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重庆地区夏季高温的气候特征与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庆地区23个气象站1960-2007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重庆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选取2006年和三个有代表性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的夏季高温事件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和区域差异,20世纪80年代发生频次最少,70年代最多,沿长江、乌江为高温天气多发带;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上下叠加是重庆地区夏季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特征.分析认为,100 hPa等压面上的南亚高压、300 hPa等压面上的暖中心和500 hPa等压面上的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着四川东部及重庆地区上空,对流层中上下层暖高压中心相对应、中心位置基本一致是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异常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1 ~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研究了引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中后期、华南地区在90年代初期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别与南亚高压的西伸脊点指数、南界指数及东伸脊点指数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强、位置偏东,华北地区高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低层为异常偏北风,存在异常下沉运动,导致华北夏季降水减少;70年代末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增加;90年代初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华南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华南夏季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2013年夏季高温干旱天气特点和环流成因,评估了夏旱给荆州市相关行业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干旱天气的决策建议。结果表明:2013年严重夏旱期间,荆州市晴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35℃)多达31~45 d,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其中公安地区极端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同时夏旱期间日照时长显著偏高,降水量明显偏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和控制时间长,不利于南方水汽向北输送,降水量持续偏少;冷空气位置偏北,台风活动偏南,多晴热高温天气。荆州市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对水利、畜牧水产、农业等各行业造成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13.39亿元。持续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防御对策包括人工影响天气、节约用水、水资源监测、治理流域水系、调整农业结构布局等。  相似文献   

4.
宣城市2008年初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宣城市2008年1月10日-2月2日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雪持续时间是有气象资料以来最长的一年。欧亚大陆阻塞形势稳定少变,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及位置偏北,冷空气与暖湿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北部相遇,产生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温度对数压力图参数与暴雪及雨凇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临安市1966~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位势高度月平均资料、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环流指数和赤道太平洋海温等资料,分析了临安极端高温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高温成因。研究结果如下:(1)在过去45年间,临安极端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临安高温日数具有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规律。临安极端高温频数存在突变特征,1994年是临安高温日数显著增加的明显突变点。(2)临安极端高温日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临安高温日数较多时,副高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较高,脊点西伸,反之亦然。(3)临安极端高温日数与上年4-12月Nino4区海温显著正相关。当Nino4区海温异常偏高时,第二年临安容易出现高温天气,而当Nino4区海温异常偏低时,第二年临安不易出现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2006年盛夏逐日监测资料、高原积雪及NCEP的高度场、风场及气候中心提供的有关资料,对此次重大高温干旱灾害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此次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100hPa南亚高压异常季节性北跳偏早及偏强偏东,伊朗高压偏东偏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西偏北与东移的青藏高压合并形成一高压坝,最后演变为稳定在川、渝上空的大陆高压;西风带锋区位置偏北;冬季高原积雪偏少。  相似文献   

7.
2006年四川极端高温干旱影响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2006年盛夏逐日监测资料、高原积雪及NCEP的高度场、风场及气候中心提供的有关资料,对此次重大高温干旱灾害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此次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100 hPa南亚高压异常季节性北跳偏早厦偏强偏东,伊朗高压偏东偏强;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西偏北与东移的青藏高压合并形成一高压坝,最后演变为稳定在川、渝上空的大陆高压;西风带锋区位置偏北;冬季高原积雪偏少.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9年南通各区县气象站的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资料,探究了南通地区高温特征和极端高温事件。结果表明,南通地区高温日数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海安站的总高温日数和年平均高温日数多于启东站。进入21世纪,南通本站高温日数明显增加,增幅为2.9d/10a。2013、2017年高温预警发布频繁,南通地区出现的高温具有极端性,表现为高温日数较多,多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2013年7—8月份,南通本站高温有3个阶段,累计高温日数多。2017年高温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高温持续18d。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稳定控制本地,是极端高温事件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风云2E卫星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4年9月13—18日济宁地区秋季连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在偏北的位置,贝加尔湖以东的低值系统移动缓慢且稳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偏北且稳定维持,南亚高压异常偏强,以上条件为此次连阴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北方冷空气交绥于鲁南地区;台风的生消移动是副高稳定维持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江中下游北部有高能量锋区长时间维持时,鲁南地区容易形成连阴雨天气;前期降水以盾状云系南侧的低云降水为主,后期降水是副高外围东北—西南向云带稳定维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孙桂双  吴春英  张昱  金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54-14956,14983
[目的]研究抚顺市2010年异常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方法]针对2010年抚顺市异常气候特点,对异常气候大气环流特征及异常气候对农业各方面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抚顺市2010年异常气候为:春季气温异常偏低,降水异常偏多,各月降水持续偏多,日照持续偏少;7-8月降水异常偏少,出现5次暴雨天气。主要大气环流特征为:3月极涡明显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4月中旬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东亚大槽偏西、偏强,亚洲中北部锋区强;5月亚洲中高纬度为宽广槽区,北支锋区偏北副热带高压脊线比常年偏北,西脊点位置较常年偏西有利于水汽输送出现多雨天气;7-8月由于极涡异常偏强,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南方水汽输送。2010年异常气候对农业各方面带来不利影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异常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福建53年雨季(5~6月)66个常规气象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及NOAA海温重建资料,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福建雨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建雨季的降水在空间上表现一致,即全省旱或全省涝;但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匀分布的第二类分布特征,即南旱北涝或南涝北旱。通过分析南北不均匀分布异常年的同期、前期大气环流和海洋特征,发现南旱北涝年近地面层温度场分布呈显著的北冷南暖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且位置偏南,副高北侧低层较强的西南风将暖湿水汽输送到较北位置,此时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弱,赤道中东太平洋为异常冷水覆盖;前期冬季乌拉尔山阻高偏强、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点偏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而西风漂流区海温偏低。南涝北旱年则基本反之。研究结果揭示了福建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气象基础,对农事安排与防旱抗涝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重庆地区23个气象站1960-2007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重庆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选取2006年和三个有代表性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的夏季高温事件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和区域差异,20世纪80年代发生频次最少,70年代最多,沿长江、乌江为高温天气多发带;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上下叠加是重庆地区夏季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特征.分析认为,100 hPa等压面上的南亚高压、300 hPa等压面上的暖中心和500 hPa等压面上的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着四川东部及重庆地区上空,对流层中上下层暖高压中心相对应、中心位置基本一致是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异常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
Abstract:
The climatological features of summer high temperature in Chongqing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data of day-to-day maximum temperature during 1960-2007 recorded by 23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ongqing area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same period,and 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s of 3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cases in Chongqing climate history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temperature days 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events have obvious inter-decadal and regional distinctions,with the lowest frequency in the 1980s and the highest in the 1970 s.The region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Wujiang River are the locations with frequent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in Chongqing.The main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may be the 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South Asia high and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hich results in the up-anddown high pressure superposition in the atmospheric stratosphere.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occurs widely and continuously when East Sichuan and Chongqing are dominated by South Asia high on the 100 hPa isopressure surface,warm center On 300 hPa isopressure surface and subtropical high on 500 hPa isopressure surface with consistent warm high center location on up tropsphere and underlayer.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2018年延边地区高温天气特征,探讨了2018年延边地区高温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8年延边地区发生的这次持续性罕见高温天气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位于青藏高原上空的大陆高压东移与控制东北—华北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合并,使其面积扩大、强度增强,并长时间稳定维持;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情况下,温度平流因子与一般情况不同,它对此次延边地区的高温天气作用非常小,非绝热因子才是本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都安县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及个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都安气象站点1981—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都安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并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都安县一次高温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温≥35℃的酷暑天气在都安县夏季是常见的,其高温日数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偏少之后,目前正处于增多阶段,且极端最高气温是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2007年8月的高温天气个例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副热带高压强盛,一直延伸至低层,地面受西北热低压东移的影响,在副高动力和热低压热力的共同作用使都安县气温增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都安气象站点1981—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都安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并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都安县一次高温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温≥35℃的酷暑天气在都安县夏季是常见的,其高温日数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偏少之后,目前正处于增多阶段,且极端最高气温是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2007年8月的高温天气个例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副热带高压强盛,一直延伸至低层,地面受西北热低压东移的影响,在副高动力和热低压热力的共同作用使都安县气温增高。  相似文献   

16.
陈孟琼  朱金菊  黄萍  邹锦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36-16639
[目的]分析2009年湘西北夏秋严重干旱灾害天气。[方法]根据2009年6~9月湘西北张家界干旱期间的气象资料,对这次夏秋连旱的灾害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利用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从中高纬环流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热带系统活动等方面,对这次严重干旱的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2009年湘西北夏秋严重干旱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灾损失大、高温酷暑时间长,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及危害程度历史上罕见。干旱期间(6~9月)的大气环流异常,北半球极涡偏弱,中心偏北,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巴湖附近和鄂霍次克海到我国东部沿海各有一长波槽,而贝加尔湖至中亚地区有长波脊维持;长波脊稳定在90°~110°E中亚地区。6月中旬~9月中旬,西风指数向高指数调整,欧亚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在高纬度锋区上的冷空气是沿纬圈方向以小振幅波动形式向东传播,很难越过45°N附近这一西风屏障到达较低纬度;与此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长期控制江南和华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酷热少雨,导致干旱迅速发展。6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凡是在春、夏季开始出现明显增温的厄尔尼诺事件,在厄尔尼诺爆发的当年或次年长江中下游梅雨量一般以偏少为主,偏少概率80%。厄尔尼诺年台风生成个数偏少,再加上受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台风登陆的路径偏东或偏南,此类台风对缓解湘西北的干旱作用不大。[结论]该研究为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和极端气候事件认识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2018年延边地区高温天气特征,探讨了2018年延边地区高温发生的主要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2018年延边地区发生的这次持续性罕见高温天气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位于青藏高原上空的大陆高压东移与控制东北-华北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合并,使其面积扩大,强度增强,并长时间稳定维持;(2)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情况下,温度平流因子与一般情况不同,它对此次延边地区的高温天气作用非常小,非绝热因子才是本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梦彤  张珍  宋自福 《宁夏农林科技》2020,61(6):58-60,封3
利用NECP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从天气形势演变、水汽、垂直运动等方面对2014年秋季发生在豫西北的持续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西风带长波系统的稳定少动是导致豫西北地区连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持续降水是大尺度环流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天气尺度系统连续、重复出现造成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相对稳定使得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长时间在华北南部和黄淮地区上空交汇,是导致豫西北地区长时间维持阴雨天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利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0年6月23-27日,阿荣旗地区出现历史罕见持续高温天气进行了系统分析,着重分析阿荣旗地区持续高温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和蒙古暖高压(脊)是此次过程的主要高低空影响系统;暖高压脊的建立和维持为阿荣旗地区持续高温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隋东  梁红  马福全  陆慧红  张军  曹志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93-4695,4712
对1951~2008年沈阳市7个观测站35℃以上高温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北部地区高温出现时段长于南部及东部;西北部高温日数最多,东南部其次,中东部及西南部较少。高温时间分布特点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温天气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强、范围扩大趋势;6月份高温出现频率最高,8月份出现频率最低。2009年8月中旬出现高温伏旱天气是由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