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亚军  欧阳红  杨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96-1190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对2013年6月5~7日岳阳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卫星雷达资料、物理量场等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及地面冷空气是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涡东移过程中,低涡与低槽、中低层切变结合,是此次暴雨过程的有利条件之一;K指数和位势涡度的演变与暴雨的发生发展一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暴雨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产品,分析了2020年6月5日克拉玛依市一次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西伯利亚低槽、低层垂直风切变和中层冷空气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的演变发展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相吻合,是能开展强对流天气预测预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象探测资料、葵花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对2019年7月中旬发生在陕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加深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合并,低槽携带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暴雨区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基础环流条件;低涡切变与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不断生成的中小尺度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相对应,降水量级偏大主要与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关系;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反射率垂直切割(RCS)产品对降水预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亓翠芸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52-20854
利用MICAPS天气图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卫星资料以及加密自动站资料等,对2010年4月26日发生在莱芜市的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风天气过程为低涡后部横槽转竖与地面冷锋结合影响,是冷空气影响时动量下传引起的;卫星、雷达等监测资料为提前发布预警提供了支持;对流参数等强对流天气预报指标,在此次过程中指示意义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孙良鑫  陈邦怀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430-11434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云图、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2012年9月19日淮北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该次过程是在东北冷涡形势背景下产生的,低涡西南有一低槽发展,随着低涡旋转,低槽携带的冷空气向南扩散,加之地面暖低压发展,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中激发产生强对流天气;卫星云图表现为低槽云系上几块对流云团在淮北地区结合并逐渐发展形成MCC云团;徐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显示,基本反射率因子明显特征为弓形带状回波,雷达回波中反射率因子最大达到60~65dbz,有多个回波核在淮北一带,回波顶高达12~14km,垂直液态水含量达60~70kg/m^2。  相似文献   

6.
2017年6月3—6日陕西省区域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气象观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3—6日发生在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东移加强,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低槽携带的冷空气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中小尺度系统,密实云体对应降水大值区,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区与液态含水量大值区与大降水对应一致,稳定性降水过程雷达反射率因子与液态含水量起伏不大,降水量级偏大主要和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很大关系。降水持续和变化与云系发展、鼎盛、消散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欧洲数值预报,结合CINRAD/SB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6年11月21-22日发生在三门峡市的大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和过程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槽、700 hPa低槽带切变线配合地面强冷空气是产生三门峡市大暴雪天气的有利天气形势配置;11月份暖湿气流比较强盛,雪中的液态水含量较多,易出现暴雪或大暴雪.雷达资料显示,源源不断的30 dBz强回波的维持以及"列车效应"是产生大暴雪的重要原因.11月份,当雷达回波顶高达到 11 km时,三门峡市出现打雷现象,这是冬季极其少见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对临夏州2016年8月14—15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以及700 h Pa切变线,与临夏地区典型的暴雨天气形势高空冷槽配合西南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不同,此次天气过程属于暖区降水,中高层没有明显的高空冷槽过境,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汇聚以及近地面层冷空气侵袭二者共同作用触发的暖区对流不稳定造成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王清平  朱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62-7265,7284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新疆雷达拼图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26~27日乌鲁木齐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进行了大气动力学和卫星雷达图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降水过程中中亚低涡槽是主要影响系统,槽前西南气流为此次暴雨天气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是暴雨过程发生的必不可少条件,暴雨天气过程中,强大的上升气流将水汽输送高空,致使水汽凝结致雨,为暴雨提供持久的动力条件;分析卫星TBB资料可看出,TBB产品对对流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伴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TBB低值的分布与对流发生位置的确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模式分析资料、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7月23日莱西市暴雨过程的高空、地面形势及不稳定条件、垂直速度和雷达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主要受高空低槽东移与西太平洋副高北抬影响,副高边缘暖湿气流辐合上升,产生短时强降雨天气,并伴有雷电、大风,降水量级达到暴雨级别。  相似文献   

11.
陈淑红  王爱玲  赵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86-9089,9120
利用天气图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气象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河南省安阳区域一次典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对该市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西北侧的西风带低槽和西南低涡,属于典型的北槽南涡型暴雨天气类型。低槽引导西南低涡东北上,槽后明显的冷空气与西南低涡东北上、副高外围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共同影响造成了安阳这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较强降水并不是产生在亮温(Tbb)低值中心处,而是产生在其附近的等值线密集带内,这是由于Tbb最低时,云顶最高,此时往往是云体发展最旺盛的阶段,并不是降水最强的时候,只有在云顶逐渐下降时,降水才能达到最强。从雷达回波上看,降水回波大体上是从西南往东北移动的,回波强度最大为48 dBz。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5月6日巩义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属于冷低槽型,由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产生;高空前倾的短波槽、地面冷锋的持续东移以及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冰雹天气的发生;中高层干、低层湿的条件为冰雹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条件;此次冰雹天气是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冰雹天气过程中的最强反射率因子回波强度均在50~55 d BZ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卫星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分析了2014年9月27日下午至28日白天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主要是由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地面弱冷空气以及地面倒槽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丰富的水汽输送和持续的水汽积聚有利于降水的持续;垂直速度场为持续存在且不断增强的上升运动;涡度场上中低层呈气旋性旋转,高层反气旋性旋转;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耦合作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资料显示,云系的发展和移动与低槽和切变线配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卫星资料的应用程度大幅度增加,利用FY-2号卫星红外云图,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德州市一次区域性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演变、卫星云图以及相关数据的演变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欧大陆两槽一脊的大环流背景下,东北大槽后部不断有冷空气分裂南下形成低槽,高层西北气流和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形成上冷下暖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以及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午后850 h Pa倒槽风切变发展北上触发了这次强对流天气;通过卫星红外云图、雷达资料分析得出云顶亮温、基本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数据、VIL值的监测分析对大风、冰雹、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面及高空等常规观测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6月6—8日赤峰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欧亚大陆的中高纬地区为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西伯利亚高空冷涡稳定维持,冷空气沿着脊前涡后的西北气流东南下,伴随冷空气东南下的短波槽受到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阻挡,槽在华北北部加深闭合,生成切断低涡,其稳定少动,造成京津冀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观测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6月6-8日赤峰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欧亚大陆的中高纬地区为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西伯利亚高空冷涡稳定维持,冷空气沿着脊前涡后的西北气流东南下,伴随冷空气东南下的短波槽受到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阻挡,槽在华北北部加深闭合,生成切断低涡,其稳定少动,造成京津冀、内蒙古东部地区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7.
刘青云 《北京农业》2014,(24):138-13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等对海南省保亭县2013年7月28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高空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及低涡是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涡系统不断加强且稳定少变,暴雨区位于高空冷温度槽及低空暖脊之间,水汽充沛,热量不稳定,有利于对流活动发生发展;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线状回波带及回波带中超级单体形成“列车效应”,强降水时段回波顶高与强雷暴出现时段基本一致;而且红外云图中较宽广的低涡云系的发生演变过程与强降水过程的变化趋势也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1月9日江西省出现了1次飑线天气过程,造成了较严重的灾害。利用该日的常规观测、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天气过程是在江西省典型天气形势背景下发生的。深厚的高空低槽、低层切变、地面处江南倒槽中;本次天气过程前,水汽条件充足,储备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雷达产品中反射率因子出现弓形特征,径向速度场出现辐合带、逆风区、中气旋表征将出现大风等强天气天气;雷雨大风前的高VIL,达到或超过40 kg/m2,回波强度变化存在强弱交替的现象,当由高到低的突然减弱,预示着大风的发生;飑线天气过境时,常造成风向突变、风速突增,过境后风向将变为以前的方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EC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银川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发生在吴忠地区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200 h Pa急流,500 h Pa西风槽、冷涡,700 h Pa切变线、低涡,850 h Pa偏东风以及地面鞍型场是此次降水的有利背景;此次降水以大尺度降水为主,并伴有对流性降水,无雷暴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数值预报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雨量观测资料、达州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达州2017年4月8日出现的首场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槽东移、配合低空切变线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