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超级稻壮秧的增产效应与培育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壮秧是高产的基础 ,自古以来就有“秧好一半稻”之说 ,壮秧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超级稻育秧要求秧苗矮壮 ,单株秧苗白根多 ,根系旺 ,绿叶多 ,无病虫害 ,分蘖在4个左右 ,无弱苗 ,秧龄不超过30天 ,移栽到大田后返青、分蘖快 ,成穗率高 ,能为超高产创造良好的源基础。一、壮秧的增产效益与多效唑的壮秧效应1.壮秧的增产效应试验表明 ,超级稻协优9308秧苗所带分蘖数对其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表1)。不带分蘖的秧苗 (单茎蘖 )移栽到大田里单丛平均成穗仅9.2个 ,每m2收获籽粒产量为493g。随着秧苗带蘖数的增加 ,移栽到大田里单丛平均成穗数和每m2收获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喷施多效唑来达到高产所需的足穗,解决南方晚粳稻有效穗数不足的问题。【方法】设计以品种为主区、多效唑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以镇稻11和甬优2640为晚粳稻材料,以晚籼稻H优518为对照;多效唑浓度(以有效成分计)分别设A1(0 mg/L)、A2(84 mg/L)、A3(120 mg/L)、A4(156 mg/L)和A5(192mg/L)共5种施用水平。2014—2015年评估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多效唑浓度增加,2年各品种秧苗苗高均逐渐降低;H优518及甬优2640秧苗叶龄及SPAD值逐渐增加,而镇稻11却先增后降;三品种秧苗单株根长、根数、分蘖数以及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产量均随苗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两品种的上述指标均在A4时最高,镇稻11在A3表现最佳。【结论】喷施适宜浓度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效穗数及产量。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以A4(156 mg/L)时产量表现最好,而镇稻11却在A3(120 mg/L)时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3.
多效唑对大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攀西地区多效唑对饲料大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中,多效唑处理生育时期和生育期无明显差异;有效穗随着浓度的增加略有下降的趋势;多效唑有降低株高的作用;低浓度有增加有效分蘖数的作用;穗粒数除300 mg/kg处理略低于对照以外,其于处理均高于对照,表明多效唑有一定的增粒效果;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具有增加单穗重的效果;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具有增加千粒重的作用。经方差分析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7,(6):44-49
为培育适宜双季晚稻机插的健壮秧苗,提高机插双季晚稻产量,以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喷施多效唑对机插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苗根量、发根力、假茎宽、成秧率均高于湿润育秧秧苗,机插大田后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湿润育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可提高秧苗发根力、假茎宽以及成秧率,且机插大田后秧苗返青快,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有效穗数和实际产量均明显增加;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处理秧苗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机插后大田生长优势明显,有效穗数、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双季晚稻机插育秧选择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以宁84和甬优53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连作晚稻秧苗素质、出叶情况、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增加,秧苗素质明显变差,主茎叶数逐渐减少,株高变矮,穗长变短,产量降低。宁84和甬优538秧龄23 d、28 d的处理实际产量比秧龄18 d的处理分别降低0.86%、12.80%和2.67%、14.71%。随着秧龄的延长,2个品种的高峰苗数逐渐增加,宁84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延长而增加,甬优538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品种间的比较发现,相同秧龄条件下,宁84秧苗素质差于甬优538,但移栽后高峰苗数和成穗率高于甬优538。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喷施多效唑来达到高产所需的足穗,解决南方晚粳稻有效穗数不足的问题。【方法】设计以品种为主区、多效唑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以镇稻11和甬优2640为晚粳稻材料,以晚籼稻H优518为对照;多效唑浓度(以有效成分计)分别设A1(0 mg/L)、A2(84 mg/L)、A3(120 mg/L)、A4(156 mg/L)和A5(192 mg/L)共5种施用水平。2014—2015年评估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多效唑浓度增加,2年各品种秧苗苗高均逐渐降低;H优518及甬优2640秧苗叶龄及SPAD值逐渐增加,而镇稻11却先增后降;三品种秧苗单株根长、根数、分蘖数以及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产量均随苗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两品种的上述指标均在A4时最高,镇稻11在A3表现最佳。【结论】喷施适宜浓度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效穗数及产量。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以A4(156 mg/L)时产量表现最好,而镇稻11却在A3(120 mg/L)时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汕优63不同带蘖秧苗的结实性状及相互关系,表明旱育稀植水稻的结实性状与单株带蘖数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单株成穗数亦呈二次曲线关系,以单株带蘖2~3个、成穗8~9个秧苗综合性状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证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发挥最佳的节本增产增收效果,以水稻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侧深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4种施肥方式均有利于水稻分蘖早生快发,单株分蘖数较对照增多,分蘖成穗率高,水稻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基蘖肥侧深同施处理的分蘖数及成穗率最高,产量高达9.97 t/hm2;肥料利用率则表现为,基蘖肥侧深同施方式有利于水稻氮素的吸收与积累,且氮素农学利用率高达55.3%,氮素偏生产力高达105.5 kg/kg,与对照差异极显著。试验结果说明基蘖肥侧深同施方式同时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及肥料利用率,是一种有效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
多效唑对水稻产量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秧苗使用多效唑后可使秧苗矮壮,分蘖增加,叶片挺直,根系粗短发达,从而提高秧苗素质,增加秧苗抗植伤能力,提高产量。机械插秧的秧苗,一般播种密度较大,机插时的植伤也大大高于手插,因而探索使用多效唑及不同剂量对秧苗素质与产量的调节效应,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10.
以青优湛二作早、晚稻直播试验材料,研究直播杂交稻的分蘖、成穗及结实特性,结果表明:直播稻的第一次分蘖发生机率以第Ⅲ~Ⅵ节位最高,达97.5~100%;成稳率以第Ⅰ~V节位蘖较高,成穗蘖苗生于主茎叶龄8.5叶期内;主穗和第一次蘖的成穗数占每亩总穗数的90%以上,占每亩总粒数的94%以上,分蘖穗的株高与单穗总粒数是极显著的正相关,栽培上应适当减少前期施氮量,控制高位次无效蘖,中期施好穗肥,提高成穗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控蘖剂对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控蘖剂能减少无效和低效分蘖的发生,增加高峰苗期分蘖构成中高效分蘖(4叶及以上分蘖)所占比重;喷施柠蘖剂处理的穗长、穗粒数、穗着粒密度、二次枝粳数及着生其上的二次颖花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未喷施控蘖刺的对照;同时喷施控蘖刑能增加株高、中后期群体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提高孕穗期上3叶叶温和群体透光性,增加叶片SPAD值,从而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但也表现出稻株节间长度增加,茎秆粗度减小等特点.喷施控蘖剂处理最终表现为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提高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2.
以超级稻甬优12为材料,于水稻抽穗后3d喷施3.2%赤霉素·多效唑(俗名粒粒饱,LLB),分析3.2%赤霉素·多效唑对超级稻甬优12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途径。研究表明,3.2%赤霉素·多效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产量,2012-2013年的实际产量比对照(CK)分别高4.41%和4.31%,理论产量比对照分别高9.21%和6.26%。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是3.2%赤霉素·多效唑提高超级稻甬优12产量的主要因素。3.2%赤霉素·多效唑处理的结实率分别比对照高9.94%(2012年)和4.46%(2013年),而柱头花粉粒萌发率的提高是结实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因为和对照相比,3.2%赤霉素·多效唑处理对水稻花粉粒育性及柱头花粉粒数的影响不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其柱头花粉萌发率显著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3.2%赤霉素·多效唑处理的千粒重分别增加0.39g(2012年)和0.46g(2013年),尤其弱势粒,其粒重增幅明显大于强势粒。此外,研究还表明,3.2%赤霉素·多效唑处理的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叶片比叶重在籽粒灌浆后期高于对照,而其籽粒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值低于对照,表明3.2%赤霉素·多效唑不仅可延缓叶片衰老,还可以促进光合同化物(可溶性糖)向籽粒转运。  相似文献   

13.
超级稻分蘖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初步研究表明:(1)超级稻秧苗素质好,秧苗壮,假茎宽达0.6cm,比对照满仓515高25%,发根力强比对照高1.05倍,最长极比对照长46.9%,地上部干重平均为0.71g/株,明显高于对照。(2)少蘖大穗,成穗率高,8个外超级稻穗数在4~9之间,成穗率高达85%,比对照高18.5%经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低节位分蘖芽1/0~3/0基本处于败育,而5/0,6/0,7/0的腋芽原基正常分化,且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14.
以高产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718和中产优质粳稻品种常农粳10号为参试材料,比较研究不同基因型品种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的蘖位差异,明确高产味优基因型品种的优势叶位。结果表明,高产味优基因型与中产味优基因型在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与中产味优基因型相比,高产味优基因型一次和二次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高,单株与群体成穗数多,花后各蘖位光合特性好,促进了库容充实,最终产量较高,南粳5718产量较常农粳10号显著提高7.7%,较多的有效穗数是其产量优势形成的重要基础。与常农粳10号相比,南粳5718拔节期群体穗数较低,但抽穗期和成熟期则较高。南粳5718和常农粳10号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较为一致,一次分蘖中以4/0、5/0和6/0为主,二次分蘖则以1/4和1/5为主。南粳5718单株成穗数、一次和二次分蘖成穗个数显著高于常农粳10号。不同蘖位对单株成穗数和群体产量的贡献率均表现为一次分蘖>主茎>二次分蘖。南粳5718和常农粳10号产量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上,南粳5718在花后30 d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剑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常农粳10号。  相似文献   

15.
在施分蘖肥时,通过配施不同用量的多效唑,研究了多效唑对杂交水稻C两优817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随分蘖肥一起撒施后,C两优817株高降低,分蘖和有效穗增多,穗粒数减少,伸长节间缩短;随着多效唑用量的增加,缩短的伸长节间数增多,株高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强;当多效唑用量达到2 250 g/hm2时,大风后未倒伏,产量最高,且变异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多效唑在4年生“福眼”的控穗促花试验,结果表明,200pmm,400pmm,600ppm,800ppm多效唑对龙眼花穗长度的控制比对照均有极显著效果,600ppm控制效果最好.同时,多效唑对龙眼梢有一定抑制作用,喷布多效唑的均比对照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处理间效果有差异。多效唑对龙眼花穗、产量的影响以600ppm最佳,雌雄花比达到1:4、460,产量比对照提高34.6%,其他浓度均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不同配比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配比对水稻分蘖、成穗率、株高、干物质积累、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并在不同品种上表现不一致,耐肥高产品种当穗粒肥比例达到总氮量的40%时有利于高产的形成,而基蘖肥比例达到总氮量的70%时更适合优质水稻品种栽培。  相似文献   

18.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后发分蘖穗定向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向培养水稻温敏不育系后发分蘖穗生产核心种子,是核心种子生产新技术。2008年在广西灵川对P88S和准S的移栽秧龄、施肥方式、移栽秧苗带蘖数与后发分蘖穗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88S于7~8叶龄移栽,其后发分蘖数较4~6叶龄移栽多;以单株带1蘖秧苗移栽比单株不带蘖秧苗和单株带2蘖秧苗移栽更有利于培养后期分蘖。准S于6叶龄移栽,其后发分蘖较4~5叶龄移栽多;以单株不带蘖秧苗移栽比单株带1蘖秧苗和单株带2蘖秧苗移栽更有利于培养后期分蘖。按基肥30%十追肥70%施肥,P88S和准S群体的分蘖速率均明显高于按基肥50%+追肥50%和按基肥70%+追肥30%施肥的分蘖速率。因此,采用大秧龄移栽、单株带1蘖秧苗或单株不带蘖秧苗移栽及适当少施基肥多施追肥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单株多层穗结构。  相似文献   

19.
多效唑对我国水稻主导品种机插秧苗控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104个主导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多效唑拌土壤育秧对水稻秧苗株高的调控效果,并根据秧苗对多效唑敏感程度划分钝感(S1)、中感(S2)、敏感(S3)和极敏感(S4)4个等级。结果表明,多效唑对水稻秧苗均有较好控高效果,且随着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种对多效唑的敏感性有差异,相对杂交籼稻,多效唑对常规粳稻和常规籼稻株高的调控效果明显,参试品种中钝感、中感、敏感、极敏感的比例为1:45:47:11;多效唑对秧苗不同部位均有控长效果,对株高、叶挺长、叶鞘高的控长率均在20%-35%之间;对第1叶耳距、第2叶耳距及不同叶位叶片的控长率在10%-30%之间;对第3叶耳距的控长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不同盘土厚度对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盘土厚度对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效果的影响,对4种不同盘土厚度所育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和最终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盘土厚度1.8 cm育秧,秧苗素质、成苗率和机插质量明显提高,秧苗移栽后分蘖快、成穗率高,最终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