT处理显著降低2个轮作年硝态氮(NO-3-N)和总氮(TN)淋失量。在2个轮作年,与CP2处理相比,CP2+B处理显著提高了作物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TN淋失量。与OPT处理相比,OPT+B处理未能显著影响作物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但显著降低了TN淋失量。【结论】陕西关中平原农户水肥施用过量,在习惯水肥的基础上合理调控水肥,可以保证作物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淋失量,而施用生物炭的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过早或过晚地收获农作物,对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收获过早,子粒尚未充分成熟,这样即会降低子粒品质,又会减少粒重,降低产量;相反,则造成子粒脱落在地,减少收成,因此,要做到增产丰收,就必须要掌握各种农作物的最佳的收获期,以防伤镰和落镰,而影响增产.现介绍几种主要作物的最佳收获期及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过早或过晚地收获农作物,对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收获过早,子粒尚未充分成熟,这样即会降低子粒品质,又会减少粒重,降低产量;相反,则造成子粒脱落在地,减少收成,因此,要做到增产丰收,就必须要掌握各种农作物的最佳的收获期,以防伤镰和落镰,而影响增产.现介绍几种主要作物的最佳收获期及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水资源贫乏,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是农业可继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根据农作物需水规律、水分与产量效益关系,确定作物需水关键期、节水灌溉指标.实施节水灌溉,使吉林省粮食总产量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正雾霾对设施农业的负面影响贯穿农作物生长的整个过程:萌芽阶段,影响农作物种子萌发并导致幼苗发育不良;生长发育阶段,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降低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加病虫害的风险;成熟期,影响农作物产量、质量,引起农产品价格不规律波动。对于农户来说,及时收听天气预报,了解天气状况,在雾霾天气发生前未雨绸缪,是降低雾霾对设施农业危害的第一步。而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措施,则是农户根据自身经验或  相似文献   

16.
新疆水资源匮乏,大部分水资源用于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于减小新疆农业用水量,优化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新疆分为南疆、北疆、东疆和伊犁河谷,利用18个气象站2000-200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三种主要作物(棉花、玉米、小麦)的蓝水蒸散量及蓝水需水量。对四个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对比分析调整前后蓝水需水量变化。结果表明:1)基于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不变原则,调整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全疆农作物蓝水需水量减少近2×108 m3;2)基于水资源总量控制,在"十二五"规划面积基础上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蓝水需水量减少10.56×108 m3,全疆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产量均满足规划要求,棉花产量尚需进一步提高。以蓝水蒸散量为工具,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适当减小农作物种植面积,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同时减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施用农药的目的 ,是为了防治有害生物 ,保证农作物的丰收。但是由于农药的施用不当而导致某些作物发生不正常的生长发育或生理变化 ,不仅影响到作物的产量 ,而且还影响到作物的产品品质。因此 ,预防和排除农药药害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8.
许多植物病原菌能够引起农作物发生严重的病害,作物受害程度由轻微显症至大面积的粮食作物被毁,从而降低产量。由灾难性的植物病害引起的粮食供应不足,使全球至少800万人遭受到粮食饥荒。一些植物病害难以控制,主要是因为植物的群体在时间、空间和基因型上是变化的,并且进化的新的致病小种经常能克服各种阻力来浸染农作物,破坏多年来的作物育种成果。本文粗浅地探讨植物病害对全球作物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杂草是农作物的敌害,与作物争水、争肥、争光能等,侵占地上和地下空间,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干扰作物生长,同时是作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增加管理费用和成本,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摸清我县主要农作物农田杂草发生种类与危害情况,在我县9个乡镇16个村进行多次普查。调查结果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方式对不同间作方式对共生期木薯-生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方法]试验以木薯净作(M1)、花生净作(M2)为对照,研究了木薯间作1行、2行、3行花生(M3、M4、M5)对共生期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间作对木薯、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影响。木薯与花生存在竞争生长关系,株高协同增高,在间作后期,在无氮时以M1、M2和M5的株高较高,而施氮时以M3、M4株高较高;间作提高了叶片温度,但不同间作处理间无明显规律。间作提高了干物质总产量,在块根膨大期和膨大期30 d,干物质总产量以M5最高,而在块根膨大期60 d以M4最高。间作降低了单一作物产量,但提高红壤旱地经济效益;不施氮和施氮时木薯产量分别下降25.35%、14.55%,花生产量分别下降28.76%、52.60%,而经济效益增加了72.90%、56.82%。[结论]与净作相比,木薯间作1行、2行和3行花生均提高了经济效益,且随间作行数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