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2006-2014年我国小麦品质在年度和品质区之间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国小麦在年度间和品质区之间的品质变化,对2006-2014年我国10个品质区637个小麦品种6 339份样品的籽粒品质、面粉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平均达13.94%,湿面筋平均含量为30.4%;但蛋白质质量一般,沉淀指数平均值为32.1mL,稳定时间平均值为5.8 min,相对美国硬红冬小麦较低.(2)年度间小麦品质呈规律性偏态分布,平均值在年度间变化无规律;从品质类型看,强筋、弱筋小麦比例在减少,中筋小麦比例在增加.(3)品质区之间小麦质量差异较大,东北、北部和西北春麦区、华北北部强筋麦区、黄淮北部强筋与中筋麦区、黄淮南部中筋麦区蛋白质数量性状高于长江中下游中筋与弱筋麦区、四川盆地中筋与弱筋麦区和云贵高原麦区;蛋白质质量性状表现较为复杂,其中长江中下游中筋与弱筋麦区小麦稳定时间一般,但最大拉伸阻力较高,华北北部强筋麦区、黄淮北部强筋与中筋麦区和黄淮南部中筋麦区小麦稳定时间较高,但最大拉伸阻力一般;各品质区以中筋小麦为主.我国小麦总体质量表现为中等水平.小麦品种类型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年度间小麦质量以及品质区小麦质量变化的重要原因,北方强筋麦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和南方弱筋麦区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减少,反映了强调产量、大力推广高产品种的生产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近年来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概况,本文对2000-2009年黄淮冬麦区324个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等品质性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平均含量较高,黄淮南片冬水组、春水组和黄淮北片水地组三组参试品种在这两个指标上都达到强筋小麦审定标准,但是面筋强度较差,蛋白质质量不高,表现为稳定时间、沉降值、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等性状的值都偏低,特别是黄淮北片在这几个性状值上都低于黄淮南片,导致北片的品质水平低于南片。近年来本麦区加强了对这4个性状的改良,各性状值稳中有升。因此,着重加强蛋白质质量的改良,各个性状综合平衡发展是当前黄淮麦区品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筋型小麦对土壤类型的适宜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筋型小麦品种在四个不同土壤生态类型(潮土,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上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籽粒产量、有效穗数、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在潮土上最高,在水稻土上最低;砂姜黑土上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千粒重均最低;水稻土上强筋和弱筋小麦穗粒数最少,在褐土上最多。潮土、褐土上强筋小麦籽粒蛋白含量、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含量高于弱筋小麦;水稻土、砂姜黑土上弱筋小麦籽粒蛋白含量及其组份含量高于强筋小麦。潮土、褐土上强、中筋小麦出粉率、湿面筋、吸水量高于水稻土、砂姜黑土;而水稻土、砂姜黑土上弱筋小麦出粉率和湿面筋含量高于潮土和褐土。在潮土、褐土上强筋和中筋小麦能取得较好的面团品质,在水稻土、砂姜黑土上弱筋小麦能取得较好的面团品质。因此,郑州地区的潮土三种筋型小麦均适宜种植,与水稻土相比,能够取得较高产量和较好品质。综合来看,潮土和褐土种植强筋小麦比弱筋小麦好;水稻土种植弱筋小麦比强筋小麦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安徽省宿州市砂姜黑土区大田小麦籽粒质量现状,评估该区域小麦加工利用潜力,以2011-2013年安徽省宿州市砂姜黑土区抽取的107份大田小麦样品为试验材料,参照相关标准分析了小麦籽粒质量特性及其加工利用能力。结果表明,宿州砂姜黑土区大田小麦容重平均为792±17 g·L-1,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4.2±1.6%,湿面筋含量平均为29.1±3.6%,面团稳定时间平均为11.8±9.7 min;容重、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年际间变异较小,面团稳定时间年际间变异较大。2011-2013年宿州砂姜黑土区大田小麦样品中有20.56%达到《优质小麦-强筋小麦》二等标准。宿州砂姜黑土区生产的小麦籽粒质量为中筋偏强类型;以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为依据,宿州砂姜黑土区大田小麦适宜加工面条、馒头、饺子等传统中式面制品。  相似文献   

5.
氮磷钾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中麦175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氮磷钾运筹对小麦植株和产量性状、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面团品质和烘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或氮磷、氮钾、氮磷钾配合施用,比单施磷、单施钾、磷钾配施以及不施肥处理显著增产,并改善了植株性状。施肥处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面团品质和烘焙品质影响显著。籽粒产量性状和不同品质指标对施肥处理的反应有别,如施肥处理对产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影响较大,对容重、吸水率影响较小。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品质指标对施肥处理的反应亦有差别,如中麦175的籽粒产量、面团拉伸阻力、拉伸比值、最大拉伸阻力、最大拉伸比值、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对施肥处理的反应敏感,其变异系数大于济麦20,而济麦20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对施肥处理的反应敏感,其变异系数大于中麦175。施氮对改善籽粒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效果优于单施磷或单施钾处理。  相似文献   

6.
33个小麦品种资源的籽粒品质与面团质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拓宽山西优质小麦品种资源,选用分别来自黄淮冬麦区、北方晚熟冬麦区、北方冬麦区的33个优质小麦品种,于2011年9月25日在山西农业大学实验农场种植,收获后,对不同小麦品种进行籽粒品质和面团质构分析。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品种蛋白质达到强筋标准(14%以上);近三分之一的品种湿面筋含量亦达到强筋标准(32%以上),半数品种的湿面筋含量达到中筋标准(28%~32%),仅有4个品种符合弱筋标准(28%);而面团形成时间和沉降值普遍不足4min和35mL。筛选出适合晋中麦区的专用型强筋饺子小麦品种3个(临优6148,舜麦1718D,黑芒麦),优质专用型面条小品种麦4个(舜麦1718D,黑芒麦,040358,临旱538)。在晋中麦区品质育种中,应重点发展中强筋品种;而在育种手段上,重在攻克面团形成时间和沉降值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面包市场发展迅速,但中国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供应不足,质量差异较大,而美国硬麦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稳定的品质,制粉和烘焙特性优异。研究美国硬红冬小麦和硬红春小麦籽粒品质年度间变化特点及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可为中国强筋小麦籽粒品质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汇总了美国小麦协会1999—2021年间发布的硬红冬小麦、硬红春小麦品质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两类小麦品质指标间相互关系,并探讨了美国硬麦品质对中国现有强筋小麦标准的适配度。结果表明,与硬红冬小麦相比,硬红春小麦蛋白含量高,筋力强,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面团品质更高,烘焙品质更优,且籽粒、面粉品质稳定性高。对标中国强筋小麦标准可以发现,硬红春小麦对标中国强筋小麦标准的达标率高于硬红冬小麦,蛋白含量、湿面筋达标率差距尤为明显。综合考虑中国强筋小麦生产现状,并结合美国硬麦对中国强筋小麦标准达标率,中国强筋小麦标准可将蛋白含量调整为>14.5%,湿面筋含量为>32.0%,稳定时间>10 min,容重、硬度分别大于760 g·L-1和65。硬红春小麦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拉伸面积与面包烘焙吸水率显著负相关,与面包体积显著正相关,可用于预测强筋小麦面包品质;中国标准可设置拉伸面积为105 cm2。  相似文献   

8.
小麦不同阶段产品品质性状的变异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籽粒、面粉和面团三个不同阶段产品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依据以来源于同一组合的48个小麦稳定品系为试验材料,2014-2015年分别在关中东部川道高肥区、关中西部塬区中肥区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籽粒、面粉和面团的12个品质性状在品系间和环境间的变异及其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品系间,籽粒、面粉和面团分别以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最大抗延伸阻力的变异系数最大;在环境间,籽粒、面粉和面团性状则分别以硬度、沉降值和拉伸面积变异系数最大。性状变异在不同产品阶段和条件下表现为:面团>面粉>籽粒,品系间>环境间,品系和环境对大部分性状有极显著影响。籽粒含水量与面粉和面团的大部分性状呈负相关;籽粒硬度与面粉性状指标呈正相关,与面团性状指标相关不显著;籽粒容重对面粉和面团性状影响较小;籽粒蛋白质含量与面粉和面团的多个指标呈正相关。面粉湿面筋含量和面粉沉降值与面团延展性、抗延伸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拉伸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面粉吸水率与面团延展性呈显著正相关。籽粒对面团品质指标的决定系数为0.108 5~0.517 9,面粉对面团品质指标的决定系数为0.618 4~0.873 0。面粉品质较籽粒品质对面团品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当前黄淮冬麦区强筋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表现,选用9个近年来黄淮麦区育成、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种植于河南的郑州和泛区,按AACC或国标的方法对其蛋白质和淀粉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强筋小麦品种的产量显著低于高产对照品种周麦18;有5个品种的有效穗数显著高于周麦18,有3个品种与周麦18差异不显著;分别有1个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与周麦18差异不显著,其余品种均显著低于周麦18。说明黄淮冬麦区强筋小麦品种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待提高。分析各品种的品质指标,对于湿面筋含量,有5个品种在两个试点均达国标,有2个品种在一个试点达国标;弱化度、面包体积、面包评分等反映面筋质量的品质指标均表现为郑州点优于泛区点;弱化度、面包体积在2个试点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面包评分在2个试点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含5+10亚基的品种中,非1BL/1RS易位品种的烘焙品质显著优于1BL/1RS易位品种。郑麦366、师栾02-1、新麦26的麦谷蛋白亚基构成和面包烘焙品质均较优。郑麦366、矮抗58的峰值黏度较高,淀粉糊化特性较好,适合制作优质面条。  相似文献   

10.
为及时掌握江苏省不同生产区域小麦主推品种及新审定品种的品质状况,评价和筛选优质高产品种,针对2014—2015年大面积推广和引进的15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各参试品种间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其中,差异较大的是面团稳定时间和沉淀时间,其次是软化度、评价值、沉降值、湿面筋与蛋白质,差异较小的是面团吸水力、出粉率与容重。2)淮北麦区优于淮南麦区,其中淮北麦区新育成的淮麦33和徐麦32达到优质强筋小麦的标准,淮南麦区大面积推广的宁麦13号达到优质弱筋的标准。此外,本文还对江苏小麦品质改良的主攻方向,优质小麦区域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豫北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区域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空间变异特征,给小麦收贮和加工企业提供区域小麦籽粒质量信息,筛选可用于优质小麦生态区域划分的参考性状,以2008-2012年豫北地区新乡市、鹤壁市和安阳市9个县(区)27个乡镇定点采集的405份农户大田小麦样品为材料,采用GS+9.0软件分析小麦籽粒质量性状半方差函数,以ArcGis9.3软件地统计分析模块绘制研究区域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豫北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较高,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较低。小麦千粒重、容重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北至西南方向递减的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面团稳定时间呈现由东北至西南方向递增趋势。小麦千粒重、籽粒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面团稳定时间年际间表现为强或中等程度空间相关性;容重和面粉湿面筋含量空间相关性年际间变化较大。由以上分析可知,豫北地区具有生产强筋小麦的潜在优势。新乡市的小麦籽粒质量优于鹤壁市和安阳市。面团稳定时间、千粒重和沉淀值可以作为优质强筋小麦生态区划的重要参考性状。  相似文献   

12.
为给春小麦优质栽培提供依据,以优质春小麦品种龙麦26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施肥量对强筋春小麦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千粒重降低,而籽粒容重增大。种植密度对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以及面粉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无显著影响。适当增加施肥量可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增加沉淀值,改善面粉降落值,提高吸水率,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但对面团的拉伸特性影响不大,并降低了容重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明协同提高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施氮量,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中穗型)和洲元9369(大穗型)为材料, 研究了180、240和300 kg·hm-2三个氮肥水平(分别用N180、N240和N300表示)对强筋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品质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洲元9369的产量、氮素利用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高于济麦20。当施氮量由N180增至N240时,2个品种的产量无显著变化,但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显著提高;施氮量增至N300后,2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又都显著下降,籽粒总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SDS-不可溶性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聚合指数均明显降低,而SDS-可溶性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却表现为上升趋势。经相关分析,SDS-不可溶性谷蛋白含量、谷蛋白聚合指数与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谷蛋白聚合程度降低是过量施氮条件下强筋小麦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籽粒品质,240 kg·hm-2为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评价不同强筋小麦品种加工品质的差异,以65个强筋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籽粒、面粉及面团品质特性进行分析,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利用综合得分对供试材料进行品质评价,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其分类。结果表明,在20个品质评价指标中,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1.36%),面团形成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62.90%)。千粒重与稳定时间、拉伸面积等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湿面筋含量与籽粒蛋白含量、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面筋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面筋指数与面团参数(弱化度除外)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0个性状综合成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2.437%;其中,第1、2主成分的贡献率较高 (33.083%、25.111%),分别代表了面团及蛋白质因子。综合评价得分高的品种(系)有6个,为师栾02-1、新麦26、藁优5766、科兴3302、鲁研1403、陕农33,可作为品质改良的亲本材料加以利用。65个材料可分为5个类群,第Ⅰ、Ⅱ类群的籽粒品质较好;第Ⅲ类群的面团品质最佳;第Ⅳ类群的籽粒、面粉及面团的综合性状较好;第Ⅴ类群的籽粒蛋白与面筋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品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麦9023是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为了建立郑麦9023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对该品种品质特性在河南省的地域性变化以及土壤养分、氮磷钾肥料、杀菌剂对该品种品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郑麦9023的品质特性在河南省的北部地区可稳定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国家1级标准,在中部地区总体上接近优质强筋小麦国家1级标准,在南部地区可以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国家2级标准;(2)抽穗期土壤速效N的含量是决定郑麦9023品质水平的关键栽培因素,此时土壤速效N含量60mg/kg、80mg/kg和160mg/kg分别为郑麦9023品质达到亚强筋、强筋、超强筋的土壤N素临界值;(3)K肥对强筋品质特性具有正效应,而P肥对强筋品质特性具有负效应;(4)杀菌剂粉锈宁对强筋特性具有劣化作用,而多菌灵无此负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RIL群体的小麦籽粒性状与品质特性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预测小麦品质的方法,利用以小麦品种川农17与绵阳11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共169个家系),分析了其籽粒性状和品质特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粒长与降落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宽与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降落值、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容重与降落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千粒重和容重决定了降落值总变异的77.9%,粒长和千粒重决定了沉降值总变异的35.0%,容重和千粒重决定了面团形成时间总变异的50.7%,容重和千粒重决定了面团稳定时间总变异的49.3%,粒长、粒宽和容重决定了湿面筋含量总变异的51.0%,容重决定了面筋指数总变异的45.7%。说明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粒长、粒宽、千粒重和容重可作为预测小麦品质优劣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7.
优质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变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为了明确不同环境对优质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小麦优质育种、优质栽培和品质区划提供依据,利用河北省优质小麦区试的6个优质品系,种植于藁城、石家庄、衡水和邢台,分析生长于不同地点的不同小麦品系的品质性状变异,不同试点对品质性状的作用和不同品质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品质性状表现出不同的变异性。不同试点对小麦主要加工品质性状(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的正向作用呈现规律性,表现为邢台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同一基因型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空间变异特征,以2008-2012年河南省新乡市、鹤壁市和安阳市定点采集的农户大田小麦品种矮抗58样品(145份)为材料,采用GS+9.0软件对矮抗58籽粒质量性状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用ArcGis 9.3软件的地统计分析模块绘制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千粒重、面团稳定时间具有强的空间相关性,且年际间稳定;沉淀值具有强的空间相关性,但年际间有变化;容重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空间相关性较弱,且年际间稳定性差。小麦籽粒千粒重、容重在研究区域内分布规律相似,由西北至东南方向呈现递减趋势;面团稳定时间由西北至东南方向呈现递增趋势。因此,千粒重和面团稳定时间可以作为优质小麦生产区划的重要参考性状,容重和沉淀值可作为参考性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河南省不同时期育成的小麦品种(系)的加工品质状况,选取河南省1980年以来审定或种植的176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品质性状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在7.53%~15.34%之间;湿面筋含量在26.70%~46.00%之间;微量SDS沉淀值在6.66~31.05 mL之间;面团稳定时间在1.00~29.90min之间,平均值为4.63min。弱筋材料(稳定时间≤2.5min)为63份;中筋材料(2.5min稳定时间7.0min)为80份;强筋材料(稳定时间≥7.0min)只有33份,占总数的18.75%。1980-2002年审定品种(系)的稳定时间平均值为4.35min,2003-2008年的为4.41 min,而2009-2014年的为5.73min,2015年、2016年和正参加河南省区试的为3.95min,表明近年来河南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仍以中、低筋为主,但2002年以后审定的优质品种数目明显增多。对优质品种(系)的系谱分析发现,大多数优质品种为小偃号(小偃6号及其姊妹系)的后代,推测小偃号是河南小麦的主要优质源。此外,发现和面仪参数如峰值时间、峰高、尾宽等原参数及其组成的复合参数与粉质仪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等参数均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可以用和面仪检测育种材料的品质状况。综上所述,随着20世纪末对小麦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河南省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的进程大大加快,小麦品质得到显著改良,小偃6号作为重要的优质源在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中起着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施氮水平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分布与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施氮对小麦淀粉粒分布与加工品质的影响,选用强筋小麦藁城8901和弱筋小麦豫麦50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淀粉粒分布特征与部分加工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适量施氮(240kg.hm-2)显著提高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过量施氮(360kg.hm-2)时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降低。施氮水平对两个小麦品种籽粒A、B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在施氮0~240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籽粒直、支链淀粉积累量,而过量施氮不利于籽粒直、支链淀粉的积累。小麦湿面筋、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参数与A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与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适量施氮能使强筋小麦加工品质变优;增施氮肥导致弱筋小麦加工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