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自动站、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2006年7月31日至8月3日辽宁中南部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低空急流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高空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相结合,引发河北气旋东移北上,是此次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15年6月8日安吉县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5年6月8日安吉县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短波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提供了暴雨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形势;充足水汽输送和辐合作用,中低层高温高湿条件,为强降雨天气提供了充足条件,属于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16—18日巴彦淖尔市南部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200 h Pa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700 h Pa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辐合、500 h Pa副热带高压外围短波槽东移和700 h Pa暖湿切变共同作用下产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垂直叠置与700 h Pa暖式切变区和地面河套气旋顶部暖切变区交绥,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出现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各物理量发展演变与暴雨均有较好对应。  相似文献   

4.
2018年6月下旬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对2018年6月24—26日发生在陕西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加强,为大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低层切变线东移、低空急流加强北伸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热力和水汽输送条件;卫星云图上呈现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出现;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强回波特征和液态含水量大值区与大降水始终对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象探测资料、葵花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对2019年7月中旬发生在陕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加深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合并,低槽携带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暴雨区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基础环流条件;低涡切变与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不断生成的中小尺度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相对应,降水量级偏大主要与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关系;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反射率垂直切割(RCS)产品对降水预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导读:文章利用MICAPS全国常规观测、数值预报、卫星雷达、加密自动站等,对盘锦2010年8月19日至22日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是受副热带高压后部暖湿空气和高空冷涡低槽的共同影响而形成。此次降水具有的特点为:588线稳定维持在辽宁地区,促使低空急流加强,为强降水带来丰沛的水汽;乌山高脊前冷空气与西南急流在暖切变线上汇合,使高空冷涡加强,发展造成盘锦市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09年8月17~18日鲁南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成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受副热带高压、高空西风槽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产生的;超低空东南急流和中层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充沛的水调条件;强降水产生时,暴雨区上空存在较强的中β尺度系统,该系统具有强垂直风切变、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垂直结构和强烈的对流不稳定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丽英 《北京农业》2012,(3):176-17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山西省忻州市2009年9月3-10日连阴雨天气过程中500hPa、700hPa天气形势及高空西风急流演变特征,得出:西风带低槽活动频繁、副热带高压位置稳定少变,致使冷、暖气流持续交汇于山西中北部地区,造成忻州市出现了长达一周左右的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等气象资料,采用天气学和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7月7~8日商丘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高空配合西风槽和冷空气的侵入,中低层切变线的动力抬升,西南低空急流强盛的水汽输送,地面冷暖气团的交汇,共同影响造成了商丘连续性暴雨;大面积的K指数高值区具备暴雨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分析2010年9月5—7日商丘市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空低槽和西北冷涡缓慢东移,槽前西南气流输送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以及中低层低涡和切变线的活动,配合南下冷空气,形成了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2年7月25—26日天津市西青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高纬度地区呈现出"两槽一脊"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以及高空槽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维持不变,在副高西北侧偏南风急流的作用下华北地区有水汽通道形成,来自孟加拉湾源源不断的水汽不断向天津地区输送;特大暴雨天气的对流性和持续性特点较为明显;对流层低层的南风急流强度不断增强,之后短波槽携带大量的冷空气入侵天津地区,推动了垂直运动的发生、发展,有利于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2010年7月17-19日,受低槽东移和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郸城县发生持续性暴雨天气,通过天气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分析,得出两高压脊长时间对峙造成较长时间降水的重要决定因素,低空急流输送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触发了暴雨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5年6月29日安康市暴雨天气地面观测资料、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等,对该次暴雨天气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此次暴雨天气是受新疆低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产生的。孟加拉湾北部地区沿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及副热带高压西北侧东南气流为这次暴雨天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强降水发生时整层大气都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降水强度变化情况与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带的变化密切相关,中低层假相当位温能量锋汇集区域对暴雨天气的的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8年8月9~10日,张家口市局部地区出现暴雨.本文利用 Micaps 所提供的常规资料对高空和地面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从散度、能量、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低槽冷锋类暴雨:副热带高压与西来冷空气在我市交汇,同时强热带风暴与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的偏南气流是充足的水汽来源;渤海一带高空和地面的高压形成稳定的阻挡形势;低空700hpa 的暖切变线是这次暴雨的触发系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大尺度环境、物理量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方面,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滨州市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高空冷空气、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造成的,是一次较典型的稳定纬向型暴雨。副高边缘西南低空急流、雷达回波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和中尺度辐合线以及垂直风廓线产品上的低层暖平流等对判断暴雨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雷雨天气是阿坝州夏季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危害较重。2013年7月8~11日阿坝州出现了一次强雷雨天气过程,其中500hPa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之间存在的低槽及700hPa东北一西南走向的暖式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是该次雷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的低层持续存在稳定的西南低空急流,不断携带南海和孟加拉湾高温高湿水汽在短急流带汇聚并向西北方移动,为暴雨区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雷雨天气过程中的沙氏指数研、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稳定指数庀均有着较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雷雨天气是阿坝州夏季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危害较重。2013年7月8—11日阿坝州出现了一次强雷雨天气过程,其中500 hPa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之间存在的低槽及700 hPa东北—西南走向的暖式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是该次雷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的低层持续存在稳定的西南低空急流,不断携带南海和孟加拉湾高温高湿水汽在短急流带汇聚并向西北方移动,为暴雨区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雷雨天气过程中的沙氏指数SI、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稳定指数IC均有着较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2009年4月28~29日北疆出现了大到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区位于乌鲁木齐—木垒。高空深厚低槽的东移、槽底西北风和西南风的强切变造成该暴雨天气。西、南2路水汽加厚了暴雨区水气的聚集厚度。高空急流激发的次级环流加强了暴雨区的上升运动和地面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9.
2018年7月6日甘南玛曲局地暴雨天气过程,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亚洲中低纬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副热带高压较强,甘南恰好处于副热带高压内部,受西南气流影响,584dagpm线西伸到青藏高原西部地区,青藏高原东部有低涡生成,巴湖槽东移到90°E附近时,槽后冷空气分裂南下进入低涡与低涡相结合形成北槽南涡形势,且低涡一直维持在高原东部,使河西中部到高原中部出现暴雨天气。这种形势下,过程以阵性天气开始,以非阵性天气结束,过程雨强不强,但持续时间较长。本次暴雨过程作为汛期暴雨的特殊典型,应当引起预报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王华  张有菊  赵玉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01-12602
综合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8月13 ~ 14日济南市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西风浅槽和后期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的结果;前期以两高之间的纬向切变线影响天气阴沉以阵性局地强降水为主;中期低层出现涡旋自西南向东北沿黄河进入渤海湾产生影响,降水强度比较大;后期高空500 hPa低槽滞后冷空气跟下来产生影响,强降水出现在850 hPa西南涡进入山东后有北部冷空气加入“参与”这个时段;因此,夏季预报强降水时首先要分析考虑有没有中小尺度系统出现,是预报强降水依据中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